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连接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纽带理论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校李海英孟祥宁

引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发展道路,强调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土地流转能够释放农地的价值,是连接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因为土地的货币化能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直接影响:第一,直接提高农民拥有的资产存量,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带动农民消费和农业投资,间接加速农民的市民化进程;第二,带来土地的适度集中,提高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反向推动农业劳动力数量的下降;第三,缩小征地价格和农地价格的差值,提高农地征地补偿,更好的保障农民利益。

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项重大制度的推广,都遵循先地方进行创新,取得一定成果以后有再全国进行推广的模式,土地流转已经进入了各地创新的环节。广西南宁市横县云表镇朝南村通过引导农民实行土地流转,解决了当地农村劳力富足与土地利用不充分的矛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村企合作模式,成为集体经济增长、农民增产增收的典型,探索出一个发展现代农业的“朝南模式”。

一、案例背景

朝南村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农业的研究、培育、种植到销售一条龙,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整合成连片的土地,把零散的土地整合起来,在成规模的土地上产生规模效应,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年有收”的良性发展格局,现代农业呈现出勃勃生机,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朝南模式”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实施土地流转经营,追求规模效益。可以说,朝南村是土地流转的一个成功样本。

二、主要做法

(一)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作为农民的命根子,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溺爱”之情非同一般。许多在外漂泊的打工仔这样描述土地给自己带来的“安全感”:“如果我找不到工了,至少家里还有地给我种。”朝南村人也抱着同样的想法。因此,在土地流转道路上,朝南村人并不是先行者。2008年,由于对土地流转的政策不了解,当朝南村还在观望和犹豫的时候,邻村已通过土地流转红红火火地搞起了农业旅游观光,村民收入翻番。朝南村人看在眼里,终于坐不住了。土地流转这个曾经被怀疑被漠视的名词,带着无比强大的冲击力,空前地深入人心。为此,朝南村党支部多次召开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土地流转工作,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将全村1856亩耕地整体流转,使土地得以成片集中,然后出租给外来企业或本村村民,从而提高蘑菇、甘蔗等农业种植的规模效益。

(二)专业合作社筑巢引凤

土地集中了,接下来朝南村面临的是更为困难的经营问题。为了更方便地从事经营活动,朝南村在横县农业部门的帮助下组建了“新时代蔬菜专业合作社”,并在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合作社按照“入退均自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把土地流转入合作社,使土地得以成片集中,然后出租给本村村民或外来企业,从而提高蘑菇、甘蔗等农业种植的规模效益。“合作社有法人资格,可以进行各种经营活动,朝南村流转的土地从此有了名正言顺的‘大管家’。”村主任覃子坤介绍。

有了地的朝南村,很快就被大集团瞄上。2009年下半年,广西集盛食品有限公司在开展工业化蘑菇试种获得成功,急需扩大种植规模。这时,经济能人覃广常不失时机地站了出来,引导朝南村与集盛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工厂化蘑菇基地。公司与朝南村一拍即合,合作社拿出250亩的连片耕地和集盛公司合作建设蘑菇工厂化生产基地。“当时企业负责人来村里实地考察,了解到我们村土地可以很方便地集中使用后,很快就签订了合同。”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村党支部书记覃子坤高兴地说。集盛公司负责资金、技术和市场,创新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蘑菇产业化发展新模式。随后,总投资1亿元、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蘑菇基地落户该村,建成了大规模的蘑菇生产基地,为朝南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集盛公司的蘑菇培育房外排列着不少大型的机器,从机器上的显示屏可以看到每一间蘑菇培育房里的温度、湿度等数据。进入一间菇房,能看到有6层蘑菇种植层,每层都有泥土与培养料,上面躺着一团团、一簇簇雪白的蘑菇。有些菇房蘑菇已长成,工人正忙着采摘。“我们的蘑菇都是做成罐头出口欧美的。”“用空调与不用空调的蘑菇有什么区别?”面对我们的提问,覃子坤呵呵一笑,说:“这么说吧,我们村以前也种蘑菇,但一年也只得一造。但是空调房里的蘑菇,可以一年种6造。这就是最大的区别。”“空调种蘑菇,产量应该挺高的吧?”说起这个,覃子坤的“国际化”视野与自信让我们有点吃惊。他说:“我们大约是一平方米能收13.2公斤,而世界最高水平在荷兰,他们是一平方米能收14.7公斤——可以说,我们接近了世界水平。”集盛公司驻朝南村负责人马进光表示,厂房内每平方米面积每造可产蘑菇25公斤,每年可采摘6造,每平方米的年产量约150公斤,现在每公斤鲜菇的收购价是13元,算下来,朝南村已建成的3万平方米厂房每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

三、主要成效

(一)足不出村,昔日农民当上工人

“有田不下田,既上班又收钱。”这是朝南村农民现在的真实写照。以前,种田不来钱,朝南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外出务工的确能为农民带来一定的收入,也能开阔农民的视野,但由此引起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让在外务工的村民担心不已。

回农村的班淑萍还是得干活挣钱,可是土地已经集中流转了,她就是有浑身力气也使不上。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班淑萍来到村里的蘑菇基地上班。“现在想想,这一步真是走对了:蘑菇基地一个月可以挣2000多块,最要紧的是可以就近照顾家里。”随后,班淑萍又把在外开车的丈夫叫回了村里:“现在村里经济发展了,回来搞运输一样赚钱。每天吃晚饭的时候看着一家人团聚,啥愁苦也没有了!”现在,朝南村有105名村民在蘑菇基地上班,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

朝南村的集盛公司蘑菇生产车间,蘑菇长势良好,妇女们正忙着收获。“我现在一天收入能有70-80元,平时也能有50元左右,蘑菇产量大的时候还多些,能到100多元。”在朝南村蘑菇生产基地工作一年多的大塘村民冯晶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在家门口打工就是好,比外出打工轻松,钱也没少挣,下班后还能照顾老人、小孩。一家人能在一起,是我想要的生活。”在温室大棚里,村民姚月莲和几位村民忙个不停,一边熟练地采摘蘑菇,一边聊着家长里短,不时传来一串串开心的笑声。连日来,尽管天气寒冷,阴雨绵绵,但云表镇朝南村的工厂化蘑菇生产基地里却是一派丰产丰收的喜人景象。

农业产业工业化和规模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朝南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挣钱,实现就地工人化。村里400多人口,劳动力200多人,这200多劳动力中有70%以上在蘑菇基地上班。“今年有50多个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了,多数是到了基地。”这样的转变,让每年春运期间车站里的打工大潮中少了一张焦灼又茫然的脸,而朝南村则多了一双留守的坚实的臂膀。

“每年的采摘高峰期大约有250多人在这里工作,就像城里人在工厂上班一样;但我们就在家门口拿工资更方便些。”覃子坤说。“这里的蘑菇生产没有季节问题,目前年产量已经超过5000吨,但仍然供不应求,以后将进一步扩大规模。”覃子坤介绍,村民不仅可以享受到基地每亩每年500元的土地租金分红,在基地工作的每月还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除了给村民分红,村里还专门安排一笔养老资金。目前,朝南村给每位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的补贴已提高至60元。

如今在朝南村,几乎所有的家庭都经历了生活方式的转变——一部分人变成了老板,更多的人成为产业工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离开土地,更没有放弃农业。村民不用像以往外出打工一样,备受思家的煎熬,他们成为家门口的产业工人,走上了致富路。农民返乡务工,使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迎刃而解。

(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打造生态农业

朝南村蘑菇基地的发展还带动了蔬菜基地和原料收购运输业的发展。周边地区甚至县外的动物粪便、农作物秸秆由废为宝,收购、运输牛粪、稻草等原料也成为朝南村民的生财之道。全村购买了汽车43辆,从事种菇原料收购和运输。2010年7月份,村里四十多岁的覃广见花4万元买了一辆车为蘑菇厂供应稻草,3个月下来,结果到10月份一算账,不但赚回了买车的钱,还净赚了3万多元。

种植蘑菇后,其下脚料还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是上好的有机肥。长期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品质。使用生物有机肥,能让土壤疏松肥沃,肥力上升,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而且食用口感特别好。据土肥专家测算,每种植1万平方米的工厂化蘑菇,产生的下脚料可以改良1280亩耕地。集盛公司免费把这些下脚料提供给当地村民发展种植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产量高、口感好、营养丰富、质量安全,深受消费者的欢迎。2011年,朝南村去年建成了30亩利用蘑菇下脚料作为有机肥的大棚蔬菜基地,年均亩产值达到了2.2万元,是常规种植的4倍左右。

为充分利用蘑菇种植基地产生的下脚料,朝南村还建成了一座生物肥料厂,提高了有机肥生产效率。厂区占地35亩,厂房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投资500万元。据该生物肥料厂厂长覃广常介绍,将蘑菇厂废弃的种菇下脚料进行再次堆沤,高温消毒,就能生产出肥料。除了种菇废料,糖厂的滤泥、污水处理厂的沉积泥乃至蔬菜收获后丢弃的菜根、菜叶,还有花生藤、瓜藤和部分生活垃圾等等,都可以作为有机肥的生产原料。

“我们厂用工50人左右,每年可生产成品肥2万至5万吨。每吨成品肥价钱是1000元,年产值是2000万至5000万元,除去生产成本,利润还是相当可观的。村里的大棚蔬菜和传统种植蔬菜,都用我们生产的有机肥。种植户们使用有机肥后都反映说,成本降低,肥效持久,十分划算。推广应用生物有机肥,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效益上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事业。”覃广常说。

(三)建设乡风文明新农村

对朝南村470余名村民来说,高兴的不仅是在家门口上班领工资,还有每年的土地流转分红。村民们有的流转出来的土地多的达到36亩,少则也有20多亩。“去年我们村所有土地共获得土地租金和分红90万元,其中光种植蘑菇的集盛公司支付的租金就有20多万元。”

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朝南村开始下大力气整治村容村貌:2009-2011年共筹资800多万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先后完成了3.5公里的通村路和屯内路硬化,建设了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开挖了3公里的环村湖,建成了一大一小两个游泳池和一个500平方米的农家乐餐厅,进行了村中排污设施、绿化、办公楼、休闲广场、停车场、舞台、路灯、村大门等一批公共设施建设,完成105户民房统一立面装修、28栋民房推倒重建、17户民房加层建设等项目。

美丽的环村小河、天然的松树林,经过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建设了桃花岛、游泳池、林间小道、农家乐餐厅等休闲设施,朝南村成为集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休闲场所。盛夏时节,人们可以在游泳池里欢腾畅游,也可到蘑菇工厂、蔬菜大棚参观,走累了,松林里便是乘凉谈天的好去处,据悉朝南村每天接待的游客达数百人。

富裕起来的朝南村,首开全区先河,从2011年开始,每年从全村土地流转收益金中按每亩拿出30元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60元养老金,给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80元养老金,从传统的家庭养老变成“土地养老”,给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2000元,让村民共享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

朝南村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村民的文明意识也在大幅提高。“以前没有文化娱乐设施,年轻人回村过年过节除了喝酒就是赌博。现在不一样了,村民下班后有的去游泳,有的在家上网,有的去阅览室看书,有的去打篮球。”村民覃保金老人说。2011年,朝南村荣获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还被评为“广西新农村示范建设十佳标兵村”。

(四)现实困境

村主任覃子坤说,土地流转是企业顺利入驻的基础,而农、企联动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朝南村这种“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农产品不愁销路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这就需要上级部门更多的支持。

集盛公司驻朝南村负责人马进光表示,目前公司在朝南村的生产经营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电力缺口,如果没电,空调房内的温度超过25摄氏度,蘑菇就会死掉。夏季用电高峰期,朝南村的电力缺乏足够保障,出现停电现象。二是资金不足,由于是租用流转土地,而非征集来的土地,因而没有土地证,难以向银行申请贷款,面临资金缺口。“在订单农业发展模式不愁销路的情况下,蘑菇生产规模越大成本也就越低,但资金不足制约了我们的规模化发展。”

四、分析与启示

(一)案例分析

土地流转推动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的分离,从而将农村的土地价值重新释放。一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模式,是小规模土地家庭经营的模式,这和中国农民人口多,人均土地占有量小的基本国情有关。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然是小规模专业化经营和适度规模化经营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造成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统一的,就是所谓人地是合一的,这种土地制度带来了农业土地完全不同于城市经营性土地,几乎没有交易价值,也无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土地流转制度就是要打破这种农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的情况,实现人地分离,这个过程一旦开始,农地的交易价值就会逐渐提高,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土地的定价越合理。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要求,也反过来需要土地流转的加速,从而逐渐推进土地价值的释放。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广大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这也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但同时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朝南模式”对此作出了回答:在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通过引进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把新技术、新设施、新经营理念带进朝南,使群众看到了发展经济的方向,也吸引了一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培养了一代新农民。

朝南村以“新三农”,即新农业模式、新农民、新农村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破解了多年来农业分散经营、效益低、发展缓慢的难题。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建立村企合作。农民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真正解决了土地利用和农民就业的问题,使得农民成为工人在家门口就业,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基础上开展新农村建设,健全文体设施,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让村民更好地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朝南村村企合作模式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村容村貌改善,但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等方面仍面临一些困境,需要多方“给力”解决。

(二)启示

“朝南模式”以整村土地流转、统一经营为基础,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生态农业为保障,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能人的带动作用,共同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证明,这种以组织化为平台、以集约化为基础、以产业化为核心、以标准化为约束、以生态化为保障的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显示了无限的生命力。(案例提供: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THE END
1.农业发展典型案例5篇xx县在全省率先实施面源污染信息化监测预警、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项目,建立生态农业信息化平台,推进现代农业绿色高效发展。 (一)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全覆盖。建设面源污染监测预警系统和农业信息化监管平台,建立“查、测、溯、管”体系,依据各监测点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动态掌握面源污染和监测点各项数据信息,https://www.gwy10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4799
2.金融支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作用的研究分析简介:本文深入分析了金融支持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的关键角色,涵盖了金融支持的必要性、支持方式与途径、金融创新与政策引导、面临挑战与对策,以及案例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它们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金融支持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效率、保障供给安全及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https://blog.csdn.net/weixin_29323977/article/details/142237459
3.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精选十篇)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篇1 一、案例介绍 南王山谷位于山东蓬莱市东南, 是蓬莱最为著名的葡萄酒产区,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占地12km2的中粮集团君顶酒庄, 内集葡萄种植、高级酒生产、酒文化展示、葡萄酒科研、旅游观光于一身, 被业界称为“南王山谷模式”, 受到广泛关注。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s636x77.html
4.2024CMC◎ 单克隆抗体药物开发策略及研发案例 ◎双(多)特异性抗体药物开发策略及案例 ◎ 复杂抗体药物开发策略 ◎ 抗体偶联药物开发案例分享 ◎ 细胞株的开发策略 ◎ 抗体GMP审计策略及案例分析 ◎ CMC开发中的产品相关及工艺相关杂质问题 ◎ 稳定细胞株筛选及放大的成本效率的考虑 https://www.iyiou.com/news/202406171069660
5.20242、公共服务业企业数字化案例分析 (1)企业简介 (2)经营难点 (3)转型成果 6.3.4 建筑与房地产 1、建筑与房地产企业数字化转型特征 2、建筑与房地产企业数字化案例分析 (1)企业简介 (2)经营难点 (3)转型成果 6.3.5 现代农业与养殖业 1、现代农业与养殖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特征 2、现代农业与养殖业企业数字化https://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2007221158352544.html
6.林立东:云南农业实践,高原农业新未来林立东的团队深知,只有成果真正落地,才能实现其价值。他们通过多种渠道推广实践成果,以确保农民能够接触并了解最新的农业实践。 6.2 农民接受与应用实践成果的案例分析 在云南的某个偏远村庄,农民张大伯一直以种植传统玉米为生,收成往往受天气影响较大。在参加了一次林立东团队的培训工作坊后,他对新型抗旱玉米种子产生https://tech.china.com/article/20240727/072024_1553396.html
7.农产品品牌分析12篇(全文)(七)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对品牌价值的增值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是树立农业品牌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要。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形成过程看,由品种研制,到良种选育,再到产品生产和后序的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支持。而现代农业发展中,来自于生物技术、信息技https://www.99xueshu.com/w/ikeyaexuh42d.html
8.的通知培训通知培训教育资讯6、山东省金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其他优秀案例分析) (六)千万工程、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现场研学 1、安吉县鲁家村,首批国家田园综合体‘田园鲁家’、首批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村、“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实践”6个http://www.agricoop.net/mobile/news/show.php?itemid=18073
9.农业科技背景(精选5篇)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化发展的理念还未普及,因此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策展开了分析与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意识形态与体制上受到约束 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需要经济体制的支持的,但目前由于我国经济https://www.1mishu.com/haowen/26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