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畜牧兽医(农牧、农业)厅(局、委、办)、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卫生局,部属有关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进一步做好全国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制定了《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6年9月7日

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做好全国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治工作,有效控制和净化布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计划。

一、防治现状

二、防治原则、目标和策略

(一)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采取因地制宜、分区防控、人畜同步、区域联防、统筹推进的防治策略,逐步控制和净化布病。

(二)防治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动物防疫工作发展要求的布病防治机制,显著提升布病监测预警能力、移动监管和疫情处置能力,迅速遏制布病上升态势,为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达到并维持控制标准;海南省达到消灭标准;其他省份达到净化标准。提高全国人间布病急性期患者治愈率,降低慢性化危害。

2.工作指标

(1)检测诊断: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具备开展布病血清学检测能力,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具备有效开展布病病原学检测工作;一类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对布病初筛检测能力,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具备对布病确诊能力;

(2)免疫状况:免疫地区的家畜应免尽免,畜间布病免疫场群全部建立免疫档案;

(3)病例治疗:一类地区人间急性期布病病例治愈率达85%;

(4)检疫监管:各地建立以实验室检测和区域布病风险评估为依托的产地检疫监管机制;

(5)经费支持:布病预防、控制、扑灭、检疫和监督管理等畜间和人间布病防治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三)防治策略

根据畜间和人间布病发生和流行程度,综合考虑家畜流动实际情况及布病防治整片推进的防控策略,对家畜布病防治实行区域化管理。农业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将全国划分为三类区域:一类地区,人间报告发病率超过1/10万或畜间疫情未控制县数占总县数30%以上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类地区,本地有新发人间病例发生且报告发病率低于或等于1/10万或畜间疫情未控制县数占总县数30%以下的省份,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15个省份。三类地区,无本地新发人间病例和畜间疫情省份,目前有海南省。本计划所指家畜为牛羊,其他易感家畜参照实施。

畜间:在全国范围内,种畜禁止免疫,实施监测净化;奶畜原则上不免疫,实施检测和扑杀为主的措施。一类地区采取以免疫接种为主的防控策略。二类地区采取以监测净化为主的防控策略。三类地区采取以风险防范为主的防控策略。鼓励和支持各地实施牛羊(以下所提“牛羊”均不含种畜)“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流通,冷鲜上市”。

人间:全国范围内开展布病监测工作,做好布病病例的发现、报告、治疗和管理工作。及时开展以疫情调查处置,防止疫情传播蔓延。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提高诊断水平。一类地区重点开展高危人群筛查、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增强高危人群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患者就诊及时性。二、三类地区重点开展疫情监测,发现疫情及时处置,并深入调查传播因素,及时干预,防治疫情蔓延。

三、技术措施

(一)畜间布病防治

1.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

(1)基线调查

到2017年6月,各省(区、市)畜牧兽医部门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统一的抽样方法(见附件2)和检测方法(见附件3)对场群和个体样本数进行采样检测,组织完成基线调查,了解掌握本行政区域牛羊养殖方式、数量和不同牛羊的场群阳性率、个体阳性率等基本情况,并以县(市、区)为单位划分未控制区、控制区、稳定控制区和净化区。

(2)日常监测

免疫牛羊: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调查流行率的方式抽样检测免疫抗体,结合免疫档案,了解布病免疫实施情况。

非免疫牛羊: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所有种畜和奶畜每年至少开展1次检测。对其他牛羊每年至少开展1次抽检,发现阳性畜的场群应进行逐头检测。

2.免疫接种

各地畜牧兽医部门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免疫工作,建立健全免疫档案。

奶畜:一类地区奶畜原则上不免疫。发现阳性奶畜的养殖场可向当地县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免疫申请,经县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报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后,以场群为单位采取免疫措施。二类地区和净化区奶畜禁止实施免疫。

其他牛羊:一类地区对牛羊场群采取全面免疫的措施。对个体检测阳性率<2%或群体检测阳性率<5%的区域,可采取非免疫的监测净化措施。可由当地县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后,以县(市、区)为单位对牛羊不进行免疫,实施检测和扑杀。二类地区牛羊原则上禁止免疫。当牛的个体检测阳性率≥1%或羊的个体检测阳性率≥0.5%的场,可采取免疫措施,养殖场可向当地县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免疫申请,经县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报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后,以场群为单位采取免疫措施。三类地区的牛羊禁止免疫。通过监测净化,维持无疫状态,发现阳性个体,及时扑杀。

3.移动控制

严格限制活畜从高风险地区向低风险地区流动。

一类地区免疫牛羊,在免疫45天后可以凭产地检疫证明在一类地区跨省流通。其中,禁止免疫县(市、区)牛羊向非免疫县(市、区)调运,免疫县(市、区)牛羊的调运不得经过非免疫县(市、区)。二类地区免疫场群的牛羊禁止转场饲养。布病无疫区牛羊凭产地检疫证明跨省流通。

4.诊断和报告

5.扑杀与无害化处理

各地畜牧兽医部门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对感染布病的牛羊进行扑杀。二类和三类地区,必要时可扑杀同群畜。同时,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规定对病畜尸体及其流产胎儿、胎衣和排泄物、乳、乳制品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6.消毒

(二)人间防治

1.疫情监测

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布病病例的诊断和报告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疫情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利用及反馈工作,完善与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信息通报机制。

2.疫情调查与处置

3.高危人群筛查

在布病高发季节,一类地区高发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高危人群开展布病筛查,提高布病早期发现力度。

4.高危人群行为干预

调查了解高危人群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感染风险。养殖及畜产品加工企业应对从业人员提供职业防护措施及条件,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5.病例规范化治疗

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规定对布病感染病例进行规范治疗和管理。一类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具备对布病初筛检测能力,县级及以上医院应具备对布病确诊能力。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诊疗水平,规范病例治疗与管理。将布病诊疗费用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对贫困患者进行医疗救助。

四、管理措施

(一)部门合作。农业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按照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系会议制度要求,统筹协调全国布病防治工作。地方各级畜牧兽医、卫生计生部门加强部门合作,完善协作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建立健全定期会商和信息通报制度,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

(四)区划管理。农业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布病无疫区、无布病场群的评估程序和标准,指导各地开展“布病净化场群”和“布病无疫区”建设,推动人畜间布病控制和净化。

(六)信息化管理。各级畜牧兽医、卫生计生部门要建立健全布病防治信息管理平台,适时更新一类、二类和三类地区及布病无疫区、净化场群信息,发布布病分区、免疫状况和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切实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国务院文件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布病防治工作负总责。各地畜牧兽医和卫生计生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将布病防治计划重要指标和主要任务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当地防治工作进展,实施开展实施效果评估,确保按期实现计划目标。各地畜牧兽医和卫生计生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协调,强化措施联动,及时沟通交流信息,适时调整完善防治策略和措施,全面推动布病预防、控制和消灭工作。

(二)强化技术支撑

各级畜牧兽医和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科技保障,提高布病防治科学化水平。各地特别是一类地区省份要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布病防治能力建设,依靠国家布病参考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以及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力量,发挥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和各省级布病防治专家组作用,为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支持跨部门跨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我国不同地区控制布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探索各类地区布病防治模式。重点加强敏感、特异、快速的疫苗免疫和野毒感染的鉴别检测方法,以及高效、安全疫苗的研发。引导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切实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三)落实经费保障

六、监督与考核

根据各省(区、市)提出的申请,农业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对有关省份布病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布病区域类别,及时向社会发布。

对在布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表彰。

附件:1.术语

2.诊断方法

3.抽样检测的场群和个体样品数确定方法

附件1

术语

本计划下列用语的含义:

场群,是指同一牧场的或由人工栅栏、天然屏障隔离的一群动物,或属于同一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一群或多群易感动物的集合。

控制,是指连续2年以上,牛布病个体阳性率在1%以下,羊布病个体阳性率在0.5%以下,所有染疫牛羊均已扑杀。本地人间布病新发病例数不超过上一年。

以县为单位,达到布病控制标准的区域为控制区,未达到布病控制标准的区域为未控制区。

稳定控制,是指连续3年以上,牛布病个体阳性率在0.2%以下,羊布病个体阳性率在0.1%以下,所有染疫牛羊均已扑杀,1年内无本地人间新发确诊病例。

以县为单位,达到布病稳定控制标准的区域为稳定控制区。

净化,是指达到稳定控制标准后,用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iELISA或者cELISA检测血清均为阴性,辖区内或牛羊场群连续2年无布病疫情。连续2年无本地人间新发确诊病例。

以县为单位,达到布病净化标准的区域为净化区。

达到布病净化标准的牛羊场群,即为净化场群。

消灭,是指达到净化标准后,连续3年以上,用细菌分离鉴定的方法在牛羊场群中检测不出布鲁氏菌。连续3年无本地人间新发确诊病例。

知晓率,是指调查人群中对布病科普知识了解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

附件2

诊断方法

一、诊断方法

(一)临床症状与病理剖检

1.临床症状

布病典型症状是怀孕母畜流产。乳腺炎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可发生于妊娠母牛的任何时期。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多见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妊娠或流产母畜子宫内膜和胎衣的炎性浸润、渗出、出血及坏死,有的可见关节炎。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组织学检查可见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

(二)实验室诊断

1.血清学诊断

初筛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GB/T18646),也可采用荧光偏振试验(FPA)和全乳环状试验(MRT)(GB/T18646)。确诊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GB/T18646),也可采用补体结合试验(CFT)(GB/T18646)、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

2.病原学诊断

(1)显微镜检查,采集流产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肝、脾、淋巴结、胎儿胃内容物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布鲁氏菌为红色球杆状,而其它菌为蓝色。

(2)PCR等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3)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该实验活动必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

二、结果判定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判定为疑似患病动物,如确诊应当进一步采样送实验室检测。

对于未免疫动物,血清学确诊为阳性的,判定为患病动物;若初筛诊断为阳性的,确诊诊断为阴性的,应在30天后重新采样检测,复检结果阳性的判定为患病动物,结果阴性的判定为健康动物。

对于免疫动物,在免疫抗体消失后,血清学确诊为阳性的,或病原学检测方法结果为阳性的,判断为患病动物。

附件3

抽样检测的场群和个体样本数确定方法

抽样检测应遵循先确定随机采样检测的场群数再确定个体样本数的原则,具体的随机抽样方法见表1和表2。

THE END
1.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经管文库(原现金交易版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652894-1-1.html
2.畜禽疫病防治技术规范(可下载)畜禽疫病防治技术规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的,供养殖行业人员参考! 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pdf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pdf 口蹄疫病料的采集、保存与运送.pdf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pdf https://www.360doc.cn/article/8486179_1132992646.html
3.动物防疫相关技术规程(精选8篇)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密切配合, 增强合力, 推动动物防疫工作顺利进行。各级动物防疫人员实行分片联系责任制, 县级到镇、镇级到村, 严格技术要求, 严格目标任务, 严格工作纪律, 严格奖惩制度,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确保按照免疫操作技术规范实施免疫, 确保免疫效价, 降低疫病发生风险。https://www.360wenmi.com/f/filestptds45.html
4.《动物疫病防控技术》课程标准.pdf资源动物疫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pdf 浏览:125 动物疫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pdf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课程教案.pdf 浏览:54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课程教案.pdf 农林牧渔类_动物疫病防治基础.pdf 浏览:95 农林牧渔类_动物疫病防治基础.pdf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要点.doc 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weixin_40895192/31604455
5.有害生物防制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知识。 (4)《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相关知识。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相关知识。 (6)《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相关知识。 3.工作要求 本标准对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的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涵https://www.chinaadec.com/n/16320.html
6.中国进出口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介绍国家法规政策法规(2)《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1999年10月20日农业部发布) (3)《国家动物疫情测报体系管理规范(试行)》 (4)《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 (5)《关于印发《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7个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通知》 (1) Control Measures for report on animal epidemic situation (issued by https://www.foodmate.net/law/chukou/1687.html
7.动物检疫技术操作规范20240507001927.ppt动物检疫技术操作规范.ppt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第85页,共10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86页,共10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五)肉尸检疫1.外表检疫2.淋巴结检疫4.肾脏的检疫3.腰肌的检疫观察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脂肪、胸膜、腹膜、关节等有无异常,判断放血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507/702301510100610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