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历史人文环境的变迁、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的冲击,现在的初中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日益生疏,对古诗词的学多停留在识记层面,教师也缺乏合理引导的有效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大兴诵读教育之风,同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使之发扬光大,从而让学生品悟古诗词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切实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古诗词诵读方法。
一、范读法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使学生直接观察教师的表情,揣摩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诗词内容,体悟感情基调。刘国正先生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跟着吟咏体会的。”可以说,范读是教师朗读技巧和美感体验的完美结合,不仅在朗读上(诸如停顿、重音、语音、语速、语调等方面)给学生示范指导,同时也对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美给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教师范读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一种方法是教师大声朗读,学生小声伴读;另一种方法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以此增强范读时的师生互动性。
二、朗读法
朗读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即清晰响亮地把诗词读出来。这种方法能训练语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感受力,能培养语感,再现古诗词的情境,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的朗读评价标准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自由小声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分角色读、分男女声读、齐读等。
三、听读法
听读法指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著名朗诵家朗读的诗词。“朗诵艺术家以普通话为依托,通过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和情绪的调动,或刚劲、激扬、气贯长虹、排山倒海,或温馨、柔美、曲折委婉、浸润心田,以情感再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用声音重塑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把听众带入作品创设的艺术境界,使听众心灵得到艺术魅力的感染和高尚情操的净化。”朗诵家以其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对作品情感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朗诵技巧的熟练运用,为古诗词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给学生美的享受与熏陶,也为学生诵读树立了榜样。
四、品读法
品读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轻吟细品,对古诗词所表现的情境、情感、意韵等进行解读和赏鉴的过程。这时学生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净化。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一词通过描绘一幅扣人心弦的战斗画面,表现出诗人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品读时,要做到心中有画,才能读出画意,反复品读,不断咀嚼赏鉴,才能受到诗人激情的感染,产生感情的共鸣。
五、演读和唱读法
六、多媒体情境导读法
多媒体技术与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整合,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是可以创造意境美。诗歌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其优美的意境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歌的意境如果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用语言表达就显得苍白无力,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有可能将这种意境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如,在讲授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就可用优秀摄影作品将其直观生动地再现出来。二是可以感受声音美。音乐是生命的律动,是感情的迸发,是人类内心一种无法言说的旋律,更是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动物考古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回答考古学问题的研究层次基于达格拉斯J.布尔(DouglasJBrewer)在《考古学方法与理论》所做的关于动物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目标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各种论题按着研究层次划归到不同的组分中(见表1)。[21]从表1中可以看到,在生物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范畴内的各种理论框架下,动物考古学研究所涉及的考古学问题大多处于中等研究层次,只是生物地层学及古生物学探讨的问题处于基础性研究层次;哲学范畴内,除了方法论里数据搜集处于基础性研究层次之外,绝大多数理论框架下动物考古研究所涉及的考古学问题处于高等或者极高等研究层次;文化遗产管理范畴的均变论涉及较高等层次的研究;系统论范畴的社会经济生态理论框架下探讨的考古学问题处于极高等研究层次
关键词考古学学术规范公众考古学
中图分类号:K87文献标识码:A
一般认为,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北宋时出现的“金石学”,主要以古代的“吉金”(青铜礼器)和石刻为研究对象。中国考古学经过长足的发展,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与多个学科融会贯通,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高科技,如C14测年、热释光、卫星遥感等,涉及到生物、化学、材料、计算机等方面的成果,充分应用到的考古研究中,形成了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水下考古等多个专门考古分类。在教育体系中,中国的考古学一直从属于历史学,属于历史学的二级学科。2011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对我国的学科体系进行调整,考古学正式从历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级学科。与此同时,随着媒体和网络的宣传,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电视栏目,其中也不乏一些重要遗址现场发掘的直播,都向公众普及了一些基本的考古知识,也掀起了文物考古的热潮。由此可见,中国考古学与当代社会有密切的联系,研究当代中国考古学的学术规范尤为必要。本文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正确处理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虽然与狭义的历史学都是为了研究古代人类历史,但两者的差别是很大的。
首先,两者研究的对象即处理的材料不同。历史学主要是处理来自过去的文献,而考古学主要处理过去的实物遗存。所谓“文献”和“实物遗存”,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有的场合,两者却能得到某种程度的统一。这是因为所有的“文献”总有一定的载体,不管是金文、石刻还是简牍,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实物遗存,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其次,研究对象的不同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区别。历史学家往往寻求并研究特定的历史事件的记录,然后加以比较和辨伪。将它们置于年代序列中,按照前因后果对事件进行解释。考古学则以地层学和类型学为基本的研究理论和方法,①通过发现的遗迹和遗物,研究古代人类更广泛领域的生活方式,力求全方位揭示人类活动发展变化的轨迹。
科学的考古学的真正要义在于超脱文献而独立研究物质遗存。但是考古学现在的主要理论方法地层学和类型学,只是整理材料的分析方法,大量考古发掘报告的器物罗列和描述不能有效地反映历史信息。考古工作者在解读考古遗存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能力上的欠缺,直接影响了考古发掘报告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比如在描述某一个器物的特征时,常出现“弧腹”、“微弧腹”、“腹稍弧”等词语,除了报告的撰写人外,读者很难领悟到器物的具体形态特征。这也导致许多历史研究人员无法读懂考古报告,这种情况下文献和考古发现难以契合。②多数人对考古学的作用还局限于“正经补史”的阶段,还停留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认识上,从而忽视了考古学的本质就是超越历史文献,通过实物遗存反馈历史信息。
考古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从生态环境、生存方式、技术经济、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等各个层次来全面分析历史时期的各种演变,从而探寻影响社会文化的各种因素。③在进行考古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文献材料,但是不能被其主导、引导,更要杜绝“先入为主”式的考古发掘,而是让材料牵着鼻子走,④通过以物论史,透物见人,为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作出新的贡献。因此,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泰教授在谈论文献和考古的关系时,认为文献的甄别和与考古结合的工作不一定是考古学家一定要做的,考古学家的主要任务是要把物质文化研究清楚,然后把结果报告成历史等学科的专家能够使用的方式,然后让文献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并立而存在,两者结合的地方不一定能够找到,当然两者是同一个现象的不同侧面。⑤这种观点也是西方考古学界所共有的,也对现阶段中国考古学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考古热潮与田野发掘规范
在商品经济的“唯利是图”的大背景下,一些专门宣传考古与文物收藏的栏目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如《探索发现》、《鉴宝》、《寻宝》和《天下收藏》等,平面媒体的宣传作用不容小视。随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全民的考古以及文物收藏热潮。中国传统考古学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快速的发展,从而带来许多的被动和质疑。但是,中国考古学应该在自身学术规范健全的基础上,去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的需求,并借机宣传自己,一举两得。而如何向大众展示规范的考古学,让他们能接受考古的新发现,减少质疑和批评的声音,这是我们下面讨论的重点。
首先,在田野考古发掘的过程中,规范考古发掘的流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⑥进行,杜绝挖宝式的考古和唯经费至上的抢救性发掘。
3公众考古学与当代社会
公众考古学(PublicArchaeology),也称为“公共考古学”,主要研究考古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与沟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以及考古发现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及影响等诸多方面。
英国考古学家特里格认为,如果把考古材料作为一种宣传工具为政治和社会服务,其结果对我们是有害而无益的。尤其是曹操高陵的商业价值,有学者估算出每年能为当地带来至少4.2亿元的经济收入。Z这就不免产生地方政府之间争夺名人效应的现象。
注释
①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J].文物,1983(5).
②张京华.20世纪疑古思潮回顾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文化研究,1999(春之卷).
③陈淳.疑古、考古与古史重建[J].文史哲,2006(6).
④田建文.让材料牵着鼻子走[J].北方文物,2010(2).
⑤《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罗泰(LotharVonFalkenhausen)教授访谈[J].考古与文物,2012(1).
⑥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规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4.
⑦刘莉.“文物保护航母”开进考古现场[N].科技日报,2012-5-5(3).
⑧李韵.西高穴大墓是曹操的陵墓[N].光明日报,2009-12-28(5).
⑨白云翔.安阳西高穴大墓是否为曹操高陵之争的考古学思考[N].光明日报,2010-1-26(3).
⑩柳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任何人都有质疑考古结论的权力[N].光明日报,2010-1-5(3).
Z杨雪梅.考古不再“纯学术”?[N].人民日报,2010-1-24(12).
参考文献
[1]王国维.观堂集林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4.7.
[2]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6.
[3]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0.
[4]科林伦福儒.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0.
一
二
此外,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四章《论史料》中评述了地下出土文物对于历史研究的重大价值。他说意大利庞培古城发现后,"意人发掘热骤盛,罗马城中续得之遗迹,相继不绝。而罗马古史乃起一革命,旧史谬误,匡正什九。"对中国古代遗迹遭到破坏则深表惋惜。例如钜鹿城"苟其能全部保存,而加以科学的整理,则吾侪最少可以对于宋代生活状况得一明确印象。"(注: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三。)在这里,梁启超把史料的获得分作两部分:即在文字记录以外者和文字记录者。前者的性质,又可分三类:现存之实迹,传述之口碑及遗下之古物。这些史料均属于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的范畴。梁启超不仅重视历史文献,而且注意地下出土文物,这在当时实具先锋意义。转贴于
三
1917年1月10日,清华国学研究院为欢迎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考古发掘的胜利归来,举行了茶话会。梁启超出席并听取了李济、袁复礼二人所作的长篇报告。当天晚上,梁启超兴致极高,回到寓所后,立即写了一封长信给梁思永。信中他首先报告了西阴村考古发掘成果,有"七十六箱成绩平平安安运到本校,陆续打开,陈列在我们新设的考古室了。"之后,他谈到出土的器物有铜器、石器、骨器等,还提到了著名的半个茧壳,以及复杂的陶器花纹问题。梁启超特别提到了这次考古发掘的重大意义:"瑞典人安特生力倡'中国文化西来'之说,自经这回的发掘,他们(指李济、袁复礼二人)想翻这个案。"并认为"(李济)所说'以考古家眼光看中国,遍地皆黄金,可惜没有人会拣'真不错。"建议梁思永回国"跟着李、袁二人做工作,一定很有益。"即使因时局动荡而无法外出做田野发掘,在室内整理那76箱东西,"也断不致白费这一年光阴。"(注:上引均见《梁启超未刊书信手迹》,中华书局,1994年。)梁启超还打算让梁思永丰富一些古文物方面的知识,多参观几个新成立的博物馆,然后再去欧美深造几年,一定会受益更多。转贴于
亚洲动物考古的研究进展
亚洲动物考古的未来之路
根据2010年8月23日至28日在巴黎召开的第11届国际动物考古会议的议题,结合上述有关动物考古研究层次的分析,可以将目前的主要研究议题归纳为下述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这也是今后亚洲动物考古努力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