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门。
中国农业的发展
(1)新中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较快。
(2)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从气候(光照、热量、日较差、降水等)、水源、地形(平坦的地形对种植业发展有利)、土壤(肥力、酸碱、厚度、质地)。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技术、市场、劳动力、偏好、政策、历史、工农业基础、产值与地价等。
种植业
1.主要粮食作物
(1)水稻:喜温喜湿。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方地区,长江以北是单季稻,以南是双季稻,甚至三季稻(海南)。北方也有零星的分布,如东北的长白山区、华北的天津等地。
双季稻,就是一年中种一季早稻再种一季晚稻。五月中下旬开始插种早稻秧,到七月中下旬时收割早稻,然后紧跟着翻耕水田、插种晚稻秧苗,要赶在农历立秋前插种完毕,到11月时收割晚稻,赶在降霜前完成收割。单季稻在每年六月中下旬到七月初插秧,十月中下旬开始收割。单季稻每亩产量要比双季稻的一季高,但总量比双季稻低好多。
(2)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分布广,集中分布在北方地区,秦岭—淮河至古长城主要种植冬小麦(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秋季播种,春末夏初收;冬小麦生长周期较长,且不同地区生长周期差异较大,中国南方冬麦区为120天,北方冬麦区为270天以上,西南部高海拔地区可达330天以上),而古长城以北地区主要种植春小麦(春小麦分布冬季很冷的地方,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当年夏、秋收获,春小麦生育期短,通常为80-120天)。
(3)玉米:喜高温、需水较多,适宜疏松的土壤;分布广,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周围的丘陵地区、河北和东北等地,东北中部的松嫩平原形成我国的“玉米带”。
①北方春播玉米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和内蒙古的全部,山西的大部分,河北。陕西和甘肃的一部分,是我国主要的玉米产区之一,占全国玉米面积的30%。总产量的35%左右。
②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全部,河北大部,晋中南、关中和徐淮地区,是我国玉米最大的集中产区,玉米播种面积约为1.3亿亩,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40%以上。
③西南山地玉米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全部,陕西南部和广西、湖南、湖北的西部丘陵地区以及甘肃的一小部分,玉米种植面积约为6000万亩,约占全国玉米面积的20%。
④南方丘陵玉米区。北区北界与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相连,西接西南山地套种玉米区,东部和南部濒临东海和南海。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全部,江苏、安徽的南部。广西、湖南、湖北的东部,约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5%。
⑤西北灌溉玉米区。本区包括新疆全部和甘肃的河西走廊,占全国玉米面积的2~3%。
⑥青藏高原玉米区。本区主要位于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以及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甘肃的甘南自治州。
(4)大豆(黄豆):原产中国,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中国东北为主产区,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
(5)九大商品粮基地
①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②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江淮地区。
③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2.经济作物
(1)纤维作物:棉花喜湿、好光,生长期长;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南疆,但南疆是长绒棉。形成了五大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平原;南疆。
(2)油料作物
作物
分布
花生
重要性居于首位;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河南也比较多
油菜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有“北移南迁”的趋向,如黄淮海平原,辽、黑及华南地区
芝麻
主要在河南
胡麻
西北内陆地区
(3)糖料作物:南甘北甜
习性
主要分布
甘蔗
需要充足的热量和水分,需肥多,生长期长
华南地区,广西为最大产区,广东、云南、福建、台湾和四川亦较多
甜菜
喜凉爽、耐寒、耐旱、耐盐碱等
西北和东北的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等地
(4)饮料作物:茶叶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山地(区位条件:气候、地形、土壤)。
畜牧业分布
1.牧区畜牧业
(1)原因:草原辽阔,牧场宽广。
(2)我国四大牧区
牧区
植被
代表畜种
内蒙古牧区
温带草原
三河马、三河牛
新疆牧区(天山、阿尔泰山山地牧场)
高山草甸
新疆细毛羊、阿尔泰大尾羊、伊犁马等
青海牧区、西藏牧区(高寒牧场)
高寒草场
藏山羊、藏绵羊、牦牛等
【补充】温带草原与高山草甸的比较
以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地带性植被
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为主体的非地带性植被
温带草原气候区
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高山地区
2.农耕区畜牧业
(1)原因:农耕区饲料资源丰富,城乡居民多,消费市场广阔。
(2)主要的畜产品:鸡、鸭、鹅、猪(四川、湖南、河南)等。
(3)宜发展方向:由农户分散饲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
水产业
1.概况:水产业包括淡水水产业和海洋水产。根据生产方式又可分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两大类。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发展水产的水域条件优越,陆地上河湖面积广大,养殖历史悠久;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广阔水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影响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分布的因素:水产业分布受自然条件(主要是水域面积)、人口、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1)自然条件:东南部临海,水域宽广,大陆水域的3/4在东南部。
(2)人口:东南部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鱼的爱好。
(3)社会经济条件:城市多,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
(4)技术: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较高。
新鲜素材
俄罗斯农业“逆袭”
在国际油价高位运行、政府财政收入充裕的时期,俄罗斯政府已经意识到,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石油、天然气出口。能源等资源类产品,已是影响到俄罗斯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严重问题。2000年后,俄罗斯政府将农业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并指出“没有俄罗斯农业的复兴,就不可能有俄罗斯经济的复兴”。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俄罗斯农业的“雄起”并非朝夕之功。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条件,以及政府对农业长期的保护和扶持,是近年来俄罗斯农业“逆袭”的坚实基础。而西方的制裁,客观上加快了俄罗斯经济结构的优化速度,刺激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耕地面积广阔、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良条件。俄罗斯农用土地占到国土面积的12.9%,高达2.2亿公顷,并且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黑土带。俄罗斯已开垦的耕地面积约有1.25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达到0.84公顷,是中国的9倍。
俄罗斯是耕作业与畜牧业并重的国家。俄罗斯欧洲部分的顿河、伏尔加河流城,远东地区黑龙江流域,是俄罗斯的黑土区,农业自然条件特别有利于作物生长,这里也是俄罗斯的甜菜、谷物、畜牧业生产带。
谷物种植业是俄罗斯农业与耕作业的基础。俄罗斯农业区土地平坦、肥沃、规模大,非常适合于机械化作业。俄罗斯的谷物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内,西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和伏尔加河东岸地区为春小麦种植区;中央黑土区和北高加索为冬小麦和玉米种植区域;马铃薯主要分布于俄罗斯中部地域。
畜牧业在俄罗斯农业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罗斯草原面积辽阔,饲料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畜牧业。俄畜牧业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定地位。养牛业主要分布在南部泰加林区、森林草原区和草原区,奶牛则以俄欧北部为重点分布区。养猪业分布地区几乎与粮食作物和马铃薯种植业相一致。养羊业主要以草原带、半荒漠和山地地区为主。
近年来,俄罗斯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成为拉动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俄罗斯的粮食作物种类较少,主要为麦类,但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大麦主要用于酿造啤酒和作为饲料原料。俄罗斯是世界大麦主产国,也是大麦净出口国。肥沃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为作物生产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多年来,俄罗斯国内形成了成熟的大麦产业支持体系,推进了大麦产业的发展。此外,从2016年开始,俄罗斯小麦连续三年保持小麦出口量的世界第一。俄罗斯的玉米对外销售量也在攀升,其玉米已经出口到世界40多个国家。
根据俄罗斯公布的统计数据,俄罗斯农业发达地区之一——新西伯利亚州在2019年内向中国出口了近14.2万吨农产品,同比增长155%,涵盖面粉、油菜籽、亚麻籽等多个种类。我国还在去年7月宣布允许以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进口俄罗斯全境大豆,为俄罗斯大豆打通了关键的输华通道。根据俄罗斯媒体消息,就在今年2月底,装载着14857吨俄罗斯大豆的商船已顺利抵达我国南通港,这是我国首次以万吨轮进口俄罗斯大豆,而有了此次的成功经验后,俄罗斯输华大豆还将陆续到来。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俄罗斯不仅解决了粮食自给自足的问题,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还夺回了世界小麦出口霸主之位。俄罗斯政府寄希望于农业领域取得更大成就,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更有一些专家把农业视为“俄罗斯经济的未来”。
小贴士:黑土地
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贵稀有的土壤资源,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和最具生产潜力的土地。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乌克兰大草原和中国东北黑土区是地球上仅有的三大块黑土区。
黑龙江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黑土面积占中国黑土面积的67%,土壤有机质含量比中国平均水平高1.19个百分点。黑龙江省拥有2.39亿亩耕地,是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然而,由于黑土区农业长期高强度开发,导致东北黑土地数量在减少、质量在下降,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如今,黑土保护已刻不容缓。综合自北斗地理、中国乡村之声、环球杂志、地理帝、轻轻松松学地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