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猪养殖业,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两大功能持续发挥。近日,中国商报记者调研发现,自2021年1月8日我国首个活体交割期货品种——生猪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上市以来,越来越多的养猪企业、养殖户利用其稳定养殖收益抵御猪价下行的风险。业内期盼产业链参与度能进一步提升,更好发挥期货市场功能,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猪周期变了企业盼对冲风险
期货市场形成的是未来价格序列,反映了市场主体对未来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势的预期。通过价格发现功能,养殖端可以提前了解市场各方对未来猪价走势的判断,从而调节生产计划,规避盲目扩产、减产带来的风险。另外,通过风险管理功能,养殖端也可以提前锁定未来生猪的销售价格。
散户少了“保险+期货”成稳定收益工具
有数据显示,近5年内,生猪养殖行业中的散户减少了1300万户,减幅达41%。在走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不少散户因为亏损严重减产、退出行业。
生猪养殖年出栏6万头左右的陆愈忠告诉记者:“生猪价格波动会对养殖户造成几方面困扰,一是,当生猪价格大幅下跌时,养殖利润会降低甚至亏损;二是,当价格波动大时,养殖户难以确定仔猪的入栏数量和育肥猪的出栏时机;三是,生猪价格下跌导致收入减少,但是养殖成本如仔猪、设备、人工等支出相对固定,容易造成资金周转困难。”
生猪“保险+期货”是将期货市场和保险市场相结合的一种模式。养殖户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为生猪购买目标价格保险,一旦遭遇市场价格动荡,触发价格保险赔付条款,养殖户就可以拿到保险公司提供的经济赔偿。同时,保险公司向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买入生猪场外期权进行再保险,实现生猪养殖风险管理的闭环。对于中小养殖散户来说,参与生猪“保险+期货”帮助他们稳定了收益。
“我从2022年开始参与‘保险+期货’项目,当时参与的是饲料项目,自缴保费约52万元,保险到期后赔付约105万元,帮我缓解了资金压力。从那个项目以后,我加深了对‘保险+期货’的认识,在2023年、2024年又陆续参与了生猪‘保险+期货’项目,也获得了一定的补偿。”陆愈忠说。
大商所数据显示,2021—2024年,大商所共支持开展生猪“保险+期货”项目634个,涉及现货量1300万头,已结项的项目累计实现赔付6.53亿元,惠及农户2.64万户次,覆盖河南、四川、湖南等养殖大省。
2024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2024年广西生猪“保险+期货”项目试点方案》,方案明确,对于列入大商所2024年“农民收入保障计划”的生猪“保险+期货”项目,自治区本级按保费的20%给予奖补。这已经是广西在自治区层面连续第3年统筹“保险+期货”业务,出台项目试点方案。
养殖端期待更专业、更深层次地参与期货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现货体量来说,生猪养殖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拓展空间。牧原股份、新希望等上市猪企就公开对投资者表示,公司目前生猪期货业务整体规模较小。
为了让产业端更好地进入生猪期货市场,2023年以来,大商所分步骤下调了生猪期货的交易保证金和手续费标准,提高了合约交易限额,有效降低了产业企业的参与成本,提升了市场活跃度。其中,2024年,大商所多次优化生猪期货合约规则,包括调整生猪期货交割区域升贴水、增设交割库、在交割中引入整车过磅称重方式等。目前,生猪交割区域包括22个省(区、市),覆盖我国主要生猪养殖区域,共有16家集团交割库(下设49家分库)和6家非集团交割库,分布在18个省(区)。此外,2024年8月,大商所生猪期权上市,在期货的基础上为产业提供了更多样的风险管理工具和套保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