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畜牧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华蓥特色畜牧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华蓥市畜牧系统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坚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当前的畜牧工作紧密结合,组织畜牧科技人员,对当前华蓥发展特色畜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近年来,华蓥市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积极发展特色畜牧业,通过政策、市场、项目引导,不断引进业主打造特色养殖业,使特色养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养殖规模不断壮大,现已显现特色养殖雏形。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二)养殖业主少目前我市特色畜牧业养殖业主还不多,且集约化程度不高。

(三)养殖规模小多数业主养殖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济实力差,承受风险能力弱,还不能起到龙头和带动作用。

(四)基础建设滞后由于受自然条件的约束,投入成本高,特色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四、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特色畜牧业建设发展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提高。要使特色畜牧业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首先要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让他们了解我市市情,充分认识发展特色畜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转变广大科技干部的观念,让其发挥专业特长,指导和搞好特色养殖业主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广大特色养殖业主的观念,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我市特色养殖中去,从而把特色养殖业做大做强。

(二)加强领导。特色畜牧业发展工作涉及到环保、农业、水利、国土、畜牧、林业和业主等多个方面,工作量大,问题较多,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领导和协调,调动各方力量,才能加快我市特色畜牧业建设步伐。

(三)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建成特色畜牧业养殖大市的关键,要根据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特色畜牧业发展规划,力求规划更科学、更符合华蓥实际、更利于华蓥的特色畜牧产业发展,才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五)加大投入。畜禽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保障,发展特色畜牧业只能是一句空话。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特色畜牧业发展项目的资金投入外,还应加强信贷投入和吸纳农业外部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才能有效地推进特色畜牧业的建设速度,加快建设步伐。

(七)加强服务。首先要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以稳定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队伍,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同时,还应加强疫病诊断、治疗及检疫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服务功能,为我市特色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坚持正确的畜牧业发展政策,使我国畜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市场供应充足、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然而,一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定政策不从发展畜牧业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出发,而是讲求形式主义,不顾国情、贪大求洋,以追求规模化、企业化、机械化、工厂化、集约化等“美国模式”的表象作为发展的目的和方向,与发展的根本目的相去甚远。

制定畜牧业发展政策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政策是否正确应以是否有利于实现发展畜牧业的根本目的和意义为衡量标准。

1.从国情出发,倡导具有我国特色的畜牧业发展模式

1.1从国情出发,正确理解我国畜牧业的规模化

美国是世界上畜牧业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学习借鉴美国经验,推动了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然而我国国情与美国天壤之别。美国农牧业资源特点是地多人少、金融资本雄厚,但劳动力短缺、价格高、市民多农民少(农民仅占人口的2%),就从本国国情出发,扬长避短地发展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化、机械化畜牧业,形成了以规模化为核心,以企业化、专业化、机械化、工厂化、集约化等为特征的“美国模式”,这也几乎成了畜牧业现代化的“标志”,也主导着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思维。

我国在土地资源、人力资源、金融资本等畜牧业发展要素上正好与美国相反,应发展与资源匹配的适度规模的畜牧业。但我国却照搬美国模式,片面突出规模化,达到了不顾国情的极端程度。认为规模小就是传统的、落后的,规模大才是现代的、先进的,极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

尽管我国目前的畜牧业是以小型规模化为主体组成的,但我国的畜牧业却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畜牧业,非常充分地满足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畜产品市场的需要,圆满的达到了畜牧业发展的本来目的,实践证明中国的小型规模化是成功的。

美国的规模化是外表是形式,人家“从国情出发”才是是实质是真经。遗憾的是,我们生搬硬套地学了美国的外表和形式,没有学到真经。

畜牧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可大可小,生产者采取什么样的生产规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者经济发展状况、自然环境、市场情况来确定。规模大小遵循着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市场会选择畜牧生产单元的最佳规模。规模的大小应以“市场”为导向、而不应以“市长”为导向。政府政策应着力于稳定和促进市场秩序的良性运行、避免拔苗助长。

1.2从国情出发,正确理解我国畜牧业的产业化

“产业化”不等于规模大,“产业化”不等于企业化、机械化、工厂化、集约化;“产业化”也有大、小之分,美国式的大型产业化和中国式的小型产业化都是产业化。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应该根据国情而定。小型规模化农户从事的也是社会化商品生产,是千百万个农村家庭全力经营、勤劳致富的重要产业,采用的也是良种、良料、良法等现代技术,也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是传统的土法上马,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以低成本的价格优势十分完美地保障了世界上最大的畜产品消费市场的需求,不能不说这才是世界上最精准的产业化。

扩大就业是政府十分关心的民生问题,温总理指出“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不同,就业情况大不一样”。发展小规模的畜牧业产业化可以在经济增长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就业。

2.制定政策应遵循市场规律

畜产品的需求量不应片面的以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量来衡量,而应按照在我国国情条件下的供求关系予以确定。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市场规律遵循以下循环:

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决定行业利润、行业利润决定资本投向、资本投向决定产能、产能决定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又决定市场价格,这一市场生态链条是由市场主动调节而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政府行为的干预手段应该着力于促进和稳定这一动态平衡。

养殖低迷是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利润低下的必然结果。以养猪为例,猪粮比6:1为养猪盈亏平衡点,当生猪价格跌入盈亏平衡点以下时说明供大于求,反映出市场出现了产能过剩。近年来生猪价格一直在盈亏平衡点上下波动,说明了我国养猪业产能已十分充足,生猪产量与市场需求量已在市场调节下形成了动态平衡。再用财政资金对猪场建设进行补贴诱导资本的过量进入、导致产能过剩,是拔苗助长,将导致利润下降,挫伤养猪积极性,继而成为下一轮供应减少、价格上涨的原动力,破坏了整个养猪业市场生态链条的动态平衡,影响养猪事业的良性发展。

3.示范场建设应以“科学”、“可学”为原则

各地都热衷于用财政资金补贴建设大型“示范场”。“示范场”本应凭借其高起点、高效益而使投资收益回报更高,因此才能具有“示范性”。“示范场”应具有引领性和“可学”性,应该在当地自然条件下具有可重复性,按照所示范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即可获得较高效益。既然“示范场”因其高利润而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理所当然会有更多资本的追捧,本应不乏建设资金,再用财政资金对其补贴,于理不通。一个需要财政资金的哺乳才能建设和生存的“示范场”何来“示范性”和“可学”性即使“示范场模式”被推广或复制,但由于其主要要素是财政投入,纳税人也没有那么多钱给每个“被示范”的场都投入与“示范场”同等的财政补贴。

建设“示范场”应以节约耕地、畜群规模适度、投资回报期适中、生产单元的经营效益最大化为建设要点,要以可学习、可借鉴、可模仿、可复制为标准。否则,建设的“示范场”就仅仅只是一个在各个地方政府间相互展示“看点”、自娱自乐的“形象工程”而已,对畜牧业的发展毫无促进作用。

4.实行科学的环保措施

4.1适度规模,以种养结合的低成本方式消除污染

我国的畜牧业片面追求规模化,这种违背国情、贪大求洋的规模化,造成畜牧业种养分离,畜禽粪污集中排放,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大环境污染程度,提高环保成本。

不论是传统畜牧业还是现代畜牧业都有力地证明种养结合是消除污染、变废为宝的最佳手段。在我国没有大片土地的情况下,应化整为零,发展小型规模化的畜牧业,按照耕地的承载能力确定适度规模的载畜量,使土地能够具有足够的空间消纳利用粪污。

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奶牛业,不仅是规模化的,还是种养结合的。美国尽管资金实力雄厚,也并不花费大量资金建设排污设施,从事运行费用高的设施化治污。遗憾的是,我们只生搬硬套地学了美国规模化的外表和形式,没有学到种养结合的真经。我国的现实做法正好相反,一方面用财政资金扶持引导大规模畜牧场污染源的建设、一方面又不得不用财政资金补贴立项上马高成本、高运行费的设施化治污项目,形成一个矛盾体,使财政资金无谓消耗。

4.2适度规模,减少疫病污染

工厂化、高密度的饲养方式导致病原微生物在场内的反复增殖、复强、变异,使疾病日益复杂化,活畜和畜产品大范围流通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增加疾病控制的难度和治疗成本,加大畜产品药物残留,形成次生污染,危害人类健康。

4.3地产地销减少次生污染

要努力改变现行的畜牧业生产与流通方式,改变跨区域此地饲养、彼地销售的方式,推广当地饲养、当地加工、当地销售的产销体制。主要畜种在我国广大地区都是适生区,不要受所谓“重点发展生猪优势产区”、发展“生猪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几百万生猪基地县”等违背国情的洋模式误导。实行畜产品的“地产地销”,减少饲料畜产品重复运输的物流成本、减少运输废气排放,减少疫病大范围传播,可有效解决畜牧业的次生污染问题。

5.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于促进农民增收

消费水平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消费水平决定需求,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相应的产能就是一定的,扶持一部分就会相应地下马一部分,并不能增加全国的生产总规模。富人“圈地雇人”建立的大规模畜牧场越多,赖以为生的普通农村从业者失业的就越多,有悖政府愿望。

小规模养殖户在良种的利用、饲料科技的应用、疾病防治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也是科学的践行者,小规模养殖场在环保问题上更具有灵活性,更便于运行低成本的循环经济,小规模养殖户是畜产品市场的主要供应者,理应得到更多的补贴与扶持。

然而在畜牧业发展“贪大求洋”的导向作用下,财政资金多被富人的以各种“项目”“补贴”的名义瓜分。有些地区少数“规模养殖场”得到的畜牧业扶持资金的零头都比本地区所有农民得到的总和还要多,而其对畜产品市场供应的贡献却正好相反。

这种做法产生以下弊端:

5.1加剧供求矛盾,损害行业利益

用财政资金对大型场建设进行补贴,诱导了资本的过量进入,导致产能过剩,行业利润下降,挫伤生产积极性,继而成为下一轮供应减少、价格上涨的原动力。

5.2有损市场公平竞争

一部分大规模养殖场获得了政府资金,对另一部分没有获得政府资金的从业者形成不公平竞争,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公平竞争秩序。

5.3有悖社会公平

建设大型畜牧场的投资者多为“富人”,将全民所有制的资金逆向流向“富人阶层”,加剧贫富差距,违背国家大政方针。

5.4财政资金使用监管难度大

财政资金补贴对少数受益者是一笔额外的收入,在拨付过程中对补贴对象的选择弹性较大、监管难度大,为滋生fb提供了温床,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情绪。

现阶段在畜牧业领域的扶贫工作多是反方向操作,“扶富”资金大大高于“扶贫”资金,致使相对贫困加剧。

新时期“猪粮安天下”应有新的诠释,猪粮一边连着生产者、一边连着消费者。在困难时期需要安顿的是消费者,需要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而在产能过剩、价格下跌的时候,“猪粮安天下”,需要安顿的是天下那些以种粮养畜为生计的农民。

6.实践科学发展观,制定科学可行的畜牧业发展政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制定畜牧业发展政策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再将30年前的做法照搬到30年后的今天;同时也不能将“美国模式”作为我们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6.1资金补贴违背“与时俱进”的原则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百废待兴,发展畜牧业的民间资本严重不足。当时需要迅速扩大产能、保障供给,兴办畜牧场国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是时代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后,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藏富于民的政策使民间资本十分充足,资本市场成熟,投资取向与行业利润之间的市场调节机制也十分成熟。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产能不足,自然会产生价值凹地,追逐利润是资本的天性,民间资本可以便捷的投向有产能需求的行业,根本不会存在发展规模化畜牧场资本短缺的情况。再照搬30年前的畜牧业扶持模式,给大型养殖场的投资者进行财政资金补贴,于理不通,违背了“科学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原则。

6.2现代农民也是“科学发展”的践行者

畜牧业扶持资金的补贴不应厚此薄彼,应按照对市场供应的贡献大小实行普惠政策,以提高行业整体利润,稳定生产、保障供给。

6.3形象工程要不得

保护耕地已成为我国面临的十分严峻的问题,坚守“十八亿亩”红线是我国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产能已经充足的情况下,各地再动辄毁坏几百亩、上千亩良田建设规模化养殖场的“形象工程”令人民群众痛心。

6.4用科技手段推动畜牧业发展

扶持畜牧业的发展不应以给大规模畜牧场以各种“项目”“补贴”的名义“简单发钱”为手段,应从提高效率、减少数量、稳定产量出发,用科技力量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而这一点不论养殖场规模大小均可实施。

6.5发展畜牧业与“扶贫”相结合

将发展畜牧业与“扶贫”、“农民增收”、“缩小收入差距”及“环境保护”、“保护耕地”等党和政府所迫切关心的问题有机结合,顺应国情,以科技引领发展,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小型“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完全能够实现畜牧业发展的三大根本目的——“保障供给”、“提高全体养殖者收益”、“扩大就业”。

加快海西特色农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陈海雪美仁才其格

在国际金融危机、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新形势下,绿色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会议在科学分析我省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必须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积极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作为地处青藏高原、资源极其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海西,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以及环境保护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海西绿色发展既是独特的资源优势,又是迫切的现实需要。海西农牧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压力巨大,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加快海西特色农牧业发展步伐。

—、加快特色农牧业发展是实现海西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

绿色发展就是将经济发展纳人生态系统实现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价值增值,从而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高度统一。特色农牧业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条件,探索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畜产品、农牧业生产经营新模式。从海西来看,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绿色生态是发展特色农牧业的最大优势和根本取向。而坚持生态化的发展方向,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因此,加快海西特色农牧业发展,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通过充分发挥本地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促进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实现海西农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不断推动海西绿色发展。

二、加快海西特色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1、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加快海西特色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多年来,通过全州上下共同努力,海西农村牧区改革发展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农牧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从而为海西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为加快海西特色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产业依托。目前,海西在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订单农业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经验,已形成一些特色产业,并发挥着带动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

(二)制约因素

1、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观念落后,缺乏风险投资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2、产业化水平低,未形成规模效应。

3、发展资金不足。主要表现在总量不足、整合不够、融资不畅。

4、农牧业科技软实力不足。目前,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严重不足,农牧区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影响特色农牧业的发展。

三、加快海西特色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提高思想认识上求突破

要以海西的生态优势为基础,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做好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等多种方式,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和发展模式,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生态的理念和要素融人特色农牧业的各环节,把生态化贯穿到特色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使绿色发展成为发展的基本取向,使之体现到海西特色农牧业发展的全过程,力争打造以绿色生态为特点的海西特色农畜产品品牌形象,走具有海西特点的绿色生态农牧业发展道路。

(二)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在扩大规模上求突破

一是根据区域特点,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二是着眼于农牧业绿色发展,通过多种方式,大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使产业化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三是健全市场体系。依托现有的市场格局,推进农畜产品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有竞争力的农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增强农产品网上交易规模,形成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三)实施品牌战略,在提高市场竞争力上求突破

长期以来,海西依据资源优势,形成了具有高原区域特点的特色产业和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并以其独特风味,在市场竞争中占居有利地位。这些特色产品必须予以保护、巩固和加强。但是这些产品的推广难度较大,辐射力不强,因而我们必须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特色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按照绿色、有机、无公害的要求,加强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绿色和有机产品产地的认证,引导并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协会,提高海西州农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着力打造“高原牌”、“绿色牌”和“生态牌”等,提高特色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特色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强化科技支撑上求突破

首先要大力开展农牧业人力资源多层次开发与利用。加大农牧民培训力度,普遍提高全州农牧区劳动力的素质,培育出更多的新型农牧民,真正发挥其主力军作用。努力培育一批能深人基层、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农牧业科技人员。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及时把农牧业新科技、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其次要加强农牧业科技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规范化生产、旱作节水农业、牦牛提纯复壮等符合海西生态特点的关键技术,把良种良法直接送到田间,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软实力。

THE END
1.畜牧业进步牛羊养殖技术的多样化应用与未来展望在过去,牛羊生产主要依靠自然放牧和简单的圈养方式来进行。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养殖技术逐渐被采纳,这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产量,还确保了产品质量。此外,它们还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使得畜牧业更加可持续。 遗传育种与繁殖管理 遗传育种是现代牛羊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精心选择优良血统,农民能够培育出https://www.gelafhotz.cn/shui-chan-yang-zhi-ji-shu/578138.html
2.畜牧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畜牧业产业体系的组成2、存在的问题:食粮禽畜占比较大,食草禽畜占比较小;牧草的发展、利用与牲畜的发展不适应;牲畜群中,母畜的占比较小,牲畜群的发展周期过长。一、畜牧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1、意义(1)可以增加牧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人民膳食结构,有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2)可以为部分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同时繁荣农村市场。(3)可以http://field.10jqka.com.cn/20221227/c643876224.shtml
3.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最终版]经管文库CEPII-BACI数据库、海关商品贸易编码与《国际14.71 KB0个论坛币 关键词:畜牧业存在的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604902-1-1.html
4.农村养殖牛羊现状研究挑战与机遇的双刃剑在当今社会,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中,农村养殖牛羊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肉类和乳制品,也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于农村养殖牛羊业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https://www.oqjabrjjyc.cn/jun-lei-jia-ge/442668.html
5.畜牧智慧优化饲养技术的新篇章畜牧智慧:优化饲养技术的新篇章 一、引言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牛羊的科学饲养已经成为提升生产效率和保证肉类质量的关键。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放牧方式逐渐被高效、环保、可持续的科学饲养方法所取代。这种转变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也有助于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 https://www.fhykpfauy.com/yang-zhi-ji-shu/607868.html
6.农村养殖牧场的新篇章:当前农村牛羊养殖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在中国农村,牛羊养殖一直是传统农业中的一部分。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一行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农村养殖牛羊的现状是一个多元化、复杂的情况。 首先,规模化经营成为趋势。一些富裕的小伙伴开始采取专业化、规模化的手段进行养殖。这不仅提高了生https://www.erdqcvtxm.cn/jun-lei-wen-hua/494567.html
7.羊群管理之道提升牧场效率与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农业中,养羊技巧不仅关乎饲养动物的基本需求,还涉及到高效的生产管理和环境保护。以下是提升牧场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关键点: 精准饲养 首先,精准饲养是提高牧场效率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变化以及羊群年龄等因素调整喂食计划。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每只羊进行详细记录,以确保它们得到均衡https://www.fikyjuyw.cn/nong-ye-zi-xun/530516.html
8.牛羊生产技术概述与创新发展趋势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肉类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提高牛羊生产效率和质量成为了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本文旨在探讨牛羊生产中的主要技术,并分析这些技术的创新方向,以期为提升养殖业水平提供参考。 二、传统与现代化生产技术 1.1 畜牧基础设施建设 畜牧基础设施包括饲料仓库、水源供应系统、屠宰场等https://www.jhdy839iwu.cn/sheng-zhu-pin-zhong/473028.html
9.乡镇畜牧业工作调查报告(农村畜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乡镇畜牧业工作调查报告(农村畜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自2003年以来,**镇政府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建设畜牧业大县的工作目标,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全镇已先后建成阳光,洞湾等畜牧养殖小区8个和李子沟肉兔生产基地1个。2008年是**镇生猪大发展时期,培植年出栏商品猪50头以上大户https://www.wm114.cn/wen/116/231750.html
10.元谋县上半年畜牧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2022年以来,我县畜牧业发展以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生态、绿色发展为导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生猪稳发展、牛羊快发展、家禽促发展”的发展定位,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链更加健全,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稳步有序,为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http://yncxym.gov.cn/info/1041/36860.htm
11.2024年设施农业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5、我国现代畜牧业生产情况分析 6、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动态 三、中国设施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因素 2、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3、我国发展设施畜牧业的保障措施 4、我国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对策 第三节 设施渔业的发展 一、设施渔业介绍 1、设施渔业的概念 2、设施渔业https://www.cir.cn/R_QiTaHangYe/09/SheShiNongYeHangYeXianZhuangYuFaZhanQianJing.html
12.第四届中国猪业科技大会14:30 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利用的思考与实践 顾以韧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15:00 生殖激素在种猪批次化生产的应用 张守全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教授 15:30 英国Rattlrow公司种猪育种情况及猪冻精生产在英国的应用 Stuart Jones 英国Rattlrow公司 https://cssc.bomeeting.net/Content/2036
13.畜牧生产与发展(精选十篇)1.3尽管畜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速度较快, 个别地区已有相当规模, 但生产方式总体水平依然较落后。 (1) 信息化水平低, 生产经营者对市场缺乏了解、主导与控制, 抗风险能力差; (2) 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 分工不充分、不合理, 形不成规模, 缺乏标准化产品, 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占较大的比重;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6yn63wb.html
14.发展农区畜牧业8篇(全文)努力使这一战略构想转变为生产实践,是加快关中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进程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本文在对北方农区发展畜牧业进行经济理论分析之后,提出了“建设关中畜牧大区”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把握“主业”与“多业”关系,突出优势主导产业 现代畜牧业是一个多组合产业。从横向产业关联分析,畜牧业由奶产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6332n3p0.html
15.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二) 增值型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阿坝州的牧区海拔较高,平均海拔 3000 米以上。由于地区边远、环境封闭、地广人稀,空气、水质、土壤都基本保持着良好的洁净水平,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生产有机畜产品和功能性畜产品的理想之地。因此,阿坝州应秉持“增草减畜、肥畜增收”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种草养畜、品种改良、http://www.sass.cn/109005/20420.aspx
16.我省发展低碳农业助推碳中和的思考与建议关于我省发展低碳农业助推碳中和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碳汇潜力巨大。近年来农业增汇减排技术逐步落地,农业绿色生产稳步推进,农业低碳减排初见成效。但是,我省低碳农业仍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区域优势不明显,科技创新不足、核心驱动力需进一步挖掘、农业碳排放评价与市场交易体系亟需健全等问题。为进一步http://www.chinawestagr.com/homepage/showcontent.asp?id=51154