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

思考题【名词解释】【温热环境】指直接与家畜体热调节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的综合。

【温热】环境是指直接与家畜体热调节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

【小气候】指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同,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

【产热调节】指在热调节中使产热增加或减少的反应。

【散热调节】指热调节中使散热增加或减少的调节。

【气温日较差】指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之差。

【等热区】指恒温动物仅仅依靠物理调节就能维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

【临界温度】指气温下降,畜体散热增加,必须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这个开始提高代谢率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过高温度】指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体温升高,代谢率也提高,这个因高温引起代谢率升高的外界温度称为过高温度。

【舒适区】指在等热区的某一温度范围内,家畜代谢产热正好等于散热,不需要进行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时的温度范围。

【露点】指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而且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此,时水汽析出形成露水,此时的气温称为露点。

【相对湿度】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

【绝对湿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

【饱和差】指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差。

【有效温度】指能较有效代表环境温热程度的空气温度,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对畜体热调节产生相同影响的空气温度。

【温湿指数】指是气温和气湿相结合以估计炎热程度的一种指标。

【风冷指数】是指由气温与风速相结合评价寒冷程度的指数。

【适应】是生物体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有利于生存和生产的生物学反应或遗传学改变。

【应激】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气候】服习指本来对某种气候不适应的动物,因反复或长期处于该动物生理所能忍受的气候环境中,在数周内引起散热和产热等生理机能的变化,使各项生理指标和生产性能逐渐趋于正常,而能习惯于这种气候环境。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提纲家畜环境卫生学是由环境科学、动物科学以及生态学、建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新兴学科,是动物生产(动物科学)和动物兽医学的专业基础课程。

家畜环境卫生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家畜(家禽)与外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制定利用、保护、改善和控制畜牧场和畜舍环境的措施。

其目的在于为家畜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保证家畜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产力,充分发挥家畜的利用价值,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其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家畜环境生理,讲述外界环境因素的组成,各种环境因素的特征,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及其对家畜的影响;二是家畜环境控制,阐述畜牧场选址,规划,布局,畜舍设计及畜牧场畜舍环境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三是畜牧场环境保护,研究如何消除外界环境对畜牧场的污染及畜牧场对外界环境的污染,防止畜产公害。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应该重点掌握畜牧场热环境因素对家畜的影响规律、畜牧场规划设计及畜舍环境的改善和控制措施;家畜场卫生防疫及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一般掌握畜牧场光环境、水环境及其它环境因素对家畜生产性能与健康的影响;了解畜舍的基础设施与设备及畜牧生产中的污染控制;掌握环境气象指标、舍内有害气体的测定方法,了解水质卫生评定的常规方法;了解畜牧场环境卫生评价的有关测定方法。

为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一、复习思考题1、何谓热环境?是指直接与家畜体热调节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包括热辐射、温度、湿度、气流等,它们是影响家畜健康和生产的极为重要的外界环境因素。

2、等热区理论对畜牧生产有何指导意义?1.为畜牧生产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2.为畜牧的热工建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3.为动物育种提供依据。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对家畜的生存和发展有明显、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对家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些必不可少的因素,称为生存条件。

3.主导因子:家畜的生存条件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4.耐受限度:每一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适应范围,这一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幅度就是耐受限度。

5.限制因子:在特定环境条件中,使某一生物的耐受达到极限,对其机能、活动以至地理分布起直接限制作用的环境因子。

6.生态价:生物种的生态价值,即生物种对外界环境适应幅度的大小。

7.生态型: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同一物种,由于长期受着不同环境因素的作用,常常形成一些适合于当地环境条件的种群,这些种群叫做生态型。

8.潜热:蒸发方式散发的热量包含在水汽中,不能直接用测热仪测定,所以叫非可感热或潜热。

9.临界温度:环境温度超出动物等热区,动物代谢率开始升高时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10.适应:指生物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行为生理和遗传的反应。

11.表型适应:动物在环境条件刺激下产生的体型外貌特征的适应性变化。

12.习惯:动物受到同一环境条件的反复刺激,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不产生反应,这种现象称为习惯。

13.风土驯化: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

14.生理学节律:受气候因子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动物在行为、生理上出现相应的有节律的季节交替和昼夜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生理学节律。

15.生物钟:动植物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受到内部某种计时功能的控制,这种内部计时称为生物钟。

16.生态锥体:指生态系统中顶部尖而底部宽的锥体状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

17.营养级:生态学上将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8.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过程。

19.叶面系数:是反映光合作用面积的指标,即叶子总面积对植物占地面积的倍数。

2014年家畜生态学每章复习指导资料题型:单项选择题16个;多项选择题5个;名词解释5个;判断分析6个;。

简答题;论述题。

重点强调:1、判断分析题无论对合适错,必须叙述分析给出原因,否则不得分。

判断分析题属于比较难得部分,并且是阅卷老师判断学生是否掌握的关键部分,也是能否及格很重要的部分内容。

注意不要交白卷。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不属于家畜非生物环境因素的是()。

①土壤②水③空气④草木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影响家畜的环境因素是有机体环境因素②影响家畜的环境因素是非生物环境因素③影响家畜的环境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④影响家畜的环境因素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因素3、大气层的最低层是()。

①平流层②对流层③中间层④热成层4、对家畜的生存具有直接作用的因子称为()。

①生存条件②生态因子③主导因子④限制因子5、生态价高的品种为()。

①良性种②劣质种③广适性种④狭适性种6、培育各种畜禽的生态型,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畜禽的()。

①生产性能②繁殖性能③适应性④经济价值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生物圈不包括大气圈②生物圈包括整个大气圈③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全部④生物圈包括整个水圈8、在生物的耐受范围以外()。

①生物不多②没有生物③生物可以慢慢适应④生物仍然较多9、历史上最早记载关于家畜与其外界环境的书籍是()。

①《齐民要术》②《周礼》③《本草纲目》④《农政全书》二、多项选择题1、使用添加剂提高家畜生产性能符合()。

①耐受性定律②最小因子定律③因子综合作用规律④生态因子可调剂性定律⑤限制因子定律2、下列哪些因素为家畜的生物环境因素()。

①空气②蚊蝇③土壤④树木⑤昆虫三、名词解释1、家畜生态学:2、家畜生态现象:四、判断改错1、家畜生态学包括家畜与人的关系。

()2、家畜的生存环境中,家畜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纲要绪论一、概念1、家畜环境: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家畜的自然与社会因素之总体。

2、家畜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畜禽作用和影响的基本规律,并依照这些规律制定出利用、控制、改善和保护环境措施的一门学科。

是由环境科学和动物科学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新学科。

3、畜牧生产存在四大限制因素包括:品种、饲料、疫病、环境,四种限制因素占比例分别为10%~20%、30%~40%、20%~30%、10%~20%。

二、简答1、家畜环境因素的分类(掌握)(1)物理因素如温热、光照、噪声和畜舍等。

(2)化学因素如空气、土壤、水中的化学成分。

(3)生物因素如环境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4)社会因素如畜群群体间关系和人类社会条件等2、环境与家畜生产的关系(掌握)(1)环境影响家畜:自然环境对家畜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家畜的影响(2)家畜对环境的影响:家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家畜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第一章适应与应激一、概念1、适应:生物体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有利于生存和生产的生理机能反应或遗传反应。

2、良好的适应的表现→体重无明显变化、繁殖力不降低、发病及死亡率不高、能保持良好生产性能(畜禽适应的最重要标志)。

3、适应的类型:行为适应、形态适应、生理适应、遗传适应。

4、应激: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5、PSE(pale,soft,exudative)6、DFD(dry,firm,dark)二、简答1、适应的基本原理(1)伯格曼法则:指动物体型与气候的关系。

即同种恒温动物,居住在热带的体型较小,居住在寒带体型较大,而且体型趋近于圆形。

(2)爱伦法则:寒带动物身体末梢部位如四肢、耳朵、尾巴等较小,减少散热,热带动物这些部位较大,以增加散热的体表面积。

(3)威尔逊法则:主要指动物体表的表皮绝缘层与气候的关系。

寒冷地区的动物具有较密、较厚的被毛和很厚的皮下组织;炎热地区动物,毛短,轻而且有光泽。

普通畜牧学复习提要第一部分动物营养与饲料1.构成动植物体的成份及其差别构成动植物体的成份有水分、无机物(矿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核酸、有机酸、维生素。

动植物差异最大之处在于:植物干物质中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既是结构物质,又是植物体的储备物质,而动物干物质中主要是蛋白质。

构成动植物体的化学元素:C、H、O、N含量最多,占动植物体干物质重的90%以上,以有机化合态存在,Ca、P、K、Na、Mg、Cl、S为常量元素,各占机体百分之几至万分之几,除S外都以无机化合态存在。

含量少,即微量元素有Fe、Cu、Co、Zn、Mn、I、Se、Mo、Cr、Ni、V、F、Sr等。

2.植物体各部位的成分及特点籽实——胚乳:淀粉含量多,维生素含量极微外皮:淀粉含量少,纤维素含量多,蛋白质、B族维生素、脂肪、矿物质含量较多胚:蛋白质、脂肪最多,纤维素含量最少由此可见,谷物籽实如小麦加工副产品中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多。

大豆、花生、绵籽等油料籽实榨油后的副产品其蛋白质含量很高,且易于消化。

燕麦加工副产品含大量外壳、纤维素含量高,可消化营养价值均降低3.在动物营养方面,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及其营养特点(1)单糖:丙糖、丁糖、戊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己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庚糖葡萄糖是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构成单位;果糖是所有碳水化合物中甜味最重的糖。

(2)二糖:蔗糖:植物组织糖类运输主要形式;麦芽糖:淀粉降解而生成的中间产物(3)三糖、四糖等棉籽糖是三糖,在动物消化道中不能吸收,在大肠微生物发酵下产生H2+CO2而排出体外。

(4)多糖:①淀粉:籽实中含量最多;②糖原:主要是肝糖原,常占鲜肝重的10%左右,是动物的营养储备,糖原在血液中浓度的升降可以调节血糖含量。

③纤维素:作为结构物质,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溶于水,吸水膨胀。

亦不溶于稀酸、稀碱,在强酸作用下分解产生葡萄糖。

④半纤维素:可溶于稀碱,在稀酸溶液中可水解而产生戊糖和己糖。

2014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重点)2014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一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对家畜的生存和发展有明显、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7.生态型: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同一物种,于长期受着不同环境因素的作用,常常形成一些适合于当地环境条件的种群,这些种群叫做生态型。

第一章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纬度的地带性:光照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经度的地带性:湿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垂直地带性:地形、海拔高度不同,出现垂直地带(乞立马扎罗山)2、最小因子定律在植物所需要的各种养分中,如果有一种达不到需要量,尽管其他各养分都满足甚至超过了需要,这一不足的养分就成了最小因子,使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

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木桶效应)3、耐受性定律每一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适应范围。

这个范围的上限,就是生态学上的最大量,下限就是最小量;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幅度就是耐受限度。

在耐受限度内,有一个最适合于该种生物的区域,称为最适范围。

4、限制因子某种环境因子中,其影响如果超出一种生物的极限的时候,即成为限制因子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和可调剂性不可代替性: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生存条件如光、热、水、气、无机盐等,动物生长所需要的生存条件如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水、矿物质等,都是缺一不可的,否则就会导致生活失调,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而且,任何一个因子都不能由另外的因子来代替。

幼畜缺乏维生素D则发生佝偻病,缺乏维生素A则发生夜盲甚至瞎眼,这些都只能通过补充相应的维生素来预防或治疗,不可能由任何其他因子来代替。

可调剂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情况下,因子之间存在着补偿作用,或叫做生态因子的可调剂性。

例如,光照不足时,植物之光合作用效率下降。

这时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光合作用效率,弥补光照不足的缺陷。

但是,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不是经常的或普遍的,而且调剂只能起到部分补偿作用。

这种调剂,绝不等于因子之间的相互代替6、生态价生态价就是生物种(或品种)的生态价值,具体指的是生物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幅度的大小。

7、生态型第二章1、适应2、良好的适应表现3、适应的基本原理(格罗杰法则、白格曼法则、威尔逊法则、白纳德法则、)4、适应的类型第三章1、农业制度对家畜分布的影响2、中国牧业分区(二个大区)3、为什么说水热条件是对家畜生态分布影响最大的外界环境因素4、你认为,社会环境因素中哪些对畜牧业影响最大举例说明。

牛一、名词解释1、吉尔-涅尔度:以酚酞为指示剂,中和100ml牛乳所消耗0.1NNaoH溶液的ml数,单位T。

2、发生酸度:由于乳酸增加而增加的酸度。

3、总酸度:自然酸度与发生酸度之和。

4、乳酸度:计算公式为:0.1NNaOHml数χ0.009乳酸%=χ100供试牛乳重量正常牛乳为:0.15—0.16%5、泌乳单位:由乳腺泡、细小乳导管、中等乳导管、粗大乳导管、乳池所构成的具有泌乳功能的单位,近似于一串葡萄。

6、泌乳(Secretion):乳腺上皮细胞吸收来自血液的营养物质合成乳汁,泌入腺泡腔的过程。

7、排乳反射:当犊牛吸吮或人工挤乳时,引起乳房容纳系统紧张度的改变,排乳中枢兴奋,垂体后叶分泌催产素进入血液,乳导管平滑肌收缩,导致储存在腺泡腔和细小乳导管中的乳汁迅速通过粗大腺导管而流向乳池,这一过程称为排乳反射。

8、标准乳:也称乳脂校正乳(Fatcorrectedmilk,FCM),一般国际上以乳脂率4%作为标准2312166318@..coM:泌乳期产奶量F:平均乳脂率9、排乳速度(Milkingspeed):以每分钟排出的奶量(kg)为准。

12、胴体重:屠宰、放血、剥皮以后截去腕关节以下的前肢、飞节以下的后肢、头、毛、内脏(不包括板油和肾脏),剩余部分的(即胴体)重量。

13、屠宰率:胴体重占屠宰重的百分率。

14、熟肉率:取腿部肌肉1kg,于沸水中煮沸120分钟,取出后立即称重。

(屠宰后两天进行)。

煮后重熟肉率(%)=————————χ100煮前重15、输精的标准:指一次输入母牛生殖道内的精液量及其中所含呈直线运动的精子数。

16、繁殖率:是本年度出生的活犊牛数(不包括死胎和流产的)占上年度末可繁殖的成年母牛头数的百分比。

家畜生态学填空1环境的分类(1)生态因子①生存条件(主导因子,非主导因子)②非生存条件(2)非生态因子2.最适范围并不一定位于耐受限度的正中央。

它一般偏向于耐受上限3.动物的表型适应可以划分为解剖学、形态学和生理学的适应4.遗传适应的最大特点是在对环境的适应反应中伴随有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是定向的变化,它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得以实现。

5.对一个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具有影响的三种因素是遗传漂变、突变和迁移6.适应分为表型适应,遗传适应(形态适应,生理适应)7.牧区和半牧区(1)草原地带(东部草甸,中部典型干草原地区,西部荒漠草原地区)(2)荒漠地带(内蒙古东部,北疆荒漠地区,南疆荒漠地区)(3)高寒地带(东部高寒草甸地区,西部与藏北高喊草原及荒漠地区,藏南山原与河谷地区东南部边缘高山峡谷地区,柴达木盆地区)8.农区(1)东北农区(三江平原地区,松嫩地区,辽河地区,)(2)华北-西北地区(华北与黄淮海平原地区,西北与黄土高原地区)(3)长江中下游农区(4)南方亚热带山丘地区(东部山丘地区,西部山丘地区)(5)华南农区9.生态系统总的说来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两大部分构成。

(1).无机环境主要由太阳能、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部分或全部组成。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则系统越稳定。

(2)在生物群落中,根据生物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以及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可将其划分为生产者(自养生物)、消费者(异养生物)和还原者(腐食生物)三大类10.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并且在通过的每一个环节中逐级递减。

家畜生态学复习题-----一个平凡的学渣1、大气圈:大气圈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其厚度约为1000km。

大气层对地球具有重要保护作用大气层根据物理特性的不同,从下向上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

大气圈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之一2、水圈:水圈是地球表面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

其中海洋面积最广,占地球表面的70.8%。

海洋水占水量的97.2%,陆地水占2.8%。

作用:(1)水圈的温度比较稳定,对于调节地球上的气候起了重要作用。

(2)所有生物都需要水。

没有水,生物就不可能存在。

(3)海洋里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海洋里的单细胞藻及其他植物,对于稳定大气层的化学组成具有重要作用。

3、岩石圈:(1)岩石圈由地壳和地幔顶部的坚硬岩石所组成,厚约70~100km。

(2)岩石圈中蕴藏着许多矿藏,为人类开发能源和发展工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3)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不仅彼此紧密贴连着,而且相互不断地渗透,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生物圈:(1)生物的种类繁多,它们分别生活在气圈、水圈和岩石圈里。

(2)在自然地理学上,把生物集中生存的这一圈层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底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3)生物圈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十分精巧的生态系统。

第二节1、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基本物质,随生物的种类和生活状况而异。

在稳定的条件下,当某种物质的可利用量紧密地接近于生物所需要的最低量时,这种物质就会起限制的作用,严重地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这一规律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这一定律可以应用到畜牧业的哪些地方?/这一规律对家畜饲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两个问题均用一下答案)。

①当饲料中缺少某些氨基酸、微生素和矿物质时,家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就会受到影响,饲料利用率大大下降;(全价饲料)②土壤中缺少某些微量元素,草地生产力显著下降。

因此,利用这一规律,注意在饲料和土壤中补充这类“最小因子”,就会大大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动科专用一、名词解释:(24分,每小题3分)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2.家畜生态学:研究家畜与其环境之间在不同层次上相互关系的科学。

3.适应:动物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形态变化或遗传反应,称为适应。

4.表型适应:动物对所受刺激产生形态、解剖、生理生化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称为表型适应。

5.遗传适应:由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作用,淘汰了不适应环境变化的个体,保留了适应环境变化的个体,使群体获得了可以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遗传特征,称为遗传适应。

6.光周期现象:动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7.动物生物学周期:动物受自然界许多周期性变化因素影响,在行为、生理及数量分布、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称为动物生物学周期。

8.临界温度:环境温度超过动物等热区,动物的代谢率开始升高时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9.潜热:蒸发方式散发的热量包含在水汽中,不能直接用测热议测定,故称潜热或非可感热10.阿伦规律: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暖地区内动物,其外露部分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称为阿伦规律。

11.贝格曼规律: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的身体比生活在温暖地区中的同类个体更大,这种趋向称为贝格曼规律。

12.约旦规律:鱼类的脊椎骨数在低温水中比在暖温水中多,此现象称为约旦规律。

13.格罗杰法则:生活在温暖潮湿地区的哺乳动物及鸟类,其皮肤中的黑色素比寒冷干旱地区的同种动物多,此现象称为格罗杰法则。

14.威尔逊法则:动物绒毛的含量与温度呈反比,粗毛含量与温度呈正比,此规律称为格罗杰法则。

15.风土驯化: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

1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7.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提纲(题型:填空、单选、10个名词解释、4个简答、3个大题;带“*”为重点考点)第一章(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环境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因素,使环境中本来的组成成分或状态以及环境素质发生了变化,扰乱并破坏生态系统与人、畜正常的生活条件,对人、畜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甚至潜在的影响。

*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在生物圈内发生迁移、转化的过程。

*应激:干扰或妨碍机体正常机能而引起生理上和行为上的非特异性反应的过程。

环境应激:家畜对干扰或妨碍机体正常机能的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生理和行为上非特异性反应的过程。

应激源:引起应激的有害环境因素。

应激反应过程:警觉反应、抵抗阶段、衰竭阶段应激反应特征意义警觉阶段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释放儿茶酚胺,分解代谢增强快速防御,惊恐反应抵抗阶段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逐渐增多,获得适应;肝糖原异化,蛋白质分解生长、繁殖、免疫受抑制衰竭阶段皮质激素分泌持续增高;肾上腺皮质衰竭;内环境紊乱机体抵抗力降低,衰竭应激对家畜的三个危害: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对健康的影响、对畜禽免疫的影响。

因不良气候所致各种生理机能的异常又恢复或趋于正常。

当不良的气候条件消失之后,动物又恢复原来状态。

*适应:动物在长期生存竞争中为适合外界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改善的表现,是经过若干年、若干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在行为、生理、解剖和形态上已发生根本的改变,并能遗传给后代。

第二章(名词解释&填空&选择)气象:指对流层所发生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雷、霜、雾、雪、电等各种物理现象。

气象因素:用作描述大气物理现象的特征量,称之。

包括气温、气湿、气流、气压、云量和降水等。

天气:一个地方在短时期内由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所构成的大气综合状态。

2014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一(重点)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对家畜的生存和发展有明显、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家畜环境卫学复习资料绪论1.家畜环境卫学概念及研究对象?家畜环境卫学:主要研究外界环境因素对家畜作和影响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制定出利、控制、保护和改造环境技术措施的门学科。

研究对象:家畜(包括哺乳动物和鸟类)及其外界环境。

2.环境对家畜的影响表现在哪些?①环境影响家畜的产:夏季温产蛋率,乐,迁移应激②环境影响家畜的繁殖季节:鸡对光周期很敏感。

光周期的变化是鸡产蛋出现淡季旺季的决定性因素。

③环境影响家畜的分布和育种:当地的态环境条件及家畜的适应性来决定的。

④环境影响家畜的态特性:在理、解剖和形态特征上的改变。

⑤家畜的发病率与季节有关:应激综合征、名热、蹄疫。

⑥环境影响畜产品的品质:猪应激综合征(porcinestresssyndromesPSS):是猪在然应激因(如运输、温、运动、争、交配、分娩等)的作下,发进性呼吸困难、烧管收缩,突然死亡,且死后迅速僵直的种综合症。

这种猪往往以异常的频率产颜灰、质地松软和向外渗出分的劣质(PSE)。

⑦环境影响家畜饲养标准的制订第章适应与应激1.适应与应激的概念应激:应激是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环境的超常刺激所产的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适应:适应是指物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产的理机能的反应和遗传的反应。

有利于缓解物的理紧张状态。

这种反应可以使物有机体的切功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使物在变化的环境中正常地存和繁衍。

2.应激原的分类应激原:把凡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物学的或是理学的等等)都称作为应激原。

家畜育种学复习1、家畜育种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容(P4)主要任务:研究家畜的起源、驯化;品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品种资源的调查、分析、保护、开放和利用。

研究家畜生长发育的规律,主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和遗传规律,生产性能测定的组织与实施方法。

研究对现有品种遗传改良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包括选种选配的理论、方法,优化育种规划的方法等。

研究培育新品种和新品系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与方法。

研究保证家畜育种工作科学高效进行的组织、措施与必要的法规。

主要内容:1.发现或者创造变异(测定体系记录体系)2.分析变异选定个体(选种方法与理论)3.优良基因的扩散(选配与繁育体系)2、家畜的起源(P6)3、家畜在动物分类学中的地位(P7)4、品种、品系的区别(P12)品种(breed)-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遗传性能比较一致-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饲养条件-生产符合人类需求的产品:肉、蛋、毛-举例:大白猪、荷斯坦奶牛、纯血马品系(strain,line)-品种内的一种群体结构形式-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个群体经过近交获得在某些性状上具有遗传性能比较一致的后代源于同一头系祖(通常为种公畜)的畜群ω具有与系祖类似的表型特征和生产特性ω符合品种标准5、影响群体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1.突变2.迁移3.选择4.遗传漂变6、质量性状、数量性状的比较(P29)7、数量性状遗传基础:微效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基因座(QTL)(P30)8、微效多基因假说:数量性状是由大量的、效应微小而分类的、并且可加的基因控制,这些基因在世代相传中服从孟德尔原理,即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以及连锁互换规律,这些基因间一般没有显隐性区别。

(P30)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对数量性状产生影响的基因座或基因簇(染色体片段)9、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P31)10、基因的3种效应:1.基因的加性效应2.等位基因的显性效应3.非等位基因间的上位效应(P32)11、母体效应:母亲个体间差异等的影响,使得它们的表现比非同胞间的相似性增加,这一般称之为母体效应。

2.应激:干扰或妨害机体正常机能而引起生理上或行为上反应的过程3.生产环境强度:是指在生产中不至于导致家畜生产力明显下降以及健康状况明显变化的度。

4.大气污染:指在大气的正常成分之外又增加新的成分,或者使原有某种成分骤然增加,对人、畜和其它生物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会引起自然界发生某些变化的现象。

5.通风:高温情况卜,通过加大气流使动物感到舒适,以缓解高温对家畜的不良影响6.换气:畜舍密闭情况下,引进舍外新鲜空气,排除舍内污浊空气7.温室效应:CO2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过而到达地而,从而使地温和低层大气的温度增高。

但却不允许地表的长波辐射透过,从而阻止热辐射扩散到高空中去,致使大气的平均温度增高,这称之为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8.阳伞效应:由于空气中尘粒增多而引起气温卜降的现象。

9.采光系数:是评价动物房舍内自然光环境优劣的指标。

(=窗户的有效采光而枳/畜舍地而而积)10.等热区:恒温动物仅仅依靠物理性调节就能维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叫等热区。

11.舒适区:在等热区内,当产热正好等于散热,动物甚至不需进行物理和行为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的温度范围。

12.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含有水汽量与空气中可容纳的最大水汽含量(饱和湿度)之比。

13.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实际质量,单位为:克/立方米。

14.贼风:即是一股温度低且风速大的气流。

15.畜体热平衡:是指动物体产热速度等于散热速度,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状态,是恒温动物保持体温恒定的前提。

16.体增热:动物摄食后身体产热的增加量。

17.适宜温度是指对家畜生活和生产有利的环境温度。

家畜环境卫生学综合复习题第一章温热环境一.名词解释应激1,凡是干扰和妨碍机体正常机能而引起生理上和行为上反应的过强称为应激,它是机体的一种非持异性反应。

温热环境4,温热环境是指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气流等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是影响家畜健康和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素。

气象4,是对流层所发生的风、云、雨、雪、寒、暖、干、湿、光、声、电等各种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统称。

气象因素4,决定气象(对流层所发生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各项因素,如太阳辐射、气温、气湿、气压、气流、云量和降水等称为气象因素。

气候4,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既包括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极端或特殊天气状况。

这种天气变化规律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

小气候4,在小范围内,由于下垫面(也称作用面)构造和特性不同.使热量和水分收支不一样,或人类与生物的活动,形成近地层与大气候所不同的特殊气候。

畜舍小气候1,指畜舍内部的气象状况。

畜舍中小气候的形成除受舍外气象因素的影响外,还与舍内的家畜种类,饲养方式、密度、垫草使用,畜舍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通风换气、排水防潮,以及日常饲养管理措施等因素有关。

体温5,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温度,是衡量恒温动物热平衡唯一可靠的指标。

一般以直肠温度作为深部体温的代表。

基础代谢热7,基础代谢在动物常称为‘饥饿代谢’。

指饥饿、休息。

温度适宜和消化道没有养分可吸收的情况下的产热量。

也是动物的最低产热量。

隐汗蒸发10,又叫渗透蒸发,即皮肤组织水分通过上皮向外渗透,在皮肤表面蒸发,当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含水量增加时,渗透作用也大为加强。

生态学复习题家畜生态学复习题名词释义1.家畜生态学:研究家畜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2.生态现象:以牲畜为一面,以其生态环境为一面。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统一程中所形成的状态。

3.环境:由周围空间的各种条件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对牲畜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4.环境因素:牲畜生态环境中的单一因素。

5.生态因子:对家畜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明显的直接的作用的因素6.生活条件:在生态因素中,对牲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有决定性影响至关重要的因素7.耐受法则:对于相同的环境因素,不同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是不同的。

最佳范围也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生物有不同的栖息地的原因。

即使在同一种生物内随着年龄、生理状况的变化耐受限度和最适范围也存在差异8.主导因素:一两种牲畜的生活条件往往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对牲畜的生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导作用这些条件成为9.生态价格:生物物种的生态价值,具体指生物物种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范围10.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存环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分类群。

同一种个体在一定空间中他占据着一定的领域,是同一类个体通过时钟内的关系形成的统一体16.环境阻力:把妨碍繁殖能力的生物环境因素和非生物环境因素的抑制作用的总和称一为环境阻力17.生态位:生物体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它们与栖息地、食物和天敌的关系境因子的关系。

18.生物群落:同时聚集在某一区域或栖息地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1.生态阈限:生态系统对自然界或人类施加的干扰能够进行自动调节,但是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超出这一限度,自动调节能力就会降低或消失,出现生态平衡失调,这一限度称为失调阈限。

22.结构缺损:指生态系统缺损一个或几个组成成分,使生态平衡破坏,系统崩溃。

23.最大持续产量:在不损害资源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持续地利用某种资源所能获得的产量。

24.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角度来研究由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相互结合的复合体系,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5.系统生态学:是指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生态问题的科学。

26.最小因子定律:在动物所需要的各种养分中,如果有一种达不到需要量,尽管其他各养分都满足甚至超过了需要,这一不足的养分就成了最小因子,使动物的生长受到限制。

(木桶效应)二、单项选择题1、在生态系统中,蛙属于(D)A.生产者B.一级消费者C.二级消费者D.三级消费者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从种内来看主要是(C)。

A.疾病B.气温C.迁移D.水源3只呈金字塔形的生态锥体是(C)。

A.数量锥体B.生物量锥体C.能量锥体D.都不一定4关于生态系统,错误的是(B)。

A.热射病B.皮肤炎C.皮肤癌D.色素沉着6.下列指标一般为常数的是(C)。

A.实际出生率B.种群的死亡率C.种群的生理寿命D.生态寿命7.动物处于等热区时,(A)维持体温恒定。

A.依靠物理调节B.依靠化学调节C.依靠物理和化学调节D.不需要任何调节即可8.在解释种群增长与密度关系问题中,外因说包括(B)。

A.气候学派和行为调节学说B.气候学派和生物学派C.生物学派和遗传学说D.遗传学说和行为调节学说9.关于家畜采食特点,错误的是(C)。

A.牛总是喜食茂盛浓密的牧草B.羊善食矮短的牧草C.猪能拱取泥土下的食物D.羊喜食茂盛浓密的牧草10.家畜适应性指标应以(C)为主。

A.生化指标B.生理指标C.生产力指标D.综合指标11.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

A.浮萍B.人C.蚯蚓D.家畜12.大气层的第二层是(A)。

A.平流层B.对流层C.中间层D.热成层13.在历史上不曾存在的生态农业的提法是(B)。

A.有机农业B.再生农业C.自然农业D.生物农业14.动物适应性反应中,不属于缓慢反应的是(C)反应。

A.代谢B.酶C.内分泌D.心血管15.我国南方和北方相比,在畜产品产量上略占优势的是(D)。

A.奶类B.肉类C.绵羊毛D.山羊毛、绒16.生态农业区别于其他农业的最大特点是(B)。

A.禁止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B.追求整体效益C.追求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D.与传统农业完全不同17生物群落是(B)。

A.生物偶然的组合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C.生物随意的组合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18物群落是(B)。

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19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

A.植物的种类B.植物的高度C.植物的作用D.植物的功能20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21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22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23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2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

A.信息少B.稳定型高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链)简单25演替速度特点是(B)。

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远物种生存C.群落结构一定型D.种类数量不稳定27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

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28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有机个体29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

A.岩石圈的上层B.全部水圈C.大气圈的上层D.大气圈的下层30破坏属于(B)。

A.地区性环境问题B.全球性环境问题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D.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31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3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

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33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D)。

A.种子植物B.蕨类植物C.蓝绿藻D.真菌34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B)。

A.高等植物B.哺乳动物C.大型真菌D.蓝绿藻35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

A.树木B.鸟类C.昆虫D.蚯蚓36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A)。

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保持生态平衡C.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D.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37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A)。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C.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D.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38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A)。

A.能量越来越少B.能量越来越多C.能量基本没有变化D.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39选出正确的答案(A)。

A.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生态系统B.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封闭的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在演替初期是开放的生态系统,演替后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40温室效应指的是(B)。

A.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温室和塑料大棚,产生了对环境不利的后果B.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C.农民长期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工作,导致了与温室和塑料大棚有关的疾病D.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生产的蔬菜质量与露天农田中生产的蔬菜质量不同41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后果是(A)。

A.气温升高B.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C.海平面上升D.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破坏42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的是(C)。

A.煤炭资源B.核能资源C.森林资源D.天然气资源43下列资源属于非枯竭性自然资源的是(A)。

A.太阳能资源B.天然气资源C.土地资源D.淡水资源44下列做法不是可持续农业的做法的是(D)。

A.农、林、牧、渔多种经营B.大力植树造林,避免水土流失C.大力开展生物防治,避免化学农药污染D.大量使用化肥,保持农产品持续高产45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类群不包括(D)。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环境46下列属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是(D)。

A.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B.草原破坏导致的沙漠化C.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D.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三、简述题:1.简述影响等热区和临界温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有(1)品种;(2)年龄;(3)体重;(4)被毛;(5)生产性能;(6)饲养水平;(7)管理方式;(8)气流和湿度。

2.简述动物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适应表现。

答:表现为:1〕从解剖学和形态学方面表现为(1)体尺和体表:寒冷气候中,动物体格一般较大,皮肤皱褶较少,体表面积相对就愈小,体躯呈粗短;(2)腿、脚和耳:寒冷环境中,动物腿较短,脚上角质坚实耳较大;(3)体被方面表现为:皮肤颜色浅、厚度变厚,寒冷地区的家畜一般被毛较厚、密,外层是鬃状粗毛,内层是厚而软的绒毛。

THE END
1.农村前景最好的养殖业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养殖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科技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传统的养殖方式正在逐渐被更为高效、可持续的现代畜牧业模式所取代。这种转变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减少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为实现“农村前景最好的养殖业”奠定坚实基础。 https://www.b8y8v0az.com/liang-you-zuo-wu-zi-xun/693820.html
2.现代养殖业发展前景分析畜牧业与水产养殖的双重驱动力在全球农业生产中,养殖业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也影响着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现在养殖业什么前景最好已经成为许多人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两个方面来分析现代养殖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https://www.fikyjuyw.cn/mei-ti-bao-dao/517190.html
3.环境适宜性对畜牧业影响分析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良好的环境适宜性能够为牛羊养殖提供有利的生长和繁育条件,而不利的环境则可能导致养殖效率下降、健康问题增多乃至生产力减弱。 环境因素对牛羊生长发育的影响 气候:温暖湿润的气候是许多牛羊品种理想生长的地方,尤其是在饲料丰富且水资源充足的情况下。然而,https://www.erdqcvtxm.cn/jun-lei-yang-sheng/473555.html
4.?如何破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难点?他山之石近年来,地处“黄金玉米带”的通辽市大力实施玉米单产提升整市推进行动,同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社会化服务提升,推广应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全市玉米种植面积近2000万亩、年产玉米180亿斤以上,年产玉米秸秆近1000万吨,其中70%以上通过养牛实现过腹转化,将玉米种植优势转化成畜牧业发展新优势。https://zgcsswdx.cn/info/13167.html
5.畜牧业探索猪牛羊的金钱山脉一、畜牧业的繁荣与挑战 在现代农业中,畜牧业不仅是食物安全的重要来源,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猪牛羊养殖成本利润对比,是研究和优化畜牧业生产模式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深入探讨猪、牛、羊三大类动物养殖的成本结构和利润空间,从而为农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二、成https://www.gelafhotz.cn/sheng-zhu-yang-zhi-zi-xun/575279.html
6.畜牧养殖业最热门的农业产业链养猪业 在全球范围内,养猪业一直是畜牧养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提供高蛋白质的肉类食品,还能通过利用猪粪作为肥料来促进农业生产。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肉类需求日益增长,这为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牛奶生产 https://www.msv8oom8y.cn/xue-shu-jiao-liu/487322.html
7.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畜牧新篇章:深度剖析中国养殖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养殖业的历史与成就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养殖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市场化、规模化发展的巨大飞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禽类生产国,拥有庞大的农户群体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养殖https://www.kbtob.com/xue-shu-bao-gao/544976.html
8.2025中国畜牧业十大预测南方+2025中国畜牧业十大预测 新牧网 01-01 12:28 +订阅 2025年已然到来。 不论2024年过得如何,我们都将重新出发,迎来新的一年。 2025年,农牧业将如何发展?本文结合专家观点和个人分析,预测了农牧业2025年10大趋势,希望启发更多关于今年发展的思考,重新出发。 01 规模化水平持续提升,微利时代到来 2025年,猪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01/01/c10395439.html
9.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农牧业发展规划粮经饲结构不合理,青稞加工需求量逐年加大,青稞总量不足;全区蔬菜生产方式仍以露地生产为主,露地蔬菜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效益,设施大棚利用率不高,技术含量低,蔬菜季节性供应不平衡,主要农区旺季蔬菜自给率80%、淡季仅为60%;草业发展滞后,饲草总量不足。肉奶等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但供给严重不足,畜牧业https://www.xizang.gov.cn/zwgk/xxfb/ghjh_431/201902/t20190223_61959.html
10.贵州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具备"六大"优越条件——中国青年网人民网贵阳5月26日电(孙远桃) 5月25日,在多彩贵州·山地生态畜牧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传出喜讯:贵州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具备“六大”优越条件。 优越一:生态环境优良 贵州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非常适宜畜禽生长繁殖。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2%,空气清新,水无污染,土壤干净,生态环境优越,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n/201705/t20170526_9881622.htm
11.调研报告农业总之,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几年,是海北州经济社会发展势头最好、综合实力大幅度跃升的几年,是固定资产投资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为显著的几年,也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几年。 二、海北的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 海北是青海牧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畜牧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又是自然资源相对富集,开发潜力较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8xxecfv.html
12.蒋泓峰:从均衡管理视角探析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当前,黑龙江农业部门已充分认识到这点,加强了这方面的纵横管理和扶持力度。同时国家的“南菜北移”战略及对绿色食品需求加大的市场趋势也将对黑龙江的现代农业起到推动作用,可以说黑龙江的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巨大,必将成为全国的重点及领航者。 2.畜牧业发展优势显著 http://www.rmysjw.com/list.asp?id=3498
13.初中地理复习知识点整理⑴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⑵分布规律: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https://www.360doc.cn/article/68489520_891189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