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国内主要畜禽疫病,看这一篇就够了!(万字长文)

总括:本文结合农村农业部历年发布的国内主要动物疫情数据,通过疫病趋势分析、疾病及预防等对国内主要畜禽疫病情况进行整体解读。

一、国内主要疫病整体发展趋势

国内主要动物疫病发病数、病死数基本平稳,年内有1-2次突发疫病,当月即得到控制,呈稳中略微降低趋势。病死率震荡下行,但依然高于10%。

(一)发病数基本平稳,峰谷差异大,有下降趋势。

自2023年8月以来,全国主要畜禽发病呈现震荡趋势,月平均发病数为13.2万个。2024年2月发病数最低,有7.5万个;2023年6月发病数最高,有26.9万个,是最低数值的3.6倍。

2024年8-9月,发病数突然大幅度上升,超过17万个,达到2023年度突发峰值的65%。

(二)病死数月度波动大,有略微下降趋势。

自2023年8月以来,病死与发病一致,呈现震荡趋势,月平均发病数为1.5万个。2023年10月病死数最低,为8462个;2023年7月,病死数最高,为2.4万个,是最低数值的2.8倍。

2023年4月以来,病死数最高值和最低值均出现在2023年,2024年病死均值为1.4万个,病死率总体稳定中有略微下降。

(三)病死率有震荡下行趋势,但还未明显体现。

2023年度病死率浮动较大,最低为6%,最高为17%,震荡幅度大。自2023年11月以来,病死率在高点开始呈震荡下降趋势,最低仍为9%。显示出从发病到病死环节,防控能力仍需加强。

二、分类情况

根据严重程度,动物防疫法将疫病从重到轻分为一二三类。

一类疫病是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主要有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呈现突发特点,禽流感病死率100%、口蹄疫病死率已实现0死亡;

二类疫病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主要有布鲁氏菌病、猪流行性腹泻、新城疫、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绵羊痘和山羊痘等,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病死率16%;

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呈现稳步下降态势,病死率16.7%。具体来看:

(一)一类疫病有突发性强、致死率高的特点。

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呈现突发性、大规模发生,口蹄疫呈个位数零星发生,均可一个月内得到迅速控制。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死率100%,口蹄疫病死率0%。说明口蹄疫免疫,在病死预防上,已发挥出巨大作用。

2023年7月曾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动物5182羽,病死动物5182羽。

2024年5月曾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动物465只,病死动物465只。

2024年5月曾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动物43只,病死动物43只。

口蹄疫累计发生数30个,均未发生死亡。

(二)二类主要动物疫病发病数、病死数、病死率均稳步上升。

1.发病数呈稳步上升趋势,9-10月发病数高于均值30%,形势不乐观。

2023年8月以来,发病呈现稳步升高趋势,月平均发病数为2.1万个。2023年11月发病数最低,有1.5万个;2024年1月发病数最高,有2.8万个,是最低数值的1.9倍。

2024年9-10月,发病数均超过2.7万,是均值的1.3倍,显示出2024年度发病情况不容乐观,需要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综合性应对。

2.病死数震荡幅度大,呈稳步上升趋势,需采取措施。

2023年8月以来,病死呈现稳步升高趋势,月平均病死数为3741个。2023年8月病死数最低,有1806个;2024年4月发病数最高,有7138个,是最低数值的4倍,病死数据差异大。

2024年病死平均4387个,是均值的1.2倍,显示2024年度病死情况不容乐观,需要加强疫苗接种。

3.病死率近期有所回落,但2024年度仍高于近年来均值3个百分点。

2023年5月和2024年4月,病死率高达23%和31%,分别高出平均数(17%)6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2024年病死率均值为20%,呈现增高趋势。

(三)三类主要动物疫病,发病及病死率稳步下降。

三类动物疾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主要是鸡球虫病、猪流感、巴氏杆菌病等。

1.发病呈稳步下降趋势,8-9月发病数抬头后回落。

2023年7月以来,发病呈稳定中有所增高趋势,月平均发病数为11.1万个。2023年9月发病数最低,有6万个;2023年6月发病数最高,有25万个,是最低数值的4.3倍。突发性明显,1-2个月实现控制。

2024年发病均值为9.5万个,较2023年度均值下降17%。

2.病死数波动更加明显,呈稳步下降趋势。

2023年11月病死数为6372,为最低值;2023年8月病死数超过1.6万个,达到最高,是最低值的2.5倍。

3.病死率呈震荡走低态势,但10月份有所抬头。

2023年和2024年平均病死率均为11%,高低点均出现在2023年,最低为5%,最高为17%。2024年度病死率呈现震荡逐步走低的趋势,10月份环比高出3个百分点。

鸡球虫病病死率9%;猪流行性腹泻20%,巴氏杆菌病25%,猪流感11%,布鲁氏菌病约0%,山羊传染性胸膜炎25%,新城疫13%,绵羊痘和山羊痘13%。

(一)绵羊痘和山羊痘

绵羊痘和山羊痘是两种严重的羊传染病,对羊群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了预防这两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饲养管理、搞好预防接种、严格检疫和隔离等。

④预防接种:每年定期预防接种,可选用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大、小羊一律皮下注射0.5毫升。疫区用痊愈羊的血清皮下注射,大羊10-20毫升,羔羊5-10毫升。同时配合中药治疗,效果很好。

⑤控制传染源:平时做好羊群的饲养管理,羊圈要经常打扫,保持干燥清洁。冬、春季节要适当补饲,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增加羊只的抗病能力。另外,禁止从发生羊痘病的疫区引种。

⑥及时隔离封锁疫区:发生羊痘时,立即隔离病羊,对羊圈彻底消毒。对未发病的羊群,用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注射。

2.山羊痘

①病因: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②症状:病羊体温升高,结膜潮红,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呼吸和脉搏增速。痘疹多发生于皮肤无毛或少毛处,如乳房、阴门、口唇、四肢内侧等,开始为红斑,逐渐变成丘疹、水疱、脓疱,最后结痂脱落。

③危害:山羊痘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一般不高。然而,恶性羊痘的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此外,人也可感染山羊痘病毒。

④饲养管理: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卫生。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防高温,消灭蚊蝇,为山羊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提高抗病能力。

⑤预防接种:不同品种的山羊,在30日龄后用山羊痘活疫苗进行皮内注射接种,每只1头份、约0.5毫升,以后每隔6个月免疫1次。

⑥检疫和隔离:对新购入的羊只进行隔离观察,确保无病患后方可混群饲养。发现疑似病例时,立即隔离病羊,对受污染的羊群、场所、饮水等进行严格消毒。

(二)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也称为羊支原体性肺炎或烂肺病,是一种由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种严重的山羊传染病,但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免疫接种以及及时隔离与治疗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①病原体: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为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革兰氏染色阴性。

③危害: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给养羊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⑤定期消毒: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定期打扫环境,勤换垫料。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如5%克辽林、1%-2%的苛性钠、10%的漂白粉或20%的热草木灰水)对羊舍及使用的工具进行定期消毒。羊圈内的垫草要及时清理并烧毁,或者与粪便一起进行发酵处理。

⑥免疫接种:在春季和秋季,对山羊进行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疫苗的免疫接种。6月龄以上的羊只接种量为5毫升,6月龄以下的接种量为3毫升。免疫接种后,山羊可获得持续约12个月的免疫保护。对于从其他地方引进的、新出生及产后满月的母羊,应及时补充注射疫苗。

⑦隔离与治疗:一旦发现病羊,应立即隔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被污染的羊舍、场地及饲养工具进行彻底消毒,对病羊的尸体和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布鲁氏菌病

②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接触病畜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消化道传播是摄入未经加工或消毒的含有布鲁氏菌的牛奶、羊奶等。呼吸道传播是吸入含有布鲁氏菌的气溶胶,如病畜的皮毛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皮肤黏膜传播是皮肤或黏膜破损处接触含有布鲁氏菌的物质。

③症状: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轻重不一。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睾丸炎等,慢性期则可能出现长期低热、关节疼痛等症状。

④危害:布鲁氏菌病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还可能导致家畜流产、死胎等严重后果,给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

(四)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对养猪业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环境管理、控制传播途径以及免疫接种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③临床症状:哺乳仔猪发病症状明显,体温正常或稍偏高,表现呕吐、腹泻、脱水、运动僵硬等症状。呕吐多发生于哺乳和吃食之后。症状的轻重与年龄大小有关,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以内的哺乳仔猪常于腹泻后2~4天内因脱水死亡,病死率约50%。

④断奶猪和育肥猪:发病率高,但症状较轻,表现精神沉郁,有时食欲不佳、腹泻,可持续4~7天,逐渐恢复正常。

⑤成年猪:症状轻微,可见轻微呕吐、厌食、腹泻等症状,一般1周内可自行缓解。

⑥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小肠,表现为小肠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弛缓,缺乏弹性,变薄有透明感,肠粘膜绒毛严重萎缩。

⑦加强饲养管理:提供优质饲料,确保饲料质量,预防饲料发霉变质,分解霉菌毒素。提高免疫力,通过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增强猪的免疫力。提供清洁水源,定期清洗和更换饮水器,避免猪摄入污染的水源。

⑧加强环境管理:定期消毒和清理,每天清理设施和猪舍,及时清除猪的粪便、废料,减少病原体的扩散和滋生。保持干燥卫生,保持猪舍干燥卫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⑨控制传播途径:控制饲养密度,避免过于密集的饲养条件,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机会。隔离病猪,一旦发现猪出现腹泻等症状,应立即隔离,防止病原体传播。加强个人卫生管理,养殖场工作人员应勤洗手,加强个人卫生管理,并更换工作服,避免将病原体带入猪舍和周围环境。

⑩免疫接种:制定疫苗接种计划,根据猪的健康状态制定疫苗接种计划,定期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疫苗。多联苗预防接种,由于猪群中常常混合感染多种病毒,建议进行多联苗的预防接种。

(五)新城疫

新城疫是一种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也称为亚洲鸡瘟。新城疫是一种对家禽业构成严重威胁的传染病。通过加强饲养管理、严格防疫消毒制度、疫苗接种、扑灭措施以及提高防治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新城疫的发生和传播。

②传播途径:新城疫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眼结膜、受伤的皮肤和泄殖腔的黏膜进入鸡体内。此外,病毒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如飞沫、尘埃等,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感染。

③易感动物:主要侵害鸡和火鸡,其他禽类和人亦可受到病毒感染。

④症状:新城疫病毒感染的症状多样,包括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呼噜声、鼻腔分泌物增多)、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腹泻,粪便呈绿色或黄白色)、神经症状(如扭头、转圈、站立不稳、翅膀麻痹等)、产蛋异常(如产蛋量下降,蛋的品质变差,蛋壳变薄、畸形蛋增多)以及全身症状(如精神沉郁、羽毛蓬松、体温升高、闭目缩颈)。

⑤危害:新城疫是危害鸡和火鸡饲养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易感鸡群一旦传入速发性嗜内脏型新城疫,传播很快,于数天内波及全群,造成毁灭性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

⑦严格防疫消毒制度:建立定期消毒制度,消除鸡场及环境中新城疫病毒的存在、污染。加强禽场的防疫管理,如设立消毒池,谢绝参观,禁止外人进入禽舍等。

⑧疫苗接种:建立科学的适合于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充分考虑母源抗体水平、疫苗种类及毒力、最佳剂量和接种途径、鸡种和年龄。坚持定期的免疫监测,随时调整免疫计划,使鸡群始终保持有效的抗体水平。

⑨扑灭措施:一旦发现病鸡,应立即隔离和淘汰早期病鸡,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对全群鸡进行紧急接种,如使用3倍剂量的LaSota(Ⅳ系)活毒疫苗。

⑩提高防治意识: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栏、开展专题讲座和印发知识手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向养殖人员进行新城疫病毒防治知识宣传,增加人们对该病菌的认识,提高防治意识。

(六)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也被称为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巴氏杆菌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和畜牧业都构成威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疫苗接种、个人防护、避免食用未煮熟的动物产品、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以及提高公众健康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巴氏杆菌病的发生和传播。

②传播途径:巴氏杆菌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分泌物、排泄物而传播。例如,接触携带细菌的家畜(如牛、羊、猪等)或食用未经充分煮熟的受感染动物产品(如肉、奶等)都可能感染此病。

③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尤其是那些与家畜密切接触的人群,如畜牧工作者、兽医、屠宰场工人等。

④症状:人类感染巴氏杆菌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症状。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肝脾肿大、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⑤危害:巴氏杆菌病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还对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感染动物可能出现流产、死胎、不孕等症状,导致生产性能下降。

⑦疫苗接种:对家畜进行疫苗接种是预防巴氏杆菌病的有效措施。根据当地疫情和家畜种类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提高家畜的免疫力。

⑧加强个人防护:与家畜密切接触的人群应加强个人防护,如穿戴工作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在处理家畜或食用其产品前,应彻底清洗双手。食用家畜产品(如肉、奶等)前,应确保彻底煮熟煮透,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

⑩提高公众健康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巴氏杆菌病的认识,了解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七)猪流感

猪流感,也称为猪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急性、传染性呼吸器官疾病。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免疫接种、隔离与消毒、避免接触感染源、个人防护措施、健康监测与疫情报告以及生物安全措施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流感的发生和传播。

②症状:猪流感的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眼鼻流出浆性液体等。病猪体温可升至40℃~41.5℃,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肌肉疼痛,不愿站立。病程一般持续一周左右,但如果没有继发感染,通常不会导致死亡。

③传播方式:猪流感主要通过猪之间的接触传播,包括唾液、食盆、空气、水、蚊蝇等多种途径。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分泌物中。

④流行特点:猪流感在秋冬季属高发期,但全年均可传播。各个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对本病毒都有易感性。

⑥免疫接种:接种猪流感疫苗是预防猪流感的有效手段。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疫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⑦隔离与消毒:一旦发现病猪,应立即隔离治疗,防止病毒扩散。对猪舍、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可使用2%火碱溶液等消毒剂。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猪只与病猪或感染环境接触,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⑩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如设置消毒池、限制人员进出等,防止病毒传入猪场。

(八)鸡球虫病

鸡球虫病是鸡常见且危害十分严重的寄生虫病,是一种对养鸡业构成严重威胁的寄生虫病。通过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处理粪便、免疫预防、药物预防以及使用中草药制剂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鸡球虫病的发生和传播。

②症状:鸡球虫病的主要症状包括精神沉郁、羽毛蓬松、食欲减退、饮欲增加、腹泻、粪便带血等。严重病例可出现贫血、消瘦、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死亡。

③传播方式:鸡球虫病主要通过病鸡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等传播。鸡群一旦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④易感动物与发病年龄:各个品种的鸡均易感,但10日龄以内的雏鸡有母源抗体保护很少发病。20~50日龄的鸡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成年鸡对球虫也敏感,但一般不发病,为带虫者。

⑤疾病诱因:鸡舍潮湿、拥挤,卫生条件恶劣,饲料中维生素A、K缺乏以及日粮营养不平衡等,都是本病流行的诱因。

⑦保持环境卫生:鸡舍要每天定时打扫,保持清洁干燥,受潮垫料也要及时更换,水槽、食槽、鸡笼等用具都应定期彻底清扫冲洗,墙壁、地面要用20%生石灰水或2%来苏儿进行消毒。饲养管理人员出入鸡舍应更换衣鞋,从而减少或杀灭鸡舍环境中的球虫卵囊和阻止其孢子发育。球虫卵囊随粪便排出后,在一定条件下需1~3天才能发育成有感染性的孢子卵囊。因此,鸡场中的粪便要在当天打扫清除,并运到远处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利用发酵产生的热和氨气杀死卵囊,防止饲料和饮水被污染。

⑧免疫预防:使用球虫疫苗进行球虫病的预防,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雏鸡在易感日龄2周后,就应该使用药物来预防球虫病,特别是在易感染阶段和流行季节更要注意预防用药。

⑨药物预防:用于球虫病预防药物有很多种,如氨丙啉、尼卡巴嗪、氨丙啉等。为了提高抗球虫药的预防效果,减缓耐药性的产生,延长其使用寿命,对肉鸡常采用下列两种用药方案。一是穿梭用药,即开始时使用一种药物,至生长期时使用另一种药物,常常是将化学药物和离子载体类药物穿梭应用。二是轮换用药,即合理地变换使用抗球虫药,在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抗球虫药,或不同批次的鸡应用不同的抗球虫药。

⑩中草药制剂:中草药制剂如青蒿(青蒿、常山各80g,地榆、白芍各60g,茵陈、黄柏各50g)、五草汤(旱莲草、地锦草、鸭跖草、败酱草、翻白草各等份)、驱球净等新制剂,具有驱虫、杀虫、止血等功效。

(九)口蹄疫

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俗称“口疮”、“辟癀”,主要侵害偶蹄兽,如牛、猪、羊等,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口蹄疫是一种对畜牧业和人类健康都构成威胁的严重传染病。通过加强检疫、封锁疫区、隔离消毒、预防接种、加强管理和检疫、控制传染源、避免传播以及加强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发生和传播。

②传播途径:口蹄疫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如接触病畜的体液、粪便、水疱液等)或间接接触(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用具、饲料、水源等)传播。此外,空气也是口蹄疫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病毒可随风传播到几十千米以外的地方。

③症状:口蹄疫在牛、猪、羊等偶蹄动物中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出现水疱等。人类感染口蹄疫病毒后,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疲乏、寒战、发热,手指、足趾及口腔黏膜上出现发疱性病变。儿童比成人症状更重,口腔损害表现为颊黏膜、舌、唇出现水疱,有浅表溃疡,伴疼痛或烧灼感、瘙痒感。少数病例可呈现咽喉部表皮层有广泛的水疱和发炎、腹泻,甚至心肌炎,也可并发虎斑心、指甲脱落等病。

④危害:口蹄疫对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为感染动物需要被屠宰和集体焚毁以防止疾病扩散。此外,口蹄疫还可能影响国际贸易和动物产品的出口。

⑦预防接种:受威胁区的偶蹄兽应使用与当地流行相同毒型的灭能苗进行紧急防疫接种。牛、羊等动物还可用弱毒苗进行防疫接种。发现有牛、羊、猪等偶蹄动物存在口、蹄、乳房等部位皮肤有水疱、溃烂等情况时,需要及时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专业的捕杀、消毒等工作,预防口蹄病的蔓延。

⑧控制传染源:对于确诊或疑似的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直至患者症状消失后方可解除隔离。

⑨避免传播:避免接触病死畜及其污染的毛皮,避免饮用病畜的奶,不食病死畜的肉。不购买未经检疫、非定点屠宰的畜肉,不食用未煮熟煮透的肉类加工食品。

⑩个人防护:从事畜牧业的人群应每年主动进行体检,加强个人防护意识。接触病畜后应立即洗手消毒,防止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落入口、鼻、眼睑或伤口处。

(十)高致病性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是一种由特定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如H5和H7亚型)引起的严重动物传染病,是一种严重的动物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②病毒亚型:具有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切割位点相同氨基酸序列的H5和H7亚型流感病毒也归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⑥治疗措施:为防止病情恶化和病毒的进一步扩散,应及时有效地做好病人的隔离。包括使用缓解鼻黏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解热镇痛药等。根据病人的整体营养状况,适当地给予液体、人血白蛋白、氨基酸或进行静脉高营养治疗。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塞米韦(奥司他韦)和金刚烷胺等。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给予氧疗,必要时使用辅助呼吸通气治疗。

THE END
1.春季猪群三种常见疾病要格外小心蓝耳病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是由蓝耳病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目前是严重威胁养猪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宋战胜说,蓝耳病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的呼吸道疾病三大症状。母猪会出现发热、厌食、呼吸困难等症状,妊娠后期会出现早产、产弱、流产、死胎等;仔猪会出现腹https://www.scnjw.com/.content/myarticle/myarticle/003491db-f6e6-11ee-a55f-04d9f5394155/
2.肉牛养殖有哪些常见疾病?肉牛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3 结语 本文通过对各种常见疾病的症状及具体防治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期望能解决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疾病问题。肉牛疾病防治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养殖工作的正常进行, 有利于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更有利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从而保证我国人民的食品安全。https://www.cnhnb.com/xt/article-50585.html
3.畜牧养殖中常见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对策动物健康是畜牧养殖业发展的核心,畜牧业管理部门和畜牧养殖人员都在积极探索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实践措施.动物疫病一方面影响动物自身生长繁殖,另一方面给畜牧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因此,在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上,不仅要明确畜牧养殖动物会感染的疾病及原因,而且也要从外在养殖环境,药物使用,防疫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MYH2024140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