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若您购买了本专栏,需要电子版的可以私信我
【导入新课】
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想要搬走挡在他家门前的两座大山,不管人们怎么说他冥顽不灵,他都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后来他的坚强信念感动了天上的玉帝,玉帝便派人帮愚公搬走了这两座大山。这就是愚公移山的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小说《植树的牧羊人》,去认识一位外国的“愚公”。
【学习目标】
2、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掌握环境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议论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写法。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由其作品改编的动画片《植树的男人》曾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文体知识】
小说
①概念: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②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按篇幅长短)。
③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④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等。
⑤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⑥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注: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读音释义】
①干涸(hé):干枯,没有水。
②坍(tān)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③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这里作动词,长庄稼。
④溜达:散步,闲走。
⑤刨(páo)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整体把握】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把荒地变成绿洲的故事。
2、请分别概括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明确: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3、本文运用了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4、“荒地”变成“绿洲”,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对比手法。突出了牧羊人植树的伟大作用和无私奉献、执著坚毅、勤勤恳恳的精神。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
第三部分(21):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合作探究】
1、第1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明确:议论。总领全文,点明主旨,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赏析第2段的句子: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明确:自然环境描写,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植树环境的恶劣,烘托了牧羊人植树劳动的艰辛和坚毅执着的形象,也为下文推进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3、第5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现力?
明确:社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动作、外貌描写)。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一丝不苟、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4、“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第7段这几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动作描写。“挑”“分开”“数”“拣”等动词生动地写出了老人做事一丝不苟,态度十分虔诚、认真。
明确:种树的原因:他先后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他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牧羊人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记叙方式: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牧羊人种树以及沉默寡言的原因,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6、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明确:比喻,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桦树的鲜嫩、挺拔、生机勃勃,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显回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敬佩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