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则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必由之路。
一、存在问题
(一)三产融合程度低
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壮大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较少。有的有名无实,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小杂粮及其它油料作物、水果蔬菜等种植面积小,没有区域优势,对二三产业贡献有限。泗永路沿线西瓜种植达8万亩,但连续多年西瓜滞销,产业链延伸短,收入空间不大。四铺菊花只具有最基本的观赏性,无食用、药用等价值。面粉企业没有实现订单生产和收购。一二三产融合度低,层次不高。
(二)三产融合利益联结不紧
一方面,我县虽然建立了农民电商专业合作社、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等,但真正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结在一起的所占比例不高。另一方面,农民技能素质相对较低,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农户对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认识不够,抑制了三产融合的进程。
(三)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
一是管理不规范。农村新型经营组织是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目前我县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即便有也不严格执行,尤其是财务制度不够健全、不规范。二是后劲不足。发展资金短缺,经济实力差、后劲不足,合作社贷款融资难等问题制约了部分合作社的发展。
三、意见建议
(一)多措并举,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逐步实现果树、蔬菜、养殖等产业向专业化、合作化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风险、实现共赢。二是创新土地经营模式。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规范土地流转,积极推进互换、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创新经营机制。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把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主体。支持我县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之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领头雁。
(二)示范引领,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
(三)转型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再上新台阶
完善农产品产地市场,加强规划引导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物流、冷链和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相应的政策补贴。出台适合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和意见。加大对龙头企业、省级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的技术和研发投入力度,使得农产品从初加工转化为精深加工,特别注重提高农产品在功能、养生和保健产品等方面的附加值。加大政府在农业招商引资方面的力度,搭建以政府为主,银行和企业积极配合的三家对接平台,使得资金有保障。定期针对一些龙头企业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和讲座,使其政策导向、知识更新以及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
(四)互联互通,推进农业市场化和信息化建设
一是采取政府引导、各方共同参与的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集农技服务、电子商务、农产品信息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充分利用已获“淮优”的濉溪品牌,大力开发农产品的实体和电商合作社,利用“互联网+农业”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进而提升农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促进一二三产充分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