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是东盟成员国中唯一的内陆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是其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农业GDP约占总GDP的16%。农产品贸易规模较小,2020年贸易额24.2亿美元,主要出口活牛、饮料、木薯、咖啡、香蕉、大米、食糖等,进口饮料、精制动物饲料、精制糖等。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后,中国—老挝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2010年至2021年,中老农产品贸易额从4522.9万美元增至2.5亿美元,增加4.6倍。其中,中国自老挝进口额从3025.6万美元增至2亿美元;对老挝出口额从1497.3万美元增至5254.6万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老挝第三大农产品贸易伙伴,次于泰国和越南。中国自老挝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有甘蔗、香蕉、木薯淀粉、大米、玉米等,2021年甘蔗、香蕉进口额占中国自老农产品进口总额的35%和20%。中国出口老挝的农产品种类则较为分散,以蘑菇、烟草及烟草制品、大蒜、饮料等为主。
2019年,中老两国政府签署合作战略框架,老挝从中国政府得到了出口50万头生牛的出口额。老挝最初制定的目标:2019年到2023年,每年出口20万头牛;2024年起,特定配额下预计每年出口50万头牛,这些将取决于隔离检疫场容纳可隔离动物数量的容量。
同时,中国政府向拉兴坎县公司、农粮发展有限公司、LaoKotong农业发展有限公司3家公司颁发进口许可证。
据老挝农林部与渔业司资料显示:截止2021年,老挝共饲养黄牛226.31万头,水牛123.9万头。2019年4月28日至2021年5月24日期间,老挝在2020年3002头牲畜的配额中,在对出口的2013头大型牲畜(1992黄头牛和21头水牛)进行体检中发现牛结节疾病,中国决定暂时严格禁止黄牛水牛和周边国家的进出口或者转运。当时,老挝希望最迟在2022年3月再次开放大型牲畜出口市场。
尽管2022年中国市场面临消费长期萎靡、人民币贬值等诸多不利因素,中国大陆牛肉进口量依然维持强劲增长态势,累计进口牛肉269万吨,赶超2021年全年进口总量(233万吨),同比增幅达15%。其中活牛:2022全年进口活牛34.97万头,同比去年36.11万头减少3%,活牛到岸价平均2300美元/头。(2022年进口活牛中奶牛依然占主导地位,但是与前几年相比肉牛的比例明显提升;而十年前,中国进口牛中超过80%都是奶牛,肉牛占比很少。)
养牛产业无疑对老挝农业发展带来诸多益处,但迫于老挝当下的大部分动物生产和饲养还处于自然饲养阶段。按照中国市场需要350kg以上,4岁以下的无疾病牛类牲畜的标准,老挝养牛户很难达到这一标准。
中老两国活牛具体推进过程
2017年5月根据《农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国家质检总局关于支持云南省在边境地区开展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的函》联文批复,云南省人民政府批转了《西双版纳州开展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开启了从老挝进口活体肉牛及屠宰加工、销售一体的试点项目,并明确由云南康旅集团(原城投集团)作为实施主体。
2021年1月老挝国防部总后勤局农牧生产司与老挝长江投资有限公司,1月26日在万象举行成立农牧合资公司签约仪式,合资公司将主要向中国出口肉牛。据悉,双方合作成立农牧合资公司后,拟分三阶段投资3亿美元建设经营养殖场、育肥场、隔离区、防疫中心、屠宰场、交易市场及农牧发展技术中心。该公司主要业务为农业种植、牲畜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和国内外贸易。双方合作期限为30年,可续签2次,每次续签期限为30年。
2021年3月26日老挝南塔省3000头活牛进入防疫中心进行为期30天的防疫隔离程序(3月26日-4月26日),之后将出口到中国。
2021年4月28日老挝首批屠宰用肉牛从南塔省口蹄疫免疫无疫区隔离场运抵西双版纳州勐满口岸隔离场,并按程序进行屠宰出口中国,中老肉牛贸易取得突破、正式实施。
中老两国的活牛贸易开始于2021年4月。
当时,我国从老挝首批次7天共进口活牛2016头(基本为黄牛)。
但同年7月,老挝发现牛结节性皮肤病,我国暂停了从老挝进口肉牛。
这样,2023年7月,老挝肉牛进入南塔育肥场,9月,中老活牛进口贸易恢复。
贸易商过少,形成一种畸形垄断,活牛不是卖方市场,老挝小黄牛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品牌,做不到品牌和规模效应。
老挝养殖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老挝肉牛基数过小。按照1:5的比例,适龄的可出口肉牛只是牛总保有量的五分之一,按老挝现有的保有量,达到年出口50万头还是有很大的难度;老挝活牛以“老挝小黄牛、夏洛莱”2个品种为主,老挝小黄牛出栏在250-300kg,夏洛莱等品种出栏在300-350kg左右;老挝小黄牛出肉率在30%-40%之间,夏洛莱在膘情较好的情况下,出肉率能达到50%以上。
2、老挝现有养殖技术过于落后,牛体重过轻,养殖户卖不上价格,贸易企业不挣钱,长久如此,贸易就会萎缩。老挝急需科学化养殖技术推广,急需性价比高的饲料企业来推动养殖业发展;
2021年6月23日,老挝农林部部长发布0799号《加速推进50万头生牛出口中国的部长令》
落实“农产品变商品”计划是支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和优先规划。换句话说,就是增加了农村地区人民的收入,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逐步缓慢实现脱贫。在中老两国共同战略友好合作下,老挝从中国政府得到了出口50万头生牛的出口额,为帮助老挝人民“农产品(养牛)变商品”出口到中国、集中稳定收入、逐步提高家庭经济水平做出了贡献。
消费市场
老挝肉牛输华是中老农业合作项目,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的组成部分。2021年4月28日,老挝首批屠宰用肉牛从南塔省口蹄疫免疫无疫区隔离场运抵西双版纳州勐满口岸隔离场,并按程序进行屠宰出口中国,中老肉牛贸易取得突破、正式实施。首批肉牛正式对华出口,体现着中老经贸合作不断深入发展,同时对开展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动物疫病防控合作、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生物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将进一步稳步推进中老经济走廊建设,有助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老百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逐渐改善,消费者对牛肉的需求量迅速扩大。近年来,牛肉受制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生产成本不断上涨,肉牛存栏量增速放缓,供需缺口巨大。尤其是川渝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养牛、用牛、吃牛的大省,是我国牛肉的核心消费区,火锅和翘脚牛肉、张飞牛肉、卤牛肉、麻辣牛肉等特色餐饮,都是以牛肉为食材的四川名吃,牛肉消耗量巨大。
经过长达5年的努力,老挝肉牛输华项目成功运营,将为川渝地区餐饮和休闲食品产业提供优质原材料,破解了川渝地区牛肉供给不足、贸易不畅难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四川全年牛出栏296.4万头,增长1.6%、牛肉产量37.03万吨,增长1.6%。重庆全年牛出栏55.53万头,增长1.1%、牛肉产量7.36万吨,增长1.1%。贵州全年牛出栏176.14头,增长1.6%、牛肉产量23.1万吨,增长1.6%。
从全国肉类消费水平上看,川、渝地区人均肉类消费量均居于全国肉类消费的前三名;从消费结构上看,川渝地区的猪肉消费占比超50%,余下部分禽肉和水产大致各占一半,重庆偏重于水产,四川偏重于禽肉消费。川渝地区肉类消费成因与环境需求、资源禀赋、饮食习惯等有关。
3、本网原创内容,允许非营利性转载,并要求注明出处,如注明“转载自农更行(ngx.179c.com)”。
农更行公众号
「农更行」专注于农业产业更新及数字化更迭演进,致力于打造成为农业领域最具商业价值的数字媒体及服务平台,核心团队由来自同行资本、壹果农产品、春藤网等的资深从业人员和专家组成,以“信息平台+数字媒体+社会化服务”助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