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3.7万只种鹅在龙江森工迎春局公司的悉心照料下安然过冬。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籍”?记者前往迎春局公司种鹅养殖基地一探究竟。
日前,一走进迎春局东风林场种鹅养殖基地,远远就能听到阵阵鹅声,“鹅声鼎沸”的场景与冬季寂静萧条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工作人员正忙碌着给种鹅喂水喂食,一群群体态肥硕的种鹅或在场地里优雅地漫步,或在欢快地进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去年,迎春局公司将白鹅养殖作为深入贯彻落实龙江森工集团公司“一局一业”“一场一品”的生动实践,打通种鹅养殖、孵化、育雏、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打造了省内最大的种鹅基地。
“我们共有两个种鹅基地,养殖了3.7万只种鹅。这个冬季是种鹅度过的第一个冬天,如何确保种鹅安全越冬关系到白鹅养殖产业链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下了很多功夫。”迎春局公司副总经理毛德强表示。
种鹅安全过冬,充足的饲料和营养是关键。迎春局公司科学谋划,充分考量鹅群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依据科学养殖理念,为种鹅定制了冬季专属“食谱”,精心调配“营养餐”。“我们按照科学的配比粉碎玉米、秸秆和豆粕,为种鹅提供蛋白质等所需的营养,让种鹅在寒冷的冬季也能保持健康活力。”迎春局公司尖山林场种鹅基地负责人张文明介绍。
想要养好种鹅,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十分重要。去年以来,迎春局公司不断总结养殖经验,探索创新更加优化的养殖模式,自去年10月开始,有序对全局11个养殖基地的61栋养殖大棚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将传统“地趴式”养殖转变为“阁楼式”养殖。
“鹅床变高了,鹅粪直接从床眼掉落到地上,地上撒有分解粪便的益生菌,这种‘阁楼式’养殖不仅提升了鹅棚的防潮、防寒性能,大大改善了种鹅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还避免了隔三差五地铺稻草、每天清理鹅粪的工作,减少了基地的人工和管理成本。现在东风种鹅基地11个棚仅用8个人就能管理过来!”迎春局公司产业部部长刘化春介绍。
迎春局公司通过多措并行的方式,从保暖、饲料、疾病防控等多方面精细化管理,全面筑牢了种鹅的“暖冬防线”。在公司的精心呵护下,种鹅们正安然度过寒冬,为今年的养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集团“一只鹅”产业项目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