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拥有广袤的天然草原,不仅是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维护祖国北疆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生活着一位牧民,他总结出一系列既能保护草原生态,又能稳定牲畜数量,还能持续增收的经验做法,让他的牧场水草丰美,生活富裕,那这位牧民是谁?他有哪些关于“草畜平衡”的妙招呢?我们通过下面的节目来认识他。
草原,内蒙古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6%,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各具特色的草原类型和丰富的植物资源。广袤的草原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产资料。
然而,我区草原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低温、干旱、雪灾、大风、沙尘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草原过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生态环境严酷、脆弱,草原生态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周期长。如何既能让草原可持续发展,又能生活稳定,收入增长,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农牧民亟待破解的难题。
廷·巴特尔,原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二十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七一勋章”、“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1974年,廷·巴特尔插队到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怀着“让牧民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念,他深耕牧区50年,转变思维观念,从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运用“划区轮牧”、“蹄腿论”、“四点平衡”等经验做法,把自家草场从昔日不毛之地,修复成水草丰美、能抵御自然灾害的家庭牧场,收入稳步提高,趟出一条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相结合的新路径。
廷·巴特尔还建议农牧民朋友在生产中要勤观察、多算账、开眼界,不以牺牲草原生态为代价,盲目扩大养殖规模,拓宽增收渠道,保留一定现金储备,才能保证收入持续稳定增加。
林草兴则生态兴,廷·巴特尔深知,无论是从生态安全的层面,还是从大农业观、大粮食观的层面,脚下这片绿色土地都至关重要。更关键的,是要留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近年来,内蒙古通过采取科学划定草畜平衡区和禁牧区,全面推行休牧制度,过牧监测预警,数字化赋能草原过牧监管,开展解决草原过牧试点等举措,明确了哪里能放牧、哪里不能放、什么时候能放,“堵”住“越界”放牧。逐步将草原过牧监测从看“畜”向看“草”转变,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监督管理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预警转变,从行政“处罚”向科学“指导”转变,加快推动从“人”防向“技”防转变,全力推动建立草原网格化落责、数字化监管和法制化规范的新机制,全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从“十二五”末的43%提高到“十三五”末的45%,处于21世纪以来的最好水平,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内蒙古正在进行的解决草原过牧行动,不仅要持续推进草原休养生息,从源头上保护平衡草原生态,也将进一步加速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