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二)动物法医学的研究范围
二、动物法医学体系的分科
(一)动物法医病理学
(二)动物形态学
《动物形态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外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在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动物形态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该学科又可细分为几个小学科:动物解剖学、动物比较解剖学、动物细胞学和组织学、古动物学和胚胎学等。我国近期的发展战略是重点开展动物形态学的研究,特别是我国特有、濒危物种动物和经济动物。综观动物形态学发展,形态与功能多样性、应用形态学、发育形态学、生态形态学和神经生物学中的形态学成为较为前沿的课题。
(三)动物分子生物学
(四)动物损伤学
因目前尚无关于动物损伤程度和伤残等级的评定研究,《动物损伤学》也是笔者根据以后的发展需要而设定的,笔者认为,《动物损伤学》是应用兽医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技能,研究并解决与法律有关的各种暴力性损伤(包括虐待、机械性暴力、投毒等)对动物生理机能的影响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动物活体。亦如前述,《动物损伤学》将是今后动物法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并且该学科和《动物福利学》是相互交叉的,二者在很多方面还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展望及结语
医生开具处方,制定治疗方案或医疗指南,政府机构作出医疗卫生决策等等,都应根据现有的、最好的研究结果来进行。EBM与传统医学有着重要的区别。传统医学以个人经验为主,医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高年资医师的指导、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零散的研究报告为依据来处理病人。
这种实践的结果是:一些真正有效的疗法因不为公众所了解而长期未被临床采用;一些实际无效甚至有害的疗法因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在长期、广泛使用。循证医学的实践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研究依据。一位优秀的临床医生应该既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能依据现有的最好科学依据来指导临床实践,两者缺一不可。
这种现有的最好科研依据主要是指临床研究依据、基础理论或动物试验等依据,是在没有临床研究依据的情况下作为参考,因为人体较动物复杂得多、影响因素也很多。一种治疗方法在动物身上或理论上的效果并不等于在病人身上的实际效果。这种实际效果需要临床试验予以证明。
EBM对临床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①临床医生应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熟悉掌握临床业务技能,提高对疾病的判断能力和积累治疗经验。②现代临床医生应具备文献检索的能力,从更大范围的别人的临床研究结论中获取最新的、可靠的信息以指导自己的治疗决策。因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且不全面。③临床医生应从患者的实际需求出发,考虑患者的利益,采取利大于害的治疗措施,而不是仅从理论上或医生自己的角度出发来处理病人。
编者按:秦泗河医师从事矫形外科数十载,手术治疗小儿骨与关节畸形逾万例,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深感医德、医风、医技对推动学科专业发展,构建和谐医疗环境的重要意义。他博览群书,借鉴海内外名训,从哲学、历史、文化的角度环视医生、医术与人文的密切关系。本文是他在2007年主编的《医生、医术与人文》一书的中心内容之一,对引导当代矫形外科医生面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如何紧密结合国情坚持以人文本,用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矫形外科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广大读者阅读本文后有何感悟,欢迎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作者已经从事30年的四肢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的矫形外科专业。在上万例手术治疗的病人中,14岁以下的小儿肢体畸形约占40%,深感我国小儿肢体畸形程度、肢体残缺的发生原因与类别、患者的地区分布、经济状况、就医需求等,与欧、美等经济、科技发达国家比较有很大不同,特做如下分析建议,与同道商榷。
1要读懂国情,了解中国小儿骨科疾病的基本状况与社会需求
1.1临床骨科医生首先必须解读国情、扎根于国学文化的土壤,谁读懂了中国的传统与演变趋势,谁真正了解大众的需求、意向,将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谁就会成功。
1.2中国3亿小儿的数量接近北美的人口,其中运动系统疾病的比率是多少专职从事小儿骨科与小儿运动医学的医生又有多少?“县(包括县级市)”的医院,是中国最基本的面向基层病人的行政单位有多少设立小儿骨科没有经过正确治疗的小儿骨科疾病有多少目前尚缺乏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宏观调查数据。
1.3小儿骨与关节疾病、畸形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别
小儿麻痹后遗症,延迟治疗的脑瘫肢体畸形,延误治疗的髋关节脱位,延误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数以百万计,而西方国家已十分少见了[1]。由此决定了中国小儿骨科事业发展、教学要求、科研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是否与国际接轨,怎样接轨
1.4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延误治疗或不正确治疗的小儿骨科病人多
这类地区居民科学素养差,难以正确获得就医的正确信息,多有乱求医的经历。医院普遍缺乏小儿骨科专业,大骨科医生的技术理念与学术水平,也比经济发达地区的骨科医生有差距。致使很多小儿骨科疾病与肢体畸形早期没有获得正确的外科治疗,给后期矫形外科治疗增加了困难。
1.5小儿四肢骨与关节畸形的矫正,缺乏强大的经济市场推动
由于用药少,手术中放置的昂贵的内置材料少,必然缺乏医药、器械厂商的强大推动,加之从事小儿骨科专业的医生少,难以召开规模宏大、气派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这是近10余年来小儿骨科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从生物骨骼的起源、演变看肢体损伤与重建的发展史
2.1生命体的骨骼起源
1)生命(原核细胞——细菌),起源于38亿年前。
2)形成光合作用的“叶绿素”约起源于35亿年前。
3)具有完整细胞核功能的“真核细胞”起源于20亿年前。
4)具有骨骼结构的生物:震旦虫管-小壳化石等,起源于5亿年前。
5)滑膜关节约起源于2亿年前。
2.2生物界骨与关节发生与演变的基本历程
软体动物外骨骼动物内外骨骼兼有的动物
骨骼肌出现
脊椎动物(后进化出四肢和滑膜关节)
海洋脊椎动物终于登上大陆
启示:从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的演变,直到进化成人类,首先是骨骼出现,结构与功能重建的演变过程。大自然为人类肢体损伤、残缺的修复与重建,奠定了根本的生物学基础与活力,离开了这个基础无法谈科学技术的应用、医生智慧与临床技能的发挥。
3用生物进化的理论探索人类骨科疾病的产生、发展的原因
现代人类学家认为:动物结构与形态的演变主要来自于新功能的需求与定向的运动。人类早期奔跑的能力定型了人体的解剖,形成人类今天的样子。幼儿的坐立、奔跑过程,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躯体形态的发育。由此说明直立行走的人类,起源于东部非洲大草原的原因。当人类脑、手的发育区别于脊椎动物之后,颈椎病、脊柱疾患以及髋、膝、足关节畸形的发生均与直立行走有密切的关系[2]。
用生物进化和遗传学的理论和仿生学的角度,从儿童发育过程与直立行走的运动力学,分析下肢骨关节功能的演变,畸形发生与运动系统疾病产生与发展的自然背景,可提出符合儿童发育学要求的重建下肢功能的医疗模式。
4倡导“小儿骨科自然重建理念”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不能像成人那样对损坏的骨与关节进行组织替代与重建,如人工关节置换。骨科自然重建理念的提出,不仅开阔了Ilizarov技术医学与哲学交融的思考层面,充分调动医生的智慧,顺应小儿生长与组织重塑的巨大潜力而修复肢体残缺。“自然重建理念”符合现代医学和谐发展的价值理性、决策理性。
“骨科自然重建理念”是对骨科替代重建理论体系的一种补充和纠偏,也为骨科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其发展趋势,符合由目前的替代外科时代(replacementsurgery)向再生医学时代(regenerativemedicine)发展的方向。自然永远是宇宙的本性或本原。人类既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任何创伤和疾病都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治疗疾病的医疗模式就应当遵循生命过程的自然规律。“自然重建理念”的提出与诠释为小儿骨科创伤、疾病的矫治,提供了符合生物学的理论依据[3]。
5树立微创理念,重视手术技巧的磨练与医学美学要求
小儿骨与关节畸形的术前检查、治疗决策、手术操作较少需要高、顶、尖的设备与器械,真、善、美是一切工作的最高追求,审美意识是微创外科的根基,是小儿骨科医生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肢畸形矫正的手术过程与治疗结果,主要取决于术前决策,医生的临床经验,规范操作,临床技能与智慧的发挥,因此,医术与艺术,学术与文化交融,方能激发医生的潜能,体现出美的工作旋律,才能感受到医疗工作的快乐。
6真正理解与正确应用现代骨外固定技术体系
Ilizarov技术体系的正确应用与新近研究,开辟了小儿重度肢体残缺的修复与功能重建的新纪元。这一正确应用,对重度四肢残缺的治疗效果出现了革命性变化。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与专科管理模式、学术牵引力、骨科发展导向,不利于这个简单、有效、医疗费低的治疗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泗河.小儿矫形外科[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绪论.
1主动传播中医学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1.1主动传播是保护、拓展中医学的最好途径
在人类多样性生态系统中,不同个体的相互作用(竞争、合作、寄生、互惠共生等)决定着系统的状态。近两百年来,西方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人们亲身体验了科技文化给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和自由,同时也在其传播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成为了判断其他地区、民族的非西方知识体系、思维模式、人文哲学等优劣的标准。
从古代中医药传播轨迹可以看出,中医学作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孕育、起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门类,当时与世界其他人类文明创建的医学一样,属于与之平等并列的知识体系。但随着西方现代知识大厦的建立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知识,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削弱,也就是中医学去情境化的日趋严重,中医学在本土出现衰退趋势。另外,地方性知识概念的提出,虽然为我们更加客观地评价、对待非主流事物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启迪,但它更多地是从哲学思维角度来分析知识的本质,理论上阐述所有知识门类的平等性以及共同存在的合法性,并没有对目前客观上处于弱势的尚未普适的地方性知识如何避免由于情境的逐渐改变而导致的衰落以及被普适性知识同化的处境提出应对策略。
1.2主动传播是应对其他同源传统医学体系国家竞争的最好途径
秦汉以后,尤其是隋唐时期,中医药伴随中华文化大量向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传播。这些国家以中国的医药知识为理论框架并结合本国的医疗实践,形成了本土化的传统医学知识体系并使用至今。但是,如今有些国家反而想和中国争夺中医学的主导权甚至发明权。
20年前,韩国废除韩文中的汉字后,存在于韩国千百年的“汉医学”不经任何转换就变成了“韩医学”,“汉医院”就变成了“韩医院”。再有,韩国还通过向国外知名专家寄送优质高丽参样品,得出实验数据后公开发表,并通过召开有关高丽参等韩国拳头产品的国际高层学术会议等方法来进行韩医药文化宣传,造成目前国际市场中的高丽参价值高于中国人参数十倍。继2005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申请“世界记忆遗产”成功后,又意欲将《东医宝鉴》申遗,并以中医学的发源地自居,发展成为未来东方医学的世界中心。
根据国际惯例,谁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最大程度国际化,谁就掌握了更多主动权和话语权。2006年11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本筑波市举行了“经穴部位国际标准化正式会议”,中、日、韩等9个国家共同就针灸中使用的穴位位置制定了世界统一的标准。之前,中、日、韩有6个不统一的穴位,最后有5个通过投票采纳了中国的方案,而“人中”还是通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方案。由此看出,不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学术机构,不仅要加强中医药的理论研究、临床运用,还要重视对外推广工作,积极把握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权,对于中医药标准的制定更要积极主动。否则,在中国起源、使用了数千年的中医药不但会失去国际主体地位,还要遵从国外的标准。
2西方国家存在主动吸收中医学知识的驱动力
2.1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使现代医学的疗效受到挑战
随着青霉素的诞生及其后来多种抑杀微生物的强效抗生素发明,以及人类期望寿命值的增加,人类疾病谱也相应有了巨大变化。20世纪前期主要是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占主导地位,但之后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医学界的难题。据2007年9月份美国人口普查局报道,美国人目前期望寿命值已达到77.9岁,而在1955年该值为69.6岁,1995年上升到75.8岁。但美国的人均期望寿命值仍排在全世界其他40个国家和地区之后。与人类寿命大大延长以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相应,引起死亡的前3位疾病现在已是心脏病、癌症和中风。现代生物医学发现了自身理论和实践在理解和解决人类健康和疾病方面的不足,如对一些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的无力干预等,这是其愿意接触和接受中医药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与对抗医学理论互补的中医学在这方面给人以希望,所以,许多发达国家西医师同时也是针灸、草药等治疗的研究者和实施者。
2.2新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发现需要更多物质及思路方法源泉
如能用已知的中药功效来指导新药研制就会使整个过程更加有的放矢。如1874年德国药物学家施密德伯格从传统治疗水肿的洋地黄植物中提纯洋地黄毒甙,并成为使用至今的抗心衰药物。同样,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肘后备急方》对青蒿作用的描述启示下,发现了一种不同于任何已知抗疟药物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的成分——青蒿素(artemisinin)。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先进分析检测仪器、提取分离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辅料的发展,中药的作用机理、有效成分也将日渐明确,这将为新化学药物的研制提供更多信息。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从中药中分离、提取的有效成分属于化学药物,这仅是发现化学新药的捷径和有效手段,而不是发展中医药的捷径与最终目的。因为该类新药完全丧失了中医药整体治疗、药物相互配合以增效减毒等中药属性,而具有了化学药物由于单一的分子结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如耐药性。同样是青蒿素,使用之初它具有很强的抗耐药性疟疾的作用,但到2006年,WHO却因为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严重耐药性,出于对患者安全考虑,要求全世界制药企业终止上市和销售青蒿素单剂药[1]。
2.3西方国家医疗保障体系面临日益突出的医疗负荷问题
西方国家的医疗费用水平上涨很快。如美国2003年的国民医疗总开支高达1679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3%。在医疗总开支中,公共部门的投入即由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的经费占到46%。假如把美国各级政府为医疗保障提供的税收减免也考虑进去,则公共投入所占的比例超过60%。尽管如此,美国2003年未受保障国民仍占15%,达4500万美元,另有数以百万计国民保障不足。这些上涨的费用最多的是来自于日新月异的医疗手段,它们加重了医疗保险的支出,造成医疗费用的上涨。而英国走的是以政府干预为主的医疗模式,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但其巨额的医疗投入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压力。总之,医疗费用的持续增长,一直是发达国家的一项巨大财政支出,一些国家政府或保险业也出于经济上的考虑鼓励传统医学的发展。
2.4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让患者难以耐受
目前,强有力的证据已表明现代医药经常是弊更甚于利。据美国营养研究所的报告《医药源性死亡》(DeathbyMedicine)称:“谨慎开展研究的发现令人吃惊,即对抗医学本身是导致美国人死亡的首位原因。每年近220万美国住院病人对处方药产生严重毒副作用,超过11万的美国人死亡(医疗费用达120亿美元)。而医药治疗不当每年可造成近80万美国人死亡,即医药源性死亡,其经济费用高达2820亿美元。这一数字远高于心脏病与癌症的死亡率。”[2]WHO也发现:“全世界有1/3的病人不是死于自然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治疗。”随着医疗的进一步人性化发展,公众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期盼,并把目光转向了传统医学,而讲究高生活质量、个性化服务、远离化学人工制品的中医药医疗体系为其提供了一个较好选择。
2.5西方人对现代科学技术产生质疑
有专家认为,中医药在欧洲再次兴起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临床效果,而在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产生了一种宽泛的思潮,即对不加区分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开发自然所带来的危险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危机感下,西方人迫切需要一种对人体改变不大、对环境破坏较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医学体系来补充或取代西方现在的生化医学。中医学特别是针灸能够在西方流行,就是得益于这种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不断进步的观点表示怀疑,对现代科技对环境的破坏表示忧虑的危机感[3]。因为西方人感受到了针灸等传统医学的独特价值,或者说是弥补了西方人在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上的不足,他们才会愿意接受其治疗。由于社会的人口结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生活质量和健康理念等发生转变,对抗医学遇到新一轮疾病病种的挑战,并存在限制自身发展的问题,囿于其实证主义的理论本质,难以在固有的发展途径中找到合适的解决之道,所以,西方国家存在主动吸收中医学知识的驱动力。
3结语
[1]杜德安.单剂青蒿素出口受阻,国内企业面临危机[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5):41.
【关键词】大鼠;CAG;证病结合模型;宏观症征
宏观症征是反映人体病理的重要指征,也是中医学的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我们在大鼠CAG证病结合模型的实验研究中重视宏观症征的观察。
1材料和方法
1.1动物及分组普通级Wistar雌性大鼠,320只,体重(198.7±23.71)g,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提供。按体重配对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60只,CAG组65只,脾虚CAG组65只,肝郁CAG组65只,肾虚CAG组65只。
1.2药品及试剂脱氧胆酸钠(北京市海淀区微生物培养基制品厂,批号930901)0.3%水溶液;阿斯匹林(湖南洞庭制药厂,批号940722)0.6%水溶液;川厚朴:枳实:大黄(购自北京北新中药店,经鉴定生大黄为Rheumpalmatum,川厚朴为Magnoliaofficinalis,枳实为Citrusaurantium)为3:3:2的100%水煎剂;0.1%肾上腺素注射液(北京制药厂,批号92041710);甲基硫氧嘧啶(MTU,北京化工厂,批号750820)0.08%水溶液。
1.3造模方法
1.4各组处置动物购回预养2周后造模。对照组:正常饲养;CAG组:CAG造模;脾虚CAG组:CAG造模加脾虚造模;肝郁CAG组:CAG造模加肝郁造模;肾虚CAG组:CAG造模加肾虚造模。各组分别于实验35、45、51周分3批处死动物检测各指标。
1.5观察指标实验前,实验过程和实验第35、45、51周分批观察动物症状及活体舌象,体重,身长,尾长,计算Lees指数,腹膜后脂肪湿重和指数,体温,食量,饮水量,拉尾排便阳性率,氧耗量,口腔pH值,胃液pH值。
腹膜后脂肪指数为脂肪重量与体重之比。体温为腋温,采用半导体温度计检测。食量和饮水量采用组内群测方法,连续测量1周。氧耗量检测参考徐敏方法[1]。口腔pH值用何庆年法[2]:精密试纸(pH6.9~8.4)从口侧放入口腔,让动物用舌头搅拌数下,取出比色。测量前30min实验组将药液换成自来水。胃液pH值按唐旭东法:动物禁食不禁水24h,乙醚吸入麻醉,剖腹后结扎贲门和幽门,摘出全胃,沿胃大弯剖开胃腔,以1.5ml生理盐水冲洗胃腔并收集,用精密试纸测pH值。
1.6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症状实验前各组动物毛色光润,耳尾色粉红,神态活泼,大便正常,不扎堆。
对照组:实验27周后,毛色稍差,1只见白内障,动物性格转为温顺;实验34周毛色开始变黄。
各实验组实验4周后,均见毛色光泽开始变差,眼稍眯。
CAG组:实验13周后,开始见尾色黄,部分动物见稀便;实验27周后,见瘦弱,毛色、尾色明显差。
脾虚CAG组:实验8周,见毛脏,稀便,神态萎靡,耳尾色白,扎堆拱背;实验13周后,开始见背毛稀,尾色黄;实验27周后,下门齿相对于对照组、CAG组、肝郁CAG组较黄,1只动物见白内障。
肝郁CAG组:实验8周后,开始见易怒,尾巴发热;实验34周后,见激怒明显,无故撕咬。
肾虚CAG组:实验8周见毛枯,嗜睡,眼睁不大,温顺,个别有颤抖,耳尾色白,部分溏便;实验27周后,开始见全身脱毛,行动迟缓,形态虚弱,3只动物见白内障,下门齿变黄最明显。实验34周后,见身上发冷。死亡率高。
2.2舌象实验8周后,对照组舌淡红,苔薄白;CAG组舌淡红,苔略少;脾虚CAG组舌淡红,苔少;肝郁CAG组舌淡红,苔薄白;肾虚CAG组舌淡红,暗,苔略少。
实验27周后,对照组舌淡红,苔薄白;CAG组舌偏红,暗;脾虚CAG组舌嫩;肝郁CAG组舌有偏红趋势;肾虚CAG组舌淡嫩。
2.3体重对照组动物在实验过程中体重稳步上升;各实验组体重增长均慢于对照组;其中以脾虚CAG组和肾虚CAG组体重增长最慢。
2.4身长对照组动物在实验过程中身长稳步增长;各实验组身长增长均慢于对照组,其中仍以脾虚CAG组和肾虚CAG组最慢。与体重结果一致。
2.5尾长对照组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尾长稳步增长;各实验组尾长增长均慢于对照组;其中以脾虚CAG组、肝郁CAG和肾虚CAG组尾长增长最慢。
2.6Lees指数Lees指数反映肥胖程度,实验结果,肝郁CAG组和肾虚CAG组Lees指数较大。
2.7腹膜后脂肪湿重和指数见表1。
表1实验过程各组腹膜后脂肪湿重和指数变化(略)
综合腹膜后脂肪湿重和指数的结果,肝郁CAG组和CAG组脂肪有所减少,脾虚CAG组和肾虚CAG组显著减少,其中又以脾虚CAG组最明显。
2.8体温各实验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以肾虚CAG组体温降低最明显。
2.9食量和饮水量食量以g/只·d计算,CAG组和肝郁CAG组与对照组食量无显著区别,肾虚CAG组食量总的少于对照组,脾虚CAG组由于采用饥饱失常造模方法没有统计食量。
饮水量以每日每只计则各实验组总体低于对照组,以每克食物计则无明显差异。脾虚CAG组由于采用饥饱失常造模方法没有统计饮水量。
表2实验过程各组口腔pH值变化(略)
注:P值未注明者均>0.1,下同
2.10口腔pH值见表2。
实验过程中,各实验组口腔pH值呈现较稳定的上升趋势。
2.11胃液pH值见表3。
表3实验第51周各组胃液pH值变化(略)
各实验组胃液pH值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胃酸分泌减少。
3讨论
慢性造模体现在宏观症征上,是出现一些急性模型难以出现的症征。如毛稀、脱毛、下门齿变黄、白内障、肝郁CAG模型情绪的固化、影响身长(尾长)等。
3.4与对照组比较,动物出现虚象,其程度由轻至重依次为:肝郁CAG组CAG组脾虚CAG组肾虚CAG组。肾虚CAG组虚象、衰老表现最为严重,特别在牙齿变黄,白内障等表现方面,并渐见阳虚表现。能量代谢上,各实验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以肾虚CAG组体温降低最明显。脾虚CAG组和肾虚CAG组动物舌象以淡嫩为特征。实验过程中各实验组体重增长均慢于对照组,又以脾虚CAG组和肾虚CAG组体重增长最慢。肾虚CAG组食量减少。
肝郁CAG组造模后逐渐出现郁怒症状,并渐成反射性改变。表现在对敲笼子有缩尾反应(非肝郁组只有探究反应),或稍加刺激后即表现出强烈反应,超出刺激程度。
Lees指数反映肥胖程度,综合实验全过程的结果,肝郁CAG组和肾虚CAG组动物Lees指数较大,综合腹膜后脂肪湿重和指数的结果,CAG组和肝郁CAG组脂肪有所减少,脾虚CAG组和肾虚CAG组显著减少,其中又以脾虚CAG组最明显。
实验过程中,各实验组口腔pH值呈现较稳定的上升趋势,其意义待研究。何庆年等研究发现,40例脾虚或脾虚兼证病人与60例健康人比较,口腔液pH值明显偏酸[2]。卢红等检测3091名60岁以上老年人和703名50~59岁老年前期人员唾液的pH值,结果显示老年前期的一般仍处于接近中性值,而老年期则明显偏酸性[4]。迟永利等检测舌面pH值,发现阳虚、湿热患儿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并引述“有人认为舌面pH值与中医辨证有关,阴虚多偏酸性,阳虚多偏碱性”。[5]
各实验组胃液pH值均高于对照组,结合各实验组胃粘膜萎缩情况[6~8],说明胃酸分泌减少。
[1]徐敏,陈革新,张晓晖,等.兔氧耗量测定方法的改进及其在阳虚模型研究中的应用[J].福建中医药,1989,20(6):45-47.
[2]何庆年,周建穗,刘明建,等.健康人与脾虚患者口腔液酸碱度(pH值)之比较及其意义[J].云南医药,1983,4(4):229-231.
[3]陈小野,邹世洁,张智,等.大鼠长期脾虚造模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37-41.
[4]卢红,曹宏康,乐福媛,等.老年人唾液的pH值[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89,5(3):134-136.
[5]迟永利,秦吉华,张葆青.小儿舌面pH值及舌菌状计数与中医辨证的关系[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9,13(1):67-68.
[6]陈小野,邹世洁,佟彤,等.大鼠CAG证病结合模型胃粘膜病理研究(I)[J].中医药学刊,2002,20(3):292-295.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到临床工作后适应周期长,缺乏主动学习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较弱,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和医学的飞速发展。在新形势下,医生对患者的价值取向和意愿理解不强,医患关系恶化,因此如何遵循证据,综合考虑临床需要,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尊重患者的意愿是非常重要的。应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的学生,在神经内科领域进行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神经内科医师在处理诸如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临床经验很重视,同时会听从专家的意见和权威参考书中的观点,或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和基础研究的结论进行推理判断,作为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这样的医学模式在很长的时期内指导了神经内科的临床实践,也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诚然临床经验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处理一些重症脑血管病的过程中,丰富的临床经验将有助于对病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而缺乏经验可能导致诊断和治疗的失败,因此,总结经验是临床医学实践的必经之路。但是,临床经验和专家观点可能存在一些非科学成份,而且导致目前在脑血管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法和各自为政的治疗体系,一些真正有效的方法没有得到广泛的共识,而一些实际上是无效的或可能是有害的方法,由于从经验和理论上推导可能有效而被临床医师广泛的和长期的应用,这样不仅限制了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病人的疗效,而且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2在医学教学中实施循证医学
首先要从知识经验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变为创新开拓型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经验医学强调医师的个体经验,而循证医学则要求医师将个体经验与最佳科学依据结合起来做出决策。因此,医师不但要有知识经验,而且要全方位地搜集证据、分析证据、运用证据,必须通过研究去创造证据。其次要从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传播学习方法。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灌输,适应现代临床需要的循证医学临床教育则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学习,使我们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设计者。这就要求我们医师改变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不是一味地接受现成知识,而是要充分发挥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第三要从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现代临床医学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循证医学临床教育要求我们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循证医学教学要求经验与科学依据进行有机结合,要求带教教师要教授学生如何掌握要全方位地搜集证据、分析证据、运用证据的科学方法。其次,要改变授课方法,传统教育重在灌输,知识掌握不灵活,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强调能力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主动学习,引动学生充分发挥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探究知识。再次,要变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学习的教育模式,教会学生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养成不断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科通过近几年来对实习的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后,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均没有受到不好的影响,相反通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实习成绩得以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针对观察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待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具有积极意义。
科学思维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中医药学既有自然科学医学的特性,同时也兼容人文科学的特征。中医药科学思维特征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强调在人的基础上研究疾病的分类、发展、干预措施;重视人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用相互关系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人的生理病理过程,用调整的途径和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当代生物医学也正向着整体医学方向发展,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系统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当代生物医学的创新与发展。鉴于中医药学的科学思维特点与当代生物医学朝向有较高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因此利用中医药科学思维,结合生物医学朝向和新技术,当能推动生物医学的创新性发展。
1中医药辨证论治理论思维与疾病证候再分类
2中药复方药物组合与多成分多靶点药理途径分析
3中医诊疗的个体化朝向与个案研究分析
关键词:中医证候;蛋白质组学;中医基础研究
ApplicationofProteomicsintheFieldofTCMSyndrome
HONGMing-chao1,MAOZhu-jun2
(1.PutuoDistrictShiquanStreet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Shanghai200061,China;2.LonghuaHospitalAffiliatedto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200033,China)
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dthemainTCMSyndromesofcombinationprincipleandproteomics,reviewedtheapplicationofproteomicstechnologyintheTCMsyndromesin5~10years,andthefuturedevelopmentofChinesemedicinesyndromeproteomicsprospect.Expandtheapplicationfieldsofproteomicsinmedicine,explainthemeaningofthetheo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romanewperspective.
Keywords:TCMsyndromes;Proteomics;Basicresearch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证候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指导着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表现的认识,是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中医证候研究的关键在于从不同的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病理阶段找出共同的病理环节,寻找证候的物质基础和发生机理。近年来,中医证候学的发展和蛋白质组学进行交叉,以其独特的理论与视角,给中医理论赋予现代最前沿的科学内涵。
1理论基础
在中医学理论中,辨证论治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证候则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所谓证候,是在广泛收集临床症状、体征的基础上,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并可以表现出"同病异证、异病同证"。
证候研究是中医基础研究的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它也是连接临床和基础理论的桥梁。在证候规范化研究中,证候的诊断标准的研究是一项主体工作,也是证候规范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应用研究
近年来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进行的证候基础研究主要有动物模型和临床实验两方面。
2.2临床实验按照目前所临床采集的研究标本的种类分类,可分为血液及舌苔两种类型。
王忆勤、李福凤等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蛋白质芯片分析仪对例慢性胃炎湿证、例湿证治疗患者及例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表达谱进行研究,发现慢性胃炎湿证患者蛋白质质谱出现高表达趋势其波峰基本在10个单位以上,湿证治疗患者与正常人上述波谱峰呈低表达趋势湿证治疗患者波峰基本在10个单位左右或以下,正常人波峰基本在5个单位以下,证实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对探索慢性胃炎湿证的生物学理论基础有一定意义。
2.2.2舌苔研究背景:舌诊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舌苔原理、实现舌苔的客观化、微观化,是中医现代化基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也有研究者运用现代生命科学前沿的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舌苔原理及其现代生命科学本质内涵,拓展了蛋白质组学在中医学方面的应用领域,从新的视角阐释中医理论的内涵。
程亚伟等对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湿证、湿证治疗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人群舌苔上清液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建立了基于蛋白芯片的舌苔上清液中蛋白的提取方法,应用SELDI-TOF-MS技术筛选出慢性肾衰组与正常对照组舌苔样本之间有13个差异蛋白质谱峰有统计学意义,为慢性肾衰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并筛选出慢性肾衰中医湿证组、湿证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有11个差异蛋白质谱峰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现四个差异质谱峰在慢性肾衰中医湿证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申维玺.论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6):410.
[2]刘为民.中医证候学研究与证候蛋白质组学[J].中医药学报,2003,31(3):1.
[3]金光亮.证候基因组学与证候蛋白质组学浅论[J].中医药学报,2003,18(6):332.
[4]BanksRE,DunnMJ,HochstrasserDF,etal.Proteomics:newperspectives,newbiomedicalopportunities[J].Lancet,2000,356:1749-1756.
[5]JosephMacri,StephenTRapundalo.Applicationofproteomicstothestudyofcardiovascularbiology[J].TrendsCardiovascMed,2001,11:66-75.
[6]ShenY,BergerSJ,AndersonGA,etal.High-efficiencycapillaryisoelectricfocusingofpeptides[J].AnalChem,2000,72:2154-2159.
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级卫生技术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是传授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高等医学教育自然应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如必须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教学计划,选编合适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讲课要求生动、精练并能因材施教等等。同时,高等医学教育,尤其是西藏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由西特的高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素质及西藏基础教育的特殊机制等因素决定的,了解和熟悉高等医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与西藏地区的特殊性,将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办好西藏大学医学院。
一、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教学
大多数考入医学院校的藏族大学生由于其历史责任感、自尊心和家庭的期望等动力的驱使,学习普遍比较刻苦、用功,尤其是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实验、实验报告及布置的作业等,学习成绩在藏汉混合班中多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少部分可进入优秀行列。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基础较差,另一方面在于藏族学生多习惯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这一点与藏族的思维方式有关。藏族偏重于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而对非直观的、理性的、抽象的事物学习和理解能力差一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用直观、形象的手段与方法,少用或不用抽象的方法;多用实验、见习与实习的方法,减少理论讲授;多采用实物标本、教学录像、挂图、幻灯片、投影及现代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教具和手段,做到扬长避短,事半功倍。
藏民族有自己完整的语言文字——藏语,在目前西藏的教育模式中,藏语教学得到强化,尤其在小学教学中基本使用藏语授课,在各级各类升学考试中,藏语文对藏族学生也常作为一门主科,加之藏语又是他们的母语,故近期考入中高等学府的藏族学生不仅能流利地说藏语口语,而且大多数有一定的书面文字使用能力。同时,西藏的大多数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汉语文课,而初中、尤其到高中阶段,除藏语文外,其余主要课程基本用汉语授课。所以,进入高校的藏族学生大多能熟练地应用藏汉两种语言。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对在校学习和毕业后在区内工作极为有利。但也有部分学校由于对基础教育中双语教学的理解偏差或汉语教学力量薄弱等原因,汉语教学有所削弱,造成部分藏族学生汉语水平偏低,主要是思维速度慢、接受和表达能力差。这样不仅给专业课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按全国学大纲的要求或盲目照搬区外其它高校的作法,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慢讲授速度,适当多写板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可通过增设汉语文课以及在专业课教学中增加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加强汉语训练,提高其表达、理解能力。
另外,藏族大学生大多继承了民族的许多优点,如能歌善舞、待人纯朴热诚、有相当的幽默感、喜欢室外活动;同时,又能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因此,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健康愉快地度过大学学习生活。
二、实践性强、能力要求高
现代医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就是实验医学。这一点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充分地体现,没有实验教学的医学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在我院前二学年开设的所有普通基础课(如物理、化学)、专业基础课(如生理、生化、解剖、组胚)、临床基础课(如病理、药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都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课既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对“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和见习、实习完成的。所以,办高等医学教育离不开设施较为完备的实验室,离不开各学科或课程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设备、材料、标本、药品等,诸如显微镜、电教器材、各种物理仪器、电生理仪器、化学试剂、人体解剖标本、实验动物……
实验教学在第三、四学年的体现就是“临床见习”。这一阶段主要学习临床课,为了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各种常见疾病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的印象与理解,教师常在上课期间到医院选择一些典型病例,让学生实地观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医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在与疾病斗争的各种手段与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种临床的思维和行为,这实际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专业教育一直在着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和能力,这并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恰恰相反,判断医学教育是否成功,不能单纯以学生的理论成绩来衡量,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活生生的病人时的表现、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能否灵活运用。临床实习可以说是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综合考查与锻炼。
医学科学的一个特征是知识更新极快,光靠书本上所学的一点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跟上医学发展的潮流和步伐,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全面促进其智能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还有许多困难,这也正是今后改革教学的目标之一,但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在未来世界飞速发展的医学领域具备竟争能力,又必须尽早做到这一点。
三、课程重、压力大
过三关以后,随后的临床基础课、临床课虽然课程仍较重,但由于学生已基本适应学习的节奏,熟悉和掌握了大学的学习方法,各种能力包括应试能力均有提高,一般不会再出现太大的问题。
四、以人为核心
医学的对象和目的都是人,且大多是躯体或心理不太健康的人。因此,在医学教育中,人是绝对的核心。特别是在旧的医学模式中,人的心理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医学中的人往往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关心的是人的躯体健康情况。为了这个目的就要了解人体的组成、结构,每个结构的功能,以及诸如为什么会发病?什么病?发病后有什么变化?全身还是局部?能否治疗?如何治等问题。因此,医学教育中常常把一个整体的人分解成局部的或某一方面的生物学特性介绍给学生,大到肉眼可见的解剖学中的骨骼、肌肉、神经等,小到须借助显微镜观察的组织学中的正常组织、细胞和病理学中异常的组织、细胞等;宏观如病人在患病后的症状和体征,微观如某些分子在机体内的化学变化或反应;普通象病从口入的道理,奇异象一些药物对人体的巨大作用等等无不说明人永远是医学和医学教育的核心。
当然文科教育也离不开人,一是内容也常以人为核心,但不同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其表现以人的精神、思维为线索,常反应人们情绪上的喜、怒、哀、乐等精神形态,即使有部分躯体描述,目的也多是烘托所谓的“主题”或为了更好地表现心理活动,特别是文学作品。而在政治、法律、历史等方面常说的决策、思维、权力、贡献、责任等概念也无不是抽象的,不能精确定量的人或人的某一方面。
另外,文人笔下人的年龄、性别是有明显区别的,尤其牵扯到爱情主题时,性别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医学中虽也关心人的年龄、性别,但在医学生或医生的实际操作或思维中常常忽略这些,心中似乎只有“病人”这个概念。女护士可以在给小伙子臀部打针时继续谈笑风生,外科的男大夫在手术室能面对的女病人作到“面不改色心不跳”。因此,医生眼中的人几乎是“中性”的,所有到医院就诊的人无论男女老幼,不过是病人,是自己服务的对象而已。这决不是说学医的人都麻木不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和长期的职业习惯使然。
五、学制长、投入高、专业性强
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制比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其它专业一般长一年或更多,如一般高教的本科学制多为四年,而医学本科至少五年,少数六年,个别八年。
与其它专业尤其文科教育相比医学教育的投入较高。其主要原因有(1)庞大的实验室群。在医学领域的所有学科都有自己的实验室或实验设施,临床各学科的实验基地当然就是临床诊疗单位和部门,各基础学科的实验室还常有教学用和科研用实验室之分,尤其正规的高等医学院校大多有设备精良、造价昂贵的实验室,成为学校实力和科研水平的一种象征。(2)日常教学消耗开支较大。医学教育中的水电、动物、药品、标本、保健用品、消毒用品等日常消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3)学制较长,相应投人自然增加。(4)教材费用高。医学课程的教材由于内容繁多,信息量大,常用课本又厚又大,书费自然较高,如现在的内科和外科教材每本都在三十元以上。(5)见习、实习费用。一般高等医学院校都要建设自己的教学实习基地—附属医院,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既使没有附属医院,也需要联系相应的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每年给见习或实习医院交纳一定的费用,当然还有实习生的各种补贴。(6)高等教育还兼有科研功能,而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大多周期长、费用高。如开发一种新药投资几十万、几百万元历经数年、十数年是很普通的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医学教育投入高是由医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投入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医学教育的专业性较强及课程种类繁多造成的。医学教育中的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课程)之间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高等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解放初期分为医科、牙科和药科。后来根据世界及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现已发展为临床医学、儿科学、口腔医学、卫生学、卫生检验学、放射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物化学、中医学、藏医学、中药学、针灸学、法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学等专业,而且随着医学和许多边缘学科的发展,医学教育的专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这些专业虽然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和公共课),但差异和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让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到综合性医院干妇产科或儿科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反之亦然。这样,医学教育中不同的专业往往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以适合专业的要求,投入自然较高。
我院的实验室建设虽已初具规模,但距教学需要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机能实验室,应尽快下大力气解决。
六、课程间有较紧密的内在联系
专业教学同中小学教学一样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面医学教育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似乎更为严格和紧密,这是由医学科学中各学科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所决定的。医学从宏观上说是以人的整体正常或异常来做为研究对象的,而医学中的每一门学科则多是围绕人体的某一个方面建立起来的。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是描述人体正常的形态与结构的;生理学、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相应机能的,而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学则是研究人体异常形态、结构和机能的;药理学、微生物学等是研究这些药物或微生物与人体关系及作用机理的;临床各学科则是研究疾病的症状、体征、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一系列内容的……这些学科研究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其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是割不断的。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从形态、结构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从基础医学逐渐过渡到临床医学的各门课程。即有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正由于医学教学所有的课程是围绕人体展开的,各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不可避免,各门课之间既有横向联系,也有纵向交叉。所以在医学教育中既要处理好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衔接,又要尽量避免出现遗漏或重复,使课程更好地联系起来,形成既有分工又能紧密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性完美效果。
医学教育只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方面,其他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医学教育自身的变化和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卫生事业的其他方面,因为医学教育培养的对象——医学生们正是将从事医学科学与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
1.心身疾病与护理科学
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医学理论和护理理论的发展;现代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医学技术和护理手段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医学结构和护理体制的转化,现代健康定义的提高,促进了医学范畴和护理范围的扩大,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医学伦理学和护理伦理学的进步。
百余年来,以英国南丁格尔为代表开创的护理专业,经40年代美国“计划护理”的提出,50年代“护理诊断”的出现、60年代阿布达拉“护理过程”的研究、70年代玛莎·罗杰“护理概念”的阐述,虽然初具规模地形成了护理科学体系,但是由于受机械唯物论和生物医学模式的制约和影响,护理学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的需要。因此,护理科学,不仅其科学理论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而且在护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尚需不断研究和提高。
目前,在心身疾病护理或功能制向责任制护理转化过程中,关于医疗诊断与护理诊断的概念、护理诊断与护理问题的关系、护理过程与护理程序的异同、护理措施与护理常规的范围、整体护理与心身护理的区别,引起了护理界广泛的研究和热烈的争论。大家认为,这些问题是现代护理科学及其责任制护理必须研究的重要方面、理论问题、实质所在;然而,这又是掌握较少、理解甚差、薄弱环节。同时,还有的认为:《中华护理杂志》提出116条护理问题是比较广泛而又全面的;由于这些问题涉及面很广,掌握水平较差者,不仅难以归纳,而且在实际病例中也不能很好具体应用。
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心身疾病护理或责任制护理,不仅需要实践应用的研究,还需要理论基础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护理科学完整体系来说,既是现实的必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医学教商和医疗实践,特别是在护理科学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情况下,护理学基本上是套用医疗专业基础理论与常规护理技术相加而形成的;护理工作重点乃是机械执行医嘱,按护理常规进行一般的操作技术性处理。据统计:这种护理专业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仅有10%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因而,许多同志认为。这种操作性护理工作,不看书学习也能上好班。因此,出现了“医生嘴护士腿”的跛行局面。这不仅限制了护理科学的发展,而且严重地拖了医学发展的后腿。
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化、健康定义的提高、心身医学的研究和责任制护理的建立,护理已不再是一种单纯应用性的操作技术性的工作,而真正是一种科学、技术、艺术结合的完整独立的科学体系。在心身一元论基础上的广义心身疾病的责任制护理,也绝非生物医学护理与心理医学护理简单相加就能成功和奏效的,它具有更高的要求和囊括更丰富的内容。
现代护理学,除在实践方面研究一系列应用技术外,在理论方面必须从心身多因性致病因素+疾病发生的有关机制心理和生理的病理整合客观现实与主观感觉的序列入手,借鉴祖国医学心身一元论的病因病机主证分析辨证分型辨证论治辨证施护的体系,通过生物医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的结合,研究生物医学护理社会医学护理心理医学护理行为医学护理一心身医学护理的综合,以及护理概念护理过程护理诊断护理问题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评价等问题,才能促进护理科学发展和理顺临床复杂的护理问题。
2.心身疾病与护理理论
心身疾病的医疗和护理,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和紧密联系,但两者临床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不同,因而又有不同层次的理论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心身医学基础理论和心身疾病的防治理论的基础上,来讨论和研究心身疾病的护理基本理论问题,为进一步更具体地讨论“护理过程”,“护理诊断”、“护理问题”、“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①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整体性
心身是一元的,形神是合一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心身疾病和身心疾病是交互的,既可“因郁致病,”又可“因病致郁”,只不过是主次、先后,转化不同而已,失情感症和失体感症是互相联系的。两者仅是“人类脑”、“动物脑”与“植物脑”不同层次障碍的表现。因此,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必须有机结合形成整体护理,即通过心理护理缓解其躯体症状,通过躯体护理降低其心理应激;在两者互为依据、互为因果的基础上,使心身统一整体向良性循环发展,直至疾病治愈。如果心理护理和躯体护理简单合并,而缺乏内在因果联系统一性和心身整体性,不仅会重犯心身二元论的错误,而且也难以获得成功和取得良效。
②治标护理与治本护理的兼顾性
祖国医学特别强调“急则洽其标,缓则治其本”在通常情况下,应采取“标本兼治”的原则。同样,护理亦应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配合医疗的主次先后,来确定治标护理与治本护理的侧重性与兼顾性。这里所说的标本.一是心身疾病和身心疾病发生的因果关系的标本问题,二是心身疾病发展所出现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转化的标本问题;三是心身疾病的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需要利导或阻断的标本问题,四是疾病的转归预后或防复发的出院指导与护理嘱咐主次的标本问题等等。一般说病因,病理是本,症状、体征为标,但是由于心身医学的研究和发展,这个概念需要重要考虑,特别是心身双向关系和疾病因果非线性及病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转化,所呈现不同层次的根本问题必须重新研究,使护理工作,既能抓住许多护理问题的主要矛盾,又能做到统筹兼顾。关于护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与病例说明,将在护理内容与方法中叙述。
③需要层次与合理需要的原则性
马斯洛认为:对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可以预防疾病,它的消失孕育着疾病,而恢复这些需要可以治疗疾病。有的人直接套用“需要层次论”,并以满足病人需要的程度,来作为“护理评价”的标准和伦理道德的水平。这里应该指出:满足需要不是无原则的,而是有原则的;不是以笼统的病人需要为标准,而是以对病人健康有利的需要为标准,合理需要应“顺情从欲”,尽量予以满足,不合理需要非但不能满足,而且还要进行“移情易志”,给予矫正。心身护理还要让病人自己认识到主观需要应与客观实际相符,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强心理卫生,有利于心身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抗复发。
祖国医学指出:“养身先养心,调形先调神”;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调和情志,摄养精神,节制嗜欲,陶冶情操,调养心理,习以成性。这是护理既要治病,更要救人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