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不就是一个识字、读字的工具吗?怎么会被炒热?谁说我们小学一年级不教拼音?那种说法其实都是源于家长的焦虑。”上海日新实验小学副校长徐为说,完全可以负责任地说,没有学过一点拼音的孩子,进入上海的任何小学,都能顺利学习拼音。
没想到,今年开学减负第一波“热浪”,竟莫明其妙地落到了拼音上,许多学龄前孩子的家长抱怨都怪小学里现在不教拼音了,所以才不得不让孩子早早地去培训机构学。这样的以讹传讹亟待“以正视听”,从而为减负扫清障碍。
小学究竟怎样教拼音?
杜女士的儿子上一年级。她对记者说:“8000元钱扔到水里了。在儿子上幼儿园中班时就听人说一定要去报名上拼音班,否则一年级肯定跟不上。后来,她在一家商务楼里报了一个培训机构的学前班,专学拼音,一个学期下来虽然会写字母也会读拼音了,但要真正按拼音去独立识字,好像还是不太行。结果进了小学才知道,老师竟然也是从拼音教起的,好像还教得更科学,孩子也更易接受。”
为什么要集中教拼音?
但是,不集中单独教学,绝对不等于不教。事实上,小学语文对拼音教学有着非常明确的阶段要求。据记者的实地了解,在开学后两周至一个月的学习准备期内,教师会有意识渗透发音规律的介绍,例如,提醒孩子们读音的时候“把舌头卷一卷”。随后的5到6周为拼音教学强化阶段,和汉字教学同步,这一阶段通常在50课时左右。例如,拼音“ji”和汉字“鸡”读音相同,在老师引导下,孩子们可以自己发现读音规律。然而,汉语拼音的学习并没有结束,老师还会结合识字、阅读、表达等方面的训练,来巩固音节的拼读,促使孩子们在不断练习使用汉语拼音中自主识字,并在这个过程中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拼音学习第三阶段持续至二年级结束。因此,一二年级所有课文都有拼音注音,鼓励孩子运用既有知识自主认字、自主探索。
“不教拼音”之说因何起
其实,上海二期课改采用的识汉字与识拼音同步教学,也被学术界看作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法,它可以避免以前一年级学生单纯学习拼音而产生的枯燥与单调,即便学会了拼音字母和拼读法则但仍不识汉字。这样,孩子们在进入小学后就能快速掌握更多的汉字,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都会有极大的帮助,从长远来看会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但分散学拼音容易被误认为是“一年级不教拼音了”,由此也为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寻求“商机”提供了契机。
不“抢学”拼音难在哪里?
记者认为,上述问题或许也是当下小学教改中正在遭遇的难题,如何改进,如何让小一新生更好、更科学地开始母语学习,需要教育研究部门和基层学校群策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