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养造就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畜牧兽医专业群建立“五大平台”,提升教师的“五项能力”。
一是创新产教融合模式,牵头建立首个生猪产业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和国家现代猪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同时强化党建引领,学院第一党支部入选了教育部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不断提升专业群行业“领军能力”。二是建立专业群教师发展中心,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制个性化、专业化培养方案,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三是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组织企业、行业专家进校交流,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互兼互聘常态化运行机制,打造具有技术技能优势的校外兼职教师团队。四是建立生猪产业创新学院,改革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制定开展“双师”型教师和“骨干教师”提升计划,开展聚焦现代生猪产业高端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五是采取“田间创客”行走式教学、“田间保姆”家访式传技、“田间农博”问需式答疑等有效举措,通过送教下乡、科技下乡、服务下乡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实现教师服务能力提升的目标。2023年,畜牧兽医教师团队被教育部立项为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
构建打造生猪产业实训平台
畜牧兽医专业群积极响应国家“双高”政策,适应生猪产业发展,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各类特色育人实训平台的有机融合。
打造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
为实现以区域性协同创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学院与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牵头,汇聚国内外优势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共同组建“重庆生猪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
生猪产业协同研究院通过创新体制机制,采取政府帮扶、高校支持、机构合作的模式,打通政策链、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协同通道,实现跨部门、跨地区协作,分领域组建合作创新联合体,组织实施专项技术攻关。学院加强了科技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的链内融合,形成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企业提升”体系,合作开展现代化猪场设计建设、生猪养殖、繁殖与改良、猪场生物安全、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科研项目研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同时,学院积极发挥产业、企业、学业共同集聚作用,融合生猪大数据平台建设,深入挖掘三峡库区生猪养殖信息,推动生猪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档升级;以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为纽带,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生猪健康养殖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库咨询。
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畜牧兽医专业群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己任,开展了“厚植‘一懂两爱’‘三农’情怀、师生社会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活动。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利用课堂教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一懂两爱”三农情怀灌输到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服务乡村振兴意识。畜牧兽医专业群组建“乡村振兴实践团”和“乡村振兴促进团”两个团队,先后开展科技支农、科普宣讲、调研献策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服务乡村振兴。
同时,专业群组织师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开展万州区百万生猪生态养殖项目调研和技能提升项目,聚焦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万州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助推“职教出海”提升国际影响力
畜牧兽医专业群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立足生猪全产业链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引进来”服务“走出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学院立足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通过文化、课赛、校企“三融合”,创新“扶贫”人才路;结合产业发展态势,通过课程、标准、教材“三输出”,铺就“扶智”减贫路;汇聚多方资源,通过学院、基地、教师“三协同”,奠定“扶业”致富路;搭建海外合作平台,通过培训、指导、帮扶“三推动”,助力“扶志”产业路。
在此基础上,学院创新融合国内外优质资源,制定国际职业标准,全方位推动“职教出海”,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智力支持,通过国际合作铺就“减贫之路”,专业群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引领生猪产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聚焦未来发展,学院继续围绕提高生猪产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搭建产教融合“生态圈”,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打造成为西南地区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
原标题:打造畜牧兽医高水平专业群培养产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