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悼词殡葬,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一现场
宠物墓地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纯为了埋葬宠物赢利建立的,建设豪华,多仿人墓,有些是占用耕地,所以收费也很高,这种定制类宠物墓地近年一直处于发展停滞状态,但目前迎来一个上升期,虽然在监管和资质上还存在问题,经营和投资价值空间都比较大。另一种是依托现有城市郊区的林业企业,充分利用林区空地发展宠物墓地。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既不占用耕地,又肥沃了土地,利于树木生长。后者是目前的主流,也初具规模。北京的昌平等郊区、上海的东郊都有这样的“农家乐”式墓地。
在北京,规模大小不一的宠物墓地一共有十余家,经营状况也优劣不一。与上海的宠物坟墓隐藏在东郊一个农艺大观园里一样,北京的郊区墓地一般都是林地“功能拓展”而成。如八达岭有一家,号称土地使用期为50年,占地面积120余亩。
这个墓地,位于京密运河南侧,周围交通比较便利,环境也较市区优美而开阔。据说墓主人是商场老兵,10年前为了投资“造林”承包下的120亩郊区林地,没能快速造出预想的树林,却成了北京最大的宠物墓园。
而上海东郊的墓地则更为豪华,大小4平米到6平米不等,还设置了联体墓葬区。20排联体墓穴各由5个小墓穴组成,排与排之间缝隙相当紧凑,以致整片100只联体墓穴被挤压在100平方米的空间内。
工作人员透露,这里的宠物在落葬时“排场决不亚于给人送葬”。最初建设墓区是为了“满足爱狗人士的需要”,现在的墓穴规模维持在150上下,其中大部分已经被预订。
每块墓地大约1平方米,费用是500元,另外再交30年使用费1500元,宠物下葬后主人可以种一棵树作为纪念。棺材有70厘米长、40厘米宽,材质最好的是樟木和橡木,是1800元一个。如果选择火化,费用是400元,比较好的骨灰盒是孔雀石瓶子和红木盒。同样特殊设置的“豪华”墓区,好些主人一次性买了多块地。加上棺木等费用,花费起码得上万元。
上海东郊墓地的价格自然不甘落后,单体墓穴长宽各2米,2万元一个;联体墓穴,长宽各0.75米,5个一连排,每个2500元,有效期10年。
除了供需双方,在这个市场上也存在着中间掮客。墓穴在两三次转手之后价格普遍上涨,甚至失控,比如2500元的联体墓穴价格就曾被中介转手爆炒到2万元。
产值惊人
除了优美奢侈的墓地,配套服务也让人大开眼界。仅是骨灰盒就分红木盒、孔雀石花瓶、汉白玉盒、瓷坛、樟木棺等十余种。墓地的配套设置,收费条目更是五花八门。
除了上海、北京,二三线城市的宠物墓地有过之而无不及。陕西宠物墓园有300多亩,依山傍水,目前已经埋葬了600多只宠物,其中80%的是宠物狗,还有一些宠物鸟、宠物蛇、宠物猪、宠物猫等。
最便宜的宠物墓地是环保树葬,报价1680元,全套标准入葬仪式,有专人给宠物主持葬礼,全程有摄像,不过没有棺材;3680元的比较受欢迎,有棺材,还有标准加固型的墓碑用大理石的材质,提供终生焚化祭祀的消耗品等;16800元的豪华自选型,所用的棺材、墓碑材质最好,而且下葬的仪式也最隆重,除了和前面一样的下葬仪式外,还专门有一只名叫小白的狗在现场哀叫“哭灵”。此外还有36800元的豪华墓地,10平米大小,以后还将根据客户的需求,价格上不封顶。
商家把宠物“身后事”的商机发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但有宠物火化、宠物葬礼、宠物墓地,还提供告别仪式、骨灰存放等服务,而这些宠物墓地学习模仿的榜样日本甚至还有专为宠物服务的寺庙。
而墓地对宠物医院甚至宠物食品的渗透也已经形成了一条秘而不宣的产业链,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条龙”服务。
当然,这个行业目前还面临着最核心的问题――名分。
对于实操层面的关键问题“拿地”,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会长芦荻介绍说,宠物殡葬从安生卫生、情感寄托的角度来看是一件值得欢迎的事,但目前全国仅有少数几个城市给死去的宠物审批墓地。但是不是说不审批墓地就无法进行投资了。现在有一些做得比较成功的投资者拿的是绿化荒山和土地的批文,把荒凉的山坡,改造成宠物墓地,这样既可以借此进行绿化,又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而很多墓地鼓吹获得国家发改委或其他机构批准则存在争议。但这个市场是资本和商人都不能拒绝的。
据北京市畜牧局2010年一次宠物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市共存养各类犬44.7万只。其中,胶南、胶州、平度、莱西、即墨五市(含农村)共存养33.5万只,城阳、黄岛、崂山、李沧四区(含自然村)共存养5.7万只,市南、市北、四方存养约5.5万只。按每年6%死亡率计算,仅犬类每天都会产生70多具尸体。按此数量,北京需要约150家左右的宠物殡葬服务商。而目前全国可提供完备宠物殡葬服务的企业也不超过30家。
据统计,上海平均每年丢弃的宠物尸体就达近万个。至少有20%的宠物主人有宠物殡葬的需求。2004年宠物殡葬业产值已超过了5000万元,而实际需求却有十几亿元。在未来5年里,数量将会增长5倍左右。如此大的需求缺口、如此少的企业,超高利润不能避免。
[关键词]葬礼德性人格信仰
葬礼是现代社会为数不多的尚受公众普遍尊崇的传统仪式。千百年来葬礼仪式能够跨越时空被世界诸多民族认同和践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以深厚的宗教学、人类学和伦理学内涵及发生机制浸染着身临其境的人们,使主体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并促使稳定的人格与秩序的形成。关于仪式(rituals)的含义,维克多特纳(VictorTurner)解释为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正式行为,是对神秘的(或非经验的)存在或力量的信仰,这些存在或力量被看作所有结果的第一位的和终极的原因。涂尔干认为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它们必定要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仪式是各种行为准则,它规定了人们在神圣对象面前应该具有怎样的行为举止。亚历山大(Alexander,Bobby)认为仪式是传统的向日常生活展现终极实体或某种超越力量的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葬礼属于礼俗的范畴,葬礼仪式是指安葬亡者前后所举行的象征性的仪式与活动,就其结构而言既包括葬事中的器物、行为、语言、文字,又包含生命主体精神性的心灵感受。
一、敬畏――仪式信仰的内在源泉
敬畏感源于葬礼的神圣性。灵魂信仰是葬礼神圣的原初缘由。在早期人类特有的思维模式中,死亡只是肉体的结束,灵魂可以再生与复活,人的灵魂可以超越死亡在神圣空间里永恒存在。这种神圣意味着不朽和灵验,是一种与自然存在完全不同的精神存在,不容得任何人亵渎。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是葬礼神圣的后天理由。祖先崇拜是不同时期每个种族共同认可的规则,祖先崇拜比图腾崇拜有着更浓厚的内涵,它通过强调人与祖先神灵的感通,肯定祖灵具有降临灾祸与福佑子孙的能力。祖先崇拜既是对良心或感恩准则的强调,又是对社会伦常秩序的维护。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葬礼就经过人文观念的洗染,长期建构着民间社会的信仰体系,并获得了统治阶层的尊重。《礼记曲礼》日:“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礼记礼运》日:“夫礼,必本于天,骰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
在此意义上,神灵与祖先都成为社会象征的表象,神灵与祖先的神圣性不在于其本身的属性,而只能从它们与人们的关系上的特点――象征关系――来理解、表达。
二、符号――理性与象征的表达
葬礼作为社会生活的一方面,只有借助庞大的符号体系才会成为可能。在葬礼中,逝者随着仪式进入未知世界,生者与死者可以进行精神交流,器物、语言、举止都成为富有意义感的显圣物呈现于人的外知觉,当仪式与观念之间的相似关系反复频现于人的脑海,痛苦、信仰等内知觉感受便随之生成。这是因为仪式符号具有特别指涉内涵,带有浓厚的意指性和象征性内容,表达着集体性约定俗成的道义或准则,在长期的重复与传播下便会催生与之相应的观念。而且,这些符号以其强烈的隐喻和涵摄能力在葬礼中宣示着世代传承的习俗信仰,唤起人们共同的道德情感。在此意义上卡西尔指出,神话、宗教是人类生活的符号宇宙的一部分,人的思想和经验之中取得的一切进步都使符号之网更为精巧和牢固。人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像、神话的符号和宗教的仪式之中,而不再直接地面对实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及其文化活动都成为符号形式,符号被当作了实体本身。
三、情境――道德人格生成的动力场
指引他行动的规范就不再是外在的,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即被“注入”(introjected)以形成“超我”(superego),成为了个体人格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阈限与交融是仪式情境的主要形式。列维斯特劳斯(ClaudeLevi―Strauss)提出,人类的思想被看作是各种自然物质的一个贮存库,从中选择成对的成分,就可以形成各种结构。结构是文化系统中的普遍模式,是人类思想中恒定的产物。范根纳普认为阈限是“通过仪式”的过渡领域,交融是重新并入新的阶段。维克多特纳指出阈限是反结构的、创造性的,常常与死亡、受孕、隐形、黑暗等联系在一起。阈限类似于宗教修行阶段,信徒经过长期祷告和自我磨砺,渐渐地自身就发生了变化,进入了仪式制度化、固定化的状态之中。交融是一个作为整体的人参与到其他作为整体的人之间的关系中,是神圣的、圣洁的。交融逾越或化解了那些已经建构和制度化了的关系规范,伴随着地位的平衡,主体本能的力量、理性和意志力得到了释放。“对于个人和群体来说,社会生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其中涉及高位与低位、交融与结构、同质与异质、平等与不平等的承接过程……每个人的生命经历之中都包含着对结构和交融及转换的交替性体验。”葬礼就是将个体或群体从原有的社会结构中分离出去,使其置身于一种新的情境,在此位置仪式成为一种规训,个体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意志品质得到锤炼。
参考文献
[1][美]保罗伍德拉夫.尊崇,一种被遗忘的美德[M].林斌,马红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95.
[2]郑志明.中国殡葬礼仪学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263.
[3][英]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M].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9.
[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29.
[6][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392.
[7][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