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产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桑蚕又称家蚕,简称蚕,是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在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让每一个阶段的不同部位和它们的代谢物等都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养殖桑蚕能为广大养殖户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尤其桑蚕吐丝成茧时,丝的珍贵更是在许多商业上有广泛的用途。桑蚕茧养殖分为春蚕、伏蚕、秋蚕,秋蚕又分中秋蚕和晚秋蚕,春蚕质量最好,秋蚕次之。

蚕桑产业不仅是我国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21世纪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民生产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生产国和茧丝绸商品出口国,近几年我国茧、丝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5%和85%左右。通过蚕桑“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我国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效果明显,其中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我国蚕桑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动力。但受限于蚕桑生产管理水平、生产经营规模、集约化程度、副产品开发利用技术等,蚕桑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速放缓甚至下降态势。为此,本文从纵向产业内部技术升级、产品开发、要素调整,到横向产业间四链重构、三产融合、品牌建设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蚕桑产业转型方向,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推动蚕桑产业现代化进程建设。

二、我国桑蚕产业发展现状

01.区域性发展特征明显

2006年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逐步将蚕茧主产区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桑园面积1179万亩,其中,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区桑园面积700万亩,占全国的59.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东部传统产区桑园面积持续减少,江苏、浙江分别为47万亩、38万亩,同比分别下降了9.6%、13%。2021年广西、山东、云南、四川4省区的蚕种产量均超过170万张,合计占全国蚕种总产量的81%。2021年东部的蚕茧产量为12.64%,较2020年下降1.79%,较2019年下降3.23%;西部的蚕茧产量占比为80.89%,较2020年提升1.75%,较2019年提升2.72%。由此可见,中国蚕桑生产继续向西部地区转移和集中,“东桑西移”工程正逐步完成,蚕桑产业开启了新的生产格局。

02.规模化发展增效显著

广西作为我国重要的蚕茧生产和茧丝加工基地,通过多年优化调整产业布局,现已形成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优势产区,河池、南宁、来宾、柳州、百色5大主产市,不断推进产业向优势区聚集。同时,河池市、来宾市联合打造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全国桑蚕“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桑蚕“三品一标”基地的示范带动,建成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蚕桑生产基地,集成并推广蚕桑规模化生产模式和配套技术,引进自动化养蚕生产线、轻简省力养蚕装备等,推动桑园建设规模化、桑蚕养殖省力化、种养结合绿色化发展。“十三五”期间蚕茧单产提高15%以上,亩桑产量提高20%左右,综合劳动生产率提高20%-25%,综合效益提高20%左右,显著促进了蚕桑产业增效、蚕农增收,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03、多元化开发进程加速

传统蚕桑产业由“桑-蚕-茧-丝-绸”单一产业链正在向现代蚕桑多元产业链转变,传统桑产业衍生出饲料桑、药用桑、茶用桑、生态桑等系列,开发了桑叶饲料、桑叶粉、桑叶面、桑叶茶、桑叶菜等桑叶产品,桑椹酒、桑椹汁、桑椹膏、桑椹酵素、桑椹果冻等桑果产品,桑枝木耳、桑枝香菇、桑枝灵芝等桑枝食用菌产品;孕育出桑园套种、桑园套养、桑博园、桑基鱼塘产业园等立体桑园经济发展模式。传统蚕产业对蚕虫、蚕蛹、蚕蛾、蚕丝、蚕茧等进行功能化利用,开发出僵蚕、医用蛋白等药用产品,蚕蛹蛋白、蚕蛹胶囊、雄蛾酒、蚕沙枕等保健产品,蚕丝面膜、蚕丝护肤乳液、白蚕修复精华等护肤系列产品,蚕茧花、蚕茧画、七彩茧等创意手工艺品。对蚕桑产业链各环节的物质、生物和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契合当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有利于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04..品牌化建设初见成效

江苏是我国茧丝生产传统产区,一直都是高端丝绸纺织品的生产区域,茧丝绸产业知名企业较为集中,其中“富安”、“星云”牌蚕丝制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鑫缘”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广西开展“广西十大生丝、十大蚕丝被”品牌评选活动,培育建立广西自主丝绸品牌,其中“宜州桑蚕茧”、“南丹瑶蚕平板丝”等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广东“丝丽”品牌将东方文化与品牌融合,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岭南特色丝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通过一年一届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成为唱响丝路起点旅游品牌、推动区域旅游大合作。通过品牌化建设提高蚕桑产品的知名度,刺激市场需求,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三、我国桑蚕产业发展痛点

01.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慢

蚕桑生产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知识、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推动下,蚕桑产业技术进步、规模提升是全国及各地区桑蚕茧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技术利用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率低下正阻碍着蚕桑产业创新转型的进程。蚕桑生产中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存在时滞,一方面蚕业教育、科研与生产衔接不够紧密,各地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推广力度不够,蚕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健全,使得科研成果无法落地;另一方面,当下蚕桑一线生产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对新生产管理方式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较差,导致技术利用率不高。蚕桑生产中规模经济效率受限于土地流转困难,导致规模化桑园建设受阻、机械化生产推进缓慢;各地合作社组织化程度弱,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区域分工不明确,无法充分发挥规模效益。

02.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蚕桑产业面临茧丝产品供求失衡、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结构性矛盾。随着“东桑西移”项目的推进,东部桑园面积逐渐萎缩,优质茧丝产量急剧下降,而西部蚕桑生产受地理、技术、机制等因素制约,茧丝质量相对较差,造成优质茧丝需求增长而供给不足、普通茧丝相对过剩的局面。尽管西部地区桑蚕产业逐步规模化、集约化,但茧丝精深加工滞后、蚕桑资源开发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不足、文旅产业亮点不突出等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同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良种推广、农资指导、农技培训、农业保险、产品流通等方面区域差异明显,并且服务体系不健全、总量偏低等问题制约着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

03.抵御风险能力待加强

蚕桑生产面临着自然灾害、技术水平、市场波动、社会行为等风险的压力。桑叶产量和质量受桑园土质、桑树品种、气象干旱、春季冻害、病虫害防治等条件的影响,间接影响蚕茧生产。养蚕期间如遇连续低温、阴雨多湿的天气,饲育过程中蚕具消毒不彻底、蚕病防治不当、农药中毒等生产风险将直接影响茧质和茧量。东南亚蚕桑产业生产积极性高、真丝替代品产业竞争激烈、实体经济持续低迷导致国内茧丝绸市场需求量不稳定,同时,蚕桑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蚕茧收购市场管理不规范、利益链联结不紧密、产业链条短、品牌效应不足,导致蚕桑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四、桑蚕养殖程序

1.选择优质的桑蚕品种

养殖户应选择抗病性和成活率较高的桑蚕品种,同时在选择时一定要对品种进行严格检测,要将带有病害的品种剔除干净,确保桑蚕品种的总体质量。

2.蚕种催青

在蚕种的养殖过程中,催青是重要的环节。对蚕种进行催青时,要保护活化的蚕卵,将其放于适应的温度、光照以及湿度环境中,使卵内的胚子健康发育,直到孵化。蚕卵在孵化前1天,颜色会逐渐变为青色。因此称为催青。

3.收蚁环节

收蚁就是将孵化的蚁蚕收集到蚕座上。在收蚁过程中,养殖人员应在蚕种纸上撒上切好的细碎桑叶,然后再用一羽鹅毛,将蚁蚕掸到已经剪好的新鲜桑叶中,待10~15min,蚁蚕慢慢爬上桑叶后,将蚁蚕和桑叶一起倒在蚕座纸上,同时还要用鹅毛将蚁蚕摊均匀、最终包上塑料薄膜。除此之外,收蚁后需要注意保持温湿度合理。

4.小蚕养殖

5.大蚕养殖

为了确保蚕能够健康生长,养殖人员必须要注意以下3点内容。

(1)大蚕养殖应于低温干燥的环境中,一般4龄蚕虫适宜温度在23-25℃,干湿差应保持在2.3-2.9℃;5龄蚕虫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3.5~24.5℃,干湿差应保持在3.1~3.6℃,在养殖过程中尽量避免20℃以下的低温和30℃以上的高温。

(2)由于大蚕有着较大的食桑量,所以养殖户要做好桑叶的采摘、运输以及储藏等方面的工作。对大蚕喂养时要每天正确估计喂养桑叶数量,避免出现桑叶过多或者缺少桑叶的现象。

(3)要确保能够使大蚕良桑饱食,尤其是针对于5龄的大蚕来说,要做好补桑和匀桑工作,并且还要注意随着蚕的生长速度进行扩座或者匀座,避免出现蚕过密的现象。

五、我国桑蚕产业政策举例

1.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

2.商务部关于茧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

茧丝绸业是我国传统民族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产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现就“十四五”时期茧丝绸行业发展提出意见。发展目标如下:

行业发展取得新成效。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年均增长率保持在合理区间,桑蚕茧年均产量稳定在70万吨左右,优质蚕茧产量占比达到40%以上;主要丝绸产品产量及出口金额较“十三五”末增长20%以上。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中西部地区桑(柞)蚕生产基地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重点打造30个全国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东部地区精深加工制造能力有效提升,重点打造5-10个丝绸服装家纺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专业交易市场。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建设3-5个国家级茧丝绸科创服务平台,培育若干个企业技术中心。自动化养蚕新设备全面普及,机器选茧、智能缫丝等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得到新突破,推动蚕丝蛋白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产业化开发初见成效。

品牌建设创造新优势。培育国内知名丝绸品牌50个,重点打造5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丝绸服装家纺品牌,推动3-5家丝绸企业在主板上市,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3.《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蚕桑产业是广西重要的民生支柱产业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2020年,广西蚕茧产量已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生丝产量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蚕茧、生丝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79%、35.89%,规模优势十分突出。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桂政发〔2021〕11号)提出“将广西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糖料蔗、桑蚕、亚热带优质水果、优质水牛奶、优质黄羽鸡、大蚝基地”。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我区桑蚕产业发展有关问题的纪要》(桂政阅〔2020〕71号)要求,按照自治区领导指示精神,为全面总结我区蚕桑产业“十三五”发展成效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由我厅负责牵头编制《规划》。《规划》是指导广西蚕桑产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重大意义。

六、我国2018-2021年桑园种植规模和地域分布

1.2018年

我国蚕桑生产历史悠久,目前蚕桑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已取得了一定成效,规模化生产基地规模日益扩大,产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随着国家蚕桑产业“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我国蚕桑生产区域逐步由东部工业发达区域向西部农业区域转移,2018年我国桑园面积为1184.91万亩,与2017年基本持平。

从桑园面积分布情况来看,2018年全国桑园面积超过50万亩的省份有广西、四川、云南、陕西和重庆,合计占据国内桑园面积总量的70.5%,201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桑园面积分别占比16.2%、12.2%和71.6%,其中东、中部地区桑园面积整体持续减少,广西、四川、贵州等西部地区桑园面积则稳步提升。

2.2019年

2019年我国桑园面积为1132.91万亩,同比减少4.39%。

分省市看,广西是蚕桑大省,桑蚕还被广西自治区政府列为“10+3”之一的优势产业予以重点发展,并在广西贫困地区大力推广,目前已形成以河池和百色为主的桂西北、以柳州和来宾为主的桂中、以南宁和贵港为主的桂南三大蚕桑生产优势产业带,2019年广西桑园面积为295.78万亩,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其次为四川省桑园面积为225.19万亩。

3.2020年

2020年中国桑园面积1146.5万亩,同比增长1.2%。

从中国桑园种植面积区域分布来看,中国桑园种植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占比基本保持在70%左右,2020年中国西部地区桑园种植面积821.4万亩,占全国的71.6%;中部地区桑园种植面积156.3万亩,占全国的13.6%;东部地区桑园种植面积168.7万亩,占全国的14.70%。

4.2021年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桑园面积1179万亩,其中,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区桑园面积700万亩,占全国的59.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东部传统产区桑园面积持续减少,江苏、浙江分别为47万亩、38万亩,同比分别降了9.6%、13%。

“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如今广西依靠得天独厚的优势,蚕桑产业成为重要民生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之一。蚕茧、生丝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55%和35%,为促进广西农业增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我国2019-2022年桑茧产量和地域分布

1.2019年

2019年广西蚕茧产量占全国产量比重达51.89%,四川蚕茧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2.27%;云南、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安徽、湖北、重庆、陕西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分别为10.20%、4.63%、4.01%、2.62%、2.46%、2.22%、2.05%、1.89%、1.72%。

2.2020年

据全国20个主产省(区、市)报送数据,2020年全国蚕茧产量71.5万吨,较上年减少0.58万吨,同比下降0.8%。分区域看,东、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分别为9.8万吨、5.1万吨和56.5万吨,占比分别为13.7%、7.1%和79.1%,其中东、中部地区占比较上年各下降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1个百分点。分省份看,全国有五个省(区)蚕茧产量超过2万吨,依次是广西、四川、云南、江苏和广东,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83.3%。其中,四川产量较上年下降5.8%,广西、广东基本持平,云南、江苏产量较上年分别上升2.0%和2.4%。

3.2021年

2021年中国桑蚕茧产量71.72万吨,比上年增加2.76万吨,同比增幅4%。2021年中国东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海南5省)的蚕茧产量为12.64%,较2020年下降1.79个百分点,较2019年下降3.23个百分点;西部(广西、四川、重庆、云南、陕西、贵州、甘肃、新疆8省区市)的蚕茧产量占比为80.89%,较2020年提升1.75个百分点,较2019年提升2.7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中国蚕桑生产继续向西部地区转移和集中。

4.2022年

在西部作为我国及世界最大蚕桑生产基地的地位更加巩固的同时,我国蚕桑生产区域集中度也进一步提高,2022年全国十大主产省(依次为广西、四川、云南、江苏、广东、安徽、浙江、重庆、陕西、山东)的蚕茧产量占比达95.31%,其中全国排名前3位的广西、四川、云南的蚕茧产量分别为43.71、8.35、6.3万t,分别占比59.17%、11.3%和8.53%。

八、我国桑蚕产值状况

2020年蚕茧收购均价有所下跌,其中春茧价格同比下降近四分之一。据全国20个主产省(区、市)报送数据,2020年全国蚕茧收购综合均价为1812元/50公斤,同比下跌16.6%。分区域看,东、中、西部地区蚕茧收购综合均价分别为2024元/50公斤、1707元/50公斤和1793元/50公斤,较上年分别下降6.9%、21.6%和17.5%。分省份看,除云南外,各主产省(区、市)综合均价均有不同程度下跌,其中,湖南、湖北、山西、广西、江西降幅超过两成,分别下跌32.9%、28.3%、24.4%、23.4%和23%。据全国20个主产省(区、市)报送数据,2020年全国蚕农售茧收入241亿元,较上年减少51.3亿元,同比下降17.6%。分区域看,东、中、西部地区蚕农售茧收入分别为29.6亿元、17.2亿元和194.2亿元,较上年分别下降12.9%、14.8%和18.5%。分省份看,全国有五个省(区)蚕农售茧收入超过10亿元,分别为广西、四川、云南、广东和江苏,合计占全国总收入的84.8%;部分地区蚕农售茧收入明显下降,黑龙江、山西、湖南因上年基数较低,降幅超过三成,广西、山东、四川降幅超过两成。

2021年中国桑蚕春茧价格同比上涨63.21%,夏秋茧价格同比上涨37.45%,全年加权平均茧价达2560元/50kg,创历史新高,比上年上涨820元/50kg,涨幅达47.11%。随着茧价上涨,蚕茧产值大幅增加。2021年中国桑蚕茧产值达367.15亿元,比上年增加52.99%,无论绝对值还是增幅,均创历史新高。

九、我国桑蚕丝进出口状况

1.2022年我国桑蚕丝进出口总体情况

从我国桑蚕丝进出口数量来看,我国出口数量远远大于进口数量,其中2022上半年中国桑蚕丝进口数量为492.95吨,进口金额为538.14万美元;桑蚕丝出口数量为2020.59吨,出口金额为12793.13万美元。

2.2022年我国桑蚕丝细分产品进出口总体情况

从我国桑蚕丝细分产品来看,2022上半年中国桑蚕厂丝进口数量为14.99吨,进口金额为43.72美元;中国其他桑蚕丝进口数量为477.95吨,进口金额为494.42万美元。

从桑蚕丝细分产品出口数量来看,桑蚕厂丝出口数量最多,其中2022上半年中国桑蚕厂丝出口数量为1967.76吨;其他桑蚕丝出口数量为44.09吨;桑蚕双宫丝出口数量为8.73吨。

据中国海关数据,2022上半年中国桑蚕厂丝出口金额为12422.05万美元;其他桑蚕丝出口金额为315.26万美元;桑蚕双宫丝出口金额为55.82万美元。

3.2021年我国桑蚕丝主要进出口地区

从桑蚕丝主要进口地区来看,其中2021年中国桑蚕厂丝从乌兹别克斯坦地区进口数量86.80吨,占桑蚕厂丝总进口数量的80.8%;我国从朝鲜地区进口其他桑蚕丝数量为265.59吨,占总其他桑蚕丝进口数量的72.1%。

从桑蚕丝主要地区出口数量数据来看,其中2021年中国桑蚕厂丝出口数量最多地区为意大利449.03吨;2021年中国其他桑蚕丝出口数量最多地区为日本47.71吨。

4.2021年我国出口桑蚕厂丝的主要省份

从我国桑蚕厂丝出口来看,我国主要出口地区有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及山东省等地区,其中2021年浙江省出口桑蚕厂丝数量为237.47吨;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口桑蚕厂丝数量为223.34吨;江苏地区出口桑蚕厂丝数量为188.68吨。

十、我国桑蚕产业模式

1.“传统养殖模式+工厂化模式”

广西那坡县平孟镇某桑蚕基地,该村有桑田700多亩,建立了74座标准养蚕房,据说年产蚕茧约2万斤。这是很典型的“传统养殖模式+工厂化模式”,蚕房由政府统一修建,里面的基础设备由政府统一购买和购置,每年当地政府会请专家给养蚕户传授科学的养殖知识,并且提供高产桑树品种和高产抗病的蚕种,收购环节当地有政府扶持的缫丝厂和丝绸加工厂。

“传统养殖模式+工厂化模式”投入少,机器的使用能较大程度上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又结合了传统的饲养模式,农民容易接受,并基本上能掌握操作技巧,推广起来没有阻力,接受统一技术指导和农户,产出的蚕茧质量较高,经济收益也比分散养殖要高。

2.“公司+农户”的模式

“公司+农户”事实上是一种“统分结合”的模式,在育种环节由专业的公司负责,在养殖环节由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和解决疑难问题,出茧之后由公司统一收购并加工,农户只负责种植桑树和养殖环节,从而可以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

比如贵州独山县林盘村引进贵州恒盛丝绸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与种植户签订了蚕茧、桑叶保底收购协议,保证种植效益;海南儋州市南丰镇,政府牵头成立殷芃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海南自贸区科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农户)”模式鼓励贫困户(农户)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公司给农户提供蚕苗和技术,合作社牵头、协调合作事宜,农户以自家荒地种植桑树养蚕,再由公司回收蚕茧。

比如广西忻城县古蓬镇上浪村标准化桑蚕培育示范点从2017年开始建设实施,项目总投资771万元。该示范点采用“党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高校+贫困户”的运行模式,企业承包经营产生效益按比例分配列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形成了产学政民四位一体互相配合协同发展模式。广西忻城县六纳村标准化桑蚕种养示范基地打造了“龙头企业+高校+合作社+党支部+脱贫户”的产业合作模式,创新发展了“合作养蚕”+“精蚕销售”的“六纳”桑蚕模式。2022年桑蚕基地生产优质四龄蚕2786张,惠及群众超过2300户次,六纳村采取“收取租金+分红”的方式,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5万元。

3.“养殖+饲料+保健+食品”全产业链模式

最近几年桑蚕业的商业价值和资本价值正在不断的被挖掘,除了传统的种桑养蚕产业之外,围绕着桑树种植和桑蚕养殖,很多衍生的产业已经被挖掘出来或正在培育之中。比如:广西河池市打造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发展模式。2022年,河池市引进总投资达93亿元的轻纺城、丝绸之路年产1000万米丝绸炼白及1000万米印染制品、深圳同益新广西国色天丝产业园和广西国色天蚕产业园等4个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将一举填补广西丝绸产业链中端的炼白、染色、印花技术空白,推动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助力河池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十一、桑蚕种养产业链

传统蚕桑产业由“桑-蚕-茧-丝-绸”单一产业链正在向现代蚕桑多元产业链转变,传统桑产业衍生出饲料桑、药用桑、茶用桑、生态桑等系列,开发了桑叶饲料、桑叶粉、桑叶面、桑叶茶、桑叶菜等桑叶产品,桑椹酒、桑椹汁、桑椹膏、桑椹酵素、桑椹果冻等桑果产品,桑枝木耳、桑枝香菇、桑枝灵芝等桑枝食用菌产品;孕育出桑园套种、桑园套养、桑博园、桑基鱼塘产业园等立体桑园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蚕产业对蚕虫、蚕蛹、蚕蛾、蚕丝、蚕茧等进行功能化利用,开发出僵蚕、医用蛋白等药用产品,蚕蛹蛋白、蚕蛹胶囊、雄蛾酒、蚕沙枕等保健产品,蚕丝面膜、蚕丝护肤乳液、白蚕修复精华等护肤系列产品,蚕茧花、蚕茧画、七彩茧等创意手工艺品。

通过对蚕桑产业链各环节的物质、生物和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契合当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有利于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二、我国桑蚕产业发展方向

1.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业转型

加快杂交桑高密度草本化栽培、机械化收割、蚕种自控催青、小蚕标准化共育、控温通风大棚、大蚕轨道电动给桑、自动上蔟、电动采茧、人工饲料饲养、无人机飞防、桑蚕种养分离等新设备、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和推广,实现省力化、机械化、工厂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鼓励企业改造升级落后技术设备、加强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运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蚕桑产业,建设一批智能化车间、智慧型工厂,推动传统蚕桑生产向生态、高效、规模、优质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2.加深综合开发,赋能多元发展

加大蚕桑资源多元化产品研发力度,拓展和延伸蚕桑产业链,加大对桑枝、桑果、桑叶、蚕蛹和蚕沙等副产物的加工利用,提高资源开发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建设蚕桑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因地制宜推广桑园套种蔬菜和中药材、套养家禽家畜等复合生产模式,扶持优质桑叶桑果制品、桑枝食药用菌、雄蛾酒等深加工企业。结合乡村旅游,打造一批桑葚采摘区、桑蚕文化体验区、桑树品种展示园等观光休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综合利用产业,推进循环发展和多次增值,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

3.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协作

东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市场、资本、人才、技术等优势,重视纺织服装的研发设计、工艺革新、市场营销等,重点打造技术含量高、时尚创意出众、市场接受度高的终端产品,以贸易、商业流通带动蚕桑全行业的生产制造。中西部地区继续发挥区位、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加强机械设备、生产技术及管理模式的对标学习,提高生丝质量和生产效益,积极承接东部丝绸后加工产业转移,通过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支持蚕桑全产业链企业通过采购或经营合作等方式加强合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企农双赢共同体。

4.强化文化嵌入,发挥品牌效应

大力发展“蚕桑+旅游”“蚕桑+科普”“蚕桑+康养”等新业态,深挖各地蚕桑丝绸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和企业发展商旅文融合产业,规划建设蚕桑丝绸类旅游产品路线。鼓励支持开展蚕桑生产、丝绸技艺研学旅游,建设集现代农业示范、科技研发、品种推广、生态休闲为特色的蚕桑生态休闲园,打造以蚕桑文化、丝绸文化为主题的蚕桑丝绸博物馆、蚕桑丝绸文化小镇、蚕桑主题科普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蚕桑丝绸文化旅游景点。在加强蚕桑丝绸文化传承教育的同时,推动丝绸传统文化向产品和服务转化,进一步巩固现有蚕桑丝绸品牌的美誉度,扩大知名度,做好现有知名丝绸品牌及地理标志产品的维护和提升。

THE END
1.农村种植养殖业面临哪些主要挑战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农村种植养殖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国家食品安全等多方面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技术落后是当前农村种植养殖业的一大瓶颈。许多地区的农业技术仍停留在传统低效益状https://www.msv8oom8y.cn/ke-yan-jin-zhan/492175.html
2.推动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策略(论文全文)二、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一) 智慧农业运营模式不断丰富,服务价值链突显 智慧农业属于复合型新兴产业,除了对资金具有较大需求量之外,还需要新型互联网技术及移动通讯技术为其作为支撑。因此,传统农业在发展与转型的过程中不能只依靠农业企业或者互联网技术企业实现,需要通过整合与发挥社会资源共同实现智慧农业发展。https://www.91xueshu.com/l-ncjjlw/59406.html
3.散户退出比例最高达80%!西南地区养猪业发展现状痛点及对策探析西南地区养猪业发展现状、痛点及对策探析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也是世界第一大猪肉消费国,养猪已成为我国畜牧业的支柱产业,2022年生猪养殖业产值规模达到1.5万亿,占农业总产值的17.78%。西南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形结构十分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其中四川盆地为最大的盆地,人口稠密、交通、经济相对发达,养猪业也尤为发达https://www.yangzhu360.com/guonei/20230907/643134.html
4.三农问题范文12篇(全文)摘要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本文根据近期理论界的文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趋势,挑战和战略等三农问题的几个焦点进行梳理,试图为下阶段的改革和有的放矢的争论理出思路。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ozbsjgmt.html
5.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三是高原区低碳农业发展存在诸多痛点。发展低碳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但高原民族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社会资金对农业倾斜度低,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不能适应低碳农业发展需要。同时,高原地区地貌类型丰富,是气候变化中敏感脆弱区域,低碳农业发展还有待结合地区特点进行整体规划和细节http://www.chinawestagr.com/homepage/showcontent.asp?id=51154
6.智慧农业发展的痛点依托于智慧农业,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管理、服务等环节将依赖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农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生态化,彻底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被动现状,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http://www.tashantech.com/news_details_311042.html
7.设施农业报告中国设施农业行业发展现状与投资前景方向预测报告3.5 全球设施农业栽培方式 3.6 全球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 3.7 全球设施农业区域分布 3.7.1 设施农业区域发展概述 3.7.2 设施农业面积区域分布 3.7.3 设施农业类型区域分布 3.8 主要国家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3.8.1 荷兰设施农业发展分析 1、自然环境特点 2、设施农业现状 http://www.zyzyyjy.com/baogao/431871.html
8.中国农业机械行业发展状况分析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4.4 农业机械行业相关专利的申请及公开情况 (1)农业机械专利申请 (2)农业机械专利公开 (3)农业机械热门申请人 (4)农业机械热门技术 2.4.5 技术环境对农业机械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3章:全球农业机械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前景预判 3.1 全球农业机械行业发展历程 https://m.aifu360.com/5-0-14451895-1.html
9.互联网+农业B2B行业现状互联网+农业B2B行业现状 用互联网思维优化或重新定义农业这个最古老的行业,来数数都有哪些玩家。 本文作者为Iris(互联网投资,微信 835661681)和 Alina(华泽资本,微信 542335249),欢迎业内人士交流讨论。 互联网+农业电商平台是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整合金融、物流等各类社会资源,实现农业产业链去https://36kr.com/p/1720901943297
10.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精选8篇)篇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设施农业……近年来,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方兴未艾,用地问题是反映比较集中的一个需求“痛点”。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去年12月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保障农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sl2ks8g.html
11.DJI大疆农业十年耕耘,全球开花自2012 年大疆创新将无人机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以来,大疆农业一直从当前农业生产现状和痛点出发,不断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革新,希望将全球农业带到全新高度。 经过十年深耕,如今大疆农业的足迹已遍布六大洲,覆盖超过 100 个国家和地区。截至 2022 年 9 月,大疆农业无人飞机全球累计销量突破 20 万台,累计作业面积突https://hea.china.com/article/20230823/082023_1396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