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全市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面临的困境和期盼,8月13日,广安市统计局采取座谈走访的方式,到广安金锄头农机农艺专业合作社、广安惠民农机农艺专业合作社、广安区金山保红种植专业合作社、广安杨坪乡曾维平生猪养殖家庭农场等几家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面临的困境
(二)“贷款难”问题仍突出。全市六区市县在全域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定向确权及抵押融资试点,成立了政府主导的广安市农业担保公司,积极为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但被调查的业主反映当前经营主体获取资金仍主要通过社员自筹、外部股金和自我积累,筹资渠道极其有限且较为狭窄,贷款难的问题较为突出。除农商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很少针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制订出台具体的融资管理办法或细则。农业产业化组织融资途径不广,金融信贷体系不健全,贷款程序多、额度小、抵押难,初期投入较大,企业回报率相对较低,回报周期长,存在风险大,造成再融资困难,阻碍了产业化发展。
(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经营规模扩大,需要平整土地、挖掘水渠、兴修机耕道、较大的晒场等基础设施。但通过对种粮大户和合作社的调查发现,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回报周期长,各级财政投入十分有限。
(四)农业机械使用效率不高。农机合作社业主反映,全市以丘陵地形为主,地势高低不平,地块分散异形,单块土地作物种植种类多,适宜丘陵地区的小型农机较少,丘陵地区较平原地区农机使用成本高利用率低。
(五)生猪养殖业主信心不足。夏季生猪进入疫病易发、多发、高发时期,发病率、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受全国非洲猪瘟影响,规模养殖业主对后市行情普遍看涨,但鉴于疫病风险、环保压力和自身经营实力等原因,对补栏增养表现谨慎,行业整体发展信心不足。一是担忧非洲猪瘟疫情防不住,一旦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将面临巨大亏损;二是环保设施要求和非洲猪瘟防控措施要求较高,环保和防疫成本同比分别上升了20%、30%,养猪效益空间不断压缩,担心生产无利可图;三是自身经营实力不足,资金紧张,贷款难度大,加大投入、扩大生产意愿不强。
二、
新型经营主体的期盼
(一)强化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助推作用。建立健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体系,逐步调整以家庭承包经营户为主要支持对象的政策设计。对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户,主要是增加收入补贴,但不宜再增加生产性支持;对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增加生产性支持,但不宜再直接进行收入补贴;对农业企业,鼓励和引导其从事农业产前投入、产中服务、产后收储、加工和流通领域以及规模化养殖和农村“四荒”开发利用。
(三)优化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在财政扶持方面,规划环节整合涉农项目,以惠农政策为导向,广泛吸纳各种项目资金,撬动各方资金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金融方面,扶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引导金融机构有的放矢的支持经营主体;通过担保、财政贴息等政策引导和监管指导鼓励商业银行找准风险防范于支农的平衡点,在“风险可控、成本可算,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资产。
(四)增强生猪养殖信心,稳定生猪产业发展后劲。一是加大专项资金力度投入。建议国家加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标准化项目建设、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等政策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扶持生猪种业发展、标准化规模养猪建设和生物安全水平提升,稳定和增强生猪产业发展基础。二是强化养殖用地保障。建议国家参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研究制定规模养殖用地保障政策,为养殖业预留合理空间,保障养殖场及配套设施建设用地。三是加大金融和保险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国家金融部门强化金融扶持力度,加大对规模养殖场提供缓息贷款支持,提高育肥猪、能繁母猪保险保额,化解养猪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切实降低养殖场经营风险。四是加强动物防疫科研攻关。建议国家加大对动物防疫科研投入力度,尽快解决非洲猪瘟无疫苗可防、快速诊断难、费用高等问题,从根本上实现非洲猪瘟可防、可控,提振养猪业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