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颗“中国芯”,龙芯被业内寄予厚望。目前,手握“龙芯”商标的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芯中科)正拟科创板上市,而近日龙芯3A5000处理器的发布更是引起了业内注意。
可市场上竟有两家公司在使用“龙芯”之名,即龙芯中科和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州龙芯)。龙芯中科宣称,公司研制了龙芯1号、龙芯2号、龙芯3号三大系列处理器;神州龙芯则表示“合法拥有龙芯基本知识产权”。
龙芯是怎样“炼成的”
而龙芯中科实控人胡伟武曾长期就职于计算所,从1996年3月至2021年1月,历任计算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助理、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务。
龙芯中科招股书显示,胡伟武是龙芯总设计师,从2001年起投身于龙芯处理器的研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龙芯1号、龙芯2号、龙芯3号系列处理器的研制。
简而言之,李国杰是时任计算所所长,唐志敏是龙芯CPU课题负责人,而胡伟武则是首席科学家。
谁是“龙芯”主人?
神州龙芯表示,在首任董事长李国杰领导下,公司产品“神州龙芯Godson-1”作为我国第一颗“中国芯”,结束了中国无芯历史,震动世界,誉满神州。第一批32位CPU(神州龙芯1号系列),第一批64位CPU(神州龙芯2号系列),第一个CPU的IP,工业/超工业标准级的嵌入式芯片,均来自于神州龙芯。
在上述神州龙芯工作人员看来:“我们(神州龙芯)主要侧重于工控领域,而龙芯中科更多是面向消费者端。”
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所持有中科算源100%股份,持有汇博轻舟90%的股份。这就意味着,在神州龙芯成立之初,计算所间接持有39.9%的股份,而综艺股份直接持有49%的股份。对于出资方式,计算所的描述是:“2002年,以计算所的知识产权为基础,创建了神州龙芯,通过龙芯产业联盟共同进行龙芯的产业化工作。”
另外,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李国杰,也是神州龙芯彼时的董事长。李国杰在《研制龙芯CPU的策略考虑》一文中提到:“计算所的科研人员已做了计划,全力配合神州龙芯打开市场。神州龙芯也在大力开拓龙芯CPU的应用,争取较多的订单。”
也就是说,计算所是龙芯的研发单位,其以知识产权出资创立神州龙芯,通过神州龙芯进行龙芯产业化工作。
然而2008年2月,计算所又自立门户,创立了龙芯中科。龙芯中科招股书显示,公司前身龙芯服务由转移中心(即北京海淀中科计算技术转移中心)、中科算源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500万元,其中转移中心认缴495万元,实缴155万元,中科算源认缴、实缴5万元,两家均为货币出资。
据了解,转移中心由计算所自筹资金、利用非国有资产出资开办,中科算源也是计算所全资子公司。因此,龙芯中科前身龙芯服务是由计算所全资设立的。
2020年,龙芯中科向中科院计算所购买了尚在权利有效期内的57项专利权,以及包含前述商标在内的6项商标。据悉,购买专利权金额共计315万元,购买商标权金额共计58万元。
“龙芯”还有商标之争
而神州龙芯则于2019年3月19日提出“龙芯”商标申请。不过上述申请被国家知识产权总局商标局商评委连续驳回,根据2020年6月披露的《关于第36941967号“龙芯”商标驳回复审决定书》,神州龙芯认为龙芯中科申请的第26131336号“龙芯”商标与申请人在先注册的“神州龙芯”构成近似商标,且龙芯中科法定代表人(即胡伟武)为公司主要项目负责人。因此龙芯中科存在恶意抢注申请人在先使用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据此,神州龙芯对龙芯中科申请注册“龙芯”提出异议申请。
不过,商标局认为神州龙芯提交的证据不能证明申请商标经过宣传使用已产生与引证商标(即龙芯中科申请的商标)相区分的显著特征。因此,对神州龙芯商标申请予以驳回。
胡伟武的运作
“龙芯”公司运作的主体,从神州龙芯转移到龙芯中科,离不开胡伟武的运作。龙芯中科虽由计算所设立,但大股东很快便变为66名研发人员成立的公司——北京天童芯源科技有限公司。
龙芯中科招股书中,并没有明确说明大股东变更的这段历史沿革。《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0年3月,北工投增资龙芯中科,增资完成后,北工投持有20%股份,而天童芯源持有30%的股份,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也就是说,在2010年3月之前,天童芯源已经是龙芯中科第一大股东了。根据启信宝信息,继转移中心、中科芯源设立龙芯中科后,天童芯源2009年9月实缴500万元货币资金,2009年11月再度实缴3625.0125万货币资金。这意味着,龙芯中科设立一年半左右,公司大股东便成了天童芯源,而天童芯源大股东正是胡伟武。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彼时以胡伟武为首的龙芯开发人员已经开始“抛弃”神州龙芯,选择龙芯中科作为龙芯产业化的载体。不过,这66名研发人员并未全部直接持有天童芯源股权,而是由胡伟武等9人代持。胡伟武持有27.26%的股份,其中为张锋代持0.55%。
值得注意的是,“蔡嵩松”也是这66人之一,高翔为其代持0.47%的股份。考虑到明星基金经理蔡嵩松以投资半导体著称,硕士、博士恰好在计算所深造芯片设计。因此,作为曾经天童芯源股东的蔡嵩松或许与明星基金经理蔡嵩松为同一人。
拥有胡伟武、陈云霁和蔡嵩松,龙芯中科彼时的研发团队可谓群星荟萃,不过目前陈云霁、蔡嵩松均不在天童芯源股东行列。由研发人员成立公司推行龙芯产业化,而原先承担这项重任的神州龙芯,研发能力稍显不足。截至目前,神州龙芯共拥有16项专利,其中5项为发明专利;而龙芯中科已取得400余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就达330项。
2020年,龙芯中科营收10.82亿元,净利润7223.74万元;而根据综艺股份财报,神州龙芯2020年净利润为7731.62万元,较龙芯中科略胜一筹。
又涉“指令集”知识产权?
近日,龙芯3A5000处理器的发布引起行业注意。龙芯中科介绍,该款产品是首款采用自主指令集系统LoongArch的处理器芯片。
而使用自主指令集,或是为了摆脱对MIPS指令集的依赖。
7月2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龙芯中科董秘办公室,其工作人员表示可发送采访函,不过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言下之意,龙芯中科认为该仲裁“不足为虑”。事实上,不管是龙芯中科与神州龙芯的商标之争,还是其与芯联芯的指令集之争,归根究底都是知识产权问题。而知识产权终究是由“人才”创造的,“龙芯”研发团队离开神州龙芯“自立门户”后,神州龙芯在通用CPU领域的研究每况日下,而龙芯中科在“龙芯”研发团队的加持下,不断推陈出新,相继发布多个面向嵌入式、工控、桌面、服务器领域的CPU产品,研发能力不断得到验证。
神州龙芯是“龙芯”发展初期的奠基者,龙芯中科是“龙芯”系列产品发展壮大的推动者,二者在龙芯发展过程中均做出较大贡献。但“龙芯”研发团队,才是“龙芯”真正魂之所在。
记者手记丨知识产权问题需重视
追溯历史,龙芯系列产品在研制初期,产品确实由神州龙芯推广。后来,龙芯项目研发人员“自立门户”,成立了龙芯中科。但龙芯研制初期的产品知识产权究竟归谁所有,似乎仍没有定论。
另外,龙芯系列使用MIPS指令集。目前龙芯中科又遭遇MIPS中国区权利所有方芯联芯的仲裁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