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年级童话故事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二、对学生写作指导策略
三年级起步作文指导行为的有效性,需要教师能够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基本特点,尽量以给予引导的方式,使得实际的作文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朝着更高方向发展。尤其需要正确看待当前三年级起步作文指导存在的问题,继而采取有效的方式来调整改善。笔者集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倡导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兴趣,激发写作的动力
(二)开展作文实践活动
以实践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要求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去观察,并且由此将其以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苏教版三年级《秋天》的作文题目,可以以开展秋游的方式来进行,鼓励学生去观察秋天的特征,看看花草树木,看看气候天气,看看天空田野,在这样的切实接触之后,学生会对于秋天形成更加真实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去进行写作,就不至于学生没有什么可以写了。
(三)评价激励,体验写作成功喜悦
一、看童话,开启习作之翼
此外,我们可以利用班队课、午会课,让学生讲童话故事,评选“小青蛙”故事大王。看童话,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学生的习作之翼。
二、演童话,敲响习作之门
儿童都具有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为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调动学生创作童话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在学生广泛阅读童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几人一组,共同分析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课本中的童话,因为这些童话都是大家熟知的。继而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童话故事进行表演。学生们表演时而皱眉瞪眼,时而粗声粗气,时而温柔细语,把童话故事再现得淋漓尽致。在快乐享受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童话的兴趣与日俱增,连他们的分析和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逐步提高。
有了这样的情趣铺垫,学生就不会认为作文是一种负担,帮助他们敲开了习作之门。
三、说童话,发掘习作之源
说话是写话的基础。因为学生口头编童话不受汉字的约束,想象可以充分发挥,同时口头编创可以互相启发,教师亦可及时点拨。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说童话”。
一是面向全体,“变式说”。说童话,不能只顾及到那些口齿伶俐的孩子,而要机会均等,大家说。说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可自言自语说,两人对说,四人轮说,个人面向全班学生说,边表演边说。
二是激发思维,“求异说”。例如用同一幅图,同一个题材,要说出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童话故事;用不同的题目,同一个中心,要想出不同的人物;同一个场景,同一个动作,要用不同的句式和语言来描述。总之,要鼓励儿童尽力发挥形象思维和语言的创造性。
三是集思广益,“合作说”。我们要发挥班级的群体优势,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合作编说,共同提高。例如,编一个童话故事,或者由一个学生先试着讲,全班学生边听边补充;或者是几个学生合作,一人说一段,说完后再由一个学生说完整的故事,大家评议。
由于重视了说的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面对一幅图、一种实物或一种现象,通过启发,学生能滔滔不绝地讲出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这样的“说”,让“习作”有了源头活水。
四、编童话,迈向习作之路
在指导学生编写童话时,一开始以看图写童话为主。先观察多幅图写童话,只要把图意看懂,辅之想象,扩充,再连接起来,就是一个童话故事。然后再观察单幅图写童话,单幅图为儿童写童话提供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由此联想开去构思童话故事。
当学生进入三年级第二学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编写童话。可按提纲写童话,观察实物写童话,观察生活写童话。根据开头写童话,结合课文写童话。结合的方法大致有“续”“改”“仿”“借”四种。“续”就是续写教材中的童话故事,沿着课文中空白点发挥想象使童话更加个性化;“改”即改写,或改变人称或将课文改成幻想性质的童话;“借”即借助课文中的有关科学知识编写童话故事。由单一到多元,使儿童写童话的兴趣长盛不衰,这就为作文提供了良好的动因,在这种气氛下,他们就会带着自己的全部情感和心智,逐步迈向习作之路。
记得我上一年级时,妈妈个我买了一本《童话故事》书,没玩,妈妈都会依偎在我的身旁,轻声细语、绘声绘色的给我讲起了故事,而我呢,则在旁边津津有味地听着,但是,因为我对书的下文,太期待了,所以等不到晚上了,拿着书就开始一知半解的读着,要不是有音节,我肯定一头雾水,就这样,我竟然越读越懂。
上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开始教我们写作文,起初,我一听到要写作文就头疼。后来,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同步作文》,品读着那些优美的诗句;那些神奇的诗扉;那些沁人心脾的段落。总使我爱不释手,作文水平也逐渐提升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转眼间,我上了五年级,读的书也更多了,例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其中,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的最爱。文中貌美如花的林黛玉,温柔体贴的薛宝钗,善解人意的贾宝玉,更是让我刮目相看。《水浒传》也十分好看,有一百零八个好汉,尤其是,林冲的英勇,鲁智深的打抱不平……更是令我崇敬。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说的是儿童的话,表现的是童心、童情、童趣,所以深受少年儿童喜爱。在小学课文中,选编了不少童话作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训练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题材,提出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指导学生自己拟题作文。因此,如果以编写童话故事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一定可以让学生在作文中言之有物。
一、开展故事会
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开始有习作要求,这时候学生已经从各种渠道积累了一定的童话故事。为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笔者经常举行童话故事会,评选每周的“童话故事大王”。这种活动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能促使他们去搜集和阅读经典的童话作品,丰富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所创作的童话故事的知识含量就更高,情节就更吸引人,可读性就更强。大纲要求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课外与课内结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外童话作品,可以让学生对童话的体裁特点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为童话的习作奠定基础。童话创作离不开想象,让儿童多读童话作品,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二、续编童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活着……
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
此时,学生沉浸在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中,续编起来情真意切,情节动人,故事包含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与无私的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时机,鼓励学生想象和创造,保护孩子乐于幻想的天性,是非常必要的。
三、提供材料
小学生写作文遇到的两个最难的问题,一是感到无话可写,二是事情写不具体。所以笔者有针对性地通过提供童话素材,引导学生乐写、写具体。
(一)提供故事开头,让学生自由想象,把故事续编完整。如:
森林里,猴子们在尽情地玩乐,小猴子青青爬在高高的树梢上望,为猴子们担任哨兵。这时候它看到小熊黑黑后面跟着一只猎豹正向他们靠近……
这样的故事开头想象空间很大,可以让学生先说后写,互相交流故事情节,进而大胆想象,编出丰富多彩的童话故事。老师可以提醒学生,故事中的角色可以增加,但材料上提供的角色不能删除。对于童话故事的创编,学生兴趣都比较浓,而且思维不会受到压抑,在童话故事的情节安排上,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借鉴看过的一些童话故事或动漫影视。老师一定要及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快乐,尽情去张扬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提供故事梗概,引导学生把细节写具体。如《快乐大使》:
动物王国的狮子国王为了让动物们快乐健康地生活,准备评选快乐大使。乌鸦、小猴、孔雀、喜鹊都来参加竞选,在比赛中进行竞选演说和才艺表演,最后喜鹊因为帮助了跳舞踩不到舞点的猴子,得到大家的赞许,赢得了桂冠,当选为快乐大使。
这种作文,难就难在怎么写具体。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把主要角色写具体,还要指导学生注意场面的描写,注意点与面的结合,抓住故事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将真善美和假丑恶表现出来,让大家欣赏评价,这样才能推陈出新,练出优秀习作。
(三)提供词语,串编童话。就是提供一组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让学生用一个完整故事,把这些词语串起来并运用到作文当中,并且要求运用得恰当、合理,不勉强,不生拉硬扯,不生搬硬套。这种形式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通过词语的串联,让学生学会谋篇布局。如用“麻雀、燕子、沙漠、干涸、河流、污染”编写以环保为主题的作文,指导学生要注意环境的变化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然后以童话故事的形式,融合环境描写和角色对话,把主题突显出来。
(四)提供图片。也就是指导看图作文。图片必须是适合童话习作的内容。如笔者在指导学生看《小蜜蜂和花蝴蝶》这幅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思考:这是什么季节?在什么地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小蜜蜂在干什么?花蝴蝶呢?他们说了什么话?旁边的梨树爷爷听了他们的对话有什么看法吗?要求注意想象它们说话的内容及表情动作。最后它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是因为勤奋或懒惰的原因吗?让学生不仅根据图中有的景物来写,还可以根据图意,大胆想象,写画中没有的情节。这样学生写出来的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四、联系生活
作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儿童是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的,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时候往往比成年人更活跃,更丰富。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善于想象的优势,设计多种训练的形式,引导他们在作文天地无拘无束地创造和想象。如听音乐编童话,看图画编童话等。而这些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积累,所以,联系生活,创编童话,是进行有效作文的重要手段。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然后分析题意,创编童话。如《我是一只小燕子》《骄傲的风筝》《蚂蚁与蜜蜂》《书包里的对话》《玩具的对话》《五官争功》《文具的诉说》等作文题目都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设计的,作文指导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明确特点,分析题意,观察思考,然后挖掘主题,通过创设情景、交流讨论、扮演角色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创编各具特色的童话故事。
舒克原本生活在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里,它不甘心当一只靠偷吃为生的被人瞧不起的老鼠,驾驶着“直升飞机”,开始了自己全新的生活……贝塔从它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只饱受小花猫欺辱的倒霉蛋,而且总也吃不饱,终于有一天,逮着机会开着“坦克”,走向了自由自在的新生活……
这两只小老鼠的生活境遇都很糟糕,身为老鼠,它们注定一出生就被人们看不起,遭受人们的鄙夷和唾弃,没有谁喜欢它们,没有谁同情它们,但是它们都不甘心被人摆布的命运,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开创出了美好的幸福生活。
静下来联想到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一生下生来所处的环境就不同,有的富贵安逸,有的贫穷悲苦,甚至有的生来连个健全的人都不是,但是我们的命运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自强不息,勇于与自己的命运抗争,我们完全有能力像舒克和贝塔那样,开创出美好的未来!
要积极发展学生作文的兴趣,首先就必须探究当前学生作文兴趣缺乏的原因。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生获取作文材料的知觉过程不健全
事物是怎样通过知觉――信息进入大脑的,而成为小学生作文材料的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分析一下。让学生带来各种小动物玩具和布娃娃,在校园的草坪上进行了一次观察、想象、作文训练――在这次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带来的布娃娃和小动物玩具,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编童话故事。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般说来,这―过程,大致需要经历三步。
第一步:“摄取”
事物的外部属性具有可见、可闻、可感的直观特征。人们通过各感官直接而迅速地摄取。众多的信息刺激了人的感官,感官使之转化为生物电脉冲,通过神经传导输入中枢,最后投射在大脑皮层上。
第二步:“叠印”
事物的种种信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进入大脑后,必然激起曾经感知过的类似的体验。大脑对感官提供的种种信息进行整理、结合而产生的直接映象与以往经验中的表象叠印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的表象。
第三步:“筛选”
二、目标过高。学生情感可能受挫
作文教学离不开知识,认识水平这一基础,两者之间是同步发展,互为发展的整体。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常追随考试这根指挥棒,讲求“近期效益”,作文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极普遍。如有些学校三年级就要求命题作文,高年级则要求“面面俱到”。
三、封闭式教学。作文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单元教学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623.24
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向学生提出习作的要求。如何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习作的殿堂?笔者认为,可以在单元教学中组织习作活动,教学过程包括单元导读、阅读教学、主题收集、作文指导四个部分。
一、借题发挥:通过导语指明写作的方向
二、借水行舟:通过仿写,学习并运用写作的技巧
儿童学习语言,离不开大量的、有意识的模仿和迁移。这种基于“模仿和迁移”的写,即通常所说的“仿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模仿尤其重要,从模仿中学习写作的方法。
1.修辞方法的学习与运用
2.描写方法的学习与运用
《风筝》一课借助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心情。如:“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引导学生模仿这一写法,描写自己打针时的心情。有学生写下了如下的句子:“老师带我们去打针了。我的心就像打鼓一样怦怦地跳了起来。看见针扎进别人的胳膊里,我觉得自己的手臂也疼了起来。我赶紧移开目光,安慰自己:没事的,我很勇敢,可我的腿却不争气地抖了起来。”
3.段落结构的学习与运用
《秋天的雨》第2、3两段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介绍了秋天缤纷的色彩和丰收的景象。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秋天来了,到处瓜果飘香”为总起句介绍果园的景色。
4.谋篇布局的学习与运用
还以《秋天的雨》为例。课文第一句写道:“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我引导学生想象:秋天还是什么?学生说:秋天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秋天是一位音乐家……
三、厚e薄发:收集写作主题,丰富表达形式
四、对症下药:针对性指导训练,打开写作的思路
一、创设写作自由空间,发现学生写作个性
以三年级学生为例:
(二)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的不同可分为:1.写作能力强的。这部分学生的习作意思表达清楚,层次段落清晰,语句通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能使用好词佳句。2.写作能力一般的。这部分学生的习作能清楚表达一个或几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会使用标点符号,语句较平淡。3.写作能力差的。这部分学生的习作思路混乱,不会写的字、错别字很多,不懂分段,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三)根据学生心智的成熟程度可分为:1.天真迷糊型。思想单纯,幼稚天真,日记里真实记录了自己的喜怒哀乐。2.成熟老练型。懂得察言观色,会耍一点小花招,知道写一些恭维话讨老师欢心。3.活泼、贪玩型。思想单纯,贪玩好动,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写作。4.文静、内向型。平常不爱说话,上课不爱发言,但对待习作认真,能写出一些好日记。
以上三种分类只是三年级学生写作个性中最主要的分类。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能清晰了解发现每个学生的写作个性,然后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那么,学生的写作个性便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例如,对于不喜欢写作的这部分学生,注意耐心引导,个别辅导,推荐好书给其阅读,转变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其习作态度。又如,对于循规蹈矩,对写作没有明显的兴趣,能认真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的普通型学生,老师应该多引导、多鼓励,多给予这些孩子发表作品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激发这部分孩子的写作兴趣。
二、重视写作序列训练,发展学生写作个性
关键词培养;激发兴趣;发挥;创新
众所周知,小学作文是刚起步的阶段,小学生对于作文没有任何感性与理性的认识,面对这样一门功课,他们甚至显得茫然无措,继而产生畏惧心理,这是正常的,而且作文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要想让小学生写出好作文,其关键,我认为在于培养他们对于作文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作文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学生的作文水准才有可能提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好学生作文入门,主要做好四个部分。
一、从拼音写作入手
根据现在语文教材,小学生在入学一个月之内,就基本上学会了拼音。孩子们凭借音节的认读和拼写能力,完全可以写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为了使孩子们走好第一步,从入学第一天起教师就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孩子们学习作好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儿童口语优势,坚持先说后写。让孩子们说词语,说短语,说句子。激发孩子们书面表达的欲望。在说话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们把说与写联系起来,让孩子们用拼音写词语、短语和最简单的句子。孩子们有了写的冲动,表达的欲望就更加迫切。
二、从写简单日记走入正轨
拼音为作文搭好了桥,学习写短小的日记就是最自然的事。因为日记正好把孩子们的生活与写作联系在一起。那么怎样走好第一步呢?
第一,低要求,早起步。一开始对孩子要求不要过高,能按基本的格式用拼音写清楚一两句完整的话就行了。话语不在多少,但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了,对此,教师要多加鼓励。教师做到勤批改,多讲评。为了提高日记质量,教师要坚持每天批改,每一个音节都要细看,同时要及时讲评,在讲评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第二,及时搞好学拼音到学汉字的过渡。注音是为了识字,教师要及时教孩子学习汉字基本笔画和汉字书写规律。在孩子学习拼音夹汉字的课文后,就要求孩子在拼音下面把已学过的汉字写出来,及时运用所学汉字。在孩子学到一定数量的汉字后,要求孩子写汉字夹拼音的日记。当孩子学会音序查字法后,就可以要求他们完全用汉字写日记了。
第三,要及时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低年级孩子好动、好玩、好奇。要让他们多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得到知识,得到感悟。这样写日记就会日新月异,不会记流水帐。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把日记当作一面镜子,培养他们自我总结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充实日记内容,扩充日记的功能,提高孩子作文的水平。
三、从喜欢的童话发挥扩展
因为日记要天天写,孩子们也会觉得实在无内容写的时候。这时,我就让孩子们在日记中学编童话。好新奇、好幻想是孩子们的本能,他们对童话情有独钟。孩子喜欢听童话、讲童话,也喜欢编童话。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童话教学这个广阔的天地。
1.用童话激发兴趣
童话以其丰富的幻想、奇特的情节、优美动人的语言深深地吸引孩子们。对于以无意注意为主的孩子,童话无疑是培养孩子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作文兴趣的最佳“诱饵”。在童话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听童话、表演童话、编写童话等多种形式,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让他们在对童话角色的亲身体验中去感受、去学习,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兴趣。
2.用童话点燃心智
教学时,教师除了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外,应把重点放在借助课文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上。教师要善于指导孩子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展开想象的翅膀,具体地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这样的练习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目的,又训练了写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用童话陶冶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都是用一个浅显动人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面对这些童话,孩子们往往将童话故事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情不自禁地走进童话,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这种强烈的共鸣心理,为教师对孩子进行道德情操教育提供了契机。在童话教学中,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孩子们就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如果说,孩子在听、读童话的过程中如此,那么,孩子们在动手编童话的过程中,则更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因为在编写童话的过程中,孩子则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必须完全把自己融入童话之中,成为童话故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这个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做好了以上的三个部分,我想,学生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就不会再惧怕写作文了,也一定会写出更好的作文。总之,在充分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作文的训练数量,以求数量质量都能提高,这是我坚持多年的并认为行之有效的途径,事实证明,其效果是明显的。
四、多导多练,让学生学会动笔
当然,除老师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练,在固定的习作之外,还应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外训练。我从三年级上期开始,每周就让学生至少写两篇日记,先不要求他们的质量有多高,但必须要求他们去写,正如《课标》中所说:“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经过一学期的训练之后,我就对学生的日记字数提出了不少于100字、习作不少于200字的要求,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少数学生偷懒而提出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极个别写作确有困难的学生应放宽尺度,不让他们对写作产生恐惧感。
五、精评自悟,让学生感受快乐
当然,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尤其是起步作文的教学,这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要让学生尽快地摆脱老师的帮扶而学会独立“走路”,我们应考虑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实际、育人环境等诸多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探索、因材施教、大胆创新。因为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春红.作文教学要用“心”[J];教育艺术,2011年08期
现状三统一雕刻式写校园的一处景物,那就写学校的小花园吧。老师花了一番心思,亲自带着学生来到小花园,引导他们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迎春花、小松柏、六角亭等景物各具特色,学生们兴趣盎然。可回到教室,绝大多数学生写的顺序基本相同,景物的特点,就连打比方的句子也一模一样。创新的表达少之又少。老师批改下来,篇篇都基本相同了。
习作教学如果长期放任自流,“靠天收”,必然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整体滑坡。这就要求教师适度引导学生弄清三年级习作教学的难点,指导一定的方法。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的“环境保护”专题,这个话题学生不能信手拈来,对于“写什么”有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教者采用活动教学法,师生、生生在活动中弄清写的内容。一是指导分组,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搜集资料组、实地考察组、采访组。二是商定活动计划,各组同学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家乡的环境怎么样?人们为环境保护做了些什么?三是引导具体开展活动。资料组以上网查询为主,并把收集到的资料在教室醒目位置张贴,做到资源共享;实地考察组由老师带队,前往污染较严重的涵闸河进行实地调查:观察污染现状、分析污染原因、查看整治情况;采访组校外依托家长,前往环保部门。校内借助科学课,拓展教材内容,采访科学课教师,整合课程资源。四是现场展示。各小组分组汇报活动所得。有的出示涵闸河污染的照片,有的情境再现“采访我最棒”,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交流信息、感受、启发,为学生解决了不知写什么的困惑,推动了学生表达的需求,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愿望。
对策二:放缓坡度,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作为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应该牢牢把握本阶段的训练重点,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上来。课标明确指出:不作写作知识的要求,淡化文体要求,在条理性方面适当降低要求,只是提出“能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达”。因此,教者要抓住习作教学的两个环节强化这一观念。习作前,不必对篇章结构提出要求,尽量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结构方面要做到“放胆”。习作批改时,对于能把人、事写清楚的,都应给予合格评价。纵观三年级的16篇教材习作,体现习作要求的少之又少。如介绍的地方要吸引人,编的童话故事要有趣,属于隐性标准。直到三年级下学期,才出现了显性的直接的习作要求,而且应该是个训练的渐进目标,而不是一个必须达到的目标。四单元“我学会了__”,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七单元的自由习作提出“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句子写通顺”。不难看出,三年级是由一二年级说话、写话训练向高年级过渡的年级,习作训练应以“片断训练”为主,写通顺连贯的话,写正确的字,学习把事情写清楚,把内容写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