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荣昌客户端讯(融媒体中心记者胡莹璐)早在2009年,农业部确定重庆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荣昌为示范区核心区。荣昌畜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构建新型经营主体、生猪市场化平台、生猪金融保险、产业服务体系等,叫响了“全国畜牧看荣昌”品牌。
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大动物手术实验室(资料图片)
“三化”并进
助推畜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依托荣昌猪品种资源优势,我区采取“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坚持以园区化推动标准化思路,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不断向生猪“良种化”、养殖“标准化”、畜牧“品牌化”常态倾斜,全面推进我区畜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2010年,我区提出了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打造“精品畜牧业”的发展思路,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畜牧科技论坛”,现已成为我国最具广泛影响力的现代畜牧科技信息交流、成果转化和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
“现代畜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区畜牧发展中心负责人罗雄介绍。我区持续推进“观胜肉兔、河包山羊、清江白鹅”等一批特色标准化养殖基地,并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目前,我区已成功创建重庆日泉、新希望、三正养鸡场、重庆永创等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这些养殖场在饮水、投食、通风、温控等环节均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作为荣昌畜牧业发展的一张耀眼的名片,“荣昌猪”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生态原产地认证、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等。截至目前,全区畜牧“三品一标”认证数达26个。“荣牧猪肉”成为全国首个同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双认证”产品,并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全国食鲜猪肉奖和全国营养猪肉奖。
打造“三模式”
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
“通过以重庆日泉农牧和重庆天兆等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带动示范养殖粪便干清分离综合治理、二次发酵等减量化技术,大力推广‘猪—沼—竹(果、菜)种养循环模式’‘麻竹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秸杆综合利用模式’‘户用沼气工程模式’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23%。”罗雄说。
一直以来,我区致力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畜牧业,推动种养加协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日泉、天兆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优势饲料兽药企业延伸产业链,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牧场”等分段饲养、合作共赢模式,推动生猪产业融合发展。
2018年8月23日,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在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荣昌馆惊艳亮相,倍受瞩目。它将大数据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展示得淋漓尽致,市民通过观看生猪交易大数据屏幕,可以对全国的生猪交易、调运、价格、出栏均重等走势情况一目了然。
全面深化环保理念、推行绿色发展方式、科学谋划发展布局……随着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我区有力推动了全区畜牧业发展实现“美丽蜕变”,真正走上了集生态循环模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和现代交易模式于一体的融合发展之路。
构建“三体系”
筑牢畜产品安全根基
据了解,我区成功构建起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成全国一流覆盖全区的21个标准化畜牧服务中心,每年集中开展春秋两季动物防疫,严格实施兽医工作三项制度,在全区设立21个动物产地检疫报检点和2个入市检疫指定省级道口,并在规范畜禽屠宰场派驻官方兽医,严把动物检疫检验关口。
与此同时,我区还逐步建立完善了区、镇(街)、村三级负责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和体系,制定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产地检测准出、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构建起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此外,以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我区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在全区建立畜禽废弃物及病死畜禽集中处理中心、集中收储点,采取“户申报、站受理、镇街集中、公司处理、主管部门监督、保险理赔、财政补助”的七步工作法,将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与畜牧保险进行联动,建立起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