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落日余晖像一把燃烧的火炬,将整个天际烧得通红,迷人的彩霞里,大地铺满了一层金灿灿的光芒,使每一个角落都变得明亮而耀眼。每到这样的黄昏,老张就会踏着霞光,穿行于彭城镇的大街小巷,寻找着那些遗留在时光里的文化瑰宝。是的,老张喜欢这样的黄昏,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那光芒万丈的落日彩霞,不正是他曾经烧出的一炉炉窑火吗?
千年的文化古镇有着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尤其中国陶瓷文化元素,在这里随处可见,而最让老张倾心的却是那些散落在古镇里的古磁窑。这些用笼盔堆砌起来的圆窑,烙着时代的印记,矗立在时光的罅隙里,闪耀着圣火的光焰,烧制出了一个个文化之魂。
漫步老窑砖铺设的道路,目光落在被余晖勾勒出迷人光影的圆窑上,老张的心绪总会瞬间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回到他兢兢业业工作了40余年的烧窑工岗位上。
老张的父亲是一名陶瓷匠人,受其影响,他自小就对陶瓷有着浓厚的兴趣。儿时,老张经常追随父亲在陶瓷作坊玩耍,看着那些泥巴经匠人之手变成流光溢彩的瓷器,他的内心欣喜不已。小小的他决定,长大后继承父亲的衣钵,做一名出色的陶艺大师。
然而,烧制的过程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充足的经验积累,很难烧制出精品。一件陶瓷制品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加工成型后,烧制过程才是重中之重。在烧窑操作中,需要控制好温度、通风和燃料等因素,不同种类的陶瓷所需的烧制温度有所不同,需要根据陶瓷类型和要求进行合理调整,掌握了这些知识,烧制过程中还需要谨慎再谨慎。
老张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烧窑时,因为过于紧张,他把690℃的烧窑温度看成了960℃。由于温度燃烧到大约900多度时,需要持续一两个小时,再慢慢升温到最高温度,好在身旁的师傅及时提醒,他赶紧采取补救措施,才避免了一场事故,从而保全了一窑瓷器的质量和美观。
烧窑工的工作繁重辛苦,特别是在夏天,酷暑高温加上炙热的窑温,窑工们往窑里加煤时,汗水总会顺着脖子淌下来,将衣服濡湿。但老张说:“当一窑精美的瓷器出炉,所有的辛苦都会化为乌有。”朴实的话语里,有陶瓷工人特殊的情怀,也有一代又一代陶瓷工人的敬业、匠心与操守。
老张在烧窑工的岗位上经历过很多事情,其中有几件事一直被同事们所称道。
有一次,一家煤炭供应商的人员往窑边卸煤时,老张察觉出异常情况:这一车煤,上面覆盖的一层是乌黑发亮的优质煤,里面的煤品质却相差很多。于是,他立刻勒令对方停止卸煤,但那人态度蛮横,冲老张吼道:“你不过是一个烧窑工,要你多管闲事吗?”老张义正言辞地回答:“你弄虚作假,蒙混过关,这事我还就管定了!”那人一看来硬的不行,便求老张高抬贵手,并保证下不为例,但老张的态度非常坚决,他向对方讲明用劣质煤烧窑会带来怎样的危害,让对方认识到,一旦出现不好的后果,谁都担待不起。最终,那名供应商人员妥协,将那一车劣质煤退了回去。
还有一次,工作了一天的老张,正准备下班时,一位工友因孩子生病,希望老张能替他连上一个班,老张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望着老张朴实的脸,有人担心他身体吃不消,毕竟烧窑是个繁重的工作,老张微笑着说:“同事遇到困难,我总不能袖手旁观吧!再说我的身体特别棒,尤其当了烧窑工,我把上班当成锻炼,身体越来越强壮了。”
那一年盛夏,烈日炎炎,和老张一起挥锹加煤的一名烧窑工突然中暑,眼前一黑就跌进了旁边的炉坑。此时,炉坑里的煤渣有的还透着火红,摔进炉坑无疑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轻则被烧伤,重则会有生命危险。紧急时刻,发现险情的老张纵身一跃,跳进炉坑,用力把工友推了出来。虽然他们都不同程度受了些伤,但好在有惊无险。一直以来,老张就是这样一个对同事乐于施予援手、对工作极端负责的人。
其实,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个疑问:“这么多年,难道老张就没有一个机会调离此岗位吗?”他嘿嘿地笑着,似乎洞察了我的疑虑,说:“其实在我即将退休的头几年,领导考虑到我的年龄,有过一次调离到轻松岗位的机会,只是,我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同事。”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老张语气坚定地说:“因为同事的身体不太好,他更需要那份工作,其次就是我爱这个岗位,我舍不得离开它。”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烧窑工,以崇高的思想境界,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老张名叫张广海,今年69岁,现已退休在家。工作40余年,他做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除了每年被评为厂先进个人外,他没有获得过更高的荣誉,也没有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从他手里烧出的瓷器,釉面晶莹剔透、温润如玉,远销海内外,这便是他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是他创造的人生辉煌。
这样的烧窑工,不就是一名真正的陶艺大师吗?而他普通却不平凡的事迹,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磁州窑烧窑工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