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实验动物学科”,许多人会觉得这是一个离自己生活很遥远、只存在于科学研究里的名词,但每次人类在研究疾病、战胜顽疾的过程中都少不了实验动物的有力支撑。回顾中国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一定少不了一个人的名字,她就是秦川。潜心耕耘40年来,从一开始的“一头雾水”到成为中国实验动物学科的领军人物,她带领团队创建的国家传染病应急防控体系实验动物技术平台为我国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从“一头雾水”到“加速追赶”
图为秦川工作照/研究所供图
在“小学科”做出“大学问”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她的课题组使用动物特性与疾病比较分析的方法成功制作出了SARS动物模型并评价了第一个疫苗,作为幕后英雄抵抗住了SARS病毒的肆虐。
图为2003年研究所抗击非典工作人员合影/研究所供图
一次的成功并不能一劳永逸。秦川深知,实验动物资源匮乏限制了我国基础研究,也是我国科学发现与创新的制约关键,面对随时可来的传染疾病和病毒威胁,不能打无准备之仗。“SARS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启发,后期工作中我们就开始进行反复的论证,决定了中国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方向——做精准模型,解决临床问题和解决药物疫苗准确评价的关键研发问题。我们要边学习边走出一条自己开创的路!”秦川说道。
从SARS时期的“捉襟见肘”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主动出击”,我国实验动物学科已不再是40年前的模样。“我们领先不是偶然的,这是我们国家基础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进步,是这十几年来一直在做基础工作,才能一鸣惊人,厚积薄发。”
从“抄作业”到“自己出题做作业”
中国的实验动物学在过去的40年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比较医学中心,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动物学、比较医学科研和教学机构,拥有亚洲唯一的国际实验动物科技人才培训基地。
图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大门
在秦川看来,中国的实验动物分为动物实验和实验动物两部分,分别承担了中国实验动物学科“0到1”和“1到10”的发展,实验动物模型的培育是我们在“自己出题做作业”,这几十年来已从量变到了质变,实验动物学科不断在国家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医学进步等重要领域创新研究中发挥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
在加入研究所的40年来,秦川也在中国实验动物学的探索中见证了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她带领团队先后承担了26项国家级课题,在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她创建比较医学理论技术方法,制作了很多动物模型,并且成功应用。“我们国家科技真的是在飞快进步,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稳扎稳打、心中有数,现在我们可以及时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工具和选择都非常丰富,不再会捉襟见肘地为动物模型和医疗仪器想尽办法做其他替代,而是可以一步步稳健推进。”
图为秦川和团队成员/研究所供图
在谈到对未来中国实验动物学发展的展望时,秦川坚定地说:“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通过实验动物的研究成果与最终临床的成功率接近90%,虽然我们还在努力中,但我知道终点是什么——国民健康安全。让中国人民自给自足的同时,也对全人类的健康有所助益。”
都说科技工作者要板凳坐得十年冷,要耐得住寂寞,秦川则有不同看法:“科研工作不应叫冷板凳,我把科研比作一个爬山的过程,在你翻过一座又一座大山,朝着光前进的时候,虽然可能永无止境,但是心里却充满了对远方和光的向往,是一个非常积极正向的过程。”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致敬每一位奋斗者!
原标题:《家国情·奋斗正当时丨潜心耕耘40年,她从“养耗子的”成为中国实验动物学科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