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区认真贯彻实施省委政府生态立省战略,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思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全方位打好“生态牌”,念好“生态经”,全要素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路径,全纵深推进高原特色农牧业转型升级,构建了“三农”融合并进,“三生”相长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生态畜牧业养殖模式由粗放式向生态集约型转变。2015年,省政府正式下发《关于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全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畜牧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生态集约型转变。制定了“四证三章一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建立省级联点单位、大学生领办合作社等制度举措,形成了一整套指导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配套性政策和规范性文件,探索出“股份制、联户制、代牧制、大户制”四种建设模式,先后推出“梅隆模式”“拉格日模式”“甘德经验”等典型样板,农业农村部专题在我省召开观摩会全面推广。探索推进6大体制机制任务,推广3大模式,制定8项制度,完成100余个股份合作社股份制改造的“6381”体系建设。整合股份制草场6982万亩、股份制牲畜896万头只,分流富余劳动力573人,折股量化各类支农资金近3亿元,全省883个纯牧业村实现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覆盖。探索农区畜牧业发展路径和主要抓手,策划推广“藏羊牦牛高效养殖技术”,成功实现了藏羊两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仅此一项牧民年增收2亿元以上,“青藏高原牦牛高效安全养殖技术应用与示范”被列为国家5个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
(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由分散式初加工向集约式深加工转变。积极构建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发展蔬菜、冷水鱼等高原特色产业,支持建设蔬菜及冷水鱼的精深加工、农家乐、体验农业等一二三融合发展的配套设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点支持农畜产品加工业、农畜产品专业市场和基地建设,带动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有力提升了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截至目前,全省省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4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7家、省级龙头企业13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15亿元,出口创汇0.84亿美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6.4%左右,辐射带动农牧户52.6万户。依托牦牛、八眉猪、油菜、青稞等特色产业,认定了10家省级农牧业产业化体,带动农牧民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121家联合发展特色产业,并安排省级产业化资金给予奖励支持。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经济,支持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名优果蔬、特色种养、传统手工业等区域优势产业,开展差异化竞争,推进产业结构由单一种养业向初加工和综合服务等转变,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农牧民增收。
(四)重点特色产业打造由弱向强转变。编制《2019年品牌强农计划项目资金实施方案》,安排财政资金5000万,集中力量宣传打造“青海牦牛”第一品牌,形成了《青海牦牛品牌高端策划方案》《青海牦牛整合传播规划方案》《青海牦牛公用品牌形象体系》《青海牦牛公用品牌文化手册》等系列成果,拍摄了牦牛宣传片。成立牦牛产业联盟,申报牦牛行业标准7项,完成了牦牛产业示范园、高原博物馆、牦牛文化主题公园等11个实施方案。泽库县牦牛产业园被列为国家级现代产业园,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亿元予以支持。牦牛产业发展入选《2018年度青海十大新闻》。扎实推进《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新建青稞制品生产线5条,建立青稞繁种基地6万亩,申报青稞行业标准2项,“昆仑”系列优良青稞品种得到快速推广,牦牛青稞产业已成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组建了冷水鱼产业联盟,指导联盟企业从统一采购目录的制定(鱼卵、饲料、渔药)、认证体系建设(绿色食品认证)、水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渔业安全生产、制定鲑鳟鱼加工团体标准等方面为切入点,加速推进联盟建设,促进我省鲑鳟鱼产业提档升级。
(五)新型经营体系由单一性向复合性转变。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创建了2家国家级、22家省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2家国家级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吸引企业入驻,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返乡人员创业创新的实施方案》,全面启动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培育一批创业创新带头人、树立一批创业创新典型、构建一批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发展新格局。目前,全省共有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18个,农村创业创新经营主体2242个,人员总数达24108人。落实省、部财政资金,累计培训农牧民3万余人,引导土地流转、产业扶持、人才奖励激励等扶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牧民倾斜,加快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的生成。
二、主要问题
总体看,全省绿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创新推动实现新突破,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实现新发展,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纵深发展实现新推进,绿色发展示范省建设实现新突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但因各项绿色产业起步较晚,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制约,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绿色产业从总体上仍处于小散弱的较低层次。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中小型企业数量少,加工层次普遍不高,产品档次偏低,市场竞争力弱,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品牌培育滞后,农牧产品多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现有多数企业农畜产品加工能力、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市场要求,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品牌少,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占有率低。
二是产业链条尚未完全链接。由于我省在产业融合方面的投入、政策引导、引导大众创业等方面扶持不足,产业融合规模还小、效益低的问题仍较突出。农牧区三产比例明显偏低,二产小而不强,产业间的互联互通性差,服务功能不健全。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相对偏低,高投入低效率的经济结构较为突出,影响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还需健全。目前全省多数龙头企业与农牧户之间还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紧密的利益共享机制,龙头企业龙头带动作用还不强,辐射作用也还不够明显,农牧业增收渠道比较窄,种植养殖业减量增效的效益还短期内还没有体现。
四是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不够完善。科研、培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储备不足,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多数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不足、自我革新能力不强,技术研发缺少专项资金支持。
三、几点建议
发展绿色产业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推动全省绿色发展和社会经济高质量运行的具体实践,全省各级要提高政治站位、凝聚思想共识,加强调查研究,创新推进工作落实。
(一)深化认识,持续推进“一优两高”战略。进一步深化对生态地位、价值、潜力再认识,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找准生态保护、发展经济和群众增收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把生态保护优先理念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把群众的生产生活活动建立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上,努力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加快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步伐,实现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三)注重创新,有序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重点抓好“一试点两推进”,即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组建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联盟,创新技术模式,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残膜、秸秆防治和综合利用。加快建设牛羊可追溯体系,力争3至5年内建成较为完善的牦牛藏羊可追溯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牛羊全程追溯目标。加快创建“青字号”农牧特色品牌,创建具有竞争力的“青海标准”,力争把牦牛、青稞、三文鱼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集中打造20个重点品牌。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强化农产品包装标识使用推广,加强绿色有机产品管理,全方位提升绿色食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着力扶持,全面提升产业科技支撑能力。整合资源优势,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入实施“十百千万”人才战略,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观念,逐步建立绿色转型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和紧缺人才引进战略机制,大力引进企业高端研发人才和从事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物流有关的专业人才,全面夯实人才基础,为绿色产业发展企业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省人大农牧委员会专题调研组
主办: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承办: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