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黄河中下游畜牧业vs农业

下面是南开大学历史系的王利华老师的这篇论文《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的变动》节选:

畜牧生产的重新衰退及其解释

虽然中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畜牧经济曾一度大幅反弹,黄土高原和中原腹地、国家经营和私人经营的畜牧生产均曾相当兴旺发达,内地不少地方重新出现农牧交错的局面,似乎获得了改变自战国以来所形成的“跛足农业”的良好机会。

但是,这一地区最终并未从此走上农牧并重的道路,而是在这段插曲过后,重新返回农盛牧衰的老路,畜牧生产的比重复转下降。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一度大大向南推进的游牧区域和农牧交错带,在北魏中期以后重又逐渐向西北退缩,中原地带曾变为牧场的土地又逐渐复垦为农田,其二,除官牧以外,大型畜牧业在隋唐以后复转衰退,农耕地带的家庭小畜牧业生产规模亦呈渐小的趋势,故在唐代文献中我们找不到魏晋北朝时期那样的关于家养大畜群的记载。这就是说,在新一回合的农耕与畜牧两种生业方式的竞争中,后者再次逐渐败下阵来,并且此后再也不曾出现过中古时期那样的大幅回升情况。

那么,如何解释这一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呢,这其中的问题十分复杂,涉及的自然与社会因素众多,恐怕难以简单做答,本文只能通过比较农耕与畜牧两种生业方式的能量生产效率,揭示人地关系,人口密度,的变化对农牧生产的影响,就此陈述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前文曾不止一次暗示畜牧生产比重的升降与人口密度有直接关系,先秦时代畜牧业逐渐被排挤出北方内地,是由于人口增长和农田垦辟侵夺了畜牧业发展的空间,魏晋北朝时期畜牧业之所以能够明显发展回升,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这一时期的人口锐减和农田荒废,给畜群提供了广袤的草场。

这里还要说,当地畜牧业重新走向衰退、农耕种植重新恢复绝对支配地位,虽然是由于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其关键的原因仍在于人口的逐步恢复和进一步增长。

我们知道,农耕主要是通过栽培植物来获得植物性产品,而畜牧则是通过饲养家畜来获得动物性产品,单从谋食的方式来说,两者获得食物能量的途径截然不同,根本区别在于,与种植者相比,畜牧者是从高一营养级,注:营养级(trophiclevels),是生态学家为便于对生物之间复杂的营养关系进行简明分析、便于进行能流定量分析和物质循环研究,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等概念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概念。

一个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物种的总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类生物和处于不同营养层次上的另一类生物之间的关系。国内的生态学著作对这一名词的译法似未完全统一,有的译作“营养层次”、也有写作“营养位”。

本文特以199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教材《普通生态学》,孙泳儒、李博等编,为准。上获得食物能量。以农耕种植为食物获得途径,食物消费者——人类乃是一种“食草者”,其食物能量获得的多寡决定于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净“初级生产量”,或称“第一性生产量”,primaryproduction的多少,而以畜牧为食物获得途径,生产对象,主要是各种食草畜禽,则相当于农耕系统中的人类的营养级,而人却变成了更高一营养级上的“食肉者”。

在这一生产系统中,人类食物获得量的多少已不再直接与植物生产量有关,而是取决于系统中的净“次级生产量”,或称“第二性生产量”,secondaryproduction,亦即畜产品的多寡。

生态学告诉我们,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能量传递受热力学第二定律支配,“当能量以食物的形式在生物之间传递时,食物中相当一部分能量被降解为热而消散掉,其余则用于合成新的组织作为潜能储存下来。所以一个动物在利用食物中的潜能时常把大部分转化成了热,只把一小部分转化为新的潜能。

因此能量在生物之间每传递一次,一大部分的能量就被降解为热而损失掉”,“因此,在生态系统能流过程中,能量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转化效率大致是在5%-30%之间。平均说来,从植物到植食动物的转化效率大约是10%,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转化效率大约是15%。”

美国生态学家史密斯更具体地指出,“当能量通过生态系统比植物层次更高的层次传递时,能量大量减少,只有十分之一的能量从一个营养层次传递到另一个,更高的营养层次。因此,假如食草动物所消耗的植物能量平均为1000千卡,那么将只有100千卡左右的能量转变为食草动物的组织,10千卡的能量变成一级食肉动物的生产量,1千卡的能量传递到二级食肉动物”。

由于这一规律的支配,在一定的自然空间范围内,处于高一营养级上的生物量和能量生产力,总是要远低于下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及能量生产力,比如食草动物低于植物、食肉动物又低于食草动物,形成所谓“生态金字塔”。正因如此,自然界中大型食肉动物如虎、狼等的种群数量相对于鹿、兔等食草动物总是少得多。

现代农业生态学者曾做过这样的估算,“如以每人每天消耗3000千卡的热量计算,每人一年需109.5万千卡,以平均亩产400公斤粮食,每克粮食含4.15千卡能量计算,亩产能量是166万千卡,则每人只需0.66亩耕地。如再把种子和工业用粮的需要考虑在内,养活一个人的耕地面积还要大一些,需1-1.5亩。但如果把以粮食为食品改为以草食动物的肉为食品,按草食动物10%的转化效率计算,那么,每人所需的耕地要扩大10倍。

实际上因为人们不能把所有食草动物在一年内利用完,还需要保持草食动物的一定群体,因此,实际需要耕地面积还要大些”。

先来估算一下在当时的农耕技术条件下,一平方公里土地可能提供的食物能量。

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编制的《食物成分表》,每100克小米含热能约351千卡,则当时每人日均摄入热量达3100千卡以上,高出1980年我国人均日摄入热量的2450千卡不少。按:本文唐亩、唐石与市亩、市石的换算,粟的出米率及粟米比重,均依据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导论》,农业出版社,1990年的意见。

下面再来估算一下经营放牧这一平方公里土地能养活多少人。从自然条件来说,黄河中下游地区西部为半湿润、半干旱典型草原,东部则是落叶阔叶林植被带。同样面积的土地,后者的净第一性生产总量要高于前者,但放牧条件则未必比前者优越。为了把问题简化,姑且将这一平方公里土地假定为载畜能力较高的草甸草原,并且假定畜物全部是能量生产力较高的羊。

由于游牧区域城郭道路甚少,而山陵泽薮溪谷亦可为牧场的一部分,故可假定这一平方公里全部为有效放牧场。根据现代养羊学的研究,在自然放牧状态下,草甸草原放养一只羊约需8亩草地,则一平方公里草地共可牧羊不到190只。现代北方养羊的年均出栏率为28.5%,姑假定中古时期略高于现代,以年均出栏率30%计算,则每年出栏的羊约为57只,又,现代北方羊均肉产量约为13公斤,57只羊共产肉约为741公斤。

由于农耕与畜牧的食物能量生产和人口供养能力存在如上悬殊差距,故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只要具备必要的耕作技术和自然条件,扩大耕地、增加谷物生产乃是一种优先合理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由于人口增长而不断增长的食物能量需求。

必须具备地广人稀这一前提条件的典型放牧业,由于食物能量生产与人口供养能力低下,在人口密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必将逐渐退缩到那些不适合发展农耕种植的地区。

中古前期在人口锐减、人口密度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曾一度扩展到内地的大型畜牧业,在北魏中期以后不得不再次退出内地,朝农业自然条件恶劣的西北边地收缩,其根本原因乃在于此后人口逐渐恢复,蒿莱草地被复垦为农田,农耕区域又呈扩展之势,发展大畜牧业的土地空间再度逐渐缩小。

因此之故,在隋唐文献中,再也找不到像《齐民要术》等书中那样的关于内地家庭牧养大畜群的记载。

对历史上这一地区畜产结构的改变,即猪、羊地位的升降,也可用同样的理由加以解释。在中古时代,养羊曾一度居于主导地位,这一方面固然由于民族构成发生了变化,对羊肉的需求量较之对猪肉要大等等因素的影响,但这两种肉畜食性不同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

羊是一种典型的食草动物,对草料的要求较为严格,在人口密度不高、空闲草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较大规模地发展养羊,而在人口密度和土地垦植率高、草场严重缺少的情况下,发展养羊生产是很困难的。

相比较而言,猪的食性较杂,对饲料的要求不甚严格,可以不需要有什么草场,特别是饲养方式由先前的放养改为圈养之后,猪在没有任何空闲草场的情况下仍可饲养,并且更有利于积粪肥田,与作物种植形成有机的配合。

正因为如此,中古时代北方农区曾有相当发达的家庭养羊业,其经济地位甚至超过了养猪生产,在中国家畜饲养史上一度形成与战国秦汉和晚近时代颇不相同的以养羊为主、养猪为次的特殊局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局面在当地终究未能永久地维持下去,最终还是回到了中国农区家庭饲养业以养猪为主、养猪与耕种相配合的发展老路。

农牧经济的消长与“胡化”、“汉化”

中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畜牧业的变动和农牧经济消长,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变化过程,而是当时社会整体历史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时北方声势浩大的民族迁徙和融合过程密切关联,与所谓“胡化”和“汉化”问题互为表里。

中古社会变迁的历史画卷色彩斑斓,规模空前的游牧民族内迁运动和胡汉文化交流,为之涂上了最为醒目的浓墨重彩。

由于游牧民族的内迁,游牧文化成分随之传入,逐渐融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古社会的许多方面,人们都能深切感受到浓重的游牧文化气息。对此。许多史学家已做过不少精辟的论述。

不过,在我看来,游牧民族对内地经济的影响尤为显著,而且最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这种经济影响,具体来说,就是畜牧业的发展及其在区域社会经济体系中比重的上升。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当时,“食肉饮酪”、尚武骑射,并非内徙的牧民及其子孙的专利,与之共居杂处,一向“好儒学”、“重礼文”,视“食肉饮酪”为异俗的汉族“粒食之民”,亦深受此类风习的熏染。在所谓胡化区域,更是如此。

但是,就整个时代而言,一个显而易见的历史事实是,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更多地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接受了汉族文化,包括农耕技术,弃牧畜而事耕稼,其结果是,这些民族逐渐与汉族彻底地融为一体,甚至连族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通常所谓游牧民族的“汉化”。

所谓“汉化”,同“胡化”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其内涵比后者更为丰富,意义更为深远。它指少数民族在生业方式、政治制度、礼仪风俗、生活习惯乃至语言文字等等各方面全面接受中原汉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接受农耕方式,由游牧民转变为农耕民。这是在“汉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方面。

关于中古北方游牧民族的“汉化”问题,历史学界曾长期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有关著述篇牍众多,成绩斐然。

无论就中国还是世界古代历史来说,农耕世界的社会文化,或文明,所达到的复杂程度,确实比游牧世界要高得多,因此,上述对于农耕和游牧两种经济文化的先进与落后的判断,就总体和一般意义上说也许是正确的,然而,当我们立足于文化与生态的交互关系来衡量所谓“先进”与“落后”,特别是其中的生计体系的“先进”与“落后”时,应该特别谨慎。

为什么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并一度掌握了当地政治统治权的游牧民族没有永久地坚持其“逐水草而牧畜”、“食肉饮酪”的固有传统,更没有将被统治的汉族人民改造为牧民,相反却是他们自己逐渐放弃,甚至是主动放弃游牧而走向定居的农耕生活,他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真的和仅仅是因为农耕文化比他们的游牧文化先进吗,

诚如上文所论证的那样,在食物能量生产效率方面,农耕方式确实比游牧方式要高得多,在一系列精耕细作的生产技术被发明、使用之后更是如此。但是,农耕与游牧是两种具有不同能量转换机制和生态环境适应性的生业方式和食物生产体系,我们并不能绝对地判定其优与劣、先进与落后,正如我们不能绝对判定使用筷子和使用刀叉两种进食方式哪一种更为先进一样。

在中原内地,我们承认农耕比游牧“先进”,但在这里,“先进”的涵义只是“更适应环境”,因此“具有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在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下,从事农耕种植比起实行放牧所能养活的人口确实要多得多,也可以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但是,一旦越过年降水量为400mm的等降水线,农耕种植即不能显示出更高的食物能量生产效率,其先进性也就无从谈起。

在中原地区,游牧的能量生产效率诚然不能与农耕相比,但在长城以北地区,它却是一种经过了长期选择的最为合适的生业方式,而农耕经济则难以发展,在那里,游牧生产具有“先进性”。

这样看来,进入内地的游牧民族放弃逐水草而牧畜的游牧生活,转而接受定居的农耕生产和生活方式,尽管确实是因为农耕文化的“先进性”——具有更高的食物能量生产效率,但亦与生存环境的变化有关。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历史上也曾有大量内地人口由于种种原因流落塞外,这些人口大多为掌握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民,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并没有凭借其所具有的“先进文化”,将草原大漠开垦为丰饶的农田,相反,许多人却逐渐在“胡风”的熏习下,接受了“逐水草而居处”和“食肉饮酪”的游牧生活方式,“胡化”为地地道道的游牧民。

因此,尽管将少数民族“汉化”笼统地理解为放弃“落后”游牧文化,转而接受“先进”的中原农耕文化并无不可,但更为确切的理解应当是,接受最适合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具有更高能量转换效率的农耕生产方式,以及建立在农耕基础之上的一套文化体系。

游牧民族一旦采用了农耕生产方式,其必然的后果都将是他们逐渐舍弃其固有的文化传统,转而接受建立在农耕基础之上的汉族文化,包括汉族的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伦理观念和儒家思想体系等等——生业方式改变了,其他方面必然要发生相应的改变。

因此,当我们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时,不仅应该注意汉文化对他们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或生活习惯等等方面的影响,而且应该特别注意考察这些民族接受农耕,转变为农业生产者的特殊经历,因为在其走向“汉化”的历程中,与统治者接受汉人的治国安邦之道相比,或者与某些社会上层人士学会吟风弄月、投壶博弈相比,广大族众接受新的生产方式具有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然,进入中原内地的游牧民族放弃牧畜,转事农耕,并不是一种随意做出的选择,而是经过了反复的利弊权衡与经济比较,其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充满了种种利益冲突和思想斗争。

在古代历史上,曾先后有几个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由于传统的惯性作用,进入中原内地之初,他们仍试图延续原有的生产与生活习惯,广设牧苑,养马放羊,发展畜牧生产。选择何种经济发展方向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在最高统治阶层中曾一再展开激烈的政治争论,顽固地主张保持游牧传统者也不乏其人,有的甚至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但是,面对人数众多的汉族农民和因农牧争地而不断尖锐的民族矛盾,最高统治者最终都选择了发展农业经济的道路,相继采取鼓励垦田种植、限制过度占地畜猎、实行新的土地制度等等一系列措施,力图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推动本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正是基于农耕在内地所具有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在长城以南,农耕毕竟是最具效率的食物及其他生活资料的获得途径,发展农业有利于解决民众的衣食生计,缓解民族矛盾,恢复社会安定,有利于统治者更多地聚敛和更好地享受物质财富。

就其民族内部来说,将习惯于马上生活、游徙不定而且桀骜难驯的牧民族众改造为附着于田宅园池、安守本份的农民,也更有利于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

在这方面,由鲜卑拓跋族建立的北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若干个世纪以后,蒙元王朝也做得相当成功,实际上,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方面,北魏和元朝统治者甚至做出了比汉族王朝更卓有成效的努力,北魏通过制定和实行“均田制”,恢复了被长期战争动荡摧毁的北方经济,对北朝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部集北方旱作农学之大成的经典著作——贾思勰《齐民要术》,元朝在确立了以农为本的基本国策之后,设立司农司,积极编著农书、推广棉花等新作物、大力兴建水利工程,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也涌现了《农桑辑要》、王祯《农书》等传统农学的经典著作。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事实。

总之,从中古黄河中下游地区畜牧生产的变动和农牧经济的消长着眼,考察当时社会的民族关系和文化变化,可以发现“胡化”与“汉化”原来具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在经济生产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倾向,在“胡化”时期和“胡化”区域,畜牧生产较为发达,所占的经济比重也较高,

反之,游牧民族“汉化”的过程,则是他们逐渐放弃畜牧和接受农耕的过程,就整体区域来说,实际上也是畜牧生产逐渐退缩和转衰,经济比重逐渐下降的过程。从而使我们对中古时期的“胡化”与“汉化”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通过以上分析,关于进入内地的游牧民族为什么未能在文化上征服汉民族,而是被后者“先进”的农耕文化所征服,也似乎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答案。

THE END
1.畜养与畜宰杀是指代表什么生肖,词语释义与落实解释。简介“畜养畜宰杀”这个短语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可能引发理解上的歧义。字面上,它指的是饲养和管理动物,以及最终对动物的宰杀,通常是为了食用等用途。此外,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 “畜养畜宰杀”这一表述在中文中似乎并非规范用法,可能引发误解。从字面来看,它可以被理解为饲养动物、照料和管理这些动物的过程,以及最终http://0.360biao.com/hulianwang/22796.html
2.“牧养”(2)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教育”、b站、抖音、电视直播等。“智慧教育”里面有名师同步课程和相应的拓展知识,b站、抖音、电视直播等上面有很多适合孩子看的优秀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字”从遇见你》、《如果国宝会说话》、《典籍里的中国》都是不错的选https://www.jianshu.com/p/e317a6a31cff
3.汉字“牧”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新华字典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礼记·曲礼》又如:牧令(旧时称地方长官);牧守(牧伯。州郡的长官);牧宰(泛指州县长官)姓牧草mùcǎo〖fodder;herbage;foragegrass〗供食草动物食用的青草和其他草本植物牧场mùchǎng〖grazingland〗∶适于放牧的草场〖livestockfarm〗∶经营畜牧业的生产单位牧歌mùgē〖pastoralhttp://dict.newdu.com/show.asp?id=10792
4.人与畜牲的区别是什么?一个女人和她的38个孩子,正在热播《芃芃大人小皮鞋红绿灯寸止》正在播放高清完整版,《飞天侠》在线观看完整版_免费电影-,日本正能量大豆行情网2023: 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app下载一小孩和妈妈一起拔萝卜生孩子不盖被子(黄)_一小,飞机杯教室~女生全员怀孕计划免费看[呆可天]_全文在线阅读,《正能量网站你懂http://dlgpsb.com/video/85053TZMo_20250103.scm
5.牧畜的拼音读音牧畜的意思解释牧畜的英文翻译词典查词语牧畜的词语解释 1.牲畜。2.饲养牲畜。 牧畜的详细释义 牲畜。 《后汉书·樊宏传》:“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饲养牲畜。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沙三 曾在村学中读过两年书,儘写得几个字。便写了一张情愿受僱,专管牧畜的文书。” 续范亭 《南泥杂咏·如是我闻》:“农场马场造纸厂,屯田牧https://m.mingziba.com/ciyu/%E7%89%A7%E7%95%9C.htm
6.我国古代的农牧关系伯益的后代秦人和赵人就是从东方迁徙到西方去,秦族直到非子时代还“好养马及畜,善养息之”(《史记·秦本记》),保持了乃祖的遗风。据《史记·秦本记》等有关记载看,伯益是颛顼的后裔,皋陶之子。故伯益族是从经营农业的东夷族中分化出来。《尚书·禹贡》载“青州”“莱夷作牧”可见三代时东方仍有一些属于东夷http://agri-history.ihns.ac.cn/scholars/lgp/lgp15.htm
7.草原保护日丨依法保护草原·推动绿色发展2021年7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 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工作应当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坚持以草原生态保护为目标,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草定畜、动态平衡,责权明http://lcj.ordos.gov.cn/xb/zwgk/fdzdgknr_140478/zcwdk/caoyuan/202406/t20240619_3623332.html
8.畜牧业包括哪些:全面解析畜牧业范围与内涵牧业都包括什么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通过饲养、繁殖畜禽以获取肉、蛋、奶、皮、毛等畜产品的生产活动。它包括多种不同的养殖类型,涵盖了牛、羊、猪、鸡、鸭、鹅等多种畜禽的饲养。 在定义上,畜牧业强调的是对动物生长的干预和管理,以提高其经济价值。这种管理包括饲料配制、疫病防治、繁殖控制等多个方面。https://blog.csdn.net/JiYan_purple/article/details/138651610
9.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青海省政府法律法规第二条凡在省内饲养牲畜的单位和个人,为牧业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纳税人包括: (一)从事和兼营畜牧业生产的农牧户; (二)从事和兼营畜牧业生产的农牧场; (三)有牧业收入的企业、事业单位及部队、寺庙等其他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牧业税以牲畜头数或承包草原面积征收。具体征收方法,由县级人民政府结合当https://code.fabao365.com/law_110267.html
10.畜牧兽医科学:羊生产学试题及答案(强化练习)考试题库53、问答题 什么叫远缘杂交? 点击查看答案 54、名词解释 选种 点击查看答案 55、判断题 我国养羊业,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农牧户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养羊业,特别是走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肉羊业的道路,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接轨。() 点击查看答案 56、问答题 常见过瘤胃蛋白技术有那些? 点击查看http://www.91exam.org/exam/87-1091/1091124.html
11.新农科背景下《家畜环境卫生与牧场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有牧场 建设和畜产公害的治理袁 同时通过介绍 野科技赋 能猪牛肥袁 生态养殖山水美袁 广西畜牧业绿色发 展创佳绩冶 典型案例袁 包括广西首家完成供港澳 活猪自营出口的养殖企业要要要广西农垦永新畜牧 集团有限公司良圻原种猪场建有高标准的病死畜 禽无害化处理中心袁 将病死畜禽转化成有机http://xq.aiijournal.com/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23002
12.北方草原牧户心理载畜率与草畜平衡生态管理途径通过实地调查,开展牧户心理载畜率的存在和分布、牧户生产决策行为有限理性特性、心理载畜率测算和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牧户草畜平衡生态管理途径的研究,以期为治理和恢复内蒙古乃至北方草原退化,提高牧民收入,制定和实施符合草原生态和牧区经济发展实际的政策,推进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和草原补奖机制成果长效巩固提供有效参考和https://www.ecologica.cn/stxb/ch/html/2015/24/stxb201406051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