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央视《对话》节目“打开十二五”,无意中透露了一个情况,青海省玛多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是首富县。斗转星移,三十年过去,玛多县已成为一个贫困县。更为严峻和严重的是,玛多县地处三江源,三十年前全县4000多个湖泊,现在仅存1000多个,锐减3/4,而有蓄养水功能的草场也已退化了70%,换句话说就是有原本蓄养水的草场减少了70%。这些事发生在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源头,是否很恐怖?!
依稀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一个重要领导人曾到了玛多县,号召大力发展畜牧业,即多养牛养羊,以致富农牧民。其用心不能说不好,但结果是三江源生态的过度破坏。现在国家投资恢复三江源生态,已投75亿,但要恢复原貌,75亿不过是需要的九牛一毛。算一算明细账,不知玛多县多养牛养羊所产生的效益,30年来总计多少。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挣1元钱恐怕得后人花成千上万倍的钱去恢复、去弥补,这显然是再愚蠢不过的事。仔细盘点一下我们高速增长的GDP里边,究竟隐藏着多少这样的蠢事呢?!
三十年来,主流精英们高举着一只“看不见的手”,高唱着让市场决定一切。三江源的生态能让市场决定吗?玛多县地处高寒,不长树,草破坏了再生亦难,人走路都喘气,不易发展工业,人少也发展不了多大规模的商业。但全国都离不开母亲河,母亲河不能没有三江源的源头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假如三江源荒漠了,没有活水来了,广袤的神州大地靠什么来滋润,十三亿中华儿女又靠什么来滋养?
三十年改革,玛多县由首富县变成了贫困县,三江源由活水向无水发展,是那里的人民不勤劳吗?那三十年前他们是怎样成为首富的?是那里的气候恶劣、资源贫乏吗?那三十年前他们是靠什么成为首富的?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玛多县从首富县变成贫困县的呢?总不会是毛泽东“左”的思想指引的结果吧!
在“文革”中,他们尚能为首富县,在改革开放中却沦为贫困县并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命脉,难道不应该全面、认真、深入、科学、准确地总结改革开放政策的经验教训吗?!
毛主席讲: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又讲: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其实,政策和策略又岂止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生命线。
看来,毛泽东思想,的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啊!
青海新闻网讯再没有比当地人称为“黄河源头第一县”的玛多县经历如此更大的贫富反差了!20年前,这里人均收入500元,为全国的首富;如今,全县的年财政收入仅仅93万元,差不多是全国最穷的县了。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大贫富反差?
7月3日、4日,我们《西宁晚报》三江源采访组来到玛多县的部分牧区、扎陵湖和鄂陵湖区实地观察,走访当地的牧民群众、拜访政府官员,从生态层面上了解这个母亲河发源地的现在和未来。
据悉,玛多县为纯牧业县,全县共有1753户计10848人,其中牧业人口8893人;目前拥有牛羊27万头(只)。除了牧业外,该县再没有任何产业。玛多县副县长扎洛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县是全国牧业生产先进试点县,牧民人均年收入为500元,是全国的首富。他说,当时玛多的牧民群众去购物,钱多得根本就没有数目的概念。
对于玛多县由富变穷,有一种被公认的说法:那就是过度放牧所造成的草场退化及生态恶化。扎洛说,的确谁也无法否认这种因素,因为在1980年前后,该县存在的矛盾是人少畜多放牧力不从心,以致从西宁市周边农业区请来“牧民”,这也是如今当地牧民中汉族人口比例大的原因。
扎洛否认了过度放牧是玛多县生态恶化惟一原因的说法。在有可能因禁牧而成为无人区的扎陵湖、鄂陵湖周边采访时,我们见到了被封闭的草场,也见到了仍然放牧草场的那份干渴,及由干渴为主要原因引起的裸露出沙土的退化草地。当地的牧民告诉我们,近些年来还从没有像今年这样雨水充沛,但刚刚降雨过后,草地马上就干燥起来。
玛多县政府官员和牧民群众公认的草场退化主要原因之一是天灾。10多年来,这里已经没发生过雪灾,这是当地人共同的企盼啊!他们说,闹雪灾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福分——雪灾可以将老弱病残的牛羊和野生动物冻死,促使生态更新。但全球的大气候并没有给中华母亲河源区这种充足降水的恩赐。
人为的因素中,因为鼠、兔不值钱也不受人们“喜欢”,而它们的天敌狐狸、鹰隼或可以制作成服饰,或可以制作成标本,因而被人们没有节制地猎杀。面对大自然的现状,这使当地大人和孩子都感到愧疚。
我们谁也不能推掉责任,谁也不能承担所有的责任。
为生态环境而生存,这是每一位玛多人乃至我们的党委、政府正在努力做的,包括生态移民、禁牧在内的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保护母亲河,呵护美好的家园,我们别无选择。(2005-07-0610:16:31记者:崔永奇)
1986年8月31日胡耀邦第二次视察青海省
胡耀邦第二次视察青海省对党政军领导干部发表讲话
改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勉励大家同心同德深入实际坚持改革奋发进取为开拓青海建功立业
新华社西宁8月31日电(记者南振中、蒋鹏)8月1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青海省各地视察,勉励青海各族领导干部同心同德,深入实际,坚持改革,奋发进取,为开拓青海建功立业。青海幅员辽阔,面积相当于七个江苏省,拥有丰富的、待开发的资源。1983年7月,胡耀邦曾到这里作了为期十天的考察,发表了《立下愚公志,开拓青海省》的长篇讲话。
青海省各级领导班子新老交替顺利各项工作有进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人民日报》1986年9月1日)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