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当前正处于一个产量型农业大县向产业型农业强县的转变阶段。历年来,蒲城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先后荣获了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省级秦川牛保种县、优质肉牛生产基地、省级奶山羊、笼养鸡、高产奶牛快速扩繁基地县等称号。截止目前,全县猪存栏11.9万头、牛存栏5.28万头(奶牛5320头)、羊存栏12.6万只、鸡存栏140万只。07年畜牧产值占农业产值的18%。
一、现状
蒲城畜牧业发展经历了一家一户到区域集中规模养殖的过程,总的来看,在市场波动中交替,在交替变化中发展,在发展中逐步成为农业支柱产业。
1、块状发展,总量稳中有升。蒲城畜牧业在全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大背景下,受市场对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影响,形成散户养殖减少,养殖大户增多,区域趋于集中、块状快速发展的趋势,呈现出“五大区”格局。一是中南部黄牛、奶牛养殖区,黄牛以西禹路南10乡镇为主,奶牛主要分布在原仁、贾曲、椿林、永丰、洛滨、东杨等6乡镇;二是中北部生猪养殖区,主要分布在高阳、罕井、翔村、坡头、三合、陈庄、贾曲、孙镇等乡镇;三是西南部奶山羊养殖区,以苏坊、荆姚、三合等乡镇为主;四是肉蛋鸡养殖以党睦、翔村、三合、大孔等乡镇为主;五是肉羊养殖以洛河流域、尧山周围为主。畜牧品种区域化不仅未影响总量发展,反而保持了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
2、规模养殖,饲养方式趋于科学。全县畜牧发展呈现出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的新趋势,饲养方式实现了五个转变。一是养殖方式由分散粗放转变为规模精细。规模养殖户达到4330户、各类养殖小区15个、畜牧示范村65个。二是养殖品种由土杂转变为优良。如鸡已逐步淘汰完土杂品种,普遍养殖尼克、新罗曼等新品种;猪逐步淘汰土杂品种,推广养殖长白、约克、杜洛克世界三大优良品种。三是饲料由单一饲料转变为全价饲料、能量饲料、蛋白饲料和微量元素等,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了效益。四是疫病防治由轻视防疫消毒、临时突击防疫转变为主动防疫、按时消毒。五是销售由个体自由市场转变为依靠协会或合作社等组织对接市场。
二、问题
蒲城畜牧业发展现状令人欣喜,但与当前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相对比发展速度令人忧虑。分析近年来畜牧发展实践,增速慢的原因主要是五方面:资金缺、用地难、风险大、科普乏、龙头少。
“资金缺”主要是有一定养殖基础的群众,想扩张规模缺乏资金。缺资金直接联系到贷款难。透析贷款难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信用社的小额信贷资金期限太短,和畜禽养殖周期不一致;二是部分养殖群众的金融诚信意识淡薄,2003年县畜牧局协调县联社向洛滨镇南店村等4个奶牛养殖示范村发放的120万元贷款至今还未还完。
“用地难”主要是随着规模养殖、生态养殖等科学养殖方式的推广和普及,内在要求人畜分离,但目前国家严控用地计划,“用地难”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普乏”主要是畜牧兽医队伍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龙头少”主要是全县畜牧深加工龙头企业少,畜牧生产仅局限于初级产品外调,深加工不够,产业链不长,产业化程度还不高。
三、机遇
四、对策
1、科学规划破解发展难题。凡事预则立。畜牧业要在市场波动和疫病风险交替中持续发展,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至关重要。要立足全县畜牧业在市场资源配置中形成的发展格局,结合发展新趋势,充分考虑食品工业园及龙头企业的发展,考虑秦川牛保种区等使命要求及群众养殖热情等,从养殖生产到市场销售,全面科学地制定一个五年发展规划。要大力宣传贯彻规划,让乡镇、村级、龙头企业、群众了解熟悉、自觉落实,形成市场波动品种不变,疫病灾害品种不变,全县一盘棋,竞相快发展的良好格局。
2、多方筹措破解资金难题。重点抓好“三个资金”。一是抓好项目资金。项目资金是畜牧业加快发展的“酵面”。要围绕畜牧发展策划、储备项目,加大跑争力度。苏坊镇封村、联武两村分别争取到15万元扶贫资金,两个村用扶贫资金对养殖10只奶山羊以上的大户以奖代补,既体现出政府恪守支持之职,又尽到引导之责。二是加强招引资金。开展有针对性地招商,激活民间、工商企业领域资本投资畜牧业。在建的陕西贝格畜牧有限公司10万头育肥猪厂、荆姚犇犇3000头奶牛厂就是成功的范例。三是管活金融资金。群众养殖规模扩张急需金融资金支持。在提高群众诚信贷款意识的基础上,协调加大对畜牧生产资金的投放,创新贷款形式,使信贷资金期限和畜牧生产周期相配套,采用“五户联保”等有效形式有效减少呆帐,简便手续,在为群众服务中互惠共赢。
3、出台政策破解用地难题。02年农工部、农业局等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畜牧用地的办法,实践中政策效果明显。这次调研养殖户反映问题较多的是土地,仅次于资金问题。07年9月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畜禽用地视同农用地管理,不得收取任何押金和费用”。畜牧局、土地局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根据县上畜牧用地实际联合下发文件,切实解决群众规模养殖土地问题,支持畜牧大发展。
4、把关建制破解疫病难题。疫病是畜牧养殖最大的风险。在抵抗疫病风险上,要扎实做到“严把三关,健全一制”。一是严把防疫关。严格落实防疫双轨管理责任制,突出口蹄疫、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狠抓程序免疫,做好春秋防和平时补针,确保动物防疫强制免疫率、建档率达到100%,挂耳标率达到85%。二是严把检疫关。抓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严把调入、调出关。06、07年蒲城县发生的猪蓝耳病就是从县外调运生猪带进来的。每个规模养殖厂要设疫情监测员,县畜牧站要定期随机抽取一些畜禽的血液化验监测。三是严把科学饲养关。预防疫病的主要途径是推广科学养殖方式。要切实改变群众传统养殖的观念和方法,消除“土人、土法、养洋猪”的现象,必须推行“整栏出、整栏进”,积极和沼气项目、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科学的养殖方式和管理抵制疫病入侵。07年大孔、龙池等乡镇发生禽流感疫情,陈建国种鸡场就没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科学饲养。四是建立疫病风险保障机制。在国家为能繁母猪补贴保险的基础上,动员各级干部群众做好牛、羊、鸡等畜禽保险,逐步建立疫病风险保障机制,有效降低疫病风险。
6、加强力量破解服务难题。着力建设一支素质高、本领强的县乡村畜牧兽医服务队伍,及时招聘一些畜牧专业大学生,抽调一些有文化、技术好、责任心强的年轻技术干部补充到乡镇兽医站。畜牧科技人员要深入一线,在为畜禽治病的同时,突出科学养殖、疫病防治等知识培训群众。定期对中介组织负责人进行培训,对规模养殖场实行“一对一”培训,以加强培训提高畜牧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把畜牧产业发展成现代农业的主角,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