姓氏文化:汤姓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8.10.12

汤姓很古老,多民族,多渊源,这也就算了,更麻烦的是,跟前面讲的费姓一样,它也有两种读音,一种读tang,一种读yang,而且严格说来,恐伯读yang才是正确的。现在姓tang的后人,大概自己也不分了,都说我姓tang,其实他恐怕是姓yang的。这两种发音的渊源是什么呢?

汤姓第一支源于子姓,是商朝的建立者成汤之后,因为定都于河南商丘,所以又称商汤。在他的后代中,就有以“汤”为姓的,是为河南汤氏,称为汤氏正宗。问题是,这一支本应该读yang,成汤恐怕也应该读成yang,可是到现在都读tang了。

第二支也是源于子姓。西周初期有个毫国,国君叫汤子偃。据说,汤子偃曾有子孙跑到西边的夷狄中去了,所以他还是西部各个兄弟民族的始祖。

隋唐的时候,吐蕃的将帅当中出现了一批姓汤的,比如汤乞髯、汤忠义、汤没藏等等。其实这些汤姓都是是汤子偃的后代,只不过早就融入了当地吐蕃族。

这里面的一支后来还形成了藏族里边的汤姓,其姓念tang,不念yang。

第三支,出于荡姓。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家族,叫荡姓家族,后来把草字头给去掉了。当时楚国有一个大臣叫荡原,就是证明。比如江苏苏州有一部汤氏家谱,里面就有记载:“吾祖宋公子意诸,以祖封邑为荡氏,其子孙因避祸,去草字改汤。”其实这个“荡”姓今天还有,在河南、河北、山西、福建,每个省都发现了十几户姓荡的人家,成为非常军见的姓氏。荡姓家族这支汤姓应该读yang,不读tang.

第四支源于风姓,是远古伏羲氏的儿子汤的后代。传说伏羲与妹妹女娲成婚,育有十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叫“暘”。所以这一支实际上是写讹了的,最早是日字旁、右边繁体字的那个“暘”,现在则逐渐写成了“汤”。现在的汤姓当中有几支就是以伏羲、女娲为始祖的。这支也应该念yang,不念tang。

第五支还是源于子姓,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之后。周初,以商朝遗民为基础,微子启曾建立了宋国。传到末代君主子偃时,宋国被齐国联合魏、

楚两国攻灭。子偃有个弟弟叫子昌,子昌有个儿子叫子隆。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大兴专制,焚书坑儒,子隆为了避祸,就改成了汤氏,其后裔子

孙世代相传至今。这一支也应该念yang。

还有两支源于官位的。秦朝的时候,有一个官叫汤官,是管帝王的御用糕点的御用厨师。像我们现在吃的面条最早就叫汤饼。当过这个官的人,后代就

成为汤官氏。本来有个复姓叫汤官,后来就简化为单姓汤。这一支念tang。

还有一个也是官位。南北朝的时候,有一种爵位叫汤沐食侯,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设置的。这个爵位地位在开国男爵之下,又在乡亭候之上,级别很低,正七品,相当于咱们今天的处级干部。虽说是个侯爵,但也只不过是七品。这个汤冰食候主要是封赐给陈霸先家族的。开皇九年(589年),陈国被隋朝灭掉了。陈国王族中,有的子孙就不敢姓陈了,就用自己的爵位中的前两个字作为自己的姓,称为“汤沐氏”,后来又分化为两个氏——汤氏、沐氏。有意思的是改姓之后的效果,当时有记载,说隋朝兵丁看到姓陈的就杀,因为是陈国的后代嘛,但是这一支改成“汤沐氏”以后,隋朝的兵就不敢杀了,他们以为跟自己的皇帝同族,是杨坚的后代呢。当时人少,同姓的很有可能就是有血缘的,所以这一支就躲掉了。由此看来,

这个“汤”在当时是念yang。

始祖

商汤(子履、成汤)、汤子偃(子偃)、子荡意诸、殷崇义。皇帝娶西陵之女嫘祖为正妃,生二子:长玄嚣,次昌意。皇帝崩,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厹帝。厹帝崩,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娶简狄为妻,生契。契佐夏禹治水有功被任司徒封于商,并赐姓,是为成汤始祖。迨契十四世孙,子姓名履,又名天乙,乃夏朝方伯。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定都于毫,定国号曰商。及薨,庙号成汤。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汤氏。商汤乃殷商开国之君,即成汤拥有天下后之号。商汤(公元前1766年)传位至帝辛时,朝政日衰,终被周武王所灭,至此传十七代三十一王(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汉朝的时候,汤姓已经迁徙到江苏。有意思的是,当时越南北部都有汤姓了。唐朝的时候,随着中原的

两次南下移民,汤姓分布到了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的时候,汤姓迁到两广。清初,汤姓进入台湾。目前湖南、江苏、湖

北、福建四省汤姓比较多,基本占了全国汤姓的45%。现在湖南是汤姓的第一大省,境内汤姓人口占了全国汤姓人口的17%。长江流域汤姓比较多,

黄河流域相对少。

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有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古称“中山”,缘于溧水本是南京汤姓郡望所在,即南京的汤氏大本营就在溧水永阳街道秋湖社区的石滩头村。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朝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朝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堂号

中山堂:以望立堂。

范阳堂:以望立堂。

掬星堂:汤悦,安徽贵池人,梦见飞星入盘,后来文思日进,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为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陈县男,食邑三百户。因而汤悦的堂号为掬星堂。

吞星堂:同掬星堂。

玉茗堂:都是因为明朝汤显祖命名的。汤显祖是临川人,所以叫玉茗堂。他的书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汤氏的堂号。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议,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抗议,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汤氏名人极多,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文学家汤显祖。再例如明初朱元璋杀戮功臣,谁逃脱了?汤和。汤和跟朱元璋是同乡,都是安微凤阳人,

一同起兵,渡江以后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后统兵攻取浙东、福建、四川,又守备西北,战功赫赫。汤和是个明白人,非常了解朱元璋的心理。

所以,洪武十八年(1385年),汤和主动要求解除兵权,深得朱元璋欢心。次年,朱元璋还派他在沿海筑城设防,防备各种各样的流寇。汤和死后追

封东瓯王,得以善终。

清朝还有一位以果敢闻名的理学名臣,叫作汤斌。汤斌(1627-1687),河南睢州人,顺治年间的进士。汤斌当过很多官,后来不想当了,就回家去跟当时的名儒孙奇逢学习。康熙年间,应博学鸿词科再次出山,当过《明史》的总裁官。现在《二十四史》里面的《明史》就有汤斌的一份功劳。为什么说汤斌比较果敢呢?因为他曾经下令,每个州县建立学社,讲《孝经》,同时还下令,严禁刻印、出售小说,他认为这些都是不正经的东西,不该看。这样说来他对小说的发展起过一些遏制作用。

在各行各业里边,都有汤姓名人,而且在一些大家都不太熟悉的领域里面,汤姓也很厉害。比如这几年特别流行的拿铁和铁丝做成的铁画,其

创始人就叫汤天池。

汤姓在今天中国姓氏排行榜上排在第101位,人口24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

【延伸】

汤氏简介

汤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四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汉朝时,汤姓已经东移江苏、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时期,汤姓随中原二次南下移民分布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时汤姓南迁两广地区。清初汤姓进人台湾。宋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九十八位。汤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36.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福建、河南。全国形成了东部赣苏为中心的汤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一位。明朝时期,江西为汤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2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浙江、安徽,这四省汤姓大约占汤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这三省的汤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间,汤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仍以赣、苏、浙、皖为汤姓的聚集地。

汤姓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夏朝成汤之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汤氏其得姓始祖为成汤。夏朝末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落首领名契,本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赐姓子氏。契传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未代夏王桀统治时期。履,字汤,他即位后爱护民众,施行仁政,深受人民拥护,周围一些小国也慕名前来归附,因之势力迅速扩大。夏朝末期,帝桀为君。夏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诸侯们也不听从他的号令。汤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他顺从民意,不断积聚力量,开始有计划地讨伐夏桀。在贤臣伊尹的辅佐下,他先灭掉了商国附近的夏王朝死党葛国,接着经过十一次的出征,逐个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附庸国韦国、顾国、昆吾国,成为了当时最强的诸侯国。汤在彻底孤立了夏王桀之后,领军一举灭夏王朝,把夏王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湖居巢区)去悔过。之后,成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王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始称商汤。汤逝世后,被后世谥为“成汤”,历史上尊称为“帝乙”。在成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汤”为姓氏者,是为河南汤氏,史称汤氏正宗。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yáng(ㄧㄤˊ),汤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汤(子履、成汤)为得姓始祖。

汤姓源流二

在今藏、羌民族中,多有称汤氏、唐氏者,读音皆作tāng(ㄊㄤ)。

汤姓源流三

出源于荡氏,出自春秋时宋国荡姓家族,属于简改姓字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荡姓,后去掉草字头成汤氏。周武王灭殷商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至春秋宋国大臣荡原,任司城,其子公孙寿不愿继父位,由其子子荡意诸继任,后子孙去草头称汤氏。荡侯的子孙为避祸,便去掉“荡”字的“草”字头,而改为远祖共工氏的汤姓。对此,在江苏省苏州《汤氏家谱》中记载道:“吾祖宋公子意诸,以祖封邑为荡氏,其子孙因避祸,去草字头为汤氏。”唐朝时期,汤姓族人为避唐太宗的庙号(大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多改为阳氏。例如吐蕃的大将荡没藏降唐军后,亦改称阳没藏。实际上,汤姓族人实在聪明,因为古阳字“阳”与汤字“汤”是同义字。

至于荡氏一族,今已经成为极其罕见的姓氏,除在河南、河北、陕西、福建等省发现有极少几户荡氏族人还在顽强续承古姓以外,其余的荡氏族人均已回复成为汤氏。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作yáng(ㄧㄤˊ),今读作tāng(ㄊㄤ)亦可。

汤姓源流四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作yáng(ㄧㄤˊ),汤氏族人中至今仍有尊奉伏羲、女娲为得姓始祖者,且不与子姓汤氏合谱。

汤姓源流五

源于子姓,出自秦朝时期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了宋国。传至宋国君主偃,自立为王,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占有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传至未代君主子偃,宋国于周郝王姬延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齐国联合了魏、楚两国攻灭。子偃有个弟弟叫子昌。到了秦始皇赢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子昌有个儿子叫子隆,据说他学识雅博,后因秦始皇为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体制,大兴“焚书坑儒”,乘机剿灭旧诸侯国的残余势力,子隆在其时畏其祸及,遂改子姓为汤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yáng(ㄧㄤˊ)。

汤姓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官吏汤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秦、汉时期,宫廷少府设置有汤官令、汤官丞,负责掌管帝王君主的御用糕点。在史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太官主膳食,汤官主饼饵。”到了东汉时期,废黜了汤官令,仅保留了汤官丞。后该官职并入“尚食府”。

在汤官令、汤官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汤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汤氏,正确读音作tāng(ㄊㄤ)。

汤姓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官吏汤沐食侯,属于以官爵称号为氏。汤沐食侯,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高祖武皇帝陈霸先设置的一种爵位,其地位在开国男爵之下,又在乡亭侯之上,官秩为正七品,相当于今天的市局级干部待遇,主要封赐于王族。在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南朝陈国被隋文帝杨坚所灭后,有汤沐食侯的后裔子孙不敢称陈氏,便以爵号为姓氏,称汤沐氏,后省文分称汤氏、沐氏。

当时隋军士兵虽然残暴,但都不敢对杨氏族人怎么样,因为汤氏的读音就作yáng(ㄧㄤˊ),隋军将士不分,因此其族人轻易就避过大难。该支汤氏世代相传至今。

汤姓源流八

源于改姓,出自南唐时期大司空殷崇义,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宋朝时期有人叫汤悦,他本来姓殷。汤悦,原来的姓名叫殷崇义,池州青阳人(今安徽池州青阳)。殷文圭之子。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进士,官至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南唐政权被北宋王朝灭亡之后,殷崇义继续在宋朝为官。到了宋建隆初年(公元960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名讳,改姓名为汤悦,其子孙后代皆以汤氏相传至今。汤悦后来参与了著名史籍《太平御览》的编修工作。

该支汤氏读音作yáng(ㄧㄤˊ),今读作tāng(ㄊㄤ)亦可。

汤姓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汤务氏,亦称唐古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省西丰县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前就多冠汉姓为汤氏、唐氏、陶氏等。

⑵.满族汤佳氏,亦称唐佳氏,满语为Tang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长白山区、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汤氏、唐氏。

满族、蒙古族汤氏读音皆作tāng(ㄊㄤ)。

汤姓源流十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细说百家姓之汤姓)

汤氏郡望

郡望:汤姓郡望主要有中山郡、范阳郡等。

堂号:汤姓堂号主要有中山堂、范阳堂、掬星堂、吞星堂、玉茗堂等

汤氏图腾

汤氏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宗祠楹联

中山世泽

信国家声

全联典出明朝时期的汤和为开国功臣,封信国公。“中山”,指今江苏省溧水县东。溧水汤氏祖堂在秋湖石滩头古村。文庙从祀

孝感动天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河南睢州人汤斌,字孔伯,号潜庵,顺治年间进士,官潼关兵备道,后辞官跟从孙奇逢学习,讲《孝经》等书;奏请减轻苏松田赋,救济江北水灾灾民。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洛学篇》、《睢州志》等,从祀文庙。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新建人汤霖,字伯雨,幼年丧父,事母至孝。母亲患热病,想要冰,当时正是热天,他整天在池边号哭,忽听池中有嘎嘎响声,一看是冰,急忙取来送给母亲,母亲的病果然好了。飞星应兆

治圃隐居

上联典指五代时期的汤悦尝见飞星坠盘中,掬吞之,遂文思大进。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汤岩辞官归治小圃,隐居自娱。五言通用宗祠楹联

瓯王威德远

诗公美名传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御史大夫汤和,字鼎臣,濠州人。与朱元璋一同起兵,转战苏、浙、闽、蜀、屡有战功。洪武十九年,奉命在沿海筑城设防,抵御倭寇。追封东瓯王。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进士、诗人汤右曾,字西厓,仁和人。由编修累官吏部侍郎,兼掌院学士。帝重其文学,御制诗赐之,目为“诗公”。其诗才大而能恢张,与秀水朱彝尊并为浙派领袖。有《怀清堂集》。

临川传四梦

武进誉三绝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公元1550~1617年),字义仍,号海若。临川人(今江西临川)。少年即有文名。以拒绝张居正延揽,明至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始第进士。历官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后为遂昌知县,以抑豪强触怒权贵,被劾归里。家居二十余年,精研词曲和传奇,专事著述,所著《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世称《临四川梦》。其中《还魂记》最负盛名,对封建礼教和黑暗政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另有诗文集《玉茗堂全集》。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书画家汤世澍,字润之,武进人。国子监生,写生鲜丽,为近世江南赋色家一大宗。收学米芾,题识精美,时称“三绝”。

七言及七言以上通用宗祠楹联

彭蠡毓浏阳之秀

长沙挹湘水之清

上联典指朝时期的朝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江西省临川人,所居处称玉茗堂。早年就有文名,曾拒绝首席大学士(宰相)张居正的招揽。万历年间进士,官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宰相申时行,降为广东省徐闻典史,改浙江省遂昌知县,后因不依附权贵被免官。曾跟从泰州学派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并与僧人达观相友善,晚年有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作有传奇《玉茗堂四梦》(《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及《紫箫记》,诗文有《玉茗堂集》等。明清两代有戏曲作家模仿他的文词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长沙浏阳人汤寿,字君保,淳熙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少卿,进直徽猷阁。为人刚直,多次被人中伤,朝廷有“清风峻节”的评语。东坡居士休题杖

南郭先生且滥竽

此联为汤氏历史名人汤东谷自题联星堕盘中,彩笔生辉光祖泽

圃治山下,窦峰垂训裕孙谋

星堕掬盘,吞彩笔生辉光祖泽

风流治圃,禾窦峰垂训裕孙谋

商汤(子履、成汤)、汤子偃(子偃)、子荡意诸、殷崇义。

汤氏祖训

(一)敬天地

大德无疆,厥惟天地,雨润日暄,风行雷厉,养育群生,万古勿替,戏豫驰驱,只自取戾,敬之敬之,是在诚意。

(二)礼神明

威灵显赫,厥惟神明,尔室相在,勿见勿闻,夙兴夜寐,洁供粢盛,以妥以侑,惟寅惟清,质旁临上,勿爽权衡。

(三)尊君上

力作工商,乃养生之道,游手好闲,实为盗之源,倘有私窃家物,勾引外贼,为家为人之害者,合族尤宜惩究。

(四)孝父母

父生母鞠,罔极深恩,承欢祗事,木本水源,温清冬夏,定省晨昏,捧盈执玉,颂祷椿萱,丧哀祭敬,重裕后昆。

(五)和夫妇

夫义妇顺,如鼓瑟琴,正内正外,福禄来临,宜尔家室,和乐且耽,绸缪义切,伉俪情深,流芳苹藻,秩秩德音。

(六)睦兄弟

兄友弟恭,理宜亲睦,傥不兼容,尺布斗粟,昔日姜肱,大被同宿,吹埙吹箎,如手如足,式好同心,无伤骨肉。

(七)敦师谊

惟师教授,体分尊崇,礼取博喻,易重发蒙,游扬立雪,情谊何隆,问难请业,就养服动,心丧三祀,君文攸同。

(八)笃交情

惟友切劘,是为心腹,籍订金兰,迁乔出谷,善劝过规,作为式谷,慎勿猜虞,云翻雨覆,事贤友仁,熏陶涵育。

(九)课诗书

增光门第,诵诗读书,辛勤搜讨,讹辨鲁鱼,一生职业,万事权舆,库储元凯,帷下仲舒,知人论世,莫负居诸。

(十)劝稼穑

民生在勤,各司厥职,无逸名篇,首重稼穑,惟黍与与,惟稷翼翼,是蔉是藨,出作入息,春秋禴尝,以为酒食。

THE END
1.蔵蔵拼音蔵怎么读蔵部首蔵意思蔵的汉语字典 汉语字典 [①][cáng]同“藏1”。隐匿。 蔵的字源字形 字源字形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宋体台湾细明体日本明朝体韩国明朝体旧字形 八字精批 八字合婚 八字起名 八字财运 2025运势 测终身运 姓名详批 结婚吉日 您的姓名: 您的性别: 男女 出生日期: 立即测算蔵的词语 更多 蔵http://zd.747838.com/%E8%94%B5_zi/
2.藏,藏字,藏字拼音,藏字部首,藏字笔画,藏字含义,藏字解释,藏字典故【藏命】亡命,不顾性命。 《史记·游侠列传》:“以躯借交报仇,~作奸剽攻。” 【藏怒】怀恨于心。 《孟子·万章上》:“仁人之于弟也,不~焉,不宿怨焉。” 【藏拙】1.掩其拙劣,不以示人。 韩愈《和席八十二韵》:“倚玉难~,吹竽久混真。” http://www.98655.com/show.asp?q=%E8%97%8F
3.西藏“藏”字的来源和音译之谜,你知多少西藏“藏”字的来源和音译之谜,你知多少牛锅巴小钒 黑龙江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明明是同一首曲子,为什么“粤语”比“国语”好听,到底差哪了? 下饭音乐 6148跟贴 打开APP 超出你想象的地球故事,这是一段被深埋的历史! 超自然研究所所长 2731跟贴 打开APP 蒋介石晚年曾痛骂,我失去江山不怪任何人,https://m.163.com/v/video/VZK6LBIHD.html
4.藏去掉草字头念什么藏去掉草字头念什么1、臧cang、zang2、含义:(1)(形声。从臣,戕(qiāng)声。臣,奴隶。本义:男奴隶。(http://m.zuowenhang.com/bk2634896.html
5.‘蓼’字把草字头去掉,加个双人旁,念什么?还是念‘liao’么?僇.双人旁的字没有.你确定你没看错啊.僇 僇lù〈形〉行动迟缓 [slow]僇,痴行僇僇也.——《说文》又如:僇僇(迟缓的样子)https://www.shuashuati.com/ti/dc6479b2e48f4e33b49bd268c2585a71.html
6.葵去掉草字头念什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是国内外的共识,这不,一位刚考过HSK6级的小伙子,问我葵去掉草字头念什么字?刚开始我一脸懵,后来才得知,这小伙子要学习易经,从五行八卦开始学起! 那各位知道葵去掉草字头念什么吗? 首先告诉大家的是,葵去掉草字头后变成了癸,然后可不念kui了啊,应该是读作guǐ! https://www.dwhy.net/article-1258-1.html
7.求知识#14追去掉走之底上面加个草字头念什么#55给即将出生的儿子起名字 谢谢 大家看清楚了 是追去掉走之底。。不是别的 然后上面加个草字头 [本帖http://xyq.neteas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26641
8.葵去掉草字头念什么字葵去掉草字头的字介绍高中知识所以假借义成为其常用义,而本义反倒不可考。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葵去掉草字头念什么字 葵去掉草字头的字介绍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葵去掉草字头念什么字 葵去掉草字头的字介绍》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https://m.027art.com/gaokao/HTML/12998979.html
9.20192020(下)一(5)班语文教案剡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你们是否认真观察过这四个季节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季节里,花草树木都有什么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然后跟着课文,一起来看看春、夏、秋、冬的美景。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课件4)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 https://pl.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portal/content/view&id=1543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