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全世界中药资源种类和蕴藏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国家和地方保护分工配合的框架已初步形成。历史上我国的中药材主要依靠野生资源,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大力发展中药材的栽培和养殖。虽然目前仍有70%左右的中药材品种来自野生资源,但30%来自栽培和养殖的药材品种,其生产量却占到了中药材供应量的70%以上。分布在全国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依托基地的众多中药材种植、养殖农户,分布在全国的中药材交易农贸市场以及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批发交易市场,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中药农业体系,人工种植(养殖)的品种不断增加。近20年来,近百种野生中药材人工种植取得了成功。目前全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含野生抚育)约140万hm2,在600多种常用中药材中,近300种已经开展人工种植或养殖。同时,我国已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主体,部(局)颁标准和各省(区市)中药材标准为补充,相对完整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现行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中药材标准达616个。
我国中药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尚难以支撑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离“现代化”还有很漫长的道路。面临的核心和重大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有无中药材可供”问题,即中药材供应全面性不足及品种结构性短缺问题;
(2)“有无优质中药材可供”问题,即中药材优质性和安全性问题突出;
(3)“中药材供应是否平稳”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大起大落,价格暴涨暴跌问题。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错综复杂,具体分析如下:
3.1供应保障能力尚待强化
大众健康、保健意识增强,中药和以中药材为原料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消费快速增长,生产供应面临严峻挑战。
(1)整体而言对野生资源依赖程度下降,但重采轻育、过度采挖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导致部分野生药材品种供应紧缺问题仍很突出。
(2)部分中药材产区萎缩。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土地、农资成本大幅上升,与种植农作物比较,效益相对下降,部分道地产区城镇化,老产区土地退化。
(3)生产和价格波动大。缺乏有效透明信息指导,产供销脱节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
3.2生产水平相对落后
中药农业发展水平不仅与中药工业快速发展严重不适应,甚至大幅落后于我国农业整体发展水平20-30年。
(1)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场化、合作社开始发展,中药工业企业开始建设原料基地,现代中药农业企业起步发展,但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交易为主。
(2)规范化水平不高。按GAP严格实施规范化生产的基地不到中药材生产面积的10%。
(3)产地初加工水平落后,仓储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极度匮乏,产品质量难追溯。
(4)科技水平还很落后。良种推广率不足10%,良种繁育基本还是20世纪50-60年代农业的“自繁自用”;施肥、灌溉、植保等环节还处于主要依赖传统经验阶段,大部分种植药材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种类、量、时期,对水分需求量、时期特点不清楚。机械化刚刚起步,播种、除草、采收、清洗、干燥大部分环节依赖手工操作。
3.3市场流通秩序亟需规范
中药材交易处于从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过渡的阶段。
(1)传统中药材市场产品、交易方式落后,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问题突出。
(2)流通环节囤积居奇、恶意炒作屡屡出现,部分中药材价格剧烈波动,市场信息扭曲失真,生产与需求的协调、稳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3)新兴电子商务刚刚起步,交易规范、标准缺乏。
3.4中药材质量不稳定
中药材产品形式落后,内在质量呈下降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安全性问题却日益突出。
(1)遍地开花、盲目引种现象普遍存在,中药材的道地性受到削弱;缩短生长年限、非适宜季节采挖、滥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硫磺熏蒸等现象较普遍。特别是生长调节剂的使用近年呈愈演愈烈之势,对中药材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
(2)缺乏质量分级,“优质优价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原动力。
3.5现代服务体系亟需建立
相比现代中药工业,中药材行业现代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应用;现代化供应仓储保障体系刚刚起步,中药材生产经营的信息化网络建设滞后。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药农业发展表现出传统手工作业与现代化农业技术并存、传统贸易方式与现代电子商务交混,但现代化进程正在加速。
4.1国家对中药农业越来越重视
4.2中药资源作为国家战略资源日趋共识
我国的中药工业产值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且每年正以20%以上速度增长,大健康产业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中药工业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产业,中医药的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迅速发展都离不开物质基础———中药资源。同时全球以天然药物资源为基础的医药产业也需要我国的药物资源。中药资源已成为我国在全球医药市场发展中独具特色的资源,其国家战略性资源特性逐渐显露。
4.3发展优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成为解决中药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已成为我国的国策,也是全世界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依靠日渐稀缺的野生资源发展中医药和健康产业将更加导致资源破坏、物种濒危灭绝、生态环境破坏。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大量发展种植养殖,利用一切可能的技术,包括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实现规范化生产,已成为中药农业持续发展必然之路和关键所在。
4.4中药农业面临重大变革和跨越式发展———中药工业反哺中药农业
牛奶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中药注射剂原料事件,“药中药”事件,以及2010年前后中药材价格的暴涨,中药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越来越清晰认识到资源依赖型产业发展原料生产的重要性。特别是中药材GAP的实施和推进,大中型中药企业、特别是注射剂企业、需要塑造品牌的企业,纷纷开始建设自己的原料基地,以保证原料稳定供应,保证原料成本可控,保证原料的优质性,保证原料的安全性。预计到2020年中药企业自建基地将可能达到40%以上,中成药企业从中药材生产基地而不是从中药材专业市场获得原料药材的发展趋势已成定局。
4.5第三方社会资本越来越多进入中药农业领域
由于原料的控制对整个产业链可产生重大影响,很少有资本投资中药农业的局面开始改变。除中药材生产基地和中药工业、商业之外的第三方社会资本开始纷纷介入,投入原料药材基地建设。对原料控制将可能导致对产业链的控制和话语权。
4.6中药材基地建设高度组织化—现代中药农业企业的出现和发展
随着中药业和第三方社会资本投入中药材基地建设,借鉴现代(中药)工业、商业企业管理模式和经验的现代中药农业企业开始出现、发育和发展。未来将成为中药农业组织中最重要的发展依托载体。(见图2)
4.7农场化中药材基地快速发展
随着现代中药农业企业的发展,以及国家鼓励农田、林地的土地流转,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有很多的企业不再采取组织分散农户的“公司+农户”方式,开始实施基地建设的农场化。承包流转土地,采用各种有利于生产的方式,雇佣“农业工人”管理农场、生产中药材。在农场化生产中,如何组织农业工人,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成为当前中药材农场化基地建设面临和需要探索解决的重要问题。
4.8中药农业走向机械化
目前中药材生产的各环节还主要依靠手工操作。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减少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农场化基地越来越多,现代中药农业企业的发展,中药农业机械化近年快速推进。从土地整理、种子处理、播种移栽、灌溉、施肥、农药使用、中耕除草、采收采挖、清洗净制分级、干燥保鲜、包装都在探索推进机械化进程。
4.9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中药材的产地初加工很落后,分散在千家万户,房前屋后晾晒、干燥,严重影响中药材质量。近年设备、设施清洗、干燥逐渐发展,部分中药材品种和产区,如人参、黄连等出现了集约化的干燥加工。但整体而言,产地初加工的集约化发展迫切需要引导、投入,加速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以快速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水平,保证加工环节的中药材质量。
4.10产地精深加工有待突破
中药材的产地精深加工目前尚未启动,但未来发展可能会孕育变化。这需要从政策和产业方面探索放开中药材提取物原料的药材产地生产,培育一批中药材产地精深加工企业,延伸中药产业链,增加原料质量可控性,降低原料药材运输、贮藏成本。进而也推进产地中药经济发展,调动地方政府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的积极性。
4.11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模式多样化与回归
4.12中药材交易方式从传统中药材市场向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发展
传统上,我国的中药材市场,主要由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及产地集贸市场构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物流业的发展,现代化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正在全国陆续建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现代物流配送系统不断建设,产销双方无缝对接的中药材流通体系正向标准化、现代化发展。
4.13中药农业走出去战略初露端倪
4.14中药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完善
我国中药农业全国性服务体系几乎空白,但在“十二五”启动了“三服务“平台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通过建设综合性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平台和专业性技术服务平台,以及全国布局的工作站和服务网点,推进全国性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立。通过建设信息收集网点遍布全国中药材主产区的中药材生产信息平台,结合区域性信息平台的建设,形成及时畅通的中药材生产信息服务网络。通过在全国中药材主产区和重要集散地,建设大型中药材供应保障中心,成为源头可追溯、质量有保障的新型供应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