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兽医学报》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全国性、专业性的学术期刊,本刊为月刊,全年定价120元,其前身是1981年创刊的《兽医大学学报》,由当时的解放军兽医大学主办,1994年学报依托本校兽医专业的学科优势,实现了由综合性高校学报向专业性学报——《中国兽医学报》的转变。
《中国兽医学报》现已被CA、CAB、Agris、AJ、ZR以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等20多种国内外数据库或检索性刊物收录,第4次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畜牧、动物医学类核心期刊。目前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及国内兽医界最有影响的权威性核心期刊。2005、2006连续2年进入CA千名表。
栏目介绍
论坛、论文、简报、综述、简讯
投稿要求
3.正文各层次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左顶格,后空一格写标题;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下圆点“.”相隔,最末数字后面不加标点,如“1”,“1.1”,“3.1.2”。正文层次不宜过多。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1)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注意:卷号不加(),期号加(),二者不可混淆。
中文例:[2]何孔旺,林继煌,江杰元,等.牛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1998,18(3):224~227.
外文例:[4]BishopMD,KappesSM,KeeleJW,etal.Ageneticlinkagemapforcattl[J].Genetics,1994,136:619~639.
(2)图书--[序号]作者.书名[M].版次(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中文例:[1]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80~85.
外文例:[5]TimoshenkoSP.Theoryofplateandshells[M].2nded.NewYork:McGraw.Hill,1959.17~36.
(3)论文集--序号]作者.题名[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中文例:[6]张全福,王里青.“百家争鸣”与理工科学报编辑工作[A].郑福寿主编.学报编辑论丛第2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1~4.
外文例:[11]DupontB.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inseverecombinedimmuno-deficiencywithanunrelatedMLCcompatibledonor
[A].WhiteHJ,SmithR,eds.ProceedingsofthethirdAnnual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ExperimentalHematology
[C].Houston:InternationalSocietyforExperimentalHematology,1974.44~46.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关键词】农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存在着“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矛盾现象,农科类大学生就业也同样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不确定性。如何让农科类院校毕业生在相同的社会需求下脱颖而出,适应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解决农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查情况综述
天津农学院是天津市唯一一所沿海都市背景下高等农科类院校,以此作为调查地点,为了调查农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课题组于2014年12月、2015年3月分别对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学生的调查是针对天津农学院涉农专业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收回596份,可用作分析统计的问卷数量为592份。用人单位的调查是通过对来天津农学院招聘农科类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为主体,主要包括科研单位、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随机选取100家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4份,回收率94%。通过问卷数据和访谈数据,可以看出农科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但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要求还有距离,有待提高。
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查数据分析
(一)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了解情况。通过问卷的反馈分析,参与调查的同学对就业核心竞争力非常了解的仅占5%,比较了解的占20%,不太了解的占63%,不了解的占12%。了解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同学对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内容还是比较模糊,没有具体的概念。
(二)对就业核心竞争力包含内容的理解。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和学生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些不同,但对其内容的理解总体还是围绕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适应能力这五个方面。
(三)大学实践能力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增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从校园向社会软着陆的重要平台。从学生的选择来看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获奖情况所占比重最大所占比例为51%,其次是毕业实习、学历层次、学习成绩,所占比例为34%,因此可以看出,作为农科类院校大学生要着眼于实际,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如:参与学校活动、社团活动、到用人单位实习等,学习知识,开阔眼界,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对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路径选择的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所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的实践课堂以及校外的实践基地、学校的就业指导比较看重,认为这是他们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五)学校教育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对于“所具备的就业能力得益于哪些方面”,55%的学生认为得益于实验活动和社会实践,41%的学生认为得益于课堂教学,说明学校教育是培养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就业情况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在“用人单位对农科类院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大部分用人单位提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已转向市场化,而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缓慢,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市场适应性人才。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一)意识的培养。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内容模糊,学校应高度重视这部分学生意识的培养,开展有关就业的讲座、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强调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内教于心外化于行,树立自主就业意识,培养就业核心竞争力。
(三)学校调整课程安排。可以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初安排就业指导工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要具有先进性,让学生了解当前市场就业体制、基本就业知识。由于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工作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要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市场用人机制来作出调整。改善就业工作机制的相对滞后、就业指导教师的经验缺乏、就业工作环节的不完善等问题。
四、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科类院校大学生是国家农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农科类大学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长久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蔡秀娟.农科类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2
关键词:膨化大豆;反刍动物;吸收利用
膨化大豆是一种具有极高营养性价值的常用蛋白饲料,它是将整个大豆经过膨化加工处理并具有高蛋白、高能量和高消化率等特点。因此,对膨化大豆的研究与应用也在日益普及。
1膨化大豆的加工工艺与营养价值
2膨化大豆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2.1膨化大豆对犊牛小肠消化的影响
Sissons等人(1982)研究报道,犊牛对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尤其是抗原蛋白异常敏感,常常会引起消化道的超敏反应,导致生产性能下降(Sissons等,1982;Seegraber等,1986;Drackley等,2006)。主要包括肠黏膜绒毛萎缩,隐窝增生等[4]。孙泽威等(2005)也通过试验表明大豆抗原蛋白会引起犊牛肠道组织结构变化,从而降低肠道吸收能力,导致犊牛腹泻、消化率降低及小肠排空加速等[5]。膨化技术可使大豆及其过瘤胃部分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降低,使大豆蛋白在小肠中的消化率有增加趋势(Mercher,1996;Cozzi,1992)[6]。同时,膨化技术对大豆中多种抗营养因子具有消除作用,使蛋白质变性,纤维结构改变,提高了大豆的营养价值与饲料利用率等。Dalibard等人(1994)的研究证实,对大豆进行膨化处理后,其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利用率显著高于生大豆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利用率[2]。
2.2膨化大豆对奶牛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Dhiman等人(1999)研究报道,奶牛的饲粮中添加膨化大豆可引起乳脂中大部分中链脂肪酸的含量降低,长链脂肪酸含量增加,从而抑制了乳脂中短链脂肪酸的从头合成。Palmquist等人(1993)也表明瘤胃发酵产生的乙酸和3-羟基丁酸是牛乳腺上皮细胞从头合成脂肪酸的主要原料[7],粮中的膨化大豆可改变瘤胃微生物的发酵,减少乙酸的生成,抑制了短链脂肪酸的合成。膨化大豆中的脂肪酸与乳细胞中从头合成的短链脂肪酸在脂化过程中相互竞争,使产脂酶发生负反馈作用,抑制了脂肪酸的从头合成,从而降低了短链脂肪酸在乳脂中的含量[8]。Harfoot等人研究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尤其是在亚油酸浓度高时,抑制11-十八烯酸经生物加氢变成硬脂酸的过程,从而造成11-十八烯酸的积累,因而说明饲料中补充膨化大豆对肝脏脂肪酸组成有影响,但差异不显著(P>0.05)[9]。
2.3膨化大豆对CLA含量的影响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LinoleicAcids,简称CLA)是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氢化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FattyAcids,简称PUFAs)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研究表明,CLA可由反刍动物瘤胃厌氧的溶纤维丁酸弧菌等无毒性的微生物中的亚油酸异构酶转化而合成(Kepler等,1967;Toshio等,1998)[10]。其具有抗癌、降低胆固醇含量、抑制脂肪沉积等多种生物学功能[11]。膨化大豆可降低瘤胃微生物的加氢作用,导致PUFAs的含量增加,由于PUFAs影响瘤胃发酵,降低了乙酸和丙酸之比,所以饲粮中添加膨化大豆可降低乳脂中从头合成的脂肪酸的含量(高肖军,2004和Brokaw,2001)。添加膨化大豆,无论在合成CLA前体物质还是提高CLA含量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膨化大豆对高产奶牛尿素氮含量的影响
牛奶中的尿素氮(MUN)含量是衡量奶牛蛋白质代谢效率、氮利用率等问题的重要指标。瘤胃微生物对饲料降解氮转化为微生物的效率,是提高反刍动物蛋白质利用效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12]。实验表明,在奶牛的饲粮中添加膨化大豆与奶牛MUN值之间呈正弦曲线关系。而血中尿素氮(BUN)值与膨化大豆的添加量成线性关系。Sato等(1996)研究认为MUN/BUN值不能超过85%,否则将影响奶牛配种,所以饲粮中添加膨化大豆应注意量的控制,否则会影响奶牛的繁殖性能[13]。
2.5膨化大豆对反刍动物瘤胃降解及动态参数的影响
膨化大豆能够降低其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率,主要是膨化大豆能够极显著提高蛋白质的过瘤胃蛋白比例,但不影响过瘤胃蛋白质在小肠中的消化吸收,从而提高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利用率。瘤胃干物质降解参数显示,在瘤胃外流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膨化处理能使瘤胃微生物对干物质的降解率降低,使更多的营养物质进入到真胃和小肠中消化,从而使干物质的利用效率提高。膨化大豆中的干物质与蛋白质的快速降解部分显著下降,而慢速降解部分则显著上升,进一步说明膨化能够显著降低大豆蛋白质的瘤胃降解率,进而提高蛋白质的过瘤胃比例[14]。
综上所述,虽然膨化大豆在饲粮中应用广泛,但大豆膨化过程中其抗原蛋白去除程度、对氨基酸及其他养分的影响等,仍需更深一步的研究与了解。
参考文献
[1]周安国.大豆膨化加工与营养质量[J].饲料广角,2006,(9).
[2]许毅,程宗佳.膨化大豆与木薯在饲料中的研究应用[J].中国畜牧杂志,2007,(12).
[3]陈翠莲,窦丽娟,,张英东,黄承德,,邹秀云.膨化大豆质量和营养价值评估要点[J].饲料工业,2010,(06).
[4]高艳霞,王加启,叶纪梅,登攀,魏宏阳,周凌云,张祥,赵国琦,王治国.不同处理大豆蛋白粉对犊牛消化酶活性及小肠发育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1,(12).
[5]林波,吴信.犊牛代用乳中不同蛋白质原料研究进展[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8,(01).
[6]张英来,程起方.膨化日粮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J].国外畜牧学(饲料),1997,(02).
[7]蒋林树,孟庆翔,马俊云,杨柳.膨化全脂大豆对高产奶牛乳脂中PUFA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7,(02).
[8]蒋林树,孟庆翔,雒玉书,方洛云.饲喂膨化全脂大豆对奶牛组织中PUFAs及CLA含量变化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07,(04).
[9]王治国,王传荣.共轭亚油酸在反刍动物中的生物合成与营养调控[J].中国奶牛,2009,(11).
[10]蒋林树,孟庆翔,马俊云,杨柳.膨化全脂大豆对高产奶牛乳脂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奶牛,2007,(04).
[11]王,薛秀恒,陈保生.反刍动物共轭亚油酸的合成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饲料,2004,(11).
[12]陈喜斌,冯仰廉.日粮降解氮转化为瘤胃微生物氮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1995,(07).
[13]蒋林树,王潇键,孟庆翔,杨柳,于同泉,方洛云,路萍.添加膨化全脂大豆对高产奶牛血液和乳中尿素氮的影响[J].中国奶牛,2006,(12).
[14]蒋林树,马俊云,,孟庆翔,冯雪莲,隗和谦.不同加工处理对大豆蛋白质瘤胃降解及动态降解参数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08,(15).
刚刚闭幕的九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农业依靠科技增产的潜力很大,要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普及优良品种、推广生产、加工、贮藏、保鲜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这是非常正确的。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就是产业化、科技化、现代化。目前尽管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比很多发达国家落后,但从绝对数量统计来看,我国的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文献,还是相当庞大可观的。如果能够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利用、其效果是不言自明的。
当前的问题是许多新见解、新发明、新观点、新成果还局限在实验室里、课堂上、期刊著述中、图书馆内。广大迫切需要脱贫致富、走向市场的农民又苦于找不到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拥有现代化设备、丰富藏书的农业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理应承担起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文献的历史重任。本文试图从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开发利用这个角度入手,结合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所开展的这项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1.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的独特性
云南农业科技文献是记录农业科技与生产实践的载体。在内容上具有地方特点的天文、水利、自然灾害、气候、土壤、物产等资料,是反映云南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价值的记载。一个学科的发展很大程度体现在其发表的文献中。地方农业是进行地方农业科研的情报保障。科研课题的实用性只能建立在充分可靠的情报基础上。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反映了云南农业科技生产的历史、现状、动态和水平,记载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留存了无数理论方法、实验数据和科学构思,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利用这一丰富的情报源,不但可以了解本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而且有助于研究全国其它地区农业发展的普遍情况,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和推广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充分发挥地方农业文献的优势,有力地开发这一智力资源,对深化文献情报工作,直接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2.云南农业科技文献书目控制的针对性
云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多学科的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为全省培养农业科技高级专门人才,开展推广农业科研、科技扶贫等重任,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情报信息。农业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而且也是全省的农业情报中心。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云南省各地农业生产技术状况以及种植业、养殖业的研究成果、实用技术和先进经验。揭示出云南农业的地区特征与地方特色。针对我省特殊的省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依靠我馆54万册藏书,6388种期刊,4000多份内部资料的优势,把分散在不同类型出版物中,不同藏书范围内的云南地方农业文献予以集中,加以报导。第一步就是对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进行专题书目编制工作,有针对性地全面揭示馆藏,充分反映馆藏特色,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现有检索工具的不足,还可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与查准率,具有较强的情报检索功能。
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目录的编制主要针对我校所开设的主干课和科研课题,包括粮作、经作、植保、园艺、畜牧兽医等。为了方便检索,目录的编制体例依照《中图法》农业科学分类表序列,目录后附汉语拼音为序的著者索引。著录格式完全依照国家标准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中析出文献格式著录,为建立云南农业文献专题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信息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云南农大的图书情报工作也将采用微机处理系统,加大信息容量,加快传递速度,增强图书情报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发展成以数据库为核心,以数据通迅网络为目标,兼有较强信息贮存和处理功能的信息检索咨询服务体系,目前主要是以数据库使用为核心。
3.开发期刊文献的重要性
4.利用本校文献的实用性
云南农大的著者既是科技文献的创造者,又是利用者。他们所生产的文献主要特征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充实教材内容、完成科研项目为基点。所研究的课题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与指导学生课程试验、毕业实习紧密结合。本校作者著述的论文反映了我校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开发利用之,对于促进本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扶贫、科技推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大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少、边、穷地区。农村缺乏科技知识已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云南农大图书馆在收集地方农业文献的基础上编印了《农业科技信息》,主要报道我校、我省农业科研、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和科技动态,其稿件覆盖面达60%以上。从本省实际出发,重点刊载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体现专业性、针对性以及结合农事季节的实用性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刊出60期,赠送省内外各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农村基层单位,收到了大量的反馈信息,深得基层农技人员的好评。大学生利用节假期带回家乡,青年教师下乡锻炼、扶贫带到农村,为广大农民提供时效好、针对性强、信息量大、参考价值高的实用信息,为科技兴农和科技扶贫服务。由此可见图书馆能够通过对地方农业文献的深加工,缩短与读者需求的距离。
5.强化用户情报意识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按照科学的编排方法,对地方农业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浓缩,以目录、索引、文摘、综述、通报等形式,从一次文献到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开发,其最终目的是提供给用户利用。因此用户的情报意识和吸收情报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情报产品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地方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21世纪,生物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涌现出大量生物产业成果,表明生物产业能够在环境、健康、能源和粮食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都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发展,纷纷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投入,试图占领生物技术领域的各块高地。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就把生物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将生物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制定了《“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二五”以来,我国生物产业复合增长率达15%以上,2015年产业规模超过3.5万亿元。最近,发改委印发《“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2016-2020)》,提出到2020年,我国生物产业规模达到8至10万亿元,生物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生物产业的迅猛发展,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上升。
生物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新型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由于生物技术专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任何一个高校都不可能培养面面俱到、行行精通的生物技术人才,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办学经验以及生源质量等方面的限制,其人才培养模式与那些“211”、“985”等高水平大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1]。地方型本科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在办学中一定要结合自身优势,办出特色,本文就地方型本科高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这些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认清学校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于全面发展和重点突出相结合的原则,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三、强化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保障实习环节,零距离接触企业生产
五、严把论文选题,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彦杰,韩毅强,晏磊,等.生物技术专业“落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50-151.
[2]胡晓倩,张界,黄松.生物技术专业地方性应用型转型建设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3,(5):135-137.
[3]倪雯,沈露露,晶,等.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现状的调查分析[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5,(5):38-43.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行业体系;综述
中图分类号:K958文献标识码:A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城市规模以空前速度扩展,新城市也纷纷涌现。我国是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几十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作为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对城市环境保护不力和对城市园林绿化重视不够,致使城市生态环境在这一进程过程中受到极大的破坏。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渴望自然,要求建设“生态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起积极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一、行业现状
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
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
二、园林产业的发展前景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目前正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旋律。为解决空气污染、噪音、热岛效应等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城市病”,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正致力于发展城乡一体的城市绿化,竞相为城市营造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园林产业的发展也被人们所看好。
三、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FrederickLaw,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Andrew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4.1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4.2学制的完善
4.3教学方式的改革
4.4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1】王大平,城市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