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兽医法规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思考
一、加强动物检疫监督执法要明确经营者质量安全责任
二、加强动物检疫监督执法要完善监督执法体系
三、加强动物检疫监督执法要健全监管体系
加强动物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工作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吉林省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水平,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建立和健全吉林省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体制,这些对于加强吉林省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动物检疫监督执法工作已经关系到了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并且关系到了人民群众自身的身体健康以及社会的和谐以及稳定,为了深入落实国家以及省、市的要求来实施动物检疫监督执法的工作,要求吉林省要根据工作要求将动物检疫监督执法工作作为保障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以及促进吉林省畜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想要加强动物检疫监督执法要求吉林省必须要健全监管体系,要求吉林省各级畜牧兽医的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要科学、实际地进行内设机构进行设置,要合理对人员进行调配,强化吉林省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的职能。吉林省畜牧兽医、质量技术、卫生、工商以及商务等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要明确自身职责,所有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吉林省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四、结语
参考文献
[2]卓坤水强化全程监控综合措施有效减少猪舍内臭气产生[期刊论文]-养猪2006(06).
[3]万遂如当前我国猪传染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2005(03)。
[4]靳玲品;李秀花蒲公英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畜牧与兽医2007(06).
关键词:全日制兽医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近年来,我国招收研究生专业的范围越来越大,而硕士研究生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工作的几率越来越小,毕业后更多地从事生产、销售和管理等基层工作。目前,社会上急需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求高等学校改变人才培养目标,从以学术性培养为主,转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开设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而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就是其中之一。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面向动物医疗、动物检疫、动物保护、畜牧生产、兽医执法与管理等部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现在实行的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照搬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存在对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研究不够的问题。经过4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需要学校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和适当的管理制度,教师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符合目标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要尽早确定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向。
二、全日制兽医硕士班的课程设置要与未来职业联系紧密。
此外,不定期聘请高水平畜牧兽医一线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讲授国内外动物疫病现状和控制、兽医诊疗的新方法新技术、绿色环保养殖技术、兽医与人类健康等。根据学生和兽医临床的需要,增设《动物疑难杂症分析》、《动物诊疗方法》、《宠物美容与保健》等注重实践技能训练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
三、全日制兽医硕士的管理制度要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全日制兽医硕士要比学术型硕士有更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建立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目前,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教学质量监督和教学反馈机制等。一味地套用“学术性”硕士学位的招生对象标准、课程设置标准、教师遴选标准,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的管理是不完全适合的。高校应当以实践性、专业性、职业性等要求来评价教学质量,建立独立的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体系应由3个部分组成[2]:一是学位课程和必要的选修课的考核,主要以考分来评价;二是兽医专业的临床课程,这是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的核心内容,应以兽医临床综合能力为评价标准;三是毕业论文答辩。目前,这部分在考核形式上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在具体内容要求上应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提交的论文,可以不做动物实验,以病例分析、调查报告、项目设计和管理类论文等作为毕业论文。
四、加强全日制兽医硕士的实践环节和监管。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产生和兴起是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这种“实践”特性的培养目标定位体现在“职业”需要,而非“学术”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则应体现在“实践教学”上。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实践”,而不是把实践当做理论的附庸。目前,许多全日制兽医硕士对实践教学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实践者”的身份缺失。只有加强全日制兽医硕士校内外的实习和实践,才能形成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校内外的实习和实践,需要有效的监管,不能流于形式。这个监管机制通过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监管,学校督导组、实习小组或企业管理层提供意见。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课程应占总成绩的50%~60%,其中理论知识考核应从检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来命题;实践能力考核,应对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生产实践活动、服务“三农”活动等根据工作量的大小、效果的优劣给予相应的学分,为兽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有利于学校更客观、全面、切合实际地评价学生,达到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五、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校外导师既要有数量更要保证质量。
为了培养研究生独立担负兽医科技服务、技术监督、管理与开发、项目规划与实施等工作,需要在用人单位设置校外导师。在研究生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后,校内导师帮助联系学生心仪的校外导师,利用节假日派学生到未来可能的工作环境锻炼。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尽早地适应工作环境,还能提供就业信息,进一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六、校内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课堂教学是否很好地针对了专业学位的特点?是否采用了适合专业学位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校内导师多是由指导学术性硕士的导师担任,无论在指导方法还是教学方法上没有转变观念。有的教师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教育方式不够了解,对其特点的认识不够清晰,这可能造成对全日制兽医硕士进行教学时直接照搬了学术性的教学方法。另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不是一般的职业技能教育,在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理论教育。如何把握这个尺度是摆在研究生导师面前的问题。
增强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到研究生阶段理论课时较少,不可能循章逐节地讲授,我们采用精讲重点疾病和类症鉴别、疾病专题讨论,给学生布置宏观和微观上的思考,鼓励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调动学生各抒己见、围绕各类问题充分讨论,把系统理论、临床实践、最新观点和自己思考的结果充分融合。在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了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趣味式和比较式的教学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临床诊疗水平。
通过4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从培养方向、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实践环节、校外导师和校内教学6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希望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高社会和学生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
关键词:激励机制;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调查分析
(一)顶岗实习管理的调查分析
——企业指导教师评定学生成绩
——学生带回实习成绩鉴定表
——学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定学生成绩——得出实成绩。2011年,该农业高职院校开发实施了校企合作信息管理平台,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并且将学生顶岗实习的一些情况(如实习单位情况、实习岗位情况、实习内容、实习考核等)通过网络进行管理,真正实现了顶岗实习的动态过程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及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定期放到网络系统。
(二)顶岗实习学生的调查分析
为从学生角度了解农业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现状,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确定了访谈提纲,对2011年该农业高职院校正在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有:学生实习岗位情况(主要为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其他)、学生实习满意度(实习目标是否实现、实习过程中是否被尊重、对实习单位的满意度等)、实习过程中激励因素情况(在实习过程中学校是否有相应的激励因素、激励因素的作用等)。共发放调查问卷312份,获得有效问卷298份,有效回收率为96%。访谈主要内容为:学校对顶岗实习、企业对顶岗实习的管理及提供的服务。
经过统计,被调查学生中,实习岗位86%在企业单位,9%在事业单位,5%属于其他。对于农业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实习岗位大部分还是在企业。关于实习目标,有46%的学生认为实习目标不明确,或实习目的是为了拿到学分,顺利毕业;有54%的学生实习目的是为了就业,这与学院的培养目标不符。关于实习的激励措施,91%的学生认为激励措施能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而只有11%的学生认为学院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给予了相应的激励措施。这说明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加入激励措施是势在必行的。关于实习工作成就感,57%的学生认为在实习过程中没有成就感,感到实习工作很乏味,这容易导致学生频繁调换工作岗位,从而使顶岗实习的过程缺乏稳定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关于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75%的学生认为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能很好地实现过程管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按时填写信息的积极性不高,有部分学生是最后一次填写上去的。因此,建议给学生制定实习目标,并且按照实习目标进行考核,达到相应的实习目标就给予一定的奖励,有效提高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的使用率。
(三)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实习期间学生与员工关系并不协调学生普遍反映实习单位领导和员工对他们不重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与实习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冲突和矛盾,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参与性未得到体现,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实习单位不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打消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激励机制对高职
学生顶岗实习的作用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顶岗实习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实习目标不明确、实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细化了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增强了顶岗实习的可控性,但单纯采用监督控制管理模式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对其管理的特殊性,若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而只是加强管理,没有指导教师的认可和鼓励,在实习岗位上单调枯燥的工作只会使学生消极抵触。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精细过程管理中加入激励机制,通过全面的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
(一)什么是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机制是指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管理对象之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内部激励因素和外部激励因素。内部激励因素的作用是满足人的归属感与成就感,外部激励因素的作用是满足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
(二)如何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使用激励机制
荣誉激励法在获得荣誉的时候,人人都感觉自己被肯定、被尊重,而这种感觉又会推动着人们进一步努力,以获得更大的荣誉。在农业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实施荣誉激励法来提高实习效果。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按照实习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荣誉奖励,主要是表扬、奖励、经验介绍等。把荣誉当成不断鞭策获得者保持和发扬成绩的力量,对其他人则可以产生感召力,产生比、学、赶、超的动力,从而产生较好的激励效果。同时,将奖励结果在实习单位及学院定时通报,并且在入党、奖助学金评选、评优评先中要优先考虑。
情感激励法情感是影响人行为的一种最直接因素,尤其对于还没有毕业的顶岗实习学生来说,学院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其产生很深的影响。因此,学院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在满足其物质需要的同时,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情绪控制力和心理调节力,以建立正常、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营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团结融洽的工作氛围,切实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榜样激励法榜样是一面旗帜,使人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学院可以把历届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有优秀表现的学生树立为应届实习生学习的榜样和标杆,在实习动员大会上宣传,或将他们的事迹做成宣传手册发放给应届实习生,以此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心。企业可以让往届优秀的实习学生现身说法,这更能让学生信服。
管理是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对还没有离开校门的顶岗实习学生来说,单纯的通过强制管理来提高其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效果并不理想。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必须重视激励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要改变思维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真正建立起适应顶岗实习学生和企业的激励体系。
[1]蔡勤生.高职院校推进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2]宋玉娟.激励不用钱[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95-234.
[3]陈解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4]陈卓,徐速.激励视角下高职酒店顶岗实习生管理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115-117.
[5]张和新.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机制刍议[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4):6-9.
[6]陈玲.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专业名称
星期六(10月19日)
星期日(10月20日)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关键词]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DOI]10.13939/ki.zgsc.2017.08.043
1引言
2文献综述
我国最早是在1950年左右开始研究绩效评估,但此时只是简单的定性评估。随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人们对科技创新及研发经费越来越重视,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也迫在眉睫。袁海霞等学者(2008)从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两个角度,建立典型的三级科研绩效指标体系。顾雪松等人(2010)利用聚类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2]这些学者都为今后在各个领域研究科研绩效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朱云学者(2010)指出,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内控制度设计不合理,管理意识薄弱,应该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宋歆炜(2010)则针对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激励制度进行调查问卷,实证研究影响科研人员工作绩效的激励因素。
3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3.1委托理论
3.2激励相容理论
3.3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先将影响评价对象的各因素按属性分类,不同类别的因素分属不同层次。再对较低层次的各因素进行单级模糊综合评判。然后在单级模糊综合评判的基础上再进行上一层次各个因素的综合评判,依次得到二级、三级等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4实证研究
4.1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4.1.1指标体系的确定
4.1.2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通过征询高校及农业科研院所的15位专家,对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打分,同时借助AHP层次分析软件,通过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分层次确定矩阵里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进行层次总排序,进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得出CI=0.009,RI=0.532,CR=0.017,CR
5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简单易行,实用性强。从科研经费的投入、使用、成果三个角度出发,将绩效评价运用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对今后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在农科院的推广提供借鉴意义。并以某农科院的科研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虽然最终得出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等级为良好,但还是发现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机构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漏洞。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5.1做好预算绩效理念培训工作
目前在基层农业科研机构中,科研经费的管理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预算,对预算绩效的应用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因此,应大力做好预算绩效理念的宣传,多次开展关于预算管理专题培训会,增强科研人员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强科研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认识。
5.2大力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5.2.1提升预算编制质量
5.2.2做好预算执行工作
5.2.3加强预算监管控制
加强预算监管控制是目前预算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农科院可以模仿企业设置内控审计,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专项资金的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细致的审计。同时可以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科研项目的风险评价,做到“防患于未然”。并且利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农科院管理制度的建设,也能对科研经费科学有效地使用起到促进作用。
5.2.4注重科研成果产出效益
农科院应加强科研成果的绩效评价,不能单单只依靠论文专著发表数或是专利数量,应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如科研成果的获奖情况,论文被同行引用的次数,专利技术的转化即实际应用的情况等。
[1]李建芳,郭宇,张艳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4):38-40.
[2]顾雪松,迟国泰,程鹤.基于聚类―因子分析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学学研究,2010,28(4):508-514.
[3]任红艳.从绩效预算角度对规范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4):11-14.
[4]张钰.基础科研项目预算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管理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5]张岚.关于完善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系的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14(1):40-45.
一、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二、“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及其内涵
三、“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架构
四、“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五、结论
实践证明,“岗课证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面向现代服务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截止到2015年底,我院校企共建、产学合作企业总数达156家;企业订单培养人才数707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5门、教材14部;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在校兼职教师人数达111人;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学生人数2274人;为社会培训员工达3819人次。仅2015年,我院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数达28个,B级英语、普通话、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素质证书获证率达98%,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达92%,在全区高等职业院校中名列前茅。我们认为,“岗课证赛”融通模式对我区乃至全国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作者:徐恒山卢生奇高云胜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1]徐恒山,丁明利,张丹.商科及其职业教育的特征和模式[J].中国市场,2014,(4).
[2]周路.“工学研融合、四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4).
[3]徐恒山,丁明利,李占平.商科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岗课证赛”融通为典型案例[J].中国市场,2014,(39).
[4]徐恒山,范享玖,秦涛.搭建技能大赛平台推动“岗课证赛”融通——以高职财经旅游类技能大赛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12).
[5]冯小军,吴琼.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团队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
[6]徐恒山,高尚卿,白玉龙,白晓平,郭金玫.实施“双证书”制度的调查分析——以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在校生调查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0).
[8]施伟萍.多渠道开展实景化教学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