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是山羊吃垮了盛世大唐文摘报

从周朝到唐朝,关中地区辉煌了将近二千年,为什么在唐朝以后一蹶不振?这个问题固然可以有很多解释,但其中很关键的一个,我们现在到陕西转一圈,就会深有感触——水。

秦代的畜牧业

在先秦和秦汉时期,关中的水资源是很多的。《诗经》中大量记载了关中地区的稻田,“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秦国建郑国渠之后,“收皆亩一钟”,从产量来看,无疑是水稻。汉武帝时,关中建了白渠、六辅渠等水利设施,导致关中、特别是渭南农民大批改种水稻。直到盛唐时期,唐玄宗君臣还多次提到关中的稻田,但此时由于人口增加,关中粮食已经不能自给,唐朝皇帝被迫多次带群臣“东巡”洛阳,迎接从大运河运来的南方粮食,号称“逐粮天子”。后来经过黄巢暴动,五代十国时,关中已经没有大面积的稻田了,此后更是每况愈下,许多水渠都干涸了,习惯吃大米的居民迅速消失。如果没有明朝引进的玉米、土豆、花生和红薯等美洲抗旱作物,陕西人口会更加稀少。

唐朝以后,关中、以至于整个西北地区的干旱化,固然与唐朝以后北半球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有关,但如此严重以至于无法逆转的地区性干旱化,更重要的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在这些活动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养羊。

先秦时期,羊在中国人餐桌上出现得比较少。事实上,当时中国人日常以吃素为主,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肉。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大力提倡畜牧业,出现了一些养殖大户。刘邦出生的时候,村里人就曾经摆下羊酒宴来庆贺。到了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专业的养羊大户。

羊肉成了唐朝人主要肉食

大体上来说,汉朝人对牛、羊、猪、鸡、狗这五种肉类平等看待,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偏好。但是,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市场上的偏好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唐朝的时候,穷人平常还是只能吃得起鸡,但普通人却开始以羊肉为主要肉食,什么炙羊、蒸羊、过厅羊、羊肉面条在街头司空见惯,各种馅饼、包子、饺子也是以羊肉馅为主。

为了保护耕牛,唐朝政府长期严格禁止吃牛肉,狗肉则因为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普遍抗拒而从餐桌上消失。唐朝汉族极少再像汉朝人那样吃狗肉,只有高丽族例外,还因此受到歧视。

那么,为什么羊肉如此受唐朝人青睐呢?

因为“羊”字通“杨”,唐朝的天下是从老杨家抢来的,所以在唐朝吃羊肉在政治上是合理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于官方的提倡,整个唐朝社会掀起了养羊吃羊的热潮,可以说是无羊不成宴。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宋朝。

猪肉真正超过羊肉,成为汉族的主要肉食品种,还得等到提倡吃猪肉的清朝,原因有二:一是满族人作为女真后裔,本来就爱养猪吃猪;二是清朝江山是从老朱家抢来的,所以在清朝吃猪肉在政治上也很合理。

对汉长城造成破坏的羊蹄

北魏到北周、隋唐,这几个王朝无论血统还是文化,都跟游牧民族大有瓜葛,爱吃羊肉。从北魏起,朝廷就在西北地区建了不少大型国营牧场,之后历代沿袭。唐玄宗开元年间,仅是陇右牧场,就有羊67万头,这还只是官方养的羊,民间养羊数字还不计在内。

除了自己牧养,更有域外输入的进口羊。唐代自唐太宗开始,追求游牧农耕二元制的“天可汗模式”,跟游牧民族搞统战,而游牧民族归附大唐,没什么别的能拿得出手,就只有牛马羊。

另一个数字也可以侧面证明唐代羊的数量,唐朝的官员福利制度,亲王至二品高官,每月配给羊20只,猪肉60斤;三品至五品,只有羊,三品每月羊12只,四五品每月9只。各家若赶上什么婚丧嫁娶的大日子,办的酒席也以羊肉为主,而这个风俗不光是官场,民间亦然。从羊肉的消费量,也可以大致反推出唐代养羊的规模。

所以,在政府的大力提倡之下,唐代中国西北羊的数量比之汉代,堪称爆炸性增长。羊和其他牲畜不同,特别是山羊,善于攀爬,能喝盐碱水,环境适应能力特别强,吃草不会只吃草叶,而是会用蹄子把草根都扒出来吃掉,甚至还会吃树皮。我们知道,如果只吃草叶,草还会继续生长,但如果草根被吃,草就死了,正所谓“斩草除根”。

同样,如果树皮被剥,树木也会死亡。所以我们看到,世界上凡是以山羊为主要养殖对象的地区,植被都比古代退化,出现荒漠化的迹象;反过来,由于山羊的适应力强,又得到荒漠化地区居民的青睐,造成恶性循环。

如今我们去西北游玩,会看到汉朝的夯土长城遗址大多损毁严重,真的是“远古的破墙”。游客可能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战争或沙尘暴破坏的,但事实上,对汉长城造成最大破坏的是羊蹄。

唐朝养羊业的爆发式增长迅速摧毁了中国西北的生态环境,使其在唐朝中后期大规模沙漠化,导致唐朝再也无法复兴。

THE END
1.全球草地畜牧业人文——自然耦合系统的可持续性及其调控途径?全球草地大多分布在干旱、寒冷或陡坡地带,受气候、地形因素的限制,无法开展农作物生产,游牧或半游牧的畜牧业成为全球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部分地区开展草地旅游业)。 4.3 草地畜牧业的重要性 4.6 草地畜牧业的社会价值 ?牧业群体的社会联系和纽带; https://www.douban.com/note/814832087/
2.蜥蜴人族最终幻想XIV中文维基灰机wiki游牧畜牧业 在他们的祖地 帕戈尔赞草原(Paglth'an)上,蜥蜴人遵从着他们的游牧习俗——每一个部落都饲养着羊群或者甲鳞生物,在不同的季节为了寻找水草资源而迁徙。 蜥蜴人与其他部落或是其他种族间的生存竞争经常导致流血事件。 锻造业 少数定居的蜥蜴人部落配备了锻造炉,有着悠久金工传统的他们制造了用于狩猎和https://ff14.huijiwiki.com/wiki/%F2%E1%F2%E6%C8%CB%D7%E5
3.塔吉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A对B错网站导航:知识竞赛>正文 题目题型:判断题 难度:★18.5万热度 塔吉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A、对 B、错 该题目是判断题,请记得只要1个答案! 正确答案 点击免费查看答案 试题上传试题纠错https://m.12tiku.com/tiku/23541/17244810.html
4.农牧交错带讲座讲义资料(89页)赵松乔最早提出农牧交错带的 ,他认为农牧交错带是: ①是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向西北内陆干旱区过渡的地带; ②是集约农业区向游牧牧业区过渡的地带; ③是集约农业地带向粗放农业地带过渡的地带; ④是圈养畜牧业向游牧畜牧业过渡的地带; ⑤是农耕文化向游牧文化过渡的地带。 以后,周立三等、赵松乔等、周廷儒等均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716/7122054001002151.shtm
5.为何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会经常产生冲突?人类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长期从事各自的生产劳动,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意识、文学艺术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游牧文化的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渔猎、采摘、农耕已不适合干旱气候,有的被迫南迁,有的从事游牧畜牧业。世界游牧民族遍布各大洲干旱区。蒙古族坚持到今在蒙古草原创造出更为灿烂的文化。https://www.jianshu.com/p/64dfa6e6457e
6.中国的游牧文化着重探寻形成中和形成的游牧文化的特点及移动路线,以及他们与周边文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全面揭示我国北方畜牧业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及其规律,复原欧亚草原游牧文化中一个重要地区的文化全貌。 注释: [1][11]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4年。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4u8992q.html
7.科学网—从碣石这些民族多以游牧和渔猎为生,现在黄河中游及附近的很多地名——如山西省的娄烦(春秋时北狄之一)县、陕西的大荔(西戎部落)县、甘肃省的宕昌(羌族部落)县,陕西渭北罕井(甘井)、钳二(钳铒,都是羌族部落名)、醍醐(反映了牧业生产活动)等乡镇,都与游牧部落或畜牧业活动有关(陕西地名编制办公室,1986;段双印,2009)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do=blog&id=926253&mod=space&uid=59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