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晚间,甘肃省卫健委官网通报了此次事件调查处置情况。
据甘肃省卫健委、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兰州市政府三方联合通报,专家组调查后认为,此次兰州兽医研究所布病事件属偶发事件,主要是兰州兽研所附近的“中牧兰州生物药厂”灭菌不彻底所致。
12月27日凌晨,甘肃省卫健委工作人员回复记者表示,中牧兰州生物药厂全称为“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生物药厂”。记者注意到,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系A股沪市主板上市公司中牧股份(600195.SH)。
截至目前,涉事工厂车间已经停工。截至27日收盘,中牧股份股价大跌6.84%,市值蒸发7.24亿元,并跌破百亿大关。
据通报,2019年7月24日至8月20日,中牧兰州生物药厂在兽用布鲁氏菌疫苗生产过程中使用过期消毒剂,致使生产发酵罐废气排放灭菌不彻底,携带含菌发酵液的废气形成含菌气溶胶。
生产时段该区域主风向为东南风,兰州兽研所处在中牧兰州生物药厂的下风向,人体吸入或粘膜接触产生抗体阳性,造成兰州兽研所发生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
中牧股份官网截图
此次事件,兰州兽研所师生的情况如何,外界也较为关心。
据通报,截至12月25日16时,兰州兽研所学生和职工血清布鲁氏菌抗体初筛检测累计671份,实验室复核检测确认抗体阳性人员累计181例。抗体阳性人员除一名出现临床症状外,其余均无临床症状、无发病。
而今年12月以来,兰州大学学生和教职工中陆续检出抗体阳性,目前共检测3365人次,检出布鲁氏菌抗体阳性22人,阳性率0.65%。记者此前在走访兰州兽研所时了解到,兰州兽研所与中牧兰州生物药厂的直线距离有数百米远。
奥维地图
对此,通报回应称,经流行病学调查,兰州大学这22人中,有6人曾于今年7月份在兰州兽研所有过活动,其余的检出阳性人员符合兰州市城关区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
中牧兰州生物药厂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兽用疫苗生产厂之一,是农业农村部强制免疫动物疫病疫苗定点生产企业,已取得农业农村部核发的兽药产品批准文号22个,其中布氏菌病活疫苗2个,分别为S2和A19菌株。目前,中牧兰州生物药厂布鲁氏菌疫苗生产车间已停止生产,并被责令立即对全厂进行全面检查,限期整改,未经行业主管部门验收,布鲁氏菌病疫苗车间不得恢复生产。
中
号
国家兽药基础数据库截图
上市公司深夜回应每经:还不掌握情况
12月26日晚,记者拨打甘肃省卫健委12320热线询问通报中的“中牧兰州生物药厂”的全称。对方表示,暂不清楚,须核实之后回复记者。
2018年11月22日,中牧股份曾发布公告称,经公司第七届董事会2018年第八次临时会议审议批准,同意公司投资兰州生物药厂生产区整体搬迁项目,投资金额为11.71亿元。
摄图网(图文无关)
记者搜索中牧股份历史公告发现,中牧股份曾与兰州兽研所多次合作,联合研制兽用疫苗。
27日,中牧股份发布公告称,
上市公司公告
针对甘肃省卫健委通报中指出的兰州厂使用过期消毒剂情况,公司将立即对全厂开展全面检查,全力整改,并对公司系统内的兽用生物制品工厂专项部署生物安全风险大排查。
布病发病率居甲、乙类传染病前10位
公开资料显示,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它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一般由患病的牛、羊等牲畜传染给人,人与人之间几乎不传播。100度以上的干热、80度以上的湿热状态下,只需几分钟就能消灭布氏杆菌。
布鲁氏菌主要的传染源为羊、牛等牲畜,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消化道,如喝生牛奶或做饭过程中生熟案板不分,以及呼吸道吸入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传播3种。布鲁氏菌病急性期病例表现为发热、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乏力、肝脾淋巴结肿大。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关节强直,长期发热等。布鲁氏菌病还会危害男性睾丸、女性卵巢等生殖系统。
据原国家卫计委印发的通知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布鲁氏菌病疫情持续上升,近年疫情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发病率居甲、乙类传染病前10位。我国布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以散发病例为主。甘肃省是我国五大畜牧省份之一,同时也是历史上布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那么一旦兽用布鲁氏菌疫苗菌株进入人体,对人的健康有多大影响?是否需要治疗?
通报表示,国内外布鲁氏菌疫苗均为弱毒活疫苗,小剂量兽用布鲁氏菌疫苗菌株进入人体后,3-6个月就会衰减,不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一般无症状者,无需治疗,个别出现轻微症状,规范治疗,预后良好。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每经APP(记者:朱万平)、新京报、央视新闻客户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