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GDP核算使用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是按照最新版本即联合国SNA-2008编制实施,从理论和制度上来看,GDP核算是我国与国际接轨程度较早并且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GDP核算既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核算,也是对国民经济运行结果的核算,可以理解为将国民经济作为一个财务对象,所进行的会计核算。
方法论
GDP核算在发展与成熟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三种方法。首先出现的是“收入法”,紧接着,为了掌握现代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社会生产体系监测所需的产品种类、国际贸易和最终消费流向,“支出法”应运而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统计和财务管理的成熟,“生产法”出现,由此,GDP核算方法日臻成熟。
实务论
GDP是宏观经济指标。对宏观经济指标的观察,可以用较短时段较多频次来测算和核算。我国GDP核算分为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两个时段,2015年之前,除了每年的首季以外,不单独计算二三四季度的单季GDP数量,也就是采用累计核算方式核算季度GDP,即计算的是当年1季度、1-2季度、1-3季度和1-4季度的GDP数据,1-4季度GDP初步核算即为年度GDP初步核算。从2015年3季度开始,GDP核算改按分季核算方式,即分别计算各年1季度、2季度、3季度和4季度的GDP数据,累计数据通过本季数据与上季数据相加得到。年度GDP和季度GDP核算,都分为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环节,最终核实就是对初步核算数据的修订。
2020年一季度开始,国内GDP核算实行下算一级的方法。
核算步骤。季度GDP核算和年度GDP核算都分为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
通常,年度GDP最终核实后,要对季度数据进行修订,称为常规修订;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发现对GDP数据有较大影响的新的基础资料,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而对年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后,也要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应修订,称为全面修订。
年度GDP最终核实一般在隔年1月份之前完成。年度GDP最终核实能够利用远比初步核算时更全面更可靠的数据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专业统计年报资料、经济及其它部门的年度财务统计资料、财政决算资料等。最终核实过程中,主要根据这些资料采用生产法或收入法核算各行业增加值及GDP。与初步核算对比,最终核实结果一般都会有所变化。通常,年度GDP最终核实后,要对季度数据进行修订,这也是季度GDP最终核实
当年度GDP最终核实方法采用现价增加值核算时,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四个行业现价增加值采用生产法计算,其余行业现价增加值采用收入法计算。
误差论
即使努力地用最通俗的语言来对GDP核算作一些表层的解释,前面两大块的论述仍然会显得相当枯燥。倒是最后这一章节,可能令人更有兴趣:为什么GDP核算得出的数据常常会与个人的感受有着差距?综合来看,主要有六方面的原因。
一是宏观与微观的差异。GDP是宏观经济数据,中国的地域之大,举国而言,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并存,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层次存在多个梯级。一隅而言,省域内经济结构迥异,分化明显。一城而言,不同阶层有进有退。就微观个体而言,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而就宏观GDP而言,最终的核算结果只能并且必然是唯一的一个数据。这个数据,是一个综合的平衡的统计数据,当然会符合上述一部分人的认知和分布状态,但也必然会与其中很多人群产生距离感。
二是数据的有效性。统计数据的采集,尤其是抽样样本群体数据采集,存在着一个正态分布区间,在此区间之外,都称为异常值。与其他数据值比较,有着显著的不同特征,为了不对正常模型产生冲击,常用的处理是删除异常值或者用均值替换。但在样本群体足够大情况下,不排除这些被删除的异常值在现实中是正常值的极大可能,如此,在此区域内的群体就会产生感觉偏差。
四是经济波动的时差。“四新”经济活跃的地区,是最佳的先行趋势观测点。往往在其他地区还在歌舞升平的繁荣感觉中,先行区已经感觉到了经济下行的危机,在其他地区寒意犹在的时候,先行区已经春江水暖。这种时差,还包括贸易上的结算和交割方式引起的差异。
五是认知的错觉。经济学是显学也是通学,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常识性概念能被非经济学专业人群的真正理解和正确应用。网上经常有民科计算GDP时,不懂不变价的概念,用两年GDP绝对值(总量)的差来计算相对值(增速)。受之前特殊三年的影响,还有很多人用算术平均法直接来计算跨年的同比增速,殊不知,增速都是用不变价计算得到。不同时期的价格之间存在价格指数差异,因此,不同时期的GDP不可简单对比这是常识,但如果被无视,则会笑话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