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及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畜牧企业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专栏

世界畜牧业发展的趋势,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看:畜禽存栏和出栏、畜产品产量、畜禽出栏率、畜禽个体生产水平和人均畜产品占有量。

(一)存栏和出栏

根据统计可以看出,畜禽出栏数量不断增加,家禽、生猪生产发展最快。2009年世界生猪、牛、羊和家禽存栏分别达到94121万头、157055万头、193924万头和205亿只,分别比1961年增长了131%、52%、44%和376%;在出栏数方面,生猪、牛、羊和家禽出栏分别达到133721万头、31693万头、91529万头和555亿只,分别比1961年增长了255%、75%、111%和691%。

(二)畜产品产量

肉蛋奶产量持续提高,蛋类和肉类的产量增速较快;在肉类产量中,禽肉产量增长最快,猪肉其次,而牛羊肉产量的增长比较缓慢。

(三)畜禽出栏率

世界肉鸡和生猪出栏率高且提高最快,牛羊出栏率低且增加很缓慢。发达国家畜禽出栏率一般高于发展中国家,但肉羊的较低。

(四)个体生产水平

世界畜牧业个体畜禽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奶牛、蛋鸡、肉牛个体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差别明显。

(五)人均占有量

世界人均畜禽产品占有量不断提高,蛋类和肉类提高较多,奶类相对较慢。发达国家的人均肉类占有量和奶类占有量高于发展中国家,而蛋类的人均占有量低于发展中国家。

国外畜禽养殖业发展模式及做法

(一)国际畜禽养殖业发展模式可分为四种类型:

(1)大规模工厂化畜禽养殖业,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

大规模化工厂化畜禽养殖业主要是指以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为主要特征的养殖业类型,资本和技术投入密集,产出率高。

美国和加拿大土地资源丰富,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但劳动力资源紧缺,以大规模工厂化畜禽养殖业为主。

2007年美国超过1000头规模的奶牛场占全部奶牛场的36.4%。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是“公司+农户”的合同模式,通过核心企业(如大型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或合作社)带动,与大批农场建立稳定的供销合同关系,形成供销一体化经营。

(2)适度规模经营畜禽养殖业,以荷兰、德国和法国等畜牧业发达国家为代表;

适度规模经营主要是指规模适度、农牧结合、环境友好的畜禽养殖产业模式,其典型代表主要有荷兰、德国和法国等。

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规模相对稳定,劳动力资源紧缺,地理气候比较适合畜禽养殖业发展,倡导适度规模、农牧结合养殖,规定畜禽粪便输入田地和草地;对于粪肥,制定粪肥运输补贴计划,生产加工成颗粒肥料。

荷兰奶牛存栏规模主要以50-100头为主,生猪以700头为主,蛋鸡以30000只为主。

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以“家庭农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企业”为主。欧盟主要奶业生产国90%以上的奶农都是各类奶业合作社的成员。

(3)集约化经营畜禽养殖业,以日本、韩国及我国的台湾地区为代表;

集约化经营畜禽养殖业主要是指针对土地资源稀缺,以资金和技术集约为主要特征的畜禽养殖业发展类型,日本、韩国及我国的台湾地区最为典型。

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人多地少,经济和科技水平较高,养殖业资源相对贫乏,以家庭农场饲养为主,发展适度规模、集约化经营。经营规模适度扩大,1960年奶农户有41万户,2007年降到2.5万户;户均饲养奶牛1970年为5.9头,2007年达到了62.7头。

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以“农户+农协+企业”为主。以日本为例,协会可以在畜产品生产和流通方面,对生产经营进行指导,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销售产品。

(4)现代草原畜牧业模式,以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和乌拉圭为代表。

现代草原畜牧业模式,主要是指以天然草地或人工草场为基础,围栏放牧为主,资源、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畜牧业类型。以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和乌拉圭等为代表。

这些国家和地区草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适宜牛、羊等草原畜牧业发展。

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是“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企业”,专业协会服务较为完善,如澳大利亚肉类畜牧协会、全国羊毛协会、羊毛销售经纪人协会等。

世界畜牧业发展特点

1、大力推进规模化、工厂化饲养

2008年美国规模100头以上的奶牛场占全国总数23.2%,饲养着全国75%的奶牛;年出栏2000头以上的猪场占全国的11.8%,出栏量占全国的85%。1974年美国有奶牛场和养猪场约40万个和47万个,2008年以减少到6.7万个和7.3万个,而牛奶和猪肉产量却大幅增加。

2、不断优化畜禽产品结构

发达国家的奶类产品比例近年来虽呈现下降趋势,但其仍占绝对优势地位,蛋类比重均在1%-3%的水平,相对于奶类产品和肉类产品而言其比重极小。

在肉类中,牛羊肉比例普遍下降,禽肉比例均呈上升趋势且速度较快。

3、对生产者实行补贴制度。

欧盟国家队畜牧业采取直接补贴政策,主要集中在奶牛和肉牛上,丹麦每头奶牛或小母牛补贴200欧元,对肉牛补贴150-300欧元,肉牛屠宰补贴50-80欧元,其他动物屠宰补贴39欧元。

澳大利亚政府采取直接价格补贴和间接价格补贴两种形式,实施畜产品补贴,直接价格补贴率一般为2%-6%;间接价格补贴一般为4%-30%,通过向消费者征税(如2000年7月1日实施的GST,即消费税)建立产业基金来补贴出口商。

4、高度重视畜禽养殖科技进步

畜牧业先进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是发展畜牧业的强大动力。

目前,国外大型育种公司已经在使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开展动物遗传改良,加大研究投入力度,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基因应用于育种实践,这已成为当前发达国家动物育种工作的主流方向。

我国畜牧业发展形势

(一)发展历程

改革起步:缓解城乡居民“吃肉难”问题(1978-1984年):改革开放后,畜禽养殖业经营体制开始转变,形成“国营、集体、个体“等各种经济成分共同推动发展的格局,生产开始快速增长,为后期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快速发展:满足唱响居民“菜篮子“产品需求(1985-1996年)以畜禽产品经营体制和价格双放开为特征,畜禽养殖业步入了市场经济轨道,生产潜力得到极大的释放。

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阶段(1997-2006年)

畜禽养殖业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产业整合速度加快,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转型升级:向现代畜牧业转型阶段(2007年以来)

2007年以来,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畜禽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为目标,国家加大了支持力度,加强了宏观调控,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良种覆盖率逐步提高。

(二)发展成就

1、养殖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逐步加强,发展方向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环保并重,正由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转变。

2、扭转了养殖产品长期短缺的局面,保障了国家食物安全;

3、改善了国民的膳食结构,提升了城乡居民营养水平和身体素质;

5、率先实行了市场化改革,引领了农业产业制度变迁;

6、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畜禽产品进出口额快速增长。

(图1)注:1978-2010年阶段,猪肉消费比重下降,牛肉先增加后稳定,羊肉相对稳定,禽肉呈增长态势

(三)对未来畜产品供需的预测

(图2):生产预测

(图3):消费预测

(图4)供需平衡预测

预测供需平衡关系将会是如下情况:

1、肉类总体能保持供需基本平衡,个别品种需要通过进口来调节;

2、蛋类产品基本保持自给;

3、奶类存在一定缺口,未来这一缺口还可能加大;

4、长期来看,可以考虑主动进口一部分畜产品以减少国内畜牧业对国外饲料特别是大豆的依赖,减少国内环境的污染。

(四)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总体趋势:

1、植物农业向动物农业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1978年全国畜牧业产值为209.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15%左右。2007年全国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6125.2亿元,占农业的比重已上升到33.0%。目前,世界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为40%左右,我国仅为1/3,畜牧业比重继续上升的趋势不可逆转。

2、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规模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农户分散养殖的生产方式仍占主要地位。进入2005年以来,规模化出现加速趋势。2010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34%、82%和28%,比2005年分别提高18、16和17个百分点。我国畜牧业规模化水平同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规模化成都进一步提高是我国养殖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3、生态绿色畜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

国外通过“有机畜牧业“生产的肉类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有机副产品的消费也与日俱增。中国近年来也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黄羽肉鸡和地方特色猪肉开发取得很大进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绿色、生态和有机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4、产业化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

欧洲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采取“家庭农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企业“模式。日本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是“农户+农协+企业“模式。美国畜牧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主要是以“农户+公司的合同制“为主。中国的畜牧业一体化将由“公司+农户”向“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向发展。

5、低碳畜牧业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2000-2007年,我国畜牧业平均每年甲烷排放总量1002.2万吨,其中畜禽肠胃发酵甲烷排放834.5万吨,畜禽排泄物甲烷排放167.7万吨,甲烷排放总量约占全球畜牧业甲烷排放量的9.68%;平均每年氧化亚氮排放总量57.7万吨,约占全球畜牧业氧化亚氮排放量的15.7%;畜牧业排放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总量折合成CO2达29.81亿吨。

下阶段的发展机遇

畜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继续增长;国家及地方畜牧业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面临的挑战:

1、主要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2006年以来价格波动较大);

2、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病毒变异加快)

3、生态环境制约日益凸显(2007年COD排放占41.9%);

4、饲料资源紧缺问题不容忽视(饲料粮占40%以上、大豆进口依存度已超过70%、鱼粉、合成氨基酸进口依存度分别为70%和60%以上);

5、草原保护与畜牧业生产之间矛盾仍然突出:草原退化程度进一步加剧,中国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严重退化草原近1.8亿公顷。全国退化草原的面积以200万公顷的速度扩张,天然草面积每年减少约65-70万公顷。草原超载过牧严重,2010年,主要牧区草原超载率仍在30%左右、北方草原平均超载达31.8%,部分地区的牲畜超载率甚至达到80%。草原灾害频发且防灾减灾能力有限,近十年来,平均每年鼠害面积约4000万公顷,虫害面积2000多万公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

6、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繁殖效率太低,能繁母猪多养一半。肉鸡死淘率高达30%左右。个体生产能力低。流转土地租金、人工成本等生产要素普遍上涨。国外产品大举进入国内市场。

7、经济进入新常态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国家化和信息化对我国农业和畜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畜牧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主要由外部决定;畜产品消费也由经济增长所决定。包括农产品贸易的汇率也主要由外部决定。

GDP增长对畜牧业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减少供给,增加需求,从而引起肉类价格上涨。

猪肉价格的大幅度变动都发生在GDP高速增长或停滞时期。每当GDP增长速度超过10%时,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都要经历一次大的高峰期,反之,进入低谷。

(1)经济减速换挡对生猪产业的影响

十八大以来,中央政策力促经济的转型升级,从2012年开始,持续多年的两位数降低到今年7.5%左右的经济增速,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换挡转型期。

从1980年到2010年我国猪肉年递增速度为5.1%,人均GDP年递增速度为9%。

从生产来看,GDP减速一方面有利于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可为生猪养殖提供充足的饲料;另一方面可减缓工业和城镇化发展对养猪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的挤压,有利于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

从消费来看,按猪肉消费对人均GDP的收入弹性0.56计算,人均GDP减速1.5个百分点,可使猪肉消费增速减缓0.85个百分点,按猪肉消费量5500万吨估算,可减少消费量47万吨猪肉。

(2)反腐节约对生猪生产的影响。

从2013年开始,以中央“八项规定”为惩治腐败的措施在全国开展,节约风尚兴起,包括猪肉在内的餐饮消费由此受到影响。

2012年,我国餐饮业市场收入23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2013年全国餐饮业市场收入25392亿元,同比增长9%。与此同时,2012年猪肉产量5335万吨,比上一年增长了5.6%,2013年猪肉产量5493万吨,比上一年增长了3%。

以猪肉消费5500万吨的30%为户外消费计算,户外猪肉大约为1650万吨,餐饮业增速下降4个百分点对猪肉消费所造成影响就66万吨。如果户外消费比重若为40%,消费减少量约为88万吨左右。

总体来看,经济减速和八项规定共使猪肉消费减少113-135万吨,占总消费梁的2.1-2.5%。

目前,我国畜产品价格低迷,在不发生大的疫情的情况下,受GDP中速运行的制约,我国畜产品的生产和价格虽然有所波动,但幅度可能小于历史水平。在新常态下,我国未来畜牧业将进入稳定转型发展时期。

畜牧企业未来投资的道路选择

1、关于产品结构:

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在社会经济发展进入相对平稳发展阶段后,畜禽产品中肉、蛋、奶结构总体稳定;肉类产品中,牛肉下降,禽肉明显上升。

从我国未来发展趋势看,畜产品结构应该坚持“稳定增长生猪和禽蛋,适时发展草食畜禽,大力发展禽肉和奶类。”

2、关于发展模式

当前,世界各国畜禽养殖业规模化进展持续加快;

根据我国资源和环境特点,畜禽养殖业必须贯彻生态循环理念,坚持走农牧结合、适度规模、标准化集约化经营道路,不同地区应根据其资源、市场、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在产品价格超过国际价格的情况下,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

3、关于区域布局:

生猪和家禽生产向粮食主产区集中;

牛肉生产以农牧交错带为主要繁殖区,粮食主产区集中育肥;

奶类生产仍以北方为主,推进南方加快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改变“北多南少”的局面。

4、关于组织化

当前,发达国家畜禽养殖业的组织模式以“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企业”和“社区合作社+企业”为主;

我国目前以“公司+农户”为主,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上,加快专业合作社和合作社企业发展。

5、关于发展政策:

从各国情况看,政府扶持和调控是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经验;

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强化对生产的财政补贴,加大对科技研发与推广的扶持,加大畜牧业环保支持力度,完善稳定价格调控机制。

6、企业如何发展?

首先,要从解决产业发展现存问题中找发展、找红利。

通过对农业生产结构、增长方式的调整和科技进步:牛羊肉不足、优质高档产品不足、繁殖率和个体生产能力不足。

有效应多劳动力短缺、农产品贸易不平衡、疫病防控和农业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等问题也会产生红利:机械化、生态化。

其次,要从农业产业化模式中找发展、找红利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品牌,壮大企业。

(2)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理顺各主体之间利益关系。

(3)创新商业模式:向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可推广可复制的标准化模式(畜舍标准化)、互联网思维。

第三、要从企业变革中找发展、找红利

(1)重建公司治理架构。

(2)做好战略管理。

(3)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4)加强产业链的管理能力。

第四,要从走出去对外投资中找发展、找红利

优先考虑“一路一带”,寻找劳动力、土地和饲料资源便宜的地方。

(1)熟悉国外农业发展现状和动态。

(2)注重做好投资的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

(3)实现经营和人才管理的本土化。

(4)建立符合当地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商业模式。

(5)注重维护企业的社会形象,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根据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王济民在“新常态下畜牧业发展论坛”(于3月28日由广东大华农举办)上的讲课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仅供参考。整理者:养猪信息网彭智毅】

作者:养猪信息网彭智毅

原标题:世界及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畜牧企业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THE END
1.从传统到现代牛羊生产技术演变历程从传统到现代牛羊生产技术演变历程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业作为支撑经济、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产业之一,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畜牧业领域,牛羊生产不仅是肉类和乳制品的主要来源,也是农业综合利用的一大亮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牛羊生产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始简单的手工https://www.p0c6eq62u.cn/niu-yang-yang-zhi-ji-shu/246881.html
2.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养殖业的历史与成就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养殖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巨大飞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禽类生产国,拥有庞大的农户群体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养殖https://www.kbtob.com/xue-shu-bao-gao/544976.html
3.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养殖业的历史与成就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养殖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巨大飞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禽类生产国,拥有庞大的农户群体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养殖https://www.zhanseog.com/ke-pu-dong-tai/538357.html
4.农业生产广泛的农作物种植与畜牧业管理农业生产广泛的农作物种植与畜牧业管理 什么是农业? 农业指的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在很多人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概念。然而,深入探讨这一领域,我们会发现它涉及到非常广泛和复杂的内容。 农业生产的历史与发展 从古代开始,人类就开始尝试种植粮食作物以满足基本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掌握了更高效的耕作https://www.l0dm1h3tk.cn/miao-mu-zhong-zhi/562302.html
5.秘密的绿茵揭开中国养殖业未来的神秘面纱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中国养殖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传统的小规模家庭农场到现代化的大型畜牧企业,养殖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层面的多重挑战与机遇交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成长潜力。 一、中国养殖业的历史回顾 自古以来,农业一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石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家族式小规模生产向集体化和机https://www.fikyjuyw.cn/nong-ye-zi-xun/540455.html
6.中国肉鸡产业40年:变革中的崛起与展望二、发展历程回顾:各阶段的奋进之路 (一)起步萌芽期(1978 - 1996 年)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肉鸡产业带来生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户有了养殖热情。此时,“公司 + 农户” 模式崭露头角,如正大集团率先在深圳建合资饲料厂,配套种鸡场与技术服务体系,与农户签约提供鸡苗、饲料、技术,回收成鸡http://hebxmw.com/view.asp?nid=44109
7.简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4)文明的前兆:农业和畜牧业分工后,出现了制陶、纺织、酿酒等活动,同时由于金属冶炼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手工业的出现。手工业使人类在生产工具的制造上产生了重大进步,它推动了我国向文明时期的转变。这一时期出现的绘画、雕塑、舞蹈、记事符号、图画符号等文化艺术,为我国后来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https://m.sohu.com/sa/225056503_100125537
8.专题08古代文明的产生和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在人类早期发展中,随着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文明时代。世界最早的文明主要诞生在大河流域,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古代农耕文明的不断发展,使文明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到古希腊城邦的殖民扩张,从波斯帝国到亚历山大帝国,从孔雀帝国到罗马帝国,各地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17pt3598ct10607n288949.html
9.物联网之RFID一简述国内外rfid的主要中间件产品及主要特点。? 减少风险和可能性:畜牧业通过使用RFID跟踪其牲畜,可以尽量减少肉类制品相关疾病爆发的风险。 供应链中的RFID: Oracle-RFID应用软件包: RFID启动货运与接收: RFID产业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计算机的发明形成了信息技术的第一次产业化浪潮;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发展创造了第二次信息技术产业化浪潮;而今,以物联网为代表https://blog.csdn.net/xp562870732/article/details/110531076
10.课程本小节重点内容包括家畜驯养与驯化的历程,人类祖先在早期畜牧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强调了畜牧业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 ●8.2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驱动力 本小节重点内容包括近现代畜牧生产发展的过程与现状,以及畜牧业快速扩张的主要社会与科技驱动力,进一步加深人类活动对畜牧业发展影响的认知 ●8.3畜牧业生产与https://www.chinaooc.com.cn/course/63604dbb96788f54b76772fc
11.解读:新中国成立70年汪清县畜牧业发展情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一系列惠牧政策,促进畜牧业从分散饲养到规模养殖,从传统粗放经营向现代经营管理的转变,全县畜牧业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生产结构调整优化,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历程http://tjj.jl.gov.cn/tjsj/sjjd/201911/t20191105_6130650.html
12.历史的车轮1976年至1978年对磁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约6000余种,为寻找我国更早的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贵的线索。在遗址发现了两座房基址,均为半地穴式房屋。在房基遗址器物中,有一烧土块,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纹,说明当时已编制苇席。磁山遗址还发掘出https://www.jianshu.com/p/806c16d6d255
13.民望历程荣获"畜牧业十佳品牌"奖2023年09月 2023年9月15日荣获由河南省家禽业协会主办的第35届中原畜牧业交易博览会评选的“2023年度河南省畜牧业十佳品牌奖”。 荣获"突出贡献企业"奖2023年07月 2023年7月荣获由河南省生猪产业协会评选的“第二届河南省畜禽种业发展突出贡献企业奖”。 http://www.mw5a.com/html/about/progress/
14.畜牧业发展录2畜牧业发展历程UNDERWORK3畜牧业发展模式WORKHARVEST4畜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FUTUREOUTLOOK5UND ERWORK6添加标题WORKHARVEST解决方法第一章畜牧业的重要性一、畜牧业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 一、畜牧业的重要性畜牧业:是指用放牧、圈养或者二者结合的方式,饲养畜禽以取得动物产品或役畜的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0326/15/28718686_1118416737.shtml
15.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超全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http://www.gaokao.com/e/20181212/5c10ab52d6faf.shtml
16.周景文:发酵工程技术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近30年来,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新时代发酵工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使得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发酵工程实现更多的目标,实现对其他行业的支撑作用,如医药行业、食品工业、农业和畜牧业、能源与材料、纺织、造纸与皮革工业、日化行业、环境生态等。进入21世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矛盾日益https://www.antpedia.com/news/59/n-2869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