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10日,“第五届语言文化与军事研讨会”在国防科技大学举行。本次会议以“智能时代的语言文化研究与军事应用”为主题,围绕国家与军队语言能力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区域国别文化研究、“智能+”语言文化研究、军事外语教育等议题开展研讨。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商务印书馆等20余所军地高校、研究和出版机构的代表畅所欲言,进行了多方位、深层次的探讨。部分地方高校和企业以及国防科技大学师生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首席专家刘扬钺在开幕致辞时表示,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新文科”发展背景下,外语教学与研究对于拓展军校学员国际视野、提升学员全球胜任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军队需求至关重要。当下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讨论智能化时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推进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更好服务于国家和军队的战略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充分借鉴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建议,与国际关系学院一道推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顾曰国教授表示,把人生意义通过故事讲出来即做人生历程叙事。感知环境世界、内构世界和语构世界是构建人生意义的最基本单元。通过用较大单元“生活场景”来模拟人生历程,由各种生活场景编织起来的人生历程章回故事即构成人生历程生活的轨迹。对成为记忆的生活场景做访谈与叙述,可使得人生历程得以重构。顾教授演示了以现年108岁老地下党员、著名作家马识途为蓝本,用元宇宙技术重构人生故事,成就数字人生不朽。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波教授表示,区域国别学与新时代外语学科的关系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彼此包容、相互建构。尤其提出,要重视历史文化研究在区域国别学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重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对区域国别学建设的重大影响。此外,国别和区域研究方向已成为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外语院校要乘着时代东风,积极探索国别区域人才培养新目标与新路径。
武汉大学文学院赵世举教授表示,机器语言能力及其利用是语言能力建设的重大新课题。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语言模型的横空出世和快速升级迭代,人类社会正在发生新一轮的全方位深刻变革,“人机共生”的数智社会扑面而来。如何提升机器语言能力,发展机器语言能力的应用和人机互动能力,强化机器语言及其应用的治理,已经成为国家亟待破解的重大现实课题。
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翻译室季压西译审表示,目前军队的口译短训班主要发挥强化补阙的作用,具有岗前培训的性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彰显一个“短”字,围绕一个“译”字,紧扣一个“用”字。如何办好翻译人员短训班,应采取务实态度,落实一个“严”字,抓住一个“补”字,紧贴一个“实”字,突出一个“训”字,体现一个“紧”字,依重一个“师”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胡建华教授表示,新时期外语学科建设要重视外国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外国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学研究,也离不开田野调查实践。新时期外国语文能力应该包括对外国语言进行田野调查的能力。要在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田野调查和跨语言比较的基础上,加强对外国语言进行微观描写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新文科视域下的外语学科建设,不仅要重视外国语文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外语学科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军队和国家。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天伟教授表示,我国关键语言研究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创新性、实证性、理论性方面尚存在一定问题,急需和我国国情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其内涵和外延也需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阐释。关键语研究涉及多维度,需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比较不同语种关键度,构建关键语言指数评价体系,兼顾学术研究与对策性研究,动态调整和制定我国的关键语言战略。
国防科技大学(原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张克亮教授表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军事情报事业发展和国防语言人才培养面临着巨大而急迫的挑战。军事语言信息处理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厚的成果积淀,在新的条件下必须牢固树立为军向战的理念,用好用足体制编制改革和人才特区政策红利,深化语言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抢抓时代机遇,提质升级,做大建强,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任职岗位要求的“语技合一”新型国防语言人才,为新质新域战斗力生成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厦门大学史晓东教授表示,ChatGPT的推出对教育、客服、内容提供商等诸多产业带来了巨大震动。语言学习属于教育,受到的影响尤其大。ChatGPT这类大语言模型可以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带来非常积极的作用,极大地提升效率。但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估方式方面都必须做出变革。史教授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ChatGPT的能力以及潜在的缺陷,并通过实例指出如何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利用好ChatGPT来优化外语教学与研究。
郑州大学杨明星教授表示,中国特色军事外交话语体系按照其发展规律,应依次经过话语构建、话语翻译与话语传播三大环节,即“构-译-传”三维模式,且三个环节之间相互作用,融为一体,共同在国际上塑造中国军事话语权。在军事外交话语体系建设中,应从“外交话语学”框架下以及跨学科视角,系统分析“构-译”和“译-传”的互动关系。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陆丹云教授表示,舆论博弈本质上是敌对性集体集团、组织派别、国家政府互相使用宣传手段干预民众认知、影响情感观点和行动,以达到战略传播等政治外交目的之冲突性社会行为,具有敌我冲突本质、幕后政治目的和极端攻防手段特点。依据舆论博弈的符号运作机理去解构并建构舆论话语,从极端攻防手段组构、参与者身份关系重构和形象重塑议程设定等方面识读新时代舆论场的语境重构趋向,有助于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舆论斗争中辨识敌我、知理会战并科学谋划舆论攻防体系和战法策略。
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庞超伟教授表示,中国在当前的联合国维和事务中没有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应该根据Fairclough的三维话语模型,从话语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构建中国国际维和话语体系的六大构成要素,为切实提升中国在联合国维和事务中的话语权提供有力支撑。
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梁晓波教授从大国崛起到强国引领的视角探讨了国防语言能力的建设与运用。在介绍国防语言能力建设的主要概念基础上,讨论了历史上大国崛起中国家与语言互动的关系,重点探讨了一战以来大国崛起中的国防语言能力建设和具体运用表现,分析了国防语言能力在大国崛起中的地位与作用,解读了大国崛起到强国引领过程中,国防语言能力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特点和任务,并结合实际,指明了当前国防语言能力建设的方向与重点领域。
浙江大学张慧玉教授表示,近年来,超国家层面的语言管理成为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的新热点。基于实证范式从多个切入点对国际组织语言政策进行跨学科探索,增进了我们对超国家层面语言管理的认识,而对国际组织语言政策这片研究蓝海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
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军事外语系主任马晓雷教授表示,当前加强国家和军队语言能力建设已成为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共识。国防语言能力的地位作用、内涵架构及建设举措也已得到广泛探讨。然而,如果不采取系统化的思维模式很可能导致提出的方案与实际情况相脱节。在能力运用的真实情境中,语言能力要素本身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要素内部之间以及与其他能力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建立可能更加重要。语言能力建设必须处理好跨能力间的动态协同问题,才能真正嵌入到军队战斗力生成过程之中。
与会代表一致肯定了当下外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为必须从建设世界一流军事高等院校的高度,加快构建内涵式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外语学科在服务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国家安全和多样化军事任务需求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发挥好外语学科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人类命运共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落实好外语学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础作用。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继续积极推动学术交流、扩大学术视野、提升学术品位,助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不断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