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立国”还是“工业立国”?——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的三次讨论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打破中国大门,迫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中国面临着一个危与机并存的特殊历史环境。思想文化方面,天朝上国的迷梦逐渐消散,学习西方思想开始兴起;政治方面,各阶级先后登场,进行改革或变革的尝试;经济方面,工业化浪潮不断涌动。

三次讨论高潮

1920年代爆发了讨论的第一次高潮。1912至1919年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民族资本主义得以进一步发展,以工立国思想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状以及对中国的消极影响,也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工业化,进而在中国传统重农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和深化以农立国思想。这一时期以农立国派的代表人物是章士钊,1923年11月他在上海《新闻报》发表《农国辨》一文,批判以工立国,阐述中国需要坚持以农立国的原因。以工立国派的代表有杨铨、杨明斋等人。杨明斋的《评〈农国辨〉》一文,在列举章士钊《农国辨》观点的基础上,进行逐条反驳,捍卫了以工立国的观点。

1930年代末40年代初,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新变化。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何以建国的问题又在知识界争论起来,形成了争论的第三次高潮。以农立国派以杨开道为主要代表。周宪文、许涤新则是这一时期以工立国派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进一步发展出能够兼容两派之长的理论成果。翁文灏在《以农立国,以工建国》一文中吸收各家所长,提出工农业不可偏废的思想。戴星如在《战后工业化与农村经济》中提出工农并重思想,认为工业农业的现代化同样不可忽视,这些观点表明知识界对工农业关系问题的理解又有所发展。

争论各派的主要观点

以农立国派。(一)农业国在精神文化方面优于工业国。农业国具有讲节欲、尚清静、重礼仪、尚简等优秀精神文化品质。(二)农业国在独立性方面优于工业国。一者,工业国往往依赖国外市场和原材料,而农业国则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二者,中国成为工业国必然要增加与外国的交往,在交往中容易进一步被其他国家控制。(三)从世界格局上看,中国不宜成为工业国。世界上工业国过剩而农业国不足,成为工业国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利益。(四)中国不具备成为工业国的现实基础。中国想要成为工业国对内需要强大的工农业基础为工业化提供支撑,对外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应对与其他工业国的竞争。(五)工业国在安全方面不及农业国。世界大战、世界经济危机都是工业国引起的,发展工业会导致战争、经济衰退、贫富差距过大、劳动者生活悲惨等严重后果。(六)中国国情适合以农立国。中国气候适宜、地大物博、土壤肥美,农业国传统悠久,人们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符合农业国特性。

工农并重派。(一)肯定工农业的重要地位。农业国传统、农民比重大、农业在国民经济和出口贸易中占比大,中国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加强国防、争取抗战胜利、提高文明水平、增进人民福祉、跻身世界现代国家之林,要求中国必须重视发展工业。(二)工业农业相辅相成。农业想要发展必须依靠工业,从而更新生产方法和技术。工业发展也要依靠农业,农业在经济、劳动力等方面为工业发展提供保障。(三)以工立国和以农立国二者不可偏废。仅仅以工立国会导致“市场”和“农产品”都依赖其他国家,使中国不得不依附世界市场,经济独立性丧失。仅仅以农立国则会受到农业生产有限性限制,无法容纳更多人口和资本,也无法在现代化国防建设和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

争论的历史启示

知识界对于以农立国和以工立国的争论前后绵延近五十年,经历了萌芽期和三次高潮,其理论呈现为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空洞到具体的不断演进发展的过程,表现出知识界对于挽救民族危亡、探寻中国出路的思考和尝试。通过长期研究和论战,知识界对于以农立国和以工立国的认识有所加深,在启发国民思想、传播现代化理论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范畴,但从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对于现代化的探索——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后知识界对于现代化问题的多次争论看来,其中亦包含着强烈的主动作为、积极变革因素,应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农立国和以工立国的争论的启示意义是显著的。以工立国派看到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进步对于国家的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求不遗余力发展工业。以农立国派则注重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的基础性地位,强调中国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国国情。还有知识分子试图将两派思想结合起来,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这些思想中有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原理有相通之处,例如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强调立足中国实际情况的重要意义,等等。只有真正坚持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真正处理好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农立国派和以工立国派的争论蕴含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强大张力。以农立国派大多受传统文化影响极深,其代表人物章士钊、梁漱溟等人皆是传统文化大家,他们的以农立国思想中往往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以工立国派则大多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对外来文化和现代化有所向往。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差异归根到底是阶级差异。马克思提出,虽然经济基础的变动会造成社会形态的演变,但旧的生产关系依然会以某种形式保存在新的社会形态中。以农立国派和以工立国派的争论恰好诠释了这一思想。

THE END
1.农业和农业产业的区别–手机爱问农业和农业产业的区别谁*** 2023-08-01 21:00:00 举报 好评回答 农村产业指农村经济中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综合体。 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https://m.iask.sina.com.cn/mib/new2FsSkwqXiwT.html
2.工业与农业的主要区别在于A.工业是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而工业与农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工业生产是 [ ] A.对原材料进行制造和加工的生产部门 B.生产过程是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少量的微生物过程 C.工业生产一般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D.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来源:题型:单选题 工业与农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工业生产是 http://www.1010jiajiao.com/gzdl/shiti_id_7c53e8c903e416a8404391c52ca38c0b
3.雪茄烟叶农业发酵和工业发酵之区别雪茄天地雪茄烟叶农业发酵和工业发酵之区别 发酵,一直被视为雪茄烟叶质量特色塑造的关键生产环节。 纵观国际上主要雪茄烟叶产区的发酵,通常有两种不同模式。 一种是雪茄烟制造商拥有自己的农场,烟叶发酵全部流程都由烟厂进行处理。 另一种是雪茄烟制造商从烟叶经销商处购买雪茄烟叶,烟叶在晾制结束后,首先会被及时转运到烟叶https://www.tobaccochina.com/html/news/xjtd/582401.shtml
4.居民户口是如何区分农工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免费法律咨询按照城镇化的设计,到2024年中国将有1亿人口从农业户口转成城镇户口。非农业户口与农业户口的区别:https://www.66law.cn/question/5929976.aspx
5.昆仑策“乡村振兴课题组”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实现真正乡村振兴走进新时代,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必定走向城镇化,农业工业会融入到乡村产业中去。乡村产业是乡村经济基础,乡村经济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产业不再是农民种地,而是农业产业链的工业化全面崛起。 农业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而不仅仅是农民种地那么简单,原始农业仅仅为工业和消费市场提供了最简单的原材料。如果农民https://www.htu.edu.cn/sannong/_t399/2021/1215/c5477a231648/page.htm
6.转孙大权:张培刚学术与思想几个问题的探析(农业与工业化)书评第一,在《农业与工业化》中,张培刚强调工业化驱动农业发展,还没有提出“农业对工业化四大贡献理论”,他的工业化定义也没有重视发展农业的思想。第二,《清苑的农家经济》是张培刚的一篇较长论文,并不是他的第一本专著。陈翰笙不认可张培刚整理出版的保定(清苑)调查,原因是张培刚主要采用了与陈翰笙对立营垒的卜凯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07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