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科研成果樊胜根,张玉梅:践行大食物观促进全民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农业经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粮食产量屡创新高,连续8年超过6.5亿吨,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不仅解决了十四亿人吃饱饭的问题,而且显著改善了居民膳食结构。但是,由于资源有限,我国食物供给偏紧,结构性矛盾突出,难以满足居民对食物多样化和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俄乌冲突爆发,世界经济下行且持续低迷,气候变化影响加剧都给全球食物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我国食物供给受到的影响较小,但是作为人口大国,有效保障国内食物供给尤为重要,既是保障国内食物安全,也是为稳定国际市场和全球食物安全做贡献。

未来,我国保障食物安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亟需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增强食物供给保障能力,提升食物系统韧性。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食物观理念顺应了居民日益增长对多样化食物的消费需求,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保障食物供给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同时,以大食物观为发展理念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健康中国、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基于目前我国食物供需面临的挑战,分析大食物观提出的背景和科学内涵,研究大食物观重塑食物供需发展格局的思路与路径,最后提出大食物观下对农业支持政策重新定位的战略思考。

二、中国食物供需面临严峻挑战

尽管我国食物供给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居民食物消费显著改善,但仍面临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合理、水土资源紧缺和不可持续、供需结构不匹配、贸易环境变化等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其次,食物生产资源紧缺和不可持续,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威胁食物安全。我国水土资源非常有限且不匹配,耕地质量较低。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人均占有量2240立方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南方北方水资源分配不均衡。目前,我国化肥和农药的单位面积使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利用率不高。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资源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对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生态环境破坏,土地退化严重。国内食物生产要求主粮数量、产量逐年增加,库存压力较大,而对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的食物供给不足,价格较高,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高质量食物的需求。

第三,农业食物系统的包容性有待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劳动力多而生产力水平低。农食系统小微企业规模小,就业占比高,但工资水平低。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对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统计,小微农食系统企业(农业、食品加工和餐饮)是容纳就业的重要主体。农业食品工业企业中,90%以上为中小企业,发展基础薄弱,精深加工、循环加工和高附加值加工占比低,产品低质化和同质化普遍,高品质食品有效供给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疫情期间,餐饮等小微企业受到重大冲击,对农民工的收入和生活都产生负面影响。

第四,部分农产品进口量大,且高度集中,但对国际市场和全球食物供应链掌控力不足,且进口过度集中。近些年,国际局势不稳定,逆全球化思潮涌动,贸易摩擦和冲突不断加剧,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导致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风险增加。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报告,2022年的贸易限制自2009年以来首次增加,而且出口限制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进口的限制。饲料粮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尤其大豆进口量一直居高不下,达1亿吨左右,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60%和总产量的30%。玉米、高粱和大麦的进口量也增长较快。以中化集团、中粮集团为代表的涉农企业逐渐参与到全球农产品的加工、贸易和运输的产业链,但总体上,我国跨国农业企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农业企业相比规模较小,在农产品贸易布局、农业产业链掌控和核心技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全球领先跨国涉农企业主要分布在欧美发达国家,在农业研发、要素投入、农业生产、农产品储加运、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独占鳌头,对国际农产品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食物损失和浪费严重。食物损失和浪费发生在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中国农业大学的调查表明,三大主粮的综合损失浪费率为20%,其中加工环节占比最大为6%,储藏、运输和销售环节损失率较低,在1%以内;但是不同产品差异也比较明显,小麦综合损失率最小,水稻综合损失率最大,因此,推算三大粮食总损失浪费量为1.2亿吨。粮食加工过程中的损耗,主要是精米白面过度加工,使得谷物籽粒表皮皮层和胚芽几乎全部去掉,蛋白质、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等含量降低,导致营养成分损失。在消费环节,食物浪费严重,据中国科学院估算,我国城市餐饮业消费者每年餐桌上造成的食物浪费(熟食)约为1700万~1800万吨。另外,食物损失和浪费对环境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

三、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

(一)大食物观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食物观紧密契合我国新时期国家多元发展目标,以满足人民多样化食物消费和人民美好生活为基本出发点,以营养健康食物需求为导向引导食物供给体系建设,全方位拓展食物资源。在目前国际复杂形势下,居安思危,大食物观的提出对于破解如何利用国内有限的资源养活十四亿人口提出的新思路,对未来保障食物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内涵

大食物观发展理念要求满足膳食多样化和食物供应多元化,从更广阔的视角优化配置整个国土空间资源,这就必须重视整个食物系统的可持续性,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和地球共同健康。大食物观发展理念内容不断丰富,是应对未来食物供需挑战和保障食物安全的重大战略思路,是新形势下粮食安全观的发展。具体来说,大食物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三)大食物观的供需分析框架

基于大食物观丰富的内涵,本文提出大食物观下食物供需分析框架。基于健康中国、绿色低碳和共同富裕等重大国家多元发展目标,践行大食物观发展理念,建立多样化的食物消费和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以食物消费需求导向,引导食物供给,为食物消费提供保障。在食物消费需求方面,以营养健康为目标,同时考虑到环境,采取可持续健康膳食消费模式,注重获取食物的包容性,同时减少食物浪费。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方面,以国内为主,兼顾国际。国内重视挖掘多种资源、发展设施农业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方面重点优化贸易布局,建立可持续的全球供应链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践行大食物观,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战略选择,为实现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重要保障。

四、大食物观引领食物供需发展格局的路径

(一)以大食物观为引领,改善居民膳食和营养健康

针对目前居民不均衡膳食带来的健康和环境问题,以大食物观为契机,改善居民食物消费,推动国民膳食结构从“有的吃,吃得饱”向“吃得丰富,吃得平衡,吃出健康、吃出可持续”转变,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和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

首先,科学引导居民可持续健康膳食,优化食物消费结构,提升营养健康水平。我国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食物消费习惯存在显著差异。自1989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先后发布5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最新一版为2022年,用于指导居民膳食消费。但是,这些指南都仅为全国层面,缺乏分地区的膳食指南。未来,应充分考虑当地资源条件和挖掘当地食材,尊重地区传统饮食文化,依据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尤其是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的饮食差异,制定分区域分人群的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引导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居民调整食物消费结构。通过公众教育、普及健康膳食知识等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适当增加全谷物、水果和豆类的消费,同时减少对精制谷物和红肉的过量消费,减少食物浪费,减轻水土资源压力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其次,保障每个人都能获得可持续健康膳食。营养健康食物的价格通常较高,低收入人群无法负担健康膳食。从全球来看,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球共有30亿人口无法支付健康膳食。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增强低收入人群对健康食物的获得性。一是通过提高营养健康和可持续食物的生产率水平,增加营养健康食物供给,降低生产成本和价格;二是给予低收入人群食物补贴,通过社会保障等措施提升对可持续健康膳食的支付能力。女性在家庭食物消费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给予欠发达地区妇女现金补贴以及营养教育方案培训,能够有效改善家庭饮食多样性、降低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三是助力小农、中小微农食系统的生产者发展,获得足够收入,增加营养健康食物的供给,降低食物价格。

(二)以营养健康和大资源观为导向,构建绿色可持续食物供给多元体系

第三,开发未来食物潜力。虽然替代蛋白的营养价值,以及是否能够替代动物性食物等问题仍有待研究,但替代蛋白是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退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植物基肉可以降低肉类过度消费带来的健康风险,而且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比传统肉类减少30%~90%。近些年,植物基引领的替代肉产业发展很快,未来市场潜力大。未来,应以大食物观为引领,加强替代蛋白等未来食物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挖掘未来食物潜力。首先,增加替代蛋白产业的投资和技术创新,解决目前的技术和成本问题,开发多样化品类,充分满足消费者对口味口感的需求。其次,加强政府监管,制定产品标准,保障替代蛋白产品质量,对于推动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最后,加大公众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消费者科学选择消费替代蛋白产品。

第四,向绿色低碳生产方式转型。目前过于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未来食物供给体系必须向绿色转型,兼顾长远利益。2021年,《“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产地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农业生态系统明显改善、绿色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减排固碳能力明显增强五个发展目标。未来,应采用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保护生态资源,让耕地、草原、森林、江河湖海休养生息,为居民持续提供优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农业生产的多样性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增强食物供给体系的可持续性和韧性,以提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

(三)以开放共享理念,共促中国和全球食物安全

由于国内资源有限,我国农产品产量仍难以完全满足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增长,需要通过进口农产品来满足国内居民日益增长的食物消费需求。进口农产品不仅丰富了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而且节约了水土资源。未来,我国应以开放共享理念,推动农业高水平开放,利用好国际市场资源,建立稳定的多元化国际食物供应链,加强国际投资和技术合作,积极参与全球食物安全治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共同促进我国和全球食物安全。

首先,保持适度进口,优化贸易布局,分散贸易风险。本文对比了2021年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量和我国的食物需求量,我国大部分食物需求超过了世界出口总量,仅有小麦、其他谷物、大豆、食用植物油、食糖、牛肉和奶类等少部分产品的出口量高于国内需求。因此,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农产品贸易风险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国食物必须保障一定的自给率。未来,需要制定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做好农产品进口规划,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加强与贸易伙伴国的国际合作,运用好全球农业贸易规则,建立稳定的合作共赢贸易关系。

其次,加快培育壮大我国跨国农业企业,完善国际食物供应链建设,提升国际供给保障能力。我国以中化集团、中粮集团为代表的涉农企业逐渐参与到全球农产品的加工、贸易和运输的产业链。未来,应支持跨国涉农企业构建稳定的国际供应链,增强对外投资和海外谋粮的能力。

最后,积极参与全球食物安全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和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目标,需要全球层面提高生产力,尤其需要提高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供给能力。因此,通过全球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发展中国家等地区的双边农业合作。提高食物生产能力,加强食物系统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全球和地区层面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等挑战,同时,提升我国在全球农业治理中的话语权,增强我国农业国际影响力。

五、大食物观下农业支持政策的战略选择

自2004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为保障了粮食安全和促进了农民增收、消除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食物观发展理念聚焦大食物、大资源,范围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主粮和耕地,对未来农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满足居民对营养健康食物的需求,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具包容性和韧性。但是,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在资源环境方面投入不足,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的支出小于5%,对促进营养健康食物的支持更少。未来,需要扩大食物支持政策的范围,加大支持力度和优化支持结构,助力实现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践行大食物观保驾护航。

首先,前置需求侧管理政策,引领供给侧改革。大食物观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和提升营养健康水平,因此,应由过去单一的供给侧管理向需求侧管理拓展,加强消费者营养干预,并按照消费者需要,做好食物供给规划,避免供需错位和结构性失衡,提高有效供给。一是科学制定不同区域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健康膳食指南。二是加强食育教育,全面普及营养健康膳食知识。三是加强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的营养干预。四是鼓励绿色消费,反对浪费食物。

第二,扩大农业政策支持的范围。一是扩大农业支持政策的食物种类范围。二是支持多种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是将农业支持政策从农业生产延伸至整个食物供应链。

第三,优化农业政策支持方向。根据大食物观发展要求,将农业支持政策重点用于支持营养健康、可持续发展、韧性和包容性发展。一是增加对营养健康的政策支持,优化膳食结构。二是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食物供给向绿色低碳转型。三是完善食物供应链风险管理政策,提升食物供给韧性。四是多措并举,提高食物生产和消费的包容性。

第四,加强科技投入,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一是扩大科研经费规模。二是优化科技重点领域。三是鼓励私人投资农业科技和推广。四是加强跨学科交叉科研人员的培育。未来应该加强科研人才队伍的培养,为科学研究储备力量。五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第五,创新大协同管理机制。大食物观涉及的管理部门和行业多,推进制度化和有效的“跨界”合作是共同促进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需要建立跨部门的协同合作机制。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最后,实行高水平开放政策,促进贸易、投资和技术国际合作。一是推进关税与贸易便利化改革,促进农产品贸易。二是完善农业对外合作服务政策体系,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三是深度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加强国家和多边及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THE END
1.在全球食品安全背景下大规模耕作将面临哪些挑战三、政策导向与农业发展 国家政府通常会提供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如补贴、新技术研发资金以及出口配额等,以鼓励大型农场企业进行现代农业实践。这类措施可以帮助这些企业应对外部挑战,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稳定的食品来源。不过,过度依赖政府补贴可能会导致产业结构上的不平衡,以及长期以来对资源的过度开采。 https://www.lboclvlct.cn/nong-ye-zi-xun/549304.html
2.财政农业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研网数据库财政农业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黄县财政局 来小磊 发布时间:2025-01-03[摘要] 财政农业投资是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以及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加强财政农业投资管理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可以改善农业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实现农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创新。但http://drc.hznet.com.cn/DRCNet.Mirror.Documents.Web/DocSummary.aspx?DocID=7679679&leafID=16566
3.推进生猪“安全绿色降”高质量发展八点建议用“科技”引领、政策助力,兼顾质量安全、疫病防控、生态环保共同推进养猪“安全、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八点。(一)招商引资,引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引进“产加销研一体化”或“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优先选择“专精特新”企业,该企业兼养殖、屠宰、http://nyncw.cq.gov.cn/wsdw/cqsxmz/cmgz/202412/t20241230_14029888.html
4.六合经开区:关于重要农产品产业链问题研究双循环新发展战略勾画出了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蓝图,这一重要指导方针将会深刻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走向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全球产业链,世界格局因此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动。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开始盛行,霸权主义也趁机抬头,加剧了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我国重要农产品产业链也因此面临着http://jskfq.org.cn/News/Detail?AID=69606324d97c468ab5bfe458cb1298a1
5.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挑战发展农业科技: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依赖。同时,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 加强监管: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其生产过程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此外,还应对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行限制,以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https://news.lotut.com/news/iprNewsPreview.html?newsId=994639
6.乡村富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措施来自今天半价不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首要的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必须要以产业兴旺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结合我镇实际,现将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汇报如下。一、当前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1.传统生产方式缺乏竞争力。农业发展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https://weibo.com/5263687479/P7efnBgat
7.以农业科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困难及对策研究27 (1)提高财政资金投入效率和使用效益28 (2)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领域29 一、内容概览本文将围绕“以农业科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困难及对策研究”这一主题展开,重点探讨农业科技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以及相应的对策。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引言: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阐https://www.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4792772331
8.农村种植养殖业面临哪些主要挑战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农村种植养殖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国家食品安全等多方面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技术落后是当前农村种植养殖业的一大瓶颈。许多地区的农业技术仍停留在传统低效益状https://www.msv8oom8y.cn/ke-yan-jin-zhan/492175.html
9.()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更多“()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将会出现在2010年-到2015年之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将会出现在2010年-到2015年之间。() 点击查看答案 https://www.shangxueba.cn/hangye/HW56TTPA.html
10.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A.生态环境破坏B.人口老龄化C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A.生态环境破坏B.人口老龄化C.大量农产品供过于求D.国际环境恶https://www.netkao.com/shiti/827104/3421604mh1ly5lqhr.html
11.()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A、生态环境破坏 B、人口老龄化 C、大量农产品供过于求 D、国际环境恶化查看答案更多“()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在我国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最重要的是()。 A.变革传统的农业观念 B.改革单一的“谷物大田耕作制” C.把农田生态系统和畜牧https://www.shangxueba.com/ask/21172337.html
12.()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A.生态环境破坏B.人口老龄化C.大量农产品供过于求D.国际环境恶化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以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https://www.shuashuati.com/ti/bea1c9e3a7744c188ab8d6b8515a2423.html?fm=bdbdsb5a1f82145d744da3bc5a59cb24a4be4
13.政府经济学学习辅导6至8章财务公开2、我国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1)农业资源状况严峻 (2)农业基础十分薄弱 (3)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科技手段、先进技术的运用还远远不够,因而农业劳动产率整体较低。这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https://www.jytvu.cn/Item/Show.asp?m=1&d=2500
14.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2第35期(总期134期)在线培训课程《意见》指出,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要积极运用改革创新办法,帮助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复元气、增活力,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https://www.zzqyj.net/?list_89/1357.html
15.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三)现代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其优越性不仅体现在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还需要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协同投入,更需要一大批拥有劳动技能、掌握科技知识、具备现代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农业劳http://www.sass.cn/101009/1388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