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皖北(蚌埠)人才合作对接会今天在淮上明珠——蚌埠举行,今年的人才合作对接会将举办高峰论坛、校企对接会、人才招聘会、创新项目路演、人才智力和创新成果展、皖北籍大学生回家看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推介会等9项活动,嘉宾云集,项目喜人。
从蚌埠(皖北)到(皖北)蚌埠
对于正大步迈进在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征程上的蚌埠来说,人才战略,正成为一个有力的支点,撬动着这座城市的创新实践。
要建设好中心城市,首先必须站上更高的视野看世界,而人才无疑是最好的“阶梯”。
人才合作对接会在蚌埠已连续举行五届,从去年起,蚌埠(皖北)人才合作对接会的名称有了变化,变成了(皖北)蚌埠人才合作对接会。一年来的成果表明,无论是蚌埠、还是皖北,乃至安徽,人才工作的视野和前景更加开阔了。
主办单位名称变了,从主要是当地市委市政府主办变成由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外国专家局和蚌埠市委、蚌埠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对接会升格为省级合作平台,成为省市联手共同打造人才交流合作的安徽特色品牌。
深层的变化是,它进一步凸显了蚌埠在全省创新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蚌埠是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员,人才是最宝贵的创新元素,如何更好发挥蚌埠的作用?显然,办好人才合作对接会是明智之选。最近两届,省内其他城市、特别是皖北城市,已经越来越看重这一人才合作渠道。而蚌埠,能够承担起这样的使命。
蚌埠是安徽第二科教资源大市,拥有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等高等院校12所,各类职业教育院校34所;拥有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0所、41所、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第214研究所等7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和43个省级科研中心。蚌埠还是合芜蚌人才特区核心城市,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武汉东湖享受同等的国家级创新扶持政策。
2018皖北(蚌埠)人才合作对接会
平台连着海内外
今年和去年的两届对接会,都有30多所国内高校参会,而且是主动向蚌埠递来“橄榄枝”。
近些年各地的“高校抢人大战”愈演愈烈,而“战场”主要集中在省会和沿海城市。作为皖北的蚌埠,在这样的“战役”中,其实并不具备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明显优势,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落户蚌埠,对接会的平台功不可没。通过开展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全市还引进了94名研究生。
人才合作的触角也延伸到了海外,蚌埠在丹麦、美国新泽西州建立了海外引智工作站。
建好平台后,当地政府奉行“专业的人做专业事”的理念推进人才工作。
人才合作对接会设立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展示和推介板块”,政府通过上海环球人力资源公司与国际知名人才公司、设在硅谷的美国GA全球化创新创业联盟达成合作意向。联盟荣誉主席卡尔森博士、副主席康德利博士、亚太区总裁张强等多次来到蚌埠,市领导诚恳地向他们发出创业邀请。
卡尔森博士曾担任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新加坡国家科技顾问,他1998年至2014年担任斯坦福国际研究院执行长,斯坦福国际研究院是世界著名的创新实验机构,目前有3000名研究人员,每年科研经费接近6亿美元,每年有很多专利和技术成果诞生。
今年4月1日,卡尔森国际创新科技园在蚌埠揭牌,这是由GA与蚌埠市合作建立的创新园区,它开创了安徽对外科技人才、产业合作的新模式。
“柔性引才”:一个有温度的做法
有着“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之父”称号的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现在过着“北京-蚌埠”两地跑的生活。而把柳教授引荐到蚌埠的东北大学教授、国内工业设计领域领军人才王峰,也比柳冠中更早过着“学校-蚌埠”两地跑的生活。
近年来蚌埠工业设计产业异军突起,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风生水起且蚌埠成为永久举办地,全省首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落户蚌埠,工业设计特色小镇也在向国家发改委申报,天津渤海银行与蚌投集团合作,设立10亿元的“育珠工业设计专项基金”,所有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柳冠中、王峰们代表的“蚌埠模式”,有着一个带温度的名称:“柔性引才”,它的特点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它既把蚌埠的区位、铁路优势发挥到一定,更让蚌埠这座在安徽最早设市的城市领风气之先的胸襟袒露无遗。
他们不断的“蚌埠之行”,为蚌埠带来了全新的工业设计的理念。从“工业设计规划”的编制到人才培训、产业推进,工业设计正崛起成为蚌埠的新兴业态、新兴产业,为这座城市带来新的活力。
“人才特区”的吸引力,也在这其中不断彰显,产生越来越强劲的“蝴蝶效应”。
虚位以待的人才对接展位
玻璃“薄”起来,人才储备“厚”起来
刚刚过去的10月,有一条消息在蚌埠刷屏:中国科学家首获国际玻璃界“奥斯卡大奖”。这里所说的中国科学家,就是指国际玻璃协会顾问委员会主席、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寿。
彭寿获得了美国陶瓷学会硅酸盐技术创新领袖奖,成为首位在世界玻璃技术领域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而就在今年,由中国制造的世界最薄玻璃问世:0.12毫米,厚度相当于一张A4打印纸,成为中国玻璃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领先于世界水平的代表,而在这块玻璃上“刻”着的,是彭寿和他率领的团队的“名字”。
近年来,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研发超薄玻璃的50多人的团队,突破了1000多项技术瓶颈,使生产出来的玻璃厚度,一薄再薄,最终生产出这样的“世界之最”。
目前,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正与中科大、中科院、合工大等高端学府开展合作研发和人才培养,创建“国家硅基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创新平台。
蚌埠市正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和优势学科,积极推动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支持、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发平台,形成平台凝聚人才、人才带动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11家、省级研发平台164家。组建了安徽省化工新材料、硅基新材料、安徽糯米等6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院士工作站1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建立省“115”产业创新团队18支、市“3221”产业创新团队90支,集聚了包括技术领军人才、行业专家在内的高层次人才900多人。
此外,蚌埠市建成人力资源综合服务产业园和人才创新服务中心,集聚高校院所、猎头公司、中介机构等60余家,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实体28个。建立起蚌埠市高端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人才测评中心,为人才提供学术交流、人才引进、项目对接、素质测评等全方位服务。
从推进鼓励蚌埠籍人才回乡创业的“孔雀计划”到建设“技工大市”,从落实“新时代引进外国人才建设蚌埠引智试验区”到建设高端人才公寓,蚌埠人才高地的厚度在越来越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