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5篇)

1、气候条件适宜。镇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4—16℃,1-2月极端低温-12℃以内,无霜期达210天以上,土壤土层深厚、肥沃,富含铁、锰、硅、钙、钾等微量元素,非常适宜席草的生长,因而席草长而不倒伏,颜色青翠而经久不褪色。

2、历史悠久,品牌效应明显。一百多年以来,传统的种植技术和编织草席的精湛工艺,草席畅销全国各地。从60年代的“村村种席草,户户闻织声”到80年代的100多家半机械化家庭作坊式草席生产,发展到现在的公司+农户草席生产,席草产业蓬勃发展,草席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地,深受消费者喜欢。

3、席草产业经济价值显著。席草种植亩产750-1000公斤,亩平产值2500-3500元,亩平纯收入增加1500-2500元。通过加工草席、加工工艺品附加值尤其明显。目前,全镇1000余亩席草销售供不应求,均价达3.4元/公斤,远销宁都、宁波等地,业已成为外地草席产业优质席草源地。

4、镇区位优势明显。镇地处319国道,傍依兴国红门工业园区。全镇共有人口29500人,耕地15725亩,宜种植席草耕地11800亩,懂草席编织技术工人达4100余人,大力发展席草种植,加工和销售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席草产业发展的对策

改善草种品种,丰富席草产业产品。镇席草龙须草的种植已有五十余年历史,由于种苗的繁育培植缺乏选育繁育,席草品种有所退化,草浅、品质差、产量低现象影响种植效益。同时,由于品种单一,我镇席草无法生产较为细密的席草工艺品,因此必须建立席草种苗繁育基地和引进浙江宁波细草,巩固我镇席草产业,丰富我镇席草产品。

2、引进席草烘干设备,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席草品质。席草收割季节由于雨水多,席草收割劳动强度大,席草收割需要的晾晒坪场大是影响席草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经常出现收割席草晾晒后被雨水浇湿而成为废草,严重影响席草种植收入。引进席草烘干机,既解决了席草晾晒问题,又能够提升席草品质,更好地保持席草的自然色泽。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iujinchan465”为你整理了这篇绿汁江流域重点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大麦地镇位于双柏县南部,与玉溪市新平县、峨山县接壤,国土面积522.8平方公里,镇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2640米,最低海拔630米,立体气候明显,特别是流经境内的绿汁江流域形成的地域优势,让沿江一带成为了大麦地镇乃至双柏县的开发热土。近年来,各类热作产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一、产业发展优势

(一)气候资源优势。绿汁江流域气候资源独特,海拔高差突出,属典型的亚热带、热带河谷气候,日照充足,光热资源极为丰富,年平均气温22℃左右,极端气温43.5度,沿江河谷地区全年无霜,适合热作果蔬产业发展。

(二)土地资源优势。大麦地镇境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人,全镇现有耕地面积3.4万亩,人均耕地2.5亩,沿江一带可开垦利用的土地面积有2万亩,投资开发潜力大。

(三)水利资源优势。大麦地镇河流主要有绿汁江,由峨足村委会三台坡村民小组起至蚕豆田村委会太河村止,流经大麦地镇辖区47㎞,流量约为300方/秒,可有效解决峨足、普龙、蚕豆田沿江一线3万亩土地灌溉用水。

(四)交通区位优势。随着绿汁江沿江公路的建成,特别是各莫大桥即将通车,大麦地镇辖区内生产种植的特色果蔬,可通过新平、峨山销往玉溪、昆明等地,通过县城可销往楚雄、大理、攀枝花等地,交通优势逐渐显现。

二、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划布局超前。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大麦地镇确立了“一核、一带、两片区”。“一核”即以普龙为核心,建成绿汁江畔重要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和现代观光农业暖冬之旅核心景区;“一带”即打造以热区水果、冬早蔬菜种植为主的绿汁江沿岸现代观光农业经济带;“两片区”即以扶贫开发为主抓好河口邦三野牛蚕豆田片区,重点推进热作、畜牧产业发展,以传统农业提质增效为主抓好大麦地底土光明片区,重点实施传统农业提升、秋冬农开发、畜牧业和中草药种植的生产力空间布局,确立了热作、畜牧、现代观光农业三大产业和万亩鲜食水果、万亩冬早蔬菜、万头滇中牛羊三大基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方向,指明道路。

(二)葡萄产业初具规模。结合绿汁江流域气候、土地、水利等资源优势,以“土地流转、招商引资、企业经营、农民打工”的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大麦地镇沿江企业、种植大户经营主体达24户,规模化种植热区水果和冬早蔬菜1万余亩。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部分葡萄种植企业因过度追求葡萄种植,在种植技术尚未成熟,经营管理粗放,而资金投入又无法充足保障的情况下,导致葡萄种植成效不明显,出现入不敷出,经营困难、融资困难的经济低迷期。但也收获了以“阳光玫瑰”“克仑森”“玫瑰香”为代表的一批特色葡萄农产品,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格局基本形成。目前三江葡萄庄园有限公司“阳光玫瑰”和汇丰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软籽石榴成功认证绿色食品,区域农特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2020年三江葡萄庄园有限公司“阳光玫瑰”均价每公斤50元,最高每公斤达80元,收入持续可观;今年部分企业也开始种植“阳光玫瑰”,目前“阳光玫瑰”种植户达8户(其中企业6家,个体2户),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

(三)热作产业方兴未艾。目前,大麦地镇沿江农业土地经营规模1万余亩,种植品种从过去以葡萄为主调整为以热区水果和冬早蔬菜种植,沿江热作产值达6000万元,农户年地租收入保持在600万元左右,沿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引进了御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楚雄良道农业有限公司、双柏华农特种植基地、楚雄叶仟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4家企业和峨山县化念镇在各信代、牛厩房、进巴租等租地种植番茄为主的蔬菜种植大户共8家,共租赁土地1966亩,大麦地镇果蔬产业建设全力推进。2019年企业和农户自建的以番茄为主的蔬菜销售简易农产品交易市场20个,分布在普龙社区的进巴租、牛厩房、埂井、很本楷,峨足村委会各莫等村组。2020年全年,大麦地镇番茄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涉及农户600多户,销售额达7200余万元,产品销往昆明、河北等省内外,户均增收10余万元。其中,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农户有52户,收入最高的达到40万元。

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布局不够完善。截止目前,大麦地全镇高海拔地区与低海拔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且产业主要存在形式为招商引资外来私营业主居多,地方农村、农民合作组织较少,产业结构单一,在市场探索上屡屡受阻,产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形成有效辐射,未能带动全镇产业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随着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不断投入,主体设施已基本完善,但配套设施仍处于滞后状态,无法发挥出设施效用。一是村组路面等级低,常年晴通雨阻,大型的运输车辆无法通行,产品运输成本高,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导致了当地农产品销售难。二是生产用水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地区无法满足日常灌溉需求。主要表现为供水设施配备不够,除了河口河水库沟渠灌溉外,没有其他应急供水设施支撑,对整个产业发展带来不便。

(三)产业科技水平偏低。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强,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接受科技知识的能力差、速度慢,新技术推广难度较大,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较为匮乏。加之本地群众基本上是彝族,思想观念陈旧,存在语言上的交流障碍,文化程度低,管理难度大。尤其是全镇人口文化程度低,容易盲从跟风,对新事物、新理念的接受能力有限,传统思想、保守思想较为严重,提升产业科技水平问题迫在眉睫。

(四)品牌效应有待建立。目前,虽然流转了大量的土地,但企业品牌意识欠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申报工作滞后。特别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培育真正意义上的领军式的企业,各企业只负责各自生产经营,思想难以统一,各自为战,单打独斗,无法产生品牌效应,缺乏市场竞争力。热作品种单一,农民的品牌意识相对较差,还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意识和散户经营上,没有深加工企业,产品价格不稳定,难以打造拳头产品。

四、产业转型发展工作建议

(一)深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沿江“一核一带”发展布局,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的企业落地。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高效节水、大棚、水肥一体化等设施农业投入力度,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农产品初加工上提档升级,持续做好绿汁江生态农业品牌打造,计划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各2个,“三品一标”认证登记总面积500亩,把普龙建设成为绿汁江沿岸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

(二)加大自主品牌打造力度。通过近几年的经验积累,企业对葡萄产业的发展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适时引导转变发展思路,重点培育部分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加大农业设施投入力度,进行适当的品种改良,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园区,打造绿汁江流域鲜食水果早、甜品牌优势。

(三)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结合当前企业生存发展情况,充分利用镇域气候土壤、种养条件、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以市场为导向,全方位多角度积极开展种植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利用好全镇独特的光热资源优势。

我县苹果产业历经“七五”起步,“八五”发展,“九五”提高,“十五”跨越四个阶段,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下,苹果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四大关键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生产效益明显提升,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苹果规模实现了量的突破。近三年来,全县共新栽苹果16万亩,果园面积从以前的22万亩发展到38万亩,面积几乎翻了一番,农民人均果园达到2亩。

二是果农作务水平明显提高。随着苹果“四大”关键技术的全面推广实施以及群众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全县果农作务水平有了明显转变,从过去栽植秦冠到优质富士的转变,从生产光果到套袋、贴字富士的转变,从农药防治到使用幼虫袋生物防治的转变。全县已建成绿色无公害果品基地13万亩,有机果品基地3200亩,通过国家gap认证5500亩,全县建成省级示范园14个,市级示范园13个,县级示范园52个,创建省级生态果园示范村4个,面积5750亩。08年,全县完成果树大改型面积8.2万亩,强拉枝面积12.5万亩,苹果套袋13.2亿枚,套袋率达到75%,优质果率达到80%.

三是果农的市场意识逐渐增强。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市场流通,形成了一支联系广泛的经纪人队伍。目前,全县从事苹果销售的经纪人达到2123人,常年与广州、河南、四川、江西等16个省的近500多名客商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形成了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销售大村和大户,仪井镇樊家村的宋利利08年9月份接待7位客商,销售苹果300万斤,本人从中受益近10万元。果农在具体销售中,也从过去的散装、混装销售发展到了初级包装和按照市场需求择机销售。

五是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与我县其它产业相比较,苹果产业有着明显的规模优势。近几年,市场价格也一直比较稳定。如08年,套袋富士平均价格1.6元,最高达到2.2元。全县苹果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6.5亿元,农民苹果人均纯收入18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苹果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户数达到4787户,其中50000元以上的户就有10余户。苹果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

一是宣传力度不到位。从实际检测情况来看,永寿苹果在品质方面与山东等地的苹果相比具有较大优势,然而在一些地方的市场占有份额很少,甚至出现了有些客商还不知道永寿这个地方,而有些客商把永寿苹果贴牌后再销售的尴尬境地。这也侧面反映出,我们在苹果的宣传推介方面做的还不够。同时,宣传推介中,品牌塑造还不够突出,影响力和知名度明显不足。

二是果农生产经营理念还需提高。尽管我县地处苹果最佳优生区,所产苹果具有个大、色润、爽口等特点,但多数农户思想仍停留在生产较低档次的传统果品中,没有生产如贴字苹果等有果品文化特色的思想意识。特别是部分群众面对去年残次果价格较高的影响,存在着生产残次果、卖“落果”的思想,果园的作务和管理水平仍需不断提高。

苹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三是在突出生态特色上用足力量。当前,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接连发生,市场对绿色、安全、生态、有机农产品需求日益旺盛。因此,要突出我们自然环境好、污染少的优势,大打绿色生态牌,大力发展有机苹果,并以此带动永寿苹果向更高层次发展。要突出生态果园、有机果园建设,以实施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在全力推广“四大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以省市级示范园为主,加快诱虫袋等生物防治先进技术的应用。同时,积极实施“果、畜、沼、窖、草”配套发展,确保有机肥肥源,提高果品有机质含量,使每一个生产流程都能体现出生态的特点。力争在2-3年内,全县苹果产业有质的飞跃,再上新台阶。

一、粗略看前景,抉择之路乐观

二、冷静析现状,发展之路漫漫

(一)看外部,竞争激烈。表现有二:其一,行业霸主根基已稳,不会轻易割舍一城一池。在优惠政策和市场需求趋动下,国外知名企业都已经进入了我国市场,且其产品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如占据北美50%市场的迪尔公司,已在津、京、豫等地扎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等销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凯斯纽荷兰公司,已在黑、沪等地立足;产品畅销世界140余个国家的爱科公司,已在疆、黑、桂等地站稳。同时,国内大型农机企业加速膨胀发展,鲁、浙等地的农机气候已成。如潍坊被誉为“中国农机城”,现有农机生产企业近500余家、20__年产值达1500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其二,行业新军群起夺食,免不了一番激烈竞争。从宏观上看,各省市在国家大政策和产业市场的引导下,纷纷各显神通,积极抢夺农机市场蛋糕;从微观上说,周边湘潭的“湖南农机产业园”、武汉的“中国武汉国际农业装备交易中心”、成都的“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都是各自省份的战略性农机产业基地,我市梁平的农机产业园也风头正劲。这些园区或在技术、物流、投入等支撑,或在区位、交通等条件,较我县有优势,决定了我县农机产业的崛起之路免不了激烈竞争,注定一路荆棘。

(二)看内部,支撑尚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问题。农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对农机产品性能、质量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要求很高。为此,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业人才、产业工人等支撑是重中之重,而这方面恰是我们的最大短板。二是物流问题。物流事关生产资料的“进”和生产产品的“出”。目前,我县正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且初显成效,但总体来说仍处于“物聚而不流、物流而不畅”的初始阶段,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仍然较小。三是配套问题。农机产业涉及到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机械组装、调试检测、产品展销、售后服务等方面,需要集群式招商或是引进整条产业链方能支撑其发展。但目前,整机生产大企业对落地我县兴趣不够,零散的小企业也持有疑虑,导致我县在项目引进上比较困难,整个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三、沉着谋发展,崛起之路可待

(一)抓规划定位,进一步理清思路。简单随意的“无头苍蝇”式发展和反反复复的“折腾”式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大忌,易浪费资源、耽误时机和挫伤信心。为此,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建立目标体系。按照短期、中期、长期分别对产业产值规模、发展定位等方面予以明确和细化,到2015年,园区建设形象初显;到2017年,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产业产值100亿元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站稳武陵山区区域市场,初步打开南方丘陵片区市场。二是确立功能分区。按照“功能完善、集约发展、分区布局”的原则,重点打造“一个基地、四个中心”功能分区,即农机产品制造基地和农机展销交易中心、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中心、实用人才培养中心、农机售后服务与区域维修中心。三是树立主打产品。农机产品有几千种,就短期而言,应围绕“能适应本区域地形地貌条件、能满足本区域主要经济作物农机化需求”的原则,着重发展小型农机,重点打造中小型微耕机、水稻烘干机、小型农用三轮车等“拳头产品”,拓展金银花烘干、植物油料榨取、蔬菜脱水保存等内销性强的农机产品。

(二)抓项目建设,进一步活跃园区。没有企业生产、毫无活力的园区顶多只是一片厂房。20__年10月,时任副市长童小平在我县《关于建设“重庆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基地”的请示》上就指出农机产业基地的关键是“抓到重大项目”。对此,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积极“筑巢”。巢好凤自栖,要迅速完成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加快完善园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厂房、公用设施等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发展条件,使企业能够“拎包入住”。二是全力“引凤”。以产业化、集群化为目标,大力引进技术先进、竞争实力较强的农机企业。要做好产业转移承接,主动接受农机产业辐射;要真正地“走出去,请进来”,创新项目跟踪落实和服务机制,为重大项目报批、落地、建设、投产提供全方位“一条龙”优质服务,力争大项目、大企业入驻,打造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三是加速“集群”。生产要素配套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规模再大、实力再强的企业也需要互助合作。要积极发展协作配套企业,聚集和培育发展关联度高、配套性强、互补性好、产业链长的中小配套企业,加快形成园艺植保、农业机械等优势产业集群,降低物流成本,夯实产业基础。

(三)抓配套完善,进一步强化支撑。产业配套往往决定着产业成败。市上指出我县农机产业到2017年“整个产业要形成100亿级的生产能力,本地零部件配套率超60%”、“全市行业占比达20%以上”。为此,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人才支撑。整合培训资源,加大新型农机具、农艺种植、经营管理技能知识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类高端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的作用,为园区发展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和“蓝领”工人,实现园区、学校的良性互动和共赢。二是升级服务能力。按照“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的要求,以“一个基地、四个中心”为平台,大力培育发展金融、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加快构建农机大市场、大服务、大品牌。以参加品牌展会等方式展示、推荐园区,到2015年,初步形成规模较大、影响较好的区域性农机产业园形象。三是突出技术创新。要加快建成农机产业自主创新平台,推进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成果转化。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初步形成科研开发、主机制造、成套装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一体化产业体系。

THE END
1.产业链调研报告范文4篇20230618153817.docx产业链调研报告范文 4 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市人民政府格外重视中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工作中, 使本市的中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获得了长期的进展趋势。可是,由于本市中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进展趋势进展比较晚,根本工作中欠缺,民俗文化复合型人才贫乏等原因,我民市族文化创意产业进展趋势工作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为了更好地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618/5324143042010231.shtm
2.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调研报告范文五篇从监督调研情况来看,本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产业兴旺的各项部署和要求,乡村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呈现较好发展态势。特别是今年坚持新冠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确保了本市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价https://www.gwy10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82834
3.调研报告格式模板范文5篇以上是本人对太湖县水产业发展的一些调查及建议,我相信,如果采取这些措施的话,广大养殖户及水产加工企业定能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政府及有关部门会更好地为水产事业服务,从而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水产事业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调研报告格式模板范文篇2 http://m.liumishu.cn/shuzhi/27106.html
4.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范文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潜力。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经济发展现状 1. 经济增长保持稳定 http://m.wmfanwen.com/sys-nd/6791.html
5.文旅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精选9篇.docx要充分发挥乡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文旅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二篇一是产业优势。苹果、水稻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二是基础设施优势。全乡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沟渠纵横交错,抗旱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34351964.html
6.关于产业的调研报告6篇(全文)光电产业是一个新兴的高科技行业,其多元化应用技术产品作为智能产业的一个分支,未来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潜力,调研科在查阅国内外有关文摘和论著,并参考国内其他地区发展光电产业有关情况的基础上,先后实地调研了晶华光电、大凌实业两家本地企业后,经过多次的讨论,几易其稿,形成了以下研究报告供决策参考。发展一个https://www.99xueshu.com/w/file19bbzu89.html
7.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6篇)篇1: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hzbiy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