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孙启新也表示,对于大都不直接面对线下消费场景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受此次疫情影响较低,反而可能找到更多发展机会。
孙启新认为,大量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对原有的创业生态进行洗牌,倒逼企业加速创新,倒逼政策制定者拥抱创新,新冠疫情为我国“双创”升级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窗口期。
对此,孙启新表示,科技创业企业要抓住机遇,实现快速成长;大企业、大机构要发挥拉动作用,形成大中小融通的创业社群。
政府层面,则应在“双创”领域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和长效扶持机制,提高科技创业企业的“群体免疫力”,同时,加速建构“有韧性”的创业生态系统。
我们3月末的时候做了一次全国摸底,根据报上来的机构数据,截至2020年3月末,全国在孵的科技创业企业和团队平均复工率为65%,从业人员复工数为58.7%,这只是复工,但是并没有说是复产,复工和复产是两个概念。很多企业上班后,只有一两个人值班,因为没有订单就没有必要生产,复产率有可能更低。疫情给双创工作带来相当大的一个冲击,所以为支持经济平稳运行,保持双创活力,为疫情结束后提供持续发展动力,有必要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受到此次疫情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解和预判,并提出有效应对策略。这也是今天讲座的主要目的,通过数据分析和对行业的了解,提出我个人的观点。
表1.2014-2019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和注销企业情况
年度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企业总数(万家)
1741
2106
2559
3040
3474
未公布数据
新注册(万家)
365.1
443.9
551.2
605.9
670
730
出生率
20.9%
21.1%
21.5%
19.9%
19.3%
注册企业年增长率
45.9%
21.6%
24.2%
10.0%
10.6%
9.0%
注销(万家)
50.59
78.84
97.46
124.35
181.35
死亡率
2.90%
3.74%
3.2%
4.1%
5.2%
新设企业注销企业比
7.21
5.63
5.66
4.87
3.69
图1.1978-2011年美国企业新生和死亡情况
为及时掌握我国科技创业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火炬中心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期对全国近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9617份),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基本印证了预判的高危趋势:
(一)是八成以上科技创业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约60%的企业反映受影响较严重,15%的企业“面临严重困难,可能倒闭”。近八成企业现金流仅能维持1-2个月,近40%的企业现金流最多只能维持1个月,另有近40%的企业现金流能支持1-2个月,近15%的企业表示现金流能支持2~3个月,只有不到6%的企业现金流能维持3个月以上。
(三)是疫情给创业企业带来多方面困难。疫情对样本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营收业绩下滑(81.8%)和用工短缺(72.3%)是两个主要方面。其他包括市场订单减少或取消(53.1%)、原有订单无法按时生产(48.3%)、原材料短期成本上涨(46.6%)和新产品研发上市进度滞后(31.2%)等。此外,疫情对企业供应链的短期冲击严重。供应链冲击主要集中在“上游企业备货生产或原材料供应受阻”(71%)、“下游企业营销计划或市场推广受阻”(69.3%)和“仓储或物流配送体系受阻”(50.6%)三个方面。
(四)是强化创新仍是科技创业企业主要应对措施。为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大部分样本企业复工后将加快生产和创新进度。尽管部分企业表示会减少研发投入,但仍有54.6%的企业表示将加快新产品/新服务开发,44.9%的企业表示将以加班形式弥补停产停业损失,40.3%的企业表示将开拓网络市场。另外,部分企业还将实施智能办公、自动化生产等(37.0%)。采取“降薪”和“裁员”方式应对的企业分别只有15.2%和11.9%。
“双创”工作开展以来,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在推动科技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凸显。截至2019年底,全国1.3万家科技创业孵化机构内服务着65余万家科技创业企业和团队,带动就业的人数超过400万人,解决应届大学生就业人数超过40万,拥有各类有效知识产权超过90万项,累计毕业企业超过16万家,毕业后上市和挂牌企业超过40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已覆盖我国绝大部分县市区,成为创新创业的基础设施。
随着科技创业企业的大量增加并展现出良好的成长性,特别是国务院提出“众创空间”的概念以后,大量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业孵化领域,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的运营主体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全国科技创业孵化机构中,民营性质比例已从“双创”前的36.7%增长到2019年底的73.1%,数量也从几百家增长到近万家,成为我国双创服务的重要力量。(见表2)
表2.2012-2019年全国民营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发展情况
2012年
2013年
全国创业孵化载体数量(家)
1239
1475
1755
4833
7553
9808
11808
13206
民营性质(家)
359
400
644
2546
4344
6030
7465
9655
占比
28.9%
27.1%
36.7%
52.6%
57.5%
61.5%
63.2%
73.1%
但是,同样作为市场主体,此次疫情带给创业企业带来的困境也在冲击民营创业孵化机构。2020年2月,火炬中心委托“韵网”对全国521家民营科技创业孵化机构进行了问卷调研,统计数据发现,民营创业孵化机构面临较大的人工成本和租金压力。(见图2)
图2.民营科技创业孵化机构面临主要困难
从创业孵化机构现金流方面看,现金流只能维持1-3个月和3-6个月的占到了调查机构的近一半,现金流短期压力可能给很多民营创业孵化机构运营带来困难。(见图3)
图3.民营科技创业孵化机构面临的资金困难
在全国有300余家创业孵化载体的连锁机构的“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导致优客工场既定融资节奏受到影响,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我们同期发展的很多民营众创空间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希望政府增加授信、提供期限足够长的贷款支持,并尽量放宽条件、简化流程手续。帮助我们渡过难关,避免优客工场的资金链断裂,解决广大入驻企业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双创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从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内21万家在孵科技创业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见图4),我国科技创业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49.23%)、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8.43%)、先进制造(13.96%)和文化创意(10.78%)等行业,大都不直接面对线下消费场景,对比住宿、餐饮、居民服务、批发零售等出生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的一般性创业企业(见图5),科技创业对疫情影响的敏感度明显要低,反而近60%的企业(电子信息和医药)在本次疫情中可能会找到发展机会。
图4.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在孵企业行业分布图(共216828家)
图5.全国企业出生率/死亡率矩阵
通过对部分科技创业孵化载体内的创业企业调研也印证了以上结论。如2019年9月成立的潍坊卓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菌溶水-空气杀菌液”在疫情期间业绩快速增长,1月份累计销售12万余瓶产品,并获得了天使轮融资;武汉泰利美信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无电池电子体温计已经在雷火神山医院应用,近期获得融资3000万元;北京人人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远程办公服务方案,保障疫情期间企业线上营销业务顺利运行,其新一轮融资即将到位,金额约5000万左右。
历史经验表明,重大危机之后的一段时期将会迎来创业的爆发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5年间,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动力主要集中于大型机构上,如美国的《财富》杂志500强企业、政府机关、大型与超大型大学,这些机构几乎提供了所有的经济发展动力和就业机会。但是石油危机之后,就在人们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即将进入衰退周期,即“康德拉季耶夫经济停滞”之时,美国工作岗位的创造和增长转向由中小企业和新创企业提供,根据《GlobalInsight2004》的研究结论,美国10%的GDP都直接和新公司的成立有关。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根据这些现象提出并论证了“创业经济”概念,认为鼓励创业能够应对经济衰退并带动就业。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一度萎靡不振,然而,也正是经济衰退之后的失业大潮带来了“创业爆炸期”。据统计,1997年后韩国的创业以每年一倍的速度迅猛成长,大学生成为了创业的生力军。金融危机后韩国230多所大学中成立了500多个创业团体。他们不仅为韩国在金融危机后迅速复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更为韩国下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2003年非典期间,在中关村商场租柜台售卖刻录机和光碟的刘强东改变方式,直接从网上发货,最终发展为现在的“京东”;马云在2003年非典期间推动了C2C网站淘宝,对传统的商业模式产生了颠覆式的冲击,使阿里巴巴从创业企业迅速成长为全球商业巨头。
当今世界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如疫情、自然灾害、石油危机、金融风险、贸易战、欧美国家的技术经济封锁等。大量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带来危机的同时,也为创业,特别是具有创新特性的科技创业带来了大量机会。在经历了非典和新冠两次疫情造成的巨大影响之后,必然会改变国人长期的生活与消费逻辑,对原有的创业生态也在进行洗牌,倒逼企业加速创新,倒逼政策制定者拥抱创新。新冠疫情为我国“双创”升级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窗口期,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潮的基础上,迭代升级到新一轮科技创新创业高潮。
(一)企业层面
1.科技创业企业要抓住机遇。科技创业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创新能力强、转型快的特点,抓住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实现企业快速成长。突发公共事件会在经济社会的某一细分领域产生极为强烈的需求,释放大量创业机会。国家在政策层面会迅速给予支持,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会快速集中到这一领域。行动迅速、眼光独到的机会识别者会快速占据市场并形成优势。而这一进程比基于行业发展前景预算,顺序整合资源的传统创业路径要加快捷。
2.发挥大企业,大机构的作用。“双创”六年来,创新创业逐步形成了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势能,“创业经济”已现雏形,但是传统有大机构、大企业拉动的“管理型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仍十分显著和突出,当前的战略选择是要构建创业经济和管理经济互补互动模式。因此,要鼓励抗风险能力较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建立面向自身产业链的产业孵化机构,面向中小微企业和其他创业孵化机构开放资源平台,形成大中小融通的孵化社群和创业社群,增多中小微科技企业获取资源的机会,提高创业孵化机构服务的能力。
(二)政府层面
2.提高科技创业企业的“群体免疫力”。正确理解商业领域内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以提高科技创业企业“群体免疫力”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群体免疫思路如果以广大人民的生命为代价,存在严重的道德缺陷和伦理问题,但是在市场领域却具备科学性。企业被市场所淘汰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突发公共事件只不过是加速了这一进程,是一次换血的过程。创新创业政策的制定不是以企业不倒闭为目的,而是要鼓励更多创新并以商业化为目标,加速创新成果通过创业实现转化,提高创业企业生的存能力,为优质创业企业快速成长提供有效扶持路径,将创业、就业、产业三方面政策统筹考虑,协同制定。
3.加速建构“有韧性”的创业生态系统。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政府部门要主动作为,推动构建更有韧性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有些是自发的,如美国的硅谷,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模式,如我国大多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是政府主导的。面对突发疫情,基于我国的制度优势,应充分发挥好政府在生态系统中战略规划者、政策制定者的作用。从系统角度思考,既考虑近期需求又考虑长远发展,将构建有韧劲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做为长期的战略目标。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创业的需求把高校院所、大企业、孵化载体、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组织起来,促进形成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区域,应对经济衰退,创造新就业。
孙启新回答观众提问
1、目前孵化器发展水平层次不齐,火炬中心如何引导?
答:有一些的确是这样,我们会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对国家级孵化器进行考核优胜劣汰,不愿意再做的或是发展实在是不行的摘牌处理,这一年已经摘了二三十家。
一方面实现优胜劣汰正常的生态循环工作,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甚至说能不能有一年不升级,也曾建议领导不升级,就挑这些不好的再做一次复核,因为我们12年的时候做过一次复核,当时有些不在运行的就摘了8家。
最后我们会制定十四五的孵化器发展规划,引发新的发展规划,在这里会有一系列的新想法和措施出台。
第一个首先说进入孵化器这个行业,它不是一个没门槛的行业,其实门槛挺高的。拿个几百万就想短期内实现快速盈利,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行业,而且我也跟很多这种民营机构过,一方面是自己的商业模式,另外一方面孵化器它的客户不仅是toB的,而且也是toG的。
其实孵化器在帮着政府做事,政府对你的支持,我觉得也是应该有的。如果是为了租房子,那么政府肯定不会支持。但如果你为政府解决问题,比如这次疫情里面,我们帮助政府解决很多就业问题,保住很多创业主体,稳就业保主体。
回到刚才那个话题,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首先是进入行业门槛不低,至少要能保证自己生存之后,帮助其他人的成长在此前提之下。第二个是你为政府做了很多事情,政府就应该去帮助你。最后在你的服务对象,企业、创业企业、政府和自身发展,三方的这种共同成长中实现你们的向上发展,大概我是这个想法。
3、全球疫情蔓延对中国孵化器的国际化有何影响?
它不只是对中国孵化器行业国际化的影响,是对全中国所有行业国际化都受影响。你现在首先是出不去,再一个你出去,人家也不接受。据我所知,两年前特朗普上台时,301调查里把中国的几大孵化器纳入进去,认为这个孵化器是中国窃取美国技术的一个途径和渠道。所以现在国际化工作做起来的,尤其是发达国家做的还有一些难度。但去第三世界国家做,我觉得好像还是有一定前景的,因为据我所知,菲律宾、伊朗、蒙古等第三世界国家都曾经给中国政府提出过要求,要中国去帮助他们借产业园创业园。所以去相对友好的第三世界国家做孵化器,目前来说可能更好做一些,去发达国家做,可能会困难一些,而且资本量需要的可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