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5.11.26
药店里有一味普通的中药叫龙骨,这个药名只是一种说法,并不是真“龙”的骨头,而是古代脊椎动物骨骼的化石。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记载了龙骨的功效,它“性甘,平”,是治疗失眠多梦,自汗盗汗,崩漏带下以及溃疡久不收口等症的良药。两千多年来,龙骨一直担负着治病疗疾的使命,但其实中药“龙骨”身上还藏着一个重大的秘密……
中药店里的秘密
清朝末年,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农民像往常一样,在翻耕土地时,常常刨出一些无字或有字的甲骨片来,当地农民认为这种东西是中药“龙骨”。因此,当人们翻到甲骨片时就随手一扔,攒到几片时便以几文钱的价格卖给中药店。或者把它研成粉末,作为“刀尖药”,用来治疗刀创,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直到1899年的一天,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因患疟疾而服用中药,药方上一味“龙骨”引起了他的好奇。为了看个究竟,王懿荣便去翻看药渣,但是,他却什么也没有看到,因为龙骨在药房里就已经被捣碎了。后来,王懿荣特意让家人从药店里买回了完整的龙骨,经过再三翻看,他竟发现“龙骨”上有许多人为刻上去的“符号”。这引起了王懿荣的极大兴趣,经过初步比较、研究,他推断这些“符号”有可能是比古篆文还早的文字。为了进一步研究,他专门派人去鹤年堂将“龙骨”全部买了回来。随后,“龙骨”上的秘密逐渐被破解了。
从甲骨文到甲骨学
中药“龙骨”上刻写的正是“甲骨文”。“甲”是指乌龟的甲壳;骨一般是牛骨,也有少数刻在羊、猪、鹿以及其他动物的骨头上,它的部位大都在肩胛骨,又称扇子骨。因其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所以称之“甲骨文”,也称“卜辞文字”、“契文”或“殷墟文字”、“甲骨刻辞”。甲骨文大约产生于公元前14世纪到前11世纪中期,即商代后半期,是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以后到商王辛灭亡的时期,记载了商朝许多重要的史料。
商代是巫风最浓厚的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商代贵族主要依靠占卜的结果来举行各种活动,或者做出各种重大决定,商代人认为生活的一切都要听从上天的旨意。于是,人们把龟甲或兽骨经过加工、磨光、压平,在甲片的背面凿出一条条小长槽,再在槽边钻一个个比槽稍小一点圆形穴,但并不穿透。占卜的时候,巫用火烤炙这些凿好的圆穴,这样正面相应部位就会出现不同形状的裂纹,叫做“卜兆”。这时,巫会根据“卜兆”的长或短、倾斜的形状来判断所占卜的事情是凶还是吉,并把占卜的结果刻在“卜兆”的边上。由此可见,甲骨文其实是商代王室记录占卜活动的文字,内容涉及田猎、战争、年成、气候、疾病等很多方面,它真实地反映了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社会面貌。
甲骨文的出现填补了中国文字早期历史的空白,为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初级形态提供了最宝贵的资料。它的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随着学者们对甲骨文研究的逐渐深入,已经形成了一门专业的甲骨学。甲骨学是古文字学中的一个分支,甲骨文虽经金、篆、隶、楷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发展,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而对于甲骨学的开创,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功不可没。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人。他是光绪六年(1880年)的进士,曾经担任翰林院编修及国子监祭酒,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青年时代的王懿荣便“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其潜心于金石文字之学。为搜求文物古籍,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著有《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等书。由此可见,王懿荣能够发现甲骨文既是偶然的,又是他多年潜心钻研的必然结果。
甲骨文中的医学记载
“”:表示龋齿。“龋”字甲骨文象牙齿生虫的象形。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有关龋齿的第一次记载。
“”:表示鼻息肉。
对于疾病原因的认识,甲骨文时期尚不具备对疾病内在原因的思考,而仅仅限于对外界因素的探讨,对于疾病原因的认识大都认为疾病是祖先给予的一种惩罚。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6万片,单字约4500个,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史教研室教授、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