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为贯彻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全面推进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9月14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2—3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就《规划》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世界食品网-www.shijieshipin.com)
为贯彻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全面推进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9月14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2—3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就《规划》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规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人兽共患病防治工作事关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制定《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贯彻动物防疫法的具体行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行积极防御、主动治理,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从源头前端阻断人兽共患病的传播路径。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健全法律法规,完善防疫体系,落实防治措施,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疫情总体稳定。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人兽共患病种类多、畜间流行广,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弱化、支持虚化,养殖规模化程度总体不高、生物安全水平较低,周边及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动物疫情频发、多种外部风险因素相互交织,等等,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防治工作不容松懈马虎。
二、《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什么?
《规划》系统安排了今后一个时期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防治目标。
《规划》强调,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控要坚持源头防治突出重点、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因地制宜因病施策、协调配合统筹推进等四项原则,聚焦重点病种,统筹各方力量,明确政府、部门和主体三方责任,推动各项防治措施落实落地。《规划》立足当前实际,提出分病种、分阶段差异化防治策略和目标,明确8种重点防治病种要得到有效控制,14种常规防治病种流行率要稳定控制在较低水平,2种重点防范的外来疫病传入和扩散风险要有效降低。
三、《规划》对各类防治病种的防治措施有什么要求?
《规划》策略措施部分,按照一病一策的原则,明确了不同病种的重点防治措施。
重点防治病种方面,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要继续落实免疫、监测、扑杀等措施,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控要继续坚持免疫与净化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牛结核病防治要严格落实监测净化、检疫监管、无害化处理等措施,狂犬病防治要强化免疫、监测流调、疫情处置等关键防治措施落实,炭疽防治要强化监测排查、应急处置、针对性免疫、检疫监管等措施,包虫病防治要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中间宿主防治与病人查治相结合的综合策略,日本血吸虫病防治要坚持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策略,马鼻疽防治要继续实施消灭计划。
常规防治病种方面,对日本脑炎、猪链球菌Ⅱ型感染和鹦鹉热等具有有效疫苗的病种,在流行区域对易感家畜进行疫苗接种;对旋毛虫病、囊尾蚴病等疫病,以屠宰场为重点,严格宰后检疫检验,做好污染肉品的无害化处理;对其他常规防治病种,要加强饲养管理、消毒、无害化处理、治疗、净化等工作,防止动物和人员感染。
外来防范病种方面,加强国际动物疫情监视,做好传入风险分析和预警;加强联防联控,强化入境检疫和边境监管措施,提高人兽共患病发现识别和防治能力;在边境、口岸等高风险区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规划》安排了哪些重点任务?
《规划》紧紧围绕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立足基层防控实际,针对薄弱环节,推进落实7项重点任务。
五、《规划》安排了哪些具体行动?
《规划》综合考虑现有基础和防治需要,在重点任务的基础上,明确实施3项行动。
一是畜间布病防控五年行动,全面落实监测排查、强制免疫、消毒灭源、净化无疫、检疫监督、调运监管、疫情处置、宣传培训、效果评估等重点任务,降低畜间布病总体流行率。二是畜间人兽共患病净化,以种畜场、奶畜场和规模养殖场为对象,稳步推进布病、牛结核病等畜间人兽共患病净化;以种畜禽场和规模养殖场为切入点,探索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净化。三是智慧防疫能力提升行动,以规模养殖场和畜禽屠宰场点为关键控制节点,以直联直报系统、牧运通APP及省级畜牧兽医信息平台等为支撑,建立健全养殖、运输、屠宰全链条防疫、检疫监管智慧信息系统。
六、如何保障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为确保各项防治措施和重点任务取得实效,《规划》明确了强化责任落实、条件保障、机制创新、督促指导等4项保障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