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强农步入“深水区”,解法还在供应链——人民政协网

品牌强农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与迫切要求。自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总体目标以来,品牌强农已成为全行业共识,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了很大突破与积极进展。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82个区域公用品牌纳入新一批培育计划,涵盖粮油、果品、畜禽、蔬菜等多个类别。培育计划推出三年来,农业品牌总数已达到226个。

无论各级地方政府,还是农产品种植的合作社与个人,品牌意识大大增强,通过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三品一标”,越来越多的农业品牌从区域走向全国,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品牌强农已走过“浅滩”,步入“深水区”。这表现在,农业品牌在营销与传播层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互联网传播影响力指数研究报告(2024)》指出,中国大部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已经通过互联网传播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消费者中建立了一定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目前,区域农业品牌在挖掘自身特色、触达用户的方式、传播工具的使用、品牌打造的流程、营销手段的运用,即怎么把品牌形象打出去方面,能力越来越成熟。

但另一方面,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在上升,日益看重品质与口感的满足、有效的反馈,及良好的购买体验。品牌、供给与消费体验之间,还没有形成完整且高效的闭环,这有赖于农产品供应链的持续升级。

这种升级靠什么驱动?简单说,还是要靠科技和新质生产力,建立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也就是,农业品牌打出去,供给要接得住,渠道要高效率,体验要正反馈。

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渠道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尤其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直播电商,正在成为支撑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一种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一方面,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让产销对接的链路更短,借助电商平台的推荐能力和触达效率,区域农业品牌更容易与跨区域用户建立链接,减少生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信息差。

不过,这种趋势也面临一些棘手问题,比如当前农业品牌线上化的渗透率依然偏低,公用品牌与直播电商等新渠道在商业模式的耦合上并不紧密,容易被一些打着品牌旗号的经销商利用,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当品牌强农步入“深水区”,解法不再局限于品牌塑造,而在于农产品供应链围绕新场景和用户需求的数字化革新与配套。

对于直播电商等新渠道,一方面要进行品牌保护,减少营销套路;更重要的是“疏”,主动让优质供给和公用品牌批量入驻,占领用户心智,让直播电商成为驱动农业供应链升级的动力与引擎。

以广西为例,2024年以来,北海、柳州、三江等地主动与快手电商开展了多项直播带货、产销对接洽谈等活动,推动广西本土企业与平台、达人合作,助力广西武鸣沃柑、百色芒果、融安金桔、北流百香果等一批品牌农产品实现了全网热销。

这带动了广西农产品供应链的快速升级。一家当地农业供应链公司负责人说,过去做供应链,他们只是供货,既不管上游生产,也不管C端消费,而现在这家企业不仅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帮助生产端做产品升级研发,还要与快手等直播电商平台的众多达人合作,找出适合他们售卖的产品,并优化物流链路和运输方式。

总之,当品牌强农步入“深水区”,解法还在供应链。只有拥抱数字时代的大趋势,围绕用户需求优化供给,提高供应链效率,才能为农业领域流通提效、产业升级、品牌培育、消费扩容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区域农业品牌高质量发展。

作者:吕建军(作者职务: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THE END
1.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措施来自今天半价不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首要的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必须要以产业兴旺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结合我镇实际,现将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汇报如下。一、当前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1.传统生产方式缺乏竞争力。农业发展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https://weibo.com/5263687479/P7efnBgat
2.推进生猪“安全绿色降”高质量发展八点建议用“科技”引领、政策助力,兼顾质量安全、疫病防控、生态环保共同推进养猪“安全、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八点。(一)招商引资,引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引进“产加销研一体化”或“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优先选择“专精特新”企业,该企业兼养殖、屠宰、http://nyncw.cq.gov.cn/wsdw/cqsxmz/cmgz/202412/t20241230_14029888.html
3.数字化手段助力龙头企业:降本增效与联农带农并进“要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重点实事,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这是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石,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具有联农带农、充分发挥自身市场化的优势,可以通过订单农业、要素支持等形式解决分散农户与现代化农产品市场的衔接问题,从而突破农户因自身技术、资金局限http://www.xinhuanet.com/sikepro/20250103/d1e2cfb6abcd475c944d2615f65be20f/c.html
4.六合经开区:关于重要农产品产业链问题研究除此之外我国的猪肉产业链也面临着外资控制的安全隐患,我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早于2006年就已被外资企业投资收购,如今外资企业正试图进一步收购我国的饲料龙头企业,一旦上游饲料生产环节和下游的猪肉供应环节都被外资所掌握,我国的猪肉产业链也将陷入被动局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外资企业会进一步通过http://jskfq.org.cn/News/Detail?AID=69606324d97c468ab5bfe458cb1298a1
5.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挑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对食品的需求正在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食品的需求,农产品的加工也面临着诸多难题。本文将从农业生产和加工两方面探讨这些挑战。 一、农业生产挑战 土地资源紧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农田被占用,导致可耕种土地减少https://news.lotut.com/news/iprNewsPreview.html?newsId=994639
6.农村种植养殖业面临哪些主要挑战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农村种植养殖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国家食品安全等多方面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技术落后是当前农村种植养殖业的一大瓶颈。许多地区的农业技术仍停留在传统低效益状https://www.msv8oom8y.cn/ke-yan-jin-zhan/492175.html
7.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的问题与应对在这一传递过程中,物流企业起着关键作用。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对我国乃至世界的生鲜农产品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一度出现了断链的风险,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如何安全稳定运行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一、影响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的现实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655862060665696&wfr=spider&for=pc
8.互联网现代农业怎么做(解读现代农业的战略路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用占世界 9%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 20% 的人口,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农业现代化有了质的飞跃。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起步较晚,仍面临诸多挑战,农业单产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农业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产品市场综合竞争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154834-1.html
9.转基因玉米大豆上市在即,先正达大北农隆平生物谁能抢占先机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百奥云创始人王冰冰认为,及时应用更好的基因性状,可以助力中国农业生产,同时也会促使国内企业专注研发,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转基因技术向前发展。 多位受访者告诉35斗,随着转基因品种的大面积推广,行业发展还会面临另一个共性问题,病虫也在不断变异,提高抗性。 https://dy.163.com/article/H9T9HUHP05329F33.html
1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用12篇目前,国内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融资难的问题,而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信贷门槛高的挑战。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面临着融资难、农业保险难的问题,农民贷款虽然可以通过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等渠道获得资金,但是由于手续复杂、获得贷款的期限长,从而降低了https://zgycxb.xueshu.com/haowen/28383.html
11.“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现状挑战与发展方向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4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合作领域涵盖医学、农业、海洋、能源资源、公共卫生、先进制造、高端材料、信息技术等多个重点领域,以加强共性基础科学研究、共建联合研究平台,以及成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海外科教中心、特色科技园区等多种途径推动“一带一http://www.sdastc.com/hangyedongtaiYYZ/3425.html
12.文山州发布打造世界“三七之都”十四五规划规模化发展缓慢,产业层次较低。三七全产业链发展不协调,产业链延伸短,产业发展整体散小弱,特别是现有企业实力不足,新产品开发滞后、工业化发展进程缓慢。三七产业还处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低层次发展阶段,产业发展存在低端化、同质化问题。 数字化支撑不强,园区基础较弱。三七产业生产加工技术较为传统,技术水平先进性https://www.china37.net/xxgk/zfwjjzcjd/0390598445013875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