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农业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农药三个推动。
关键词:农业产品;市场营销;批发市场
国外农业营销的先进观念引入我国,农户、农产品企业、合作社等的营销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研究市场,开始运用不同策略推出自己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等,至此,农产品的发展进入了市场营销的新阶段。
一、我国农业产品的营销特点
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产品的营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二,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并向周边辐射,以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的、覆盖产地与销地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农产品流通市场渠道。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上,交易方式主要以摊位制为主。大部分农产品是以生产者―批发商(可以有几道批发环节)―零售商―消费者的营销模式进行流通的,而农业中介组织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农户与市场间的联结,推动农业市场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超市作为农产品销售的渠道迅速发展起来。90年代初期,超级市场作为现代零售市场的一种营销业态,被引入我国,并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之一。大型超市一般与全国各地的农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然后直接向其进货,这样,不仅缩短了流通的过程,降低了流通的成本,也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而且定期推出的特价菜价格还优于农贸市场。因此,超市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农产品交易市场批发、零售等环节的职能,再加上其本身的特点,如舒适的购物环境、标准化的服务、科学的管理方式、良好的信誉等,使其成为农贸市场有利的竞争对手。
二、我国农产品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加大对农产品营销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在更高层次上建设完善的营销体系。在下一个阶段,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战略规划,应该把重点转移到着力提升市场质量的关键点上,争取在更高层次建立起全新的农业营销体系。
首先,对各级农产品市场进行统筹规划,根据营销现代化、市场化的要求,改革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战略布局。其次,重点加强各农产品产区批发市场的建设,提高生产区域化程度,形成集中高效的产地市场体系。同时,通过合理布局,建立起完善发达的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完善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有效联结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集散市场,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也有利于产品的快速集散,保证供应。再次,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网络营销的建设。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套设施,包括农产品实时监测系统、市场结算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以及交易信息网络平台等。
第三,积极推动发展农产品营销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积极鼓励发展农产品营销组织,包括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各种营销专业人员等,将农产品与市场有效联结起来,缩短农产品流通的渠道,提高效率。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农产品营销的专业经纪人,以现代的市场营销理念对农产品营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及实施,推动农业营销的发展,将农民引向大市场中,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流通。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国家为农产品的营销创造了越来越良好的政策环境,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自我创新、自我完善,推进农业产品营销能力的健康发展,逐步实现市场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吕一林.市场营销教程(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循环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方法
一、概述
循环农业表示循环生产的农业模式,主要利用资源高效流动实现增收和减排,维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循环农业特点上分析,主要具有“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特点,低排放与高效率是循环农业的主要特征,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循环农业拥有循环经济所不具有的农业特点:(1)合作双赢,既要干净,又要增收;(2)干净消费,农副产品消耗后最终回归大地;(3)绿色生产,要求控制花费与农药用量;(4)领域宽广,不仅实现了生产循环,而且可回收再利用农产品废物;(5)土水净化,加强了耕地、水资源的保护,维持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6)食物链条,食物为循环主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循环农业实际是一种与环境友好相处的方式,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较理想,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循环农业发展必要性
经过对我国农业及发展现状分析发现,我国农业在长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较多,虽然在生态建设的作用下,缓和了经济与环境问题,但是实现了物质能量循环等级较低,废弃物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农产品质量,最终呈现了多种问题。同时有机农业对环境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阻碍了我国的发展,所以农业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循环农业发展中总结了农业经验,实现了农业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利用物质循环方式实现减轻能源污染的目的,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循环农业可以在低成本下得到高收入,已经成为生态、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方式,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
2.分析循环农业发展的可行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长期发展中总结了很多农业生产与发展经验,与循环农业发展特点较类似。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认识到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完善的生态农业模式与体系,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循环经济与循环农业均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同时随着农业研究力度的深入,清洁型生产已经成为农业主要发展发展方式,减少了有害物质排放,推动了循环农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我国农村资源丰富的优势。
三、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措施
1.完善循环型农业社会服务及保障体系
循环型农业保障体系主要由法律保障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环境管理保障体系及组织保障体系等组成。从循环型农业发展来看,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支柱。因此国家与政府部门必须结合循环型农业发展现状,及时完善法律政策与体系,增加农业发展财政拨款,给循环型农业的长期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进行社会服务时,主要从农业资讯与市场服务两方面开展,加强农业终身教育,给广大农民种植户提供较精确的市场信息,并不断提高农民人口、资源与劳动素质,掌握农业产业动态,促进循环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业新技术研究,加快成果转化
循环型农业要求做好农业清洁与利用,因此必须加快经济效益高、环境友好及可操作性强等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不断加快成果转化,并推动循环农业的协调发展。经过分析发现,目前循环型农业核心技术主要由农业绿色能源利用、数字农业、农业废弃物、清洁技术及节水技术等组成,必须加快新技术研究,满足循环型农业发展需求。
4.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结语
农业是我国的核心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作用。目前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我国已经开始发展循环型农业,但是由于我国循环型农业起步较晚,实际发展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所以必须积极学习国外技术,并与我国农业发展相结合,促进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⒖嘉南祝
[1]杨海波.关于加快发展怀化现代农业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4,(04).
[2]郑建初;陈留根;甄若宏.江苏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2015,(03).
[3]李胜毅;牛桂敏.关于发展天津市都市型农业的思考[J].经济界,2014,(05).
关键词:新常态;农业经济;经济发展
1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成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受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的影响,农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渠道也得以拓展,同质化的农产品在竞争中的优势被抑制[1],农产品品种的划分也更加合理,农业发展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明显。
1.2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的融合程度加深
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为农业技术的革新提供了条件。随着大量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农业经济对于传统因素如劳动力、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技术水平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经济也呈现出集约化、自动化、机械化的特征,对于技术、经验、管理人才、资本的依赖程度加强。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
1.3农业发展更具特色化和多样化
经济新常态优化了农业结构,农业经济的增长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多功能粮食生产区成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主体。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休闲观光类农业为农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2],衍生性的农业消费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结构呈现特色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延长了产业链。
2新常态下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2.1强化政策引导,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2重视科技创新与劳动者的培养
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现代农业融资租赁
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资金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尽管我国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中央财政直接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具有投入有限、方式单一、项目较散、资金渠道多的特点。要突破资金困难,推进农业良好持续的发展,引导各式各样的金融投资主体注重对农业加大投资是必然的趋势和今后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融资租赁有能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
二、推动融资租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快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融资租赁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融资功能主要体现在现代农业发展贷款的融资手续简单和担保要求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轻现代农业发展的还贷压力。充分利用融资租赁在资源配置和全新功能上的独特作用,既可以缓解农业种粮大户资金短缺问题,又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发展农业,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农业投资不足的问题。
(二)有利于降低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成本
在推动农业发展方面,对于农业种粮大户来讲在设备购置或更新改造方面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我们将贷款和融资租赁两种方案的融资成本进行比较,成本最低的方案将会被采纳。下面我们用数学方程和模型进行比较。
1.融资租赁成本计算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初始现金流量、租赁期间的现金流量、期末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等。
租赁期间税后成本现值=[租金+维修费-(利息费用+折旧+维修费)×所得税)]/(1+负债税后成本)t+设备变现价值/(1+必要报酬率)t
贷款购买设备成本现值=[贷款支付额+维修费-(利息费用+折旧+维修费)×所得税)]/(1+税后贷款成本)t-设备残值/(1+税后贷款成本)t
2.农业种粮大户购买一台设备。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和融资租赁两种方式取得,现比较融资成本做出选择。有关资料如下:
租赁方式取得:购买设备成本4000万元,每年年末支付租金994.94万元,租期5年。按照税法规定折旧年限为5年,法定残值100万元。租赁期满农户支付200万元给融资租赁公司,设备归农户所有。
贷款购置:农户向银行贷款,银行贷款的利率是5%,贷款本金要在每年末等额分期分5年偿还。假设农业种粮大户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40%,同期有担保贷款的税前利息率为8.5%,项目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为14%。
3.融资租赁方式的成本计算。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获得设备,则需要计算内含利息率i:4000-994.94×(P/A,i,5)-200×(P/F,i,5)=0,设i=9%,4000-994.94×3.8897-200×0.6499=0,所以内含利息率=9%。
通过表2计算,融资租赁成本现值=809.67+791.05+774.15+758.84+745.10+103.88=3982.69(万元)。
4.贷款购置方式融资成本的计算。设偿还贷款的年支付本金为A,则:4000-A×(P/A,5%,5)=0,A=923.89(万元),农业种粮大户的税后贷款成本=5%×(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