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3月11日,庐江县乐桥镇詹店村的油菜田里,“田保姆”服务队正在为种粮大户左申海进行油菜病虫害防治作业。本报通讯员左学长摄
全省服务组织达5.3万家,年托管粮食种植面积1.27亿亩次
“春雷响,万物长。”过了惊蛰,农事日益繁忙。越来越多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让春耕生产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据了解,以各类服务组织为依托,今年春季农业生产全省将投入各类大型高性能农业机械50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0万台,高效能植保机械18万台(植保无人机3万台),耕整地、施肥机械10万台,水稻插秧机2万台。
围绕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解答“谁种地”问题,近年来各地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省农业农村厅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5.3万家、占全国5.5%,其中托管服务组织3.47万家、占全国的7%,托管服务粮食面积达1.27亿亩次、占全国的12%。
不仅提升效率,社会化服务还带动旋耕播种施肥技术、绿色病虫害统防统治以及秸秆机械还田等绿色集成技术进一步应用普及,降低了农药化肥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绿色生产。
多数组织实力偏弱,全产业链、全程化服务比重较低
在亳州市,焦魁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焦魁遇到了新问题。
“今年春耕生产到现在,服务的面积不大。”焦魁说,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购买了机械,浇水、施肥打药这些都可以自己干,“像咱这样的服务组织下一步怎么发展,得好好琢磨琢磨”。
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很多服务组织在发展上遇到了瓶颈,服务能力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滁州市南谯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松告诉记者,目前全区有43家农机合作社参加社会化服务组织,其中17家开展全程“四代一管”服务,带动农民亩均增收20元。有些服务组织能与时俱进,增加烘干、无人保飞防、秸秆打捆作业等新服务项目,就发展得好;有些局限于提供基本的耕种收服务,就跟不上形势。
在甄秀军看来,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呈现出四个显著趋势:在服务主体上将由各服务主体单独服务向多服务主体联合集成服务转变;在服务领域上从粮棉油糖等大宗作物向果菜药茶等经济作物拓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等领域推进;在服务环节上由单环节服务向多环节、全程化服务转变;服务方式上由实体化服务向实体化服务和信息化服务相结合方式转变。
显然,现代农业发展对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强化试点示范推广,壮大服务主体、拓展服务领域
去年底,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单位,我省4个县被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5个服务组织被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组织。“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主线,它们将深入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引领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和举措。”甄秀军表示。
跟上时代需要,更好回答“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以示范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政策服务,壮大服务主体、拓宽服务领域。
服务能力强弱,关键看主体。甄秀军说,我省将进一步支持各类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等为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供销合作社、服务协会、服务平台等涉农组织依托技术、渠道、市场、信息等优势,向农业服务业拓展。引导专业户、合作社等服务组织进行联合、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各自短板,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支持农业企业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结成利益共同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基层供销社、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等开展合作,共建跨区域集团化、市场化的新型服务联盟,打造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
“在服务领域上,将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从粮棉油糖等大宗作物向经果林等经济作物拓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领域推进,从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提高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全产业链的覆盖面。”甄秀军表示,特别是支持服务组织探索开展市场信息、农资供应、气象信息,以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等产前产后服务,加快补齐农业社会化服务短板。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用好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落实配套支持政策,财政扶持资金逐步从补主体、补装备、补技术,向补服务转变。”甄秀军介绍,强化农村金融对社会化服务的支持,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领域,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量身定做适合的保险品种。落实农业设施用地政策,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在生产设施、晾晒场、粮食烘干设施、农机具临时存放场等附属、配套设施方面的用地需求。(记者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