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威廉华兹华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论文关键词:生态伦理;华兹华斯;自然;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责任
一、生态危机呼唤生态伦理思想建构
人类社会步人二十一世纪,物质文明取得极大发展,但同时人类对自己唯一的家园——地球却也负债累累。工业化进程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的生存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面对生态困境,人们不得不反省“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
什么是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人类的发展是否一定要以自然的毁灭作为代价自然与人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显然西方传统的伦理学给予了人们错误的指导,“它从未考虑过人类主体之外的事物的价值。它在强调人与自然、科学与伦理学的分割时,发展了一种自然界没有价值的科学和伦理学。在这一框架下,人成为唯一得到道德待遇的物种:他只需依照自己的利益行动,并以自身的利益对待其他事物。这种伦理观念鼓励了一种对自然不加约束的行为,是造成人对自然界的掠夺,形成环境危机的重要根源”。
生态危机呼唤着一种新的伦理思想的建构。正如历史学家唐纳德·武斯特在其《自然财富》(TheWealthofNature)中所述:“今天,我们正面临生态危机,不是生态系统作用的结果,而是我们的伦理系统作用的结果。为了尽可能地度过危机,要求我们准确地认识我们对自然的影响;而且要求我们认识那些伦理系统并运用这种认识去变革伦理系统。”
倘若我们打算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唤醒潜藏在内心深层的自我意识,构建一种新的伦理范式,用道德甚至法律的力量来维护它。显然,这种新的伦理范式必须基于生态规律,吸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成果,重新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认并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革命性地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提出挑战,把道德义务的对象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倡导一种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伦理范式即生态伦理学范式。
二、华兹华斯的生态伦理思想
华兹华斯一生隐居英国中西部湖区的自然山水中长达五十几年.他以朴素清新、自然流畅的文笔热忱地讴歌大自然.创作了大量歌咏自然的作品,被称为“大自然的诗人”。而今在生态危机重重的现实语境下存对生态危机的根源追溯过程中,重读华兹华斯的作品。发现这位“大自然的诗人”追求精神生态.肯定自然的价值,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肆意掠夺.批判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及精神生态的摧残和损害.呼唤人类担负起生态责任,其理念折射出当代生态伦理学思想的奕奕光芒,其生态伦理智慧显示出了超越时代的、被后世社会发展所证实的远见,对于当今社会建构良性生态伦理范式不乏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1.自然的价值
华兹华斯在诗作中描述了大量的自然美景:《早春命笔中大地网春时的百鸟争鸣、百花斗艳,威斯敏斯特桥》清晨的宁静、太阳的华美初照,太阳早已下山中皎洁的月光.《廷腾寺》旁的流泉瀑布、丛林果闶。如果说对自然美景的描述只是生态学描述,屁然美景诱发诗人对它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山中有欢愉.泉中有生趣”’。大自然的美丽使诗人炊欣鼓舞。明月艳阳、山川河流、花木鸟虫都是欢乐的触发刹.即便是在孤独忧伤时。美丽的自然也予人安慰和喜悦。
美是生态伦理学的基础。美不是一个可推论出伦理标准的范畴,但是人类对美的直觉产生了能激起伦理行为的某种关系。伦理学家斯蒂文森认为:生态学描述和伦理学的规定之间是能够通融转换的.中情感是关键的转换器一。自然美景带来的强烈的情感为诗人的生态伦理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诗人诗中所述,“生命力散发出天然智慧,欢愉示真理”。大自然所带来的快乐情感使诗人认识到了真理自然的伟大价值,它远远超越了简单的工具价值,也不仅只停留在审美的层面。华兹华斯认为自然是“最纯真信念的牢固依托.心灵的乳母、导师、家长。全部精神生活的灵魂”。自然界支撑着一切生命。它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给人希望,净化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2人类中心主义批判
3.工业文明批判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工商业的突飞猛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财富,人类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凭借着新生的科技力量无所顾忌地进行着破坏性和掠夺性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无情的机械文明使人们丧失了固有的悠闲生活与美好的本能,人类和大自然之间原本和谐共存的关系被破坏,最下层的劳动者生活艰辛。诗人在他的作品中描述《塌毁的茅舍》《西蒙·李》《女游民》的悲惨命运,农夫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卖掉自己心爱的《最后一头羊》。这些作品直接表达着诗人对工业文明和人类无尽贪欲伤害自然以至伤害人类自己的不满与悲哀。
同时,华兹华斯也批判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活导致人的身心疲惫和精神枯萎。华兹华斯这样描述他自己所处的时代:英格兰成了“死水污池”,“自然之美和典籍已无人赞赏”,“淳风尽废,美德沦亡”。“我们在人类的愚昧与罪恶中耽搁已久,被迫观看那些悲苦的情景,哀伤、失望、恼人的杂思、混淆的是非、衰竭的热情、最后是尽失希望的本身以及希望的对象——所有这些都折磨着我的内心!”。在他看来,人类是如此冥顽不灵,不能吸取大自然的教益,不敬畏自然。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人类歧视、侵犯大自然及与人类相互依存的自然界的生灵,这是可悲的人类自身的道德精神的堕落。
4.生态责任呼唤
生态责任即人类对自然整体的责任,也就是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自然,它是人类基于对生态规律及生态知识的了解与认同而衍发的。在从对生态学描述的理解到对伦理学规定的认同与执行的转换过程中,情感促使心理发生微妙的变化,使人领会在自然生态规律中蕴含着的人类责任。显然,自然的美好带来的欢愉情感及工业文明与人类中心主义伤害自然而带来的悲哀促使华兹华斯感悟到了人类的责任,诗人以众多作品抨击自然与人截然对立的传统观念,呼吁人类承担生态责任。
在《责任颂》中,华兹华斯强调责任的重要性:责任是“指路的明灯”,“防范或惩罚过错的荆条”。只有责任“律令威严”,能够“伸张了正气”“叫世间昧昧众生终止无谓的争斗”。诗人请求责任女神赐予人类“自我牺牲的意志”,使人类“谦恭而又明智”,呼吁人类“竭力尽心,将你(自然)侍奉”。华兹华斯呼唤人类承担责任,保护、回馈自然,在《泉水》中,诗人指出对于大自然千万不要“做无谓的争斗”“;在《劝诫》中他又告诫人们:不要从“大自然的书上把这珍贵之页撕下”,因为“凡现在使你着迷的一切,从你插手的日子起就消失”。为了保护和回馈自然,诗人也呼唤物质生活简单化,他赞美简朴的生活,反对过度的物质欲望。在《伦敦,1802年》中,诗人就抨击简朴生活、高尚思想和心灵的平和等在当时都消失了,而“侵吞掠夺,贪婪,挥霍无度”成了“崇奉的偶像”。诗人呼吁遵从自然,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物质的需要限制在生态系统可以承载的限度内,追求简单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这正是当代生态伦理学家们认为人类应尽的生态责任。
“生态伦理思想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目的是使之和谐统一。因此人类最高的生态责任是守护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回归自然、融人自然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最终吁请。华兹华斯在许多作品中赞颂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勾画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在《两个懒散的牧童——地牢峡瀑布》中,少年在山岩下的草地上、阳光里,欢快地吹奏着风笛,山中的鹿角草和狗尾草装点着他们的帽子,林中的鸟儿不停地高歌,千万只出生不久的小羊都在山坡上。诗人推崇这世间最为安详的理想美景:自然没有受到人为的破坏,人类和其他生命共存于这个呈现着美丽、稳定与完整的生命共同体。甚至在诗人看来,人类也完全可以如同《序曲》第五卷中温德尔湖畔的小男孩一般,与大自然神交;或者象住在鸽子泉边人迹罕至地方的姑娘露西,摆脱尘世纷扰、摒弃社会赞许需要,直至生命停息,“天天和岩石树木一起,随地球旋转运行”。显然诗人认为:当人真正融入自然之后,人的灵魂就永驻天地之间,无论他的肉体是否存在,人都将永远与自然朝夕相伴。而这正是人类回归自然的最高境界,也履行了人类最高的生态责任。
三、华兹华斯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人类历史常常不是线性发展的,必须殷殷回首,以捡拾不该遗落的可贵的人文精神和生存经验,使前行之路少一些误区。探究威廉·华兹华斯作品中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发现诗人追求精神生态、反对人类肆意掠夺自然,呼唤人类对于自然的责任,他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对自然的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乃至社会发展与人类的责任作出了全新的解释,这些解释验证了他超越其时代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今人类社会良性生态伦理范式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聆听他穿越时代的生态伦理呼唤,折服于其伟大远见,更体会到人类不可推卸的生态责任。
一。花知音
生来眼中不恋花,四处为花觅新家。
掩被酣睡不愿醒,千里驮水浇奇葩。
二.榆树情
百年老榆知雨风,寒门清幽亲自耕。
关键词:华兹华斯诗歌对比
威廉华兹华斯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他一生中写出了许许多多的诗歌,他的诗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语言简洁,朴实生动,但意义深刻。他特别善于描写大自然和普通的百姓,尤其是他们的孤立无援。因此,他被称为大自然的诗人。所有这些都是他诗中所共有的特点。然而在不同的诗中他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他的创作目的,其中对比元素的运用是他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手段。本文中,作者要找到他诗歌中的对比元素。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在他的《我们是七个》中的对比:
“小姑娘,你们一共是几个,
你们姊妹弟兄”
“几个一共是七个,”她说,
看着我象有点不懂。
“他们在哪儿请给我讲讲。”
“我们是七个,”她回答,
“两个老远的跑去了海上,
两个在康威住家。
“还有我的小姐姐、小弟弟,
两个都躺在坟园,
我就位在坟园的小屋里,
跟母亲,离他们不远。”
“你既说两个跑去了海上,
两个在康威住家,
可还说是七个!――请给我讲讲,
好姑娘,这怎么说法。”
“我们一共是七个女和男,”
小姑娘马上就回答,
里头有两个躺在坟园
在那棵坟树底下。”
(1798卞之林泽)
在这首诗里华兹华斯将“我”和与“我”对话的小女孩进行了对比。“我”坚持认为,如果两人的孩子已经死了,她就只剩下5个兄弟姐妹。但小女孩重复了3次,他们是兄妹7个,虽然其中两人已经死了,但是他们仍与她在一起。她和她死去的兄弟姐妹还离得很近,她可以为他们歌唱,还可以在他们身边吃晚餐和织围巾。你怎么可以说他们已经死去了呢他们还活在她的心里。这里,作者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世上最纯洁、最美丽的心灵。她甚至不知道死亡是什么。但是,在成人的世界里死亡就是死亡。当然每个^都要死,包括这个穷人的小女孩的。也许她不会比她的姐妹或兄弟活得更长。他们太穷了,他们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那么,生和死还有什么差别吗不,没有区别。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华兹华斯对穷人的同情。下面。让我们去感受华兹华斯的另一首诗:《老猎手李西蒙》:
他枯萎、他生病;
高大的身躯变得瘦骨嶙峋。
脚踝肿得又高又厚;
双腿变得干瘪不灵。
他唯一的支柱是他的老伴,
一位上了年纪的女人,
住在平民村头,瀑布附近,
和他相依为命。
在他们长满青苔的泥屋旁边,
离家门不到二十步远,
有一片小小的土地,
但他们一贫如洗。
当他身强力壮时。
这是片石楠丛生的荒地;
当他无法耕耘时,
这土地对他们有何裨益
露西伴着丈夫。
干着他力不能及的事情;
因为她还可以自诩,
两人之间她更硬朗。
无论你想尽什么办法,
他们不会把活儿稍停,
……
从以上的诗节中,我们看到了西蒙李年老和年少时的反差。当他年轻时,他几乎不懂畜牧和耕作,他很强壮,可以捕猎。但现在,他年纪太大,已经不能再捕猎了。在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李西蒙和其他人之间的对比,他是他们当中最穷的人;诗中还有西蒙李和他妻子之间的对比。作为一个丈夫,他比他的妻子还要单薄,他的妻子能做的工作他却做不了。他代表着社会最低阶层的人民大众。因此,从作者的这些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穷困的老年人的极大同情。
在一个夏天我碰见那位老人,
用尽力气,
想把一棵老树挖起,
刨出其中腐烂的根。
鸭嘴锄在手中摇晃;
他的力气完全耗尽,
那是一棵老树的根,
他挖一辈子也不行。
我对他说,“李西蒙你太吃力,
给我你手中的工具:”
听了这话他满心欢喜,
接受我一片好情意。
我只用劲猛挖一锄,
盘根错节即已分离,
但老人用尽平生力气。
可怜功夫完全无益。
【关键词】露西组诗译文对比分析
一、杨德豫与黄杲远浴痘兹华斯诗选》译文对比分析
杨德豫的《华兹华斯诗选》中,杨德豫的版本更尊重作者的原意及更接近目标语言,主要体现在选词和翻译的语序上。在第一段中strangepassions,杨德豫的版本是奇异的心血来潮,黄杲忻则是莫名的悲痛,字面上而言杨德豫直译了单词,黄杲忻根据全诗,特别是诗最后诗人所表达的悲伤情感,将开头与结尾呼应。虽然这样的手法作为写作来说并无不妥,但是翻译需要考虑到诗人表达的感情基调,而不是编撰:这种情感并不过分感伤,诗人对露西的爱发自内心,十分强烈,写诗的过程就是诗人袒露心扉,表白爱情的过程。
如果将全诗第一句就让读者进入悲伤的基调,似与原作者的情感基调不符。在第二段中,everyday这一单词的位置两个版本不同,杨德豫将“每天”放在原句中形容露西的美丽,黄杲忻把每天译入了诗主人公去露西的小屋,但是根据后文的意思,作者并没有强调每天去露西小屋,但是露西的美主人公是每天都看得到的。“每天”位置的移位,黄杲忻的版本加入了译者自己的理解,与作者的原意不同。另外在用词方面,杨德豫的版本“沐着晚间的月光”比黄杲忻的“凭着夜晚时的月光”在用词美感方面也略盛一筹,沐更能反映月光的柔和和细腻。杨德豫的版本则避免了这一点,一方面以“坠落”表示月亮下沉,另一方面用“临近”来表示月亮下降的方向是离露西的屋顶越来越近。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原文的“cried”分别被译作了“惊呼”(杨德豫)和“失声叫”(黄杲忻)。
虽然在情绪表达方面,两者的作用都是一样的,但是“惊呼”更符合单词本身的意思,而不是后者想表达的大声惊叫。在诗的最后一句,两者的翻译也有很大的区别,虽然都是用了IF的虚拟语气,但是杨德豫的版本表达的是猜测露西已死去后该怎么办,黄杲忻的版本则是猜测未来露西要是死去了怎么办,从语法角度来说,bedead指的是已死,所以杨德豫黄杲忻的译本是错误的。从整体的翻译语序上而言,黄杲忻的版本没有改变原诗的句子顺序,杨德豫的译本则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几乎每一段都有过微调,显然是适应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英文的语序换成了中文的语序。不管从用词还是语序上而言,本诗杨德豫德豫的译本更经得起推敲,黄杲忻杲忻的译本则存在一些明显的漏洞和生搬硬套。
二、杨德豫与黄杲忻杲浴痘兹华斯抒情诗选》译文对比分析
黄杲忻杲忻对这首诗的译本也有可取之处,对于“AMaidwhomtherewerenonetopraise”,译成了“这姑娘生时没有谁夸赞”,杨德豫的版本中并没有表示出这是露西生前的情况。对于原作而言,作者是作了一个对比,开始的露西生前的美丽娇艳和与自然的和谐融洽,更能凸显最后一段主人公对露西长眠墓中的惋惜之情。
参考文献:
[1]杨德豫.华兹华斯诗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黄杲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张秀清.咏唱自然人生,追求自然人性――从露西组诗看华兹华斯的诗学理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4):86-90.
关键词:杜甫律诗华兹华斯十四行诗中西诗歌互译之比较
一.大诗人杜甫所处时代对作品的影响
杜甫是我国最伟大诗人之一,被后人以“诗圣”相称。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深知百姓生活之苦。因此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变动,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方法相结合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春望》一诗写自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安史之乱,杜甫被陷长安时。本文取杜甫这一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诗为例简析其英译特点与华兹华斯的《西敏斯特桥上赋》做翻译比较。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英译文:
SpringView
Onwar-tornlandstreamflowandmountainsstand;
Intownsunquietgrassandweedsrunriot.
Grievedovertheyears,flowersaremovedtotears;
Seeingusapart,birdscrywithbrokenheart.
Thebeaconfirehasgonehigherandhigher,
Wordsfromhouseholdareworththeirweightingold.
Icannotbeartoscratchmygrizzledhair;
Itgrowstoothintoholdalighthairpin.
――许渊冲译
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所处时代及对作品的影响
ComposeduponWestminsterBridge,
September3,1802
Earthhasnotanythingtoshowmorefair:
Dullwouldhebeofsoulwhocouldpassby
Asightsotouchinginitsmajesty;
Thiscitynowdoth,likeagarment,wear
Thebeautyofthemorning;silent,bare,
Ships,towers,domes,theaters,andtempleslie
Openuntothefield,andtothesky;
Allbrightandglitteringinthesmokelessair.
Neverdidsunmorebeautifullysteep
Inhisfirstsplendor,valley,rockorhill;
NeersawIneverfelt,acalmsodeep!
Theriverglidethathisownsweetwill:
DearGod!Theveryhousesseemasleep;
Andallthatmightyheartislyingstill!
中译文:
西敏斯特桥上赋
人间没有比这更美好的景象,
它是那样庄严,又那样辉煌,
谁能经过它身边而无动于衷?
这城市此刻披着美丽的晨光,
像穿着睡衣袒露又安详,
那船舶、楼阁、剧院、教堂,
直伸向田野,又深入高空;
一切在明朗的空中熠熠闪光。
璀璨的朝阳从未这样美丽地
照耀过大地上的峡谷和山岗;
我从未感到这般沉静!
河水正在欢快地自由流淌。
亲爱的主啊!
万物似在安睡;
那伟大的心灵也停止了跳荡!
三.两首诗歌在文法、句法、行文上的翻译特点比较
1.中国的文字弹性极大,文法变迁极小,一千年前甚或两千年前的一首诗,往往能以原文诉诸今日的读者。这首《春望》在二十一世纪诵之,词句仍然是句句新鲜。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字障”远不如西方文学的文字那样严重,和英国文学相比之下,中国古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中国文字往往可以一字数用,或加上名词不标单复数,例如《春望》中的“城春草木深”一句和“家书抵万金”一句。动词不标今昔,如“国破山河在”一句,几乎一切动词皆是眼前事,但释为追忆往事亦无不可。中国文法的弹性和韧性是独特的。例如这首诗的第二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主词可以省略,在西方诗歌却是无法省略的,如华兹华斯的《西敏斯特桥上赋》上的第四句“thiscitynowdoth,likeagarment,wear”和第十一句“NeersawI,neverfelt,acalmsodeep”
2.中国古诗词在隐含的人称不同就决定了读者与一首诗之间的距离,和他对那首诗的态度,动词的时态也影响到这种距离,比如在《春望》一诗里就可以整理出四种距离来。
甲:第三人称,过去式+现在式
乙:第一人称,现在式
丙:第三人称,现在完成式
丁:第一人称,现在式
从分析当中不难看出第二句和第四句所说的距离较近。而英文诗华兹华斯的《西斯敏斯特桥上赋》却是人称分明,时态判然,例如,DearGod!Theveryhousesseemasleep;Andallthatmightyheartislyingstill!
3.在句法上,英国十四行诗也极富张力,而且句法甚为考究。例如华兹华斯的《西斯敏斯特桥上赋》的第十二行:theriverglidethathisownsweetwill.我们可以将这一句子排列成若干组合:
Theriverathisownsweetwillglideth
Glidethriverathisownsweetwilledht
Glidethathisownsweetwilltheriver
Athisownsweetwillglideththeriver
Athisownsweetwilltheriverglideth
这句译文中译为“河水正在欢快地自由流淌”是未尝不可的,也没有影响全诗的风格和结构,但因为需要和中古诗做对比我们不妨可以改为唐诗中对等的成分,因此我们在翻译此句的时候可以变相的译为“水流自欣欣”(余光中)这种古诗的形式,由这句可出七中排列组合的形式,如:
水自欣欣流
水流自欣欣
流水自欣欣
欣欣自流水
欣欣水自流
自流欣欣水
自流水欣欣
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诗同样也神奇地富有弹性与张力,使律诗不仅讲究声调和对仗,句法比较严谨,往往不免交错或倒装,而且也会把词的次序安置到最大限度。
4.两首诗在英汉、汉英互译的时候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综合处理,即把原文中表示不同意义而又连接在一起的几个字词归纳成一个总体的意思,在英文中尽量用一两个词来来表达,比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本句的翻译中,许渊冲先生并没有采用一一对应的形式,而是把他们糅合在一起从意义的角度进行重新的组合。他用“thin”来表示“短”字,从而表示了“愁白了头发,越愁越去抓挠,越抓挠越稀少,简直都插不住发簪了”的含义。
四.结束语
1、以春风待人,以寒风自待
2、待人要丰,自奉要薄;责已要厚,责人要薄
3、欲成方圆,规矩必严
4、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6、宠是害,严是爱
7、宽猛相济,恩威并重
8、家不严招贼,人不严招险
9、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左传〉
10、宽而栗,严而温——淮南子
11、责人要宽,责已要严
12、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斯特恩
13、宽宥是人性的,而忘却是神性的——詹姆斯·格兰
14、爱之深,责之严——法国
15、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西德尼·史密斯
16、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
17、诚挚地宽恕,再把它忘记——英国
18、宽容要么对人有益,要么对人有害——伯克
19、教不严,师之隋
20、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鲁迅
21、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一个人都有弱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济慈
22、正义之神,宽容是我们最完美的所作所为——华兹华斯
23、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已能病之——明·薛宣
24、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要原谅自己——西拉斯
25、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的艺术——威廉·詹姆斯
26、宽容的人最为性急,耐受力强的人最不宽容——贝尔奈
27、刻苦自己,厚待别人
28、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
29、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30、生活过,而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但是谁能说是不需要宽容的呢?——屠格涅夫
31、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处,我们必须允许每一个人保持其个性——叔本华
32、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33、宽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海尔普斯
34、训你是爱你,宠你是害你
35、严是爱,松是害,不闻不问要变坏
36、宽猛相济能成事()
1、宽宥是人性的,而忘却是神性的。(詹姆斯格兰)
2、最高贵的复仇之道是宽容。——法雨果
3、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
4、宽而栗,严而温。〈淮南子〉
5、恶人胆大,小人气大,君子量大。——中国谚语
6、关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中国谚语
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8、刻苦自己,厚待别人。
9、欲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晋书〉
10、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的艺术。(威廉詹姆斯)
11、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法·雨果
12、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13、如果别人已不宽容,就不要去使劲儿乞求宽容,乞求得来的宽容,从来不是真正的宽容。——佚名
14、教不严,师之隋。
15、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
16、家不严招贼,人不严招险。
1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8、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宋)善棋道人《绝句》
19、以春风待人,以寒风自待。
20、责人要宽,责已要严。
21、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
22、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西德尼·史密斯
23、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左传〉
24、严是爱,松是害,不闻不问要变坏。
25、宽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海尔普斯)
26、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已能病之。(明薛宣)
27、宽容与刻薄相比,我选择宽容。因为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刻薄失去的却是将来。——佚名
28、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斯特恩
29、宽容的人最为性急,耐受力强的人最不宽容。(贝尔奈)
30、训你是爱你,宠你是害你。
31、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32、宽猛相济,恩威并重。
33、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一个人都有弱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济慈
34、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要原谅自己。(西拉斯)
35、宽容要么对人有益,要么对人有害——伯克
36、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欧文
37、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
38、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处,我们必须允许每一个人保持其个性——叔本华
39、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
40、宽猛相济能成事。
41、欲成方圆,规矩必严。
4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3、待人要丰,自奉要薄;责已要厚,责人要薄。
44、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宋·林逋
45、宠是害,严是爱。
46、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一个人都有弱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济慈
47、诚挚地宽恕,再把它忘记。(英国)
48、正义之神,宽容是我们最完美的所作所为——华兹华斯
49、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50、忍一句,息一怒,忍一事,少一事。——中国谚语
51、多宽恕别人,少宽恕自己。——中国谚语
52、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俄罗斯)斯宾诺莎
今年是我第8次参加全国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的采访工作,每一次夏令营中都会遇到很多人,遇到很多感动,而今年的感动和友情却格外多。想起,这个夏天,回忆中满是感恩。
还有好多好多想起,全是关于这个夏天。
30岁的我,早已过了情感丰沛期,而分别时的泪腺却依旧那么旺盛,也许感同身受,所以才会感触。其实我懂得,当我们每个人面对学业、生活,工作,在忙碌中寻求自己的位置,也许会忽略彼此。但我们每个人都会记住这个夏天,我们在一起,北京、成都,记得你们的点点滴滴。幸运的我,可以在人海中遇见你们,遇见你们最好的时光,你们的快乐、迷茫,我懂得。
行文至此,又想起团中正港文学女青年家玮最爱的英国诗人WilliamWordsworth(威廉·华兹华斯)的散文诗句:
如此,在往后的岁月里,当这些狂野的惊喜转化成冷静的惬意,当你的心智变成一座集纳众美的大厦,你的记忆像一个栖居的家园奏起一切甜美而和谐的乐音:
那时,即令孤独、惊悸、痛苦,或哀伤成为你的命运,你将依然怀着柔情的喜悦顺着这些思路追忆起我,和我这一番劝勉之言!
即便我远走他方再也听不见你的声音,再也不能在你的双眸中看见我往昔生活的光亮,你也不会忘记我们在那河畔一度并肩站立;
而我,一个长期崇拜大自然的人,再度重临,经过多年的浪迹天涯,漫长岁月的分离,这些高耸的树林和陡峻的山崖,更让我感到亲近,这有它们自身的魅力,更有你的缘故。
祝夏安
[关键词]西方电影,文学,关系
一、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二、西方文学在影片制作中的体现
西方电影的文学源泉来自于西方文学。西方文学有两大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学和以《圣经》为代表的古犹太文学,两者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刻、全面的影响。
《圣经》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合称《新旧约全书》,与古希腊罗马文学一道形成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两大源头。
1、教不严,师之隋。
2、宽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海尔普斯)
3、宽容的人最为性急,耐受力强的人最不宽容。(贝尔奈)
4、只有原谅自己的过失,才能治愈过失带来的伤痕。
5、说“我能原谅,但我忘不了”,是“我不能原谅”的另种说法。——比彻
6、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已之心恕人。
7、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一个人都有弱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济慈
8、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金缨《格言联壁》
9、宽恕一个敌人要比宽恕一个朋友容易。——布菜克《耶鲁撒冷》
10、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11、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欧文
12、宽宥是人性的,而忘却是神性的。(詹姆斯格兰)
13、爱之深,责之严。
14、欲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晋书〉
15、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的艺术。(威廉詹姆斯)
16、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17、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
18、宽猛相济能成事。
19、心胸豁达!足能涵万物,心胸狭隘!无能容一沙。——安东尼奥·波尔基亚
20、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金缨《格言联壁》
21、责人要宽,责已要严。
22、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冯梦龙《醒世恒言》
23、正义之神,宽容是我们最完美的所作所为——华兹华斯
24、关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
25、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宋朝事实类苑·祖宗圣训》
26、宽猛相济,恩威并重。
27、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吴承恩《西游记》
28、能宽恕别人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能将别人的错误忘得一干二净那就更好。——勃朗宁肯
29、多宽恕别人,少宽恕自己。
30、宽而栗,严而温。〈淮南子〉
31、忍一句,息一怒,忍一事,少一事。
32、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33、诚挚地宽恕,再把它忘记。
34、待人要丰,自奉要薄;责已要厚,责人要薄。
35、与人为善就是善于宽谅。——弗罗斯特《新罕布什尔》
36、刻苦自己,厚待别人。
37、诚挚地宽恕,再把它忘记。(英国)
3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39、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由宽恕去实现。
40、训你是爱你,宠你是害你。
41、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42、谅解也是一种勉励、启迪、指引,它能催人弃恶从善,使歧路人走入正轨,发挥他们的潜力。——穆尼尔·纳素夫
43、为了能同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处,我们必须允许每一个人保持其个性——叔本华
44、开诚心,布大度。——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
45、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萨迪
46、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已能病之。(明薛宣)
47、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8、尽量宽恕别人,而决不要原谅自己。(西拉斯)
49、对于所受的伤害,宽恕比得仇更高尚,鄙视比雪耻更有气派。——富兰克林
50、圣人贵宽,而世人贱众。——陆贾《新语·术事》
51、用谅解、宽恕的目光和心理看人、待人,人就会觉得葱宠的世界里,春意盎然,到处充满温暖。——蔡文甫
52、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蛙蚓斗其声。——刘基
53、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左传〉
54、生活过,而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但是谁能说是不需要宽容的呢?(屠格涅夫)
55、不会宽容别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屠格涅夫《罗亭》
56、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有的信念。——爱因斯坦
57、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58、能容小人,方成君子。——冯梦龙《增广智囊补》
59、宽怀大度一些,机会便多了,世界也大了;偏狭小气,机会便少了,世界也小了。
60、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就不会听到别人的心声。
61、欲成方圆,规矩必严。
62、以春风待人,以寒风自待。
63、宠是害,严是爱。
64、宽容要么对人有益,要么对人有害——伯克
65、能忍能让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
66、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
67、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刘向《新序·节士》
68、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
69、严是爱,松是害,不闻不问要变坏。
70、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斯特恩
71、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刘隗列传》
72、一旦能容纳自己的失败,就会变得比失败更强大。——哈罗德·埃文斯
73、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就能赢得多少人。
74、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苏洵《心术》
75、宽恕而不忘却,就像把斧头埋在土里,而斧柄还露在外面。——巴斯克里
76、宽恕可以交友,当你能以豁达光明的心地去宽恕别人的错误时,你的朋友自然就多了。——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