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养殖业污染及防治策略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家禽养殖业污染及防治策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禽畜养殖业道路,在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禽粪便及污水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有效地解决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问题,是畜禽养殖业能够继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一我国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危害

1.畜禽养殖业对水质的污染。污染禽畜的粪便及清洗圈舍的废水中含有很多的氨、磷和有机污染物,带有这些污染物的水直接或者间接的流入江、河、湖等就会造成严重的水质恶化,进而破坏水体的生态环境平衡。另外,这些污染物还可以通过土壤渗入到低下,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从而严重影响人们的饮用。

2.畜禽养殖业对空气的污染。畜禽粪便中没有被吸收的那些有机物质经过一定的发酵,就会产生很多氨氮、硫化氢、甲烷粪、粪臭素等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一方面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也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大大降低人群和动物的免疫力,诱发呼吸道疾病。

二畜牧养殖业造成污染的原因

1.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飞速。随着我国对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经济中心已不是种植业,而是转移到了畜牧业,畜禽的饲养方式及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畜牧业的生产早已不同往日,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了。随着规模的不断加大,畜禽的粪便排泄物越来越多,但是各个养殖场处理污染物的方式方法比较落后,所以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不能合理的建造圈舍。那些早期建造的畜禽养殖场,很少经过科学的规划进行选址和建造,所以圈舍的位置和格局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畜禽养殖场大多在城镇的近郊,村庄的边沿,河流溪边等部位。通常是一边发展一边建设,没有科学的规划,布局十分凌乱,建造的比较简陋,相应的设施也比较落后,所以很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3.环保意识差,污染物处理设施、技术落后。畜禽养殖业主一般都是普通的农民,他们的养殖规模也是从小到大,经济力量比较薄弱。通常情况下养殖业的利润都不会太高,但是很多污染物治理技术和设施都需要很高的运营成本,一些小的养殖户很难承担。所以很多畜禽养殖场都没有配备相应的粪污处理设施,进而大量的污染物未经处理就直接流入河流、小溪、田地当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在技术方面,没有一些操作简单,投资不高的实用技术供养殖户选择。而且许多养殖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环保还没有给以足够的认识。

4.粪污资源利用率低。在传统的农业中,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联系比较紧密,养殖业中所产生的粪便排泄物可以被种植业有效的利用。但是近年来,畜禽养殖业不断实现专业化、机械化、现代化,种植业为了更加高产、省力,更多的农民只是使用化学肥料,养殖业基本与种植业相脱离,所以大量的畜禽排泄物根本得不到利用,直接排入到了不该排放的地方,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防治技术

四结论

我国的畜禽养殖业规模正在日益扩大,在满足了人们对于肉、蛋、奶等物质的需求的同时,也对水质、空气、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治,例如对养殖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进而发展有机肥,利用废物制造沼气和饲料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畜禽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肉蛋奶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因此,畜禽业开始迅猛发展。畜禽养殖业也越来越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规模化养殖业蓬勃发展,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日趋恶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全国猪粪、牛粪、羊粪和禽粪的产生量分别为12.9亿吨、11.4亿吨、2.0亿吨、1.2亿吨[1](P155-157)。粪便的随意排放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现阶段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海南省畜禽养殖基本情况及布局

自1988年海南建省以来,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肉类产量平均以每年11%的速度递增,禽类产量平均以17%的速度递增[2](P156-232)。畜禽养殖业目前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表1,2006年海南全省牛的存栏数为149万头,猪334万头,羊94万头,禽类3370万只。海南省北部和西部猪、牛、羊的存栏量比其他三个地区多,两地区之和超过全省总量的50%以上;东部鸡的存栏量远远超过其他四个地区,占全省总量的52%(表1)[3](P92)。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的全国畜禽养殖排污指数[4](P55,77,78)和海南省畜禽养殖量估算,2006年海南省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1400万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1.14万吨)的1228倍。畜禽养殖COD产生总量为50万吨,远超过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COD排放量(9.9万吨)[5](P5-7)。

二畜禽养殖业对环境污染的类别

(一)大气污染

畜禽排泄物发酵后会产生具有挥发性的恶臭气体,对环境和大气产生严重污染,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会使人心情浮躁,食欲不振,精神不振,恶心呕吐,甚至形成疾病,严重影响养殖场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水体污染

畜禽的排泄物经废水、雨水冲刷后可污染地表水,且通过渗漏等方式构成地下水的污染,这种污染是难以治理与恢复的,人畜饮用这种水会发生中毒症状。另外,畜禽粪便进入地表水后,还易形成水质的“富营养化”,导致水中藻类过量繁殖,使水体缺氧变黑发臭,最终使得水中鱼虾死亡。由于污染问题逐渐呈现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近年来因此类问题产生的环境信访案逐年上升。

(三)土壤污染

据资料显示,一个10万只鸡场每年产生粪便2500吨,一个500头猪场每年产生粪尿5300吨,一个500头的牛场每年将产生粪尿5500吨[6](P130-132)。未经处理的粪便直接施用到农田,尤其在过量施用时,可导致土壤孔隙堵塞,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并可造成作物减产甚至毒害作物。在畜禽规模化养殖时,饲喂畜禽所用的饲料一般都使用了一定的微量元素添加剂(如硒、砷、铜等),这些微量元素会随粪便排出,未经处理直接施用的粪便会使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累积。这不但会影响作物的生长,而且会在作物中大量富集,最终将间接影响到人类健康。另外,畜禽排泄物乱堆乱放,不能及时清理,不但污染土壤,还会进一步形成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

(四)生物污染

畜禽排泄物中还有大量病原体、寄生虫卵和微生物,如不及时处理会滋生蚊蝇,造成人畜传染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已有200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中国已发现的“人畜共患病”有120多种[7](P30-31)),其中较为严重的至少有90余种。通过禽类传染的24种,通过猪传染的25种,例如禽流感、猪流感等疾病,其传染源之一就是畜禽的排泄物。

三海南省畜禽养殖污染产生原因及状况

(一)畜禽养殖方式逐步演化为规模化和集约化

在我国传统的种、养型农业生态系统中,畜禽养殖规模小,产生的粪便可在系统内部利用转化。如家禽的粪便可直接供给猪食用,家畜的粪便可通过堆沤后施用于农田,提高土壤的生产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产品需求量逐渐增大,畜禽养殖开始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这使得畜禽业脱离了种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农业生产大量使用高效化肥,养殖业的废弃物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废弃物的处理失去了原有的出路,从而出现畜禽废弃物堆积和集中排污问题,导致养殖业污染形成。

(二)部分养殖场选址不合理

目前,畜禽养殖规模化逐步取代家庭养殖模式,畜禽用地需求逐渐变大,而多年以来的农业用地规划大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用地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生产的发展[8]。由于没有养殖的专业用地,许多养殖场都建在村庄内、人口居住区附近,甚至河流旁,噪声及臭味直接影响周边环境。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固体排泄物污染,直接影响周围的居民生活,引发了许多矛盾纠纷。海口、澄迈、陵水等市县大部分养猪场距离民房和附近水源地的最小距离都在1000米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海南省7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与居民区距离大于500米,其中有54%与居民区距离大于1000米。但有些养猪规模在1000头以下的小猪场与居民区的最小距离只有100米,甚至一些地方的小规模化养猪场就在居民区内[9]。

(三)畜禽粪便处理能力弱

目前,畜禽养殖大多为中、小型养殖规模,比较分散,因此不具备条件购置集中处理设施,处理方式比较粗放,科技含量低,不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例如有些养鸡场的鸡雏粪便直接出售喂猪,人吃猪肉就有可能导致食物链污染,对人体造成危害[10](P10-36)。有些畜禽养殖场虽然建有沼气工程,但对沼液、沼渣处理不当,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我国目前所建的沼气工程,所产的沼液、沼渣的量并不比处理前的污染量小,二次污染比较严重[11](P85-88)。

四畜禽养殖污染的防治建议

(一)预防措施

1发展生态养殖,推广“零污染”养殖生态养殖主要是指猪舍内设置地下或地上垫料发酵床,填充锯末或秸秆等农副产品垫料,猪粪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利用微生物发酵,形成好的菌类培养基料和高档有机肥料。这可使猪场环境清洁、无臭味、病菌少、无污水排放,对周围环境“零污染”,同时可降低猪群疾病发生率,提高饲养效益。另外,有些植物可作为除臭剂栽种在养殖场内,如月季、杜鹃、桂花、梅、桃树等。2依法关闭和迁移不符合规定的养殖场农林部门作为畜禽养殖业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帮助企业落实治理措施。对于建在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城镇中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的畜禽养殖场应施以搬迁或关闭,并禁止在区域内新建养殖场。3政策扶持,奖惩分明[12](P96-97)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是能源与环境的综合型工程,其社会、环境效益较其经济效益更为明显。对于计划要建治污工程的养殖场,应优先提供农信贷款,并在养殖用地、治理技术、工程资金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政府对养殖业补助方面应重点考虑已建污水治理工程的畜禽养殖场。对已完成治理工程并通过验收的养殖场,应给予一定奖励。

(二)治理措施

长期以来,养殖业一头连着种植业,另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餐桌;一方面可大量转化农副产品,提高种植业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各地方政府也将它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予以极大的重视与扶持。然而,在养殖业快速发展并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其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显示出与全社会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协调。目前,治理好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因此,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办法,不仅是全社会的殷切期望,更是业内人士勇于面对的社会责任。

1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至2008年底,全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占全部养殖企业的50%。全国1000头以上的猪场,100头以上的牛场,10万只以上的鸡场,共计15000家。这些养殖场每年排放的畜禽粪便超过17亿吨,有机物排放量约700万吨,比全国工业废水有机物排放高100多万吨,加上冲洗水,估计每年实际排放污水问题超过200亿吨,占全国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总和的一半。采取厌氧生物处理(即厌氧型沼气工程)排泄物的,全国有1000多处,不到总量的10%。散养户和小规模户一般都不对排泄物进行处理,一些养殖场里,特别是夏秋季节,污水横流,蚊蝇乱飞,气味刺鼻,对环境很大程度的污染。

2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2.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识严重不足“养殖不赚钱,回头看看田”、“猪只浑身都是宝,早起拾粪,粪难找”等农谚形象地说明,一直以来都是把畜禽粪便当作财富来处理,根本没有意识到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一心只管养殖,根本没有环保意识。

2.2历史原因造成,环境因素制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原先的环保设施跟不上养殖规模的变化,使畜禽排泄物、废水不能及时全部处理,超出环境承载能力,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

2.3环保投资不足,工艺设施不完善据国外统计,养殖场环保设施的投资要占到养殖场全部投资的20~50%。一个投资800多万元的养殖场,环保投资就达100多万元,就是一个投资几万元的小养殖场也需环保投资达几千元。这对于资金不充裕的很多养殖场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投资,因此造成很多养殖场的环保设施不完善,粪便、废水、废物得不到处理。

2.4监督力度不够对畜禽养殖场环保的监督,关系到市场供应问题,牵涉各方面的利益,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往往也很少采取措施。

3对策与措施

3.1提高对环保的认识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畜牧兽医行政部门应大力宣传畜禽废物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使所有畜牧从业人员都有意识地将防止环境污染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宣传开展畜禽养殖场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畜牧从业人员治理污染的紧迫感。

3.2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借鉴先进发达国家经验,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弥补畜禽养殖环保投资的不足,实施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和废物资源化的相互协调。

3.3搞好规划设计按照2006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规定:禁止在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建设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尽快规划界定畜牧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新建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做到环保工程的设计、建设与养殖场的设计建设同步,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3.4加大对原有畜禽养殖场的改造通过调查摸底,对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分类,能通过改造、改建消除环境污染达到环保要求的,进行改造、改选;对不适宜改造,或即使经过改造也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应责令其搬迁易地重建。搬迁过程要充分考虑到业主的困难,尽量照顾业主利益,做到和谐搬迁。

3.5加大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引进、推广走科技兴牧之路,大力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畜禽生产效率,减少畜禽种群数量,从而减少污染。众所周知,荷兰是个小国,国土面积41528平方公里,只相当于2.5个北京市。2008年,存栏母猪120万头,年出栏肥猪达1000万头,出售仔肥1500万头。荷兰在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同时,并没有出现环境污染,值得借鉴。荷兰政府严格规定:第一,全国母猪控制在120万头。养母猪必须向政府购买生产许可证,120万头指标若卖完,就不再发放新的生产许可证,只能从现有的种猪场获得转让证明方可从事生产,如此从源头上控制了全国的生猪生产量。而这个生产量是根据荷兰的土地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消费水平、养殖技术等等而制定的;第二,要有排污接受方的证明。荷兰规定养殖场排污必须回田,由作物或牧草种植户用专车将排泄物收走,直接将排泄物灌压到耕作土地内30厘米以下或经发酵处理;第三,在申办猪场时,必须出具销售订单;第四,必须服从在指定区域建场。我国2008年能繁母猪达0.5亿头,生猪存栏达5亿头。如果将能繁母猪控制在2800万头,生猪存栏减为3.5亿头,单这项即可减少排泄物2.1亿吨。

1养殖业能源环境工程的设计规范

2养殖业粪污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3养殖业粪污环境治理对策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环保意识淡泊、管理监督不力、农牧脱节、成本过高、历史原因等等。因此,目前尚未找到理想的解决方法,解决上述种种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作长期不懈的努力,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人的因素是最根本的,只有人们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要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对从事养殖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

3.2加强立法,避免发生“先污染后治理”现象从养殖场的兴建到日常生产,制定严格而细致的规则,首先对新建养殖场的选址,必须严格执行禁建区政策,必须考虑周围环境(农田、鱼塘、果园)对粪污的消纳能力以及养殖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养殖场应远离居民区(5km以上)和公路(200m以上),既减少养殖场对居民环境的污染,也减少居民活动对养殖场的干扰。其次要求养殖场必须进行污染治理,否则不允许继续经营。

3.3采用“干清粪”工艺减少冲洗用水用水冲洗猪舍显然省时、省力又卫生,但粪、尿和水混合后造成后处理量大而复杂,须经过沉淀、过滤,反而事倍功半,并且浪费宝贵的水资源。实验表明采用水冲粪和干清粪不同的清粪工艺,每头猪的年均用水量分别为35~40t、10~15t。因此,应提倡推广干清粪工艺,即粪尿分离,及时清粪,既有利于粪污处理,又可减轻对猪体本身的污染以及臭气的散发。

3.4完善工艺流程,加强科学管理养殖场的能源环境工程必须依据《畜禽养殖业能源环保站设计规范》的要求做好前处理、厌氧处理和后处理的设计和施工,工艺要精良,技术要先进,容量要配套,管理要科学,还要特别注意发挥前处理投资省、效果好、管理方便的作用。

3.5提高养殖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首先要改善日粮配方和饲料加工工艺,粪便污染的实质在于日粮中营养物质吸收不完全而残留有N、P、C和一些重金属如Cu、Zn等。从营养学的角度考虑,畜禽可视为一个生产系统:“输入(饲喂)-转化(消化)-输出(粪尿)”,要使末端达到最小而不影响中间,只能着手于减少始端的供给量,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如目前肉猪料肉比的世界先进水平为2.4∶1,而我国却为3.5∶1,既造成浪费和成本提高,又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其次要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微生态制剂、酶制剂、中草药、矿物质等,不仅能提高饲料转化率、有利于畜禽健康,而且能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减轻养殖场恶臭。但添加的比例一定要合适,否则会造成畜禽产品的品质下降和环境污染加剧。

1环境的污染

主要是指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病原微生物、生产生活污水、粪便及未消化吸收的有机物和矿物质等的处理不当对空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1.1对空气的污染一只鸡的粪便排泄量相当于0.1个人的粪便排泄量,一个一万只规模的养鸡场每天的粪便排泄量可达1t,一年就是360t。1头猪的日排泄粪尿量是人排泄粪尿量的5倍,一头猪年均产粪尿量可达2.1t,如果采用水冲式清粪,其污水的排放量还将增加4倍以上,当粪尿等污物的排泄量超过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通过已污染的空气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通过空气流动进行扩散和传播的污染物除了尘埃和病源微生物外,还有碳水化合物和含氮有机物在厌氧环境条件下所分解释放出的带有烂菜、鱼腥等刺激性的特殊气味,这些气味大量而长期高浓度地蓄积,就会使人产生厌恶感,严重影响人、畜的身体健康。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呈现出向郊区农村迅速延伸的态势,饲养场与居民点距离缩短,养殖场的空气污染问题必将日趋严重。

1.2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畜禽粪尿及畜产品加工业污水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是造成水体及土壤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年产1万头肥猪的猪场,日排粪尿、污水总量可达100多t,如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其粪便和污水中碳氢化合物及含氮、含磷有机物和未被消化的营养物质一旦进入水体后,就会使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和固体悬浮物迅速增加,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机物,当它通过稀释、沉淀、吸附、分解、降解等一系列自净作用后仍无法达到环保要求时,就必然会对水质产生污染,使其迅速恶化。有机物被水中的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水生生物获得氮、磷、钾等营养后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其形成缺氧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些疫病传播和扩散的渠道。更为严重的是,当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的进入量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后,就会造成矿物质和营养素的富集,改变土壤本身的结构,破坏土壤植被的生存。

1.3对疾病的传播据统计,由家畜传染给人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至少有90余种,这些人(畜)禽共患疾病的载体主要就是家畜(禽)粪便及排泄物。近年来,一些养殖场不顾自身条件,一味模仿在池塘边建猪圈,在猪圈上架鸡笼的所谓立体养殖模式,结果为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轰动一时的台湾猪口蹄疫暴发性流行,其主要原因就是病猪尸体随意投入河道引起的疾病流行。因此,粪便及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随意排入水中极易造成传染病流行。

2畜产品的污染

在日常生活中,兽药、各种添加剂、防腐剂、抗生素、激素等环境污染物中,有一部分物质虽有利于促进畜禽生长和减少畜禽疾病,但它在畜禽产品内的残留物却又对人体产生危害;有一部分物质还可能引起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或引起人产生过敏反应而带来公共卫生上的问题。

2.1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畜禽体内被富集,再通过畜禽产品的形式进入人体,所以,人往往是终端富集者,如果不控制和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畜禽产品的污染,那么,由畜禽产品引起的公害给人们带来的隐患将是难以估量的。

2.2兽药在畜产品中的残留(1)兽药在畜产品中残留的主要原因,除了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外,还包括不合理的用药和停药等。一方面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另一方面也是一些从业人员缺乏起码的兽医药理知识,经常重复和超量使用兽药所致。(2)兽药残留的浓度一般很低,但如果操作不规范,就会造成抗生素在畜禽产品中的蓄积和残留,并最终通过食物链使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反应和过敏症状,长此以往,不仅会使细菌的抗药性增强,同时药效也会大大降低。例如:四环素能抑制骨骼和牙齿的发育,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能够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导致听力减退,磺胺类药物还能够破坏肌体的造血机能,大家非常熟悉的青霉素,其代谢和降解产物有很强的致敏作用,长期接触有这些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就有可能引起慢性中毒,危害到人体的健康。(3)兽药及其代谢产物通过粪便、尿液等排出后,仍然具有生物活性,对周边的环境仍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如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样也会对土壤及水生生物等造成影响。人们如果长期接触这些有抗生素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或长期生活在被抗生素残留物污染的环境之中,将会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

2.3饲料添加剂的滥用饲料添加剂的滥用是造成畜产品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养殖户在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过程中不能适量控制其用量,不能在畜禽屠宰或其产品上市前逐步减量或停止其使用,有的甚至超量或违禁使用某些饲料添加剂,以求达到提高产品产量的目的。因使用高铜、高锌饲料,使排泄物中矿物质含量超高,造成对土壤生态的影响;因使用砷制剂,造成猪肉中有害残留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因违禁使用“瘦肉精”,造成食用者中毒等恶性案件的频发,给饮食安全和公共卫生健康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3养殖业污染的综合防制措施

3.1倡导健康、科学的养殖模式要以优化环境、优先效益、优良结构为基本着眼点,按照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合理选择品种、科学饲养密度、平衡投入和产出水平入手,按照环保、节能、效益协调同步的循环发展模式,在不影响家畜生长和养殖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再利用。在改造养殖设施、改善养殖流程的基础上,探索生态养殖和多元化养殖的新途径,以开发高新技术和环境清洁技术为先导,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饲养模式,从源头上减轻和消除污染。按照无公害畜产品质量标准和健康养殖技术规范,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切实抓好无公害畜产品的生产。

3.2开发绿色环保饲料饲料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对养殖业的环境生态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不断降低养殖场废弃物中氮的污染,是治理养殖业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要在优化饲养、合理投放、平衡营养、改善适口性的基础上,开发环保高效饲料,改善饲料的品质及物理形态,推广饲料的生物制剂处理、饲料的颗粒化、饲料的膨化和热喷技术;开发酶制剂,补充家畜体内自身内源酶的不足,加快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开发微生态制剂饲料添加剂,补充饲料营养成分的不足,提高饲料的利用率等等。应用生态营养原理开发绿色环保饲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4强化环境监督和执法力度规模化养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畜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建立起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环境检测评估体系和监督机制已是迫在眉睫,要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市场的、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去规范养殖业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在全社会树立无公害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使生产者依法生产,让造成污染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文明生产的良好氛围,使我国的畜牧业生产真正走上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现代畜禽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一方面保障了市场供应和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却成为环境污染的源头。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专业户)的畜禽粪便,已成农业污染源之首,且已成为部分水体水质恶化的重要污染源,严重影响村镇人居环境和人体健康。“十二五”水污染物总量控制首次把农业源纳入总量控制范围。为此,控制养殖业污染是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1政策措施

1.1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宣传,严格执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3年,为确保《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国家环保总局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从严格环境法规入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宣传,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法。

1.2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畜禽养殖区以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合理布局。武汉市“十二五”制定了“一区一业”的总体发展布局,打造绿色养殖基地。建设以黄陂、东西湖、蔡甸为主的奶牛养殖基地;以黄陂、江夏、汉南为主的生猪养殖基地;以江夏、黄陂、蔡甸为主的水禽养殖基地;以新洲为主的蛋鸡养殖基地。在全市范围内划定了禁养区(主城区、新城区),限养区和适度养殖区,并立碑告示。

1.3推进畜禽小区养殖建设,发展现代畜牧业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在乡村建立养殖小区。发展养殖小区是畜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推广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需要;是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更是减少养殖污染,还青山绿水,建绿色生态环境的需要。畜禽养殖小区建设首先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2003年5月31号,武汉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2003(]8号文)《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意见》对政府规划的养殖小区建设一律提供市级财政补助。例如,奶牛养殖小区建设,设计规模达到1000头以上,按每个牛位1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为了加强对畜禽养殖小区污染的治理,2006年开始,该市对新建小区增加了50万元的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补助资金。

1.4严格市场准入,杜绝新污染源产生规模养殖由城郊向农区转移,由平原区向山丘区转移,由人口密集区向人口稀疏区转移,使人口密集区和水源保护区逐步减少或退出畜禽养殖。将现有养殖场逐步向定点区域转移,引导零散养殖户向规模化养殖小区集中。严格落实环保审批制度,无论是鼓励当地农民投资发展畜禽养殖业,还是招商引进畜禽养殖项目,首先都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对周围环境影响情况有一个科学评价。新建畜禽养殖场要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畜禽养殖场竣工验收时,农业、环保、工商、所在地镇政府及周边群众代表应共同参与。

2技术措施

2.1推广先进技术,实行畜禽养殖“零排放”生物发酵床是利用全新的自然农业理念,结合现代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提出的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生态养殖法。实现养殖零排放、无污染、无臭气、彻底解决规模养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它是遵循低成本、高产出、无污染的原则建立起的一套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体系。其核心技术是将随处可见的锯末、稻壳、玉米秸秆、花生壳作为垫料置身于动物的生活区,在垫料中添加一些特殊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把动物的排泄物作为食物,及时分解成为菌体蛋白等无害物质,达到无需清扫与冲洗栏舍,能够节约部分用水、用料、用药等,显著改善饲养环境,无任何的动物排泄物与臭味排放。发酵床垫料经过长期的微生物作用,可形成优质的微生物有机肥,应用在果树、蔬菜等农业生产,既实现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高效循环利用,又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养殖成本,从而达到零排放、节约人工用水用料、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据报道,采用发酵床养猪,节省饲料40~50kg/头、节水80%~90%;增收50~80元/头(以100kg肉猪计算);节约劳动力50%以上;饲养生猪2500头/年,规模养殖场减少污染物5374t/年。

2.2优化饲养管理方式,减少污染排放量对饲料采取加热、熟化、膨化等方法来消除日粮中抗营养因子对日粮中粗蛋白的消化、吸收的影响;优化饲料中各种氨基酸平衡;添加外源蛋白酶,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添加植酸酶提高饲料中植物磷的消化吸收,减少粪便中磷的排放;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物质,如益生素、沸石等)来减少肠道中NH3的产生以及吸附肠道内NH3和其它有害物质。使用微量元素改无机为有机,如微量元素氨基酸鳌合盐以减少粪便中微量元素的排放量.从而减少一些微量元素(铜、锌等)对环境的污染。在夏秋季节于饲料中定期添加一定量(40~50g/t)的蝇克净等产品,可抑制苍蝇虫卵在粪便中的发育,从而达到减少或消灭养殖场苍蝇的目的。

2.3种养结合,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大型养猪企业应投资建多座大型沼气池,生猪养殖区的废弃物通过沼气设施产生沼气、沼液和沼渣,产生的沼气主要用于炊事、照明和猪舍火焰消毒、猪场供暖等方面;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促进了无公害绿色蔬菜、果品、特色水产品养殖、茶园、粮食生产的发展,无公害粮食又促进了无公害猪肉的生产,既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资源,又保证了农产品安全生产,发展“五位一体”的生态养殖模式,即将太阳能利用-无公害养猪-三沼产品利用-有机耕种-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利用5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链条。

THE END
1.疾病防控是当前农村牛羊养殖中最大的难题吗疾病防控是当前农村牛羊养殖中最大的难题吗 在中国,农业一直占据着国家经济的重要位置,尤其是畜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粮食安全、促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农村养殖牛羊不仅是农户生产生活的重要来源,也是维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变化,https://www.nssydxrcs.cn/yang-zhi-ji-shu/372616.html
2.护理和疾病预防措施常见问题有哪些应对策略护理和疾病预防措施常见问题有哪些应对策略 在牛的养殖技术及饲养方法中,护理和疾病预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护理工作不仅能够提高牛群的生长速度和产能,还能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从而确保牧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这篇文章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https://www.gelafhotz.cn/mi-feng-zi-xun/576502.html
3.家畜疫病防控指南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家畜疫病防控指南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 疾病的威胁 家畜养殖业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疾病不断地向新的地区扩散,对于家畜养殖者来说,如何有效地防控这些疾病成为了一项挑战。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对于提高生态效率、确保食品安全以及维护动物福利至关重要。https://www.fhykpfauy.com/yang-zhi-bai-ke/604304.html
4.疾病防治与疫苗接种策略牛羊养殖中的降管理在牛羊养殖百科中,动物的健康管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卫生条件、合理的饲料配方以及及时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是保障牛羊健康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疫苗接种策略来预防和控制牛羊常见的一些疾病。 首先,了解并识别可能威胁到牛羊群体健康的问题至关重要。这包括了各种传染性疾病,https://www.kbtob.com/nong-ye-zi-xun/507821.html
5.最新羊只疾病动态及其影响概览组织架构随着畜牧业的蓬勃发展,羊只养殖已成为众多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羊只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对羊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本文将深入探讨羊只疾病概述、最新动态、其产生的影响以及防控策略与建议。 羊只疾病概述 羊只疾病种类繁多,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等,传染病如口蹄疫、羊痘等具有传播速度快、https://www.zgsdhytyjrzb.com/post/2400.html
6.新型疫病抵抗力的研究与发展针对特定生猪品种本文将探讨新型疫病抵抗力的研究与发展,并专注于针对特定生猪品种的策略。 一、引言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在传统养殖模式下,由于环境变化和遗传多样性减少,使得生猪易受各种疾病侵袭,如流感、禽流感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生产效率https://www.jhdy839iwu.cn/qin-lei-yang-zhi-bai-ke/407707.html
7.猪高热性疾病防治措施与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对物品的应用本文旨在探讨猪高热性疾病的发生原因及对策,特别是在实施《传染病防治法》的背景下。这些疾病主要包括非典型性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和附红细胞体病等。管理规范的规模化养殖场发病率较低,而管理不当或散养户的场所则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本文将分析导致猪高热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治疗https://www.dhgn9oxo5.cn/niu-yang-yang-zhi-ji-shu/403323.html
8.关于疫病防控在关中奶山羊养殖中的重要性然而,在保证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健康安全的同时,关中奶山羊养殖面临着多种动物疾病的威胁,这些疾病不仅会严重影响生产效率,还可能对公众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因此,对于疫病防控工作来说,无疑是关中奶山羊养殖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疫病传播途径与类型https://www.fikyjuyw.cn/mei-ti-bao-dao/515644.html
9.人畜共患病的防控策略(精选八篇)各级县政府和动物卫生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 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看待畜间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 这不仅关系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而且直接影响人民群众能否食用安全的畜禽产品和公共卫生安全, 所以、从物力、财力方面建立畜间人畜共患病防控经费保障机制刻不容缓, 只有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 才能确保畜间人畜共患病防控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3ikj2ht.html
10.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2018年第20期关键词:兽药 疫苗 人兽共患病 动物疫病防控 现状 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威胁畜牧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正确使用兽药制品是控制人兽共患病的一种重要措施。因此,笔者对兽药制品在人兽共患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对策建议进行了论述。 我国大规模肉鸡养殖成本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https://www.youfabiao.com/hljxmsy/201820/
11.新疆包虫病流行病学及防控策略兽医学论文然而,由于新疆包虫病流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地理环境复杂,宗教习俗多样,农牧民群众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率较低,防治机构和队伍不健全,再加上感染的动物宿主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管理难度大等因素,包虫病防治工作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巨大挑战[3]。本文对新疆地区包虫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控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https://www.91xueshu.com/l-syxlw/83470.html
12.2023年蛋鸡产业发展情况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产经企业核心提示:本文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总结了2023年蛋鸡产业生产与贸易概况,并归纳了我国蛋鸡产业技术研发的最新进展,包括遗传改良技术、营养与饲料技术、疾病防控技术、生产与环境控制技术、蛋品质量控制及加工技术等。此外,本文根据2023年度蛋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蛋鸡产业下一年度发展趋势的展望,对2024年蛋鸡产业发https://news.foodmate.net/2024/02/681354.html
13.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与防控策略农家参谋2020年02期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与防控策略,畜牧业,动物疾病病因,预防控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日渐提高,我国畜牧业也在快速的发展中,养殖户的养殖规模变大,养殖品种变多,经济收益十分可观https://wap.cnki.net/qikan-NJCM202002143.html
14.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法规库(九)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落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切实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地按照标准建http://www.110.com/fagui/law_106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