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最近你们给牛喂啥饲料?喂多少饲料?牛增重了多少?”
“有啥喂啥,也不管喂多喂少,从来没有管过增重的问题,只要饿不死就行……”
冬日,一场纷纷扬扬的降雪将山坳里的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巴扎藏族乡抓什究村装点得格外宁静,但村委会的一间会议室里却异常热闹。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副研究员彭巍正在和抓什究村的养殖户共同探讨着牛产业的未来之路。
抓什究村是一个脱贫村,长期以来,村里的农户主要以养殖牦牛为生。然而,这么多年来并未见可观的经济效益,加之近年来牛价下降、市场低迷,村民只能紧紧巴巴过日子。
“每年7月、8月是我们草场最丰美的时候,经过一个夏天,牛羊吃得饱、膘情好。可是10月至来年4月,牛羊吃不饱,夏天吃出的膘全部流失了,减重情况很普遍。”正如村民王德丰所言,受气候和地理条件限制,青海部分地区存在牛羊养殖“夏肥秋壮冬瘦春饿死”的情况。
“我们立足于青海大学农牧业专业人才特色,帮助村里解决养殖难题,努力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青海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青海乡村振兴学院常务副院长洒威也是这次同行的专家之一。他告诉记者:“作为青海唯一的部省合建高校,‘双一流’高校,青海大学始终秉承服务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使命,用科技创新成果帮助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啥叫科学喂养?就和我们人体一样,需要各种营养,不仅要吃肉,还要吃菜,还要吃五谷杂粮。今天,专家们围绕怎么养、怎么变现,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养殖思路和经验。牛羊养殖再也不是以前那样放出去不管,想要挣到钱,也需要不断学习,科学养殖,算一算经济账,怎么养才能养出好效益。”现场,巴扎乡党委书记薛生海用一口浓浓的青海话给乡亲们讲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